在经历了蛮族入侵的震荡后,到密思里达提斯二世(公元前124—前88年)统治时代(他大体上与汉武帝统治的时代相当),改变了中亚的局势。他不但赶走塞迦人,而且完全恢复了密思里达提斯一世时代的帝国版图。他将帝国都城再次迁到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亚,并在附近新建了泰西封城。据斯特拉波记载,美索不达米亚中心地带的巴比伦、塞琉西亚、泰西封三城似乎相距不远。他说:“巴比伦是古代亚述的首都,现在的首都则是塞琉西亚,又称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亚。它旁边有一个大村镇泰西封。帕提亚王国把这个村镇变成了其东都。因为他们体恤塞琉西亚人,担心这些人遭到西徐亚部落和驻军的祸害。帕提亚人的强大使泰西封由一个村庄变成了一个城市。后者是这样的辽阔,它迁入了大量的居民,国王又在城中建筑了许多建筑物,提供货物,关心为其制造必需品的手工业。真的,由于当地气候温和,帕提亚国王通常在这里过冬。夏天他们则住在埃克巴坦那或赫卡尼亚。因为他们尊重这些地方古老的荣耀。”[古希腊]斯特拉波著:《地理志》Ⅹ Ⅺ,1.16。米勒版本,1853年巴黎迪多书店出版。通过中国史籍我们知道,密思里达提斯二世始终与西汉王朝保持着友好关系。当张骞的副使到达帕提亚时,他非常重视。《史记》记载:“初,汉使至安息,安息王(密思里达提斯二世)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后世的讹答剌城一带)。东界去王都(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亚)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甚多。汉使还,而后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汉书》卷九六上《西域传》上有类似记载。西汉与帕提亚帝国这次往返于长安与塞琉西亚之间的外交活动,遍历丝绸之路的东段和西段。甚至有人还将之视为丝绸之路正式开通的标志。当然这是在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之后。
4.罗马向东扩张的势头被遏制
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罗马基本上统一了意大利半岛。此后自公元前3世纪中期(约前264年)至公元前2世纪中期(约前146年)的100余年间,罗马通过3次“布匿战争”,控制了整个西部地中海地区;同时发动3次“马其顿战争”,控制了整个巴尔干;又通过“叙利亚战争”,打败塞琉古王朝的安条克三世,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亚历山大以后遗留下来的希腊化国家,一个个地倒在罗马军团的铁蹄之下。正像恩格斯所说:“罗马的世界霸权的刨子,刨削地中海盆地的所有地区。”
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恩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4页。至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罗马已是一个以地中海为内湖,地垮欧、亚、非三洲的庞然大国。然而罗马人并未因此而罢手,他们还要进一步向东扩张。在张骞到达阿姆河流域的时候,他们刚刚将小亚的帕加马变成罗马的亚细亚行省(公元前129年),而且正在向东部更远的地方推进;不久,帕提亚帝国的密思里达提斯二世即位,帕提亚人也进军到两河最接近的地方。在丝路西段西部地区,帕提亚帝国有效地遏制了罗马东进的势头。
公元前67年,庞培在西里西亚(小亚南岸)肃清海盗后,次年被罗马元老院委任为近东地区最高长官,他率领12万步兵、4000骑兵和270艘战舰的庞大罗马军队和可以随意处置东方事务的大权来到东方。庞培远征小亚、叙利亚和南高加索一带。灭本都王国;使亚美尼亚变为罗马的藩属;正式合并了叙利亚(塞琉古王朝寿终正寝)。罗马人的势力南达西奈半岛,东达幼发拉底河,与帕提亚对峙。两国围绕争夺亚美尼亚等地的战争遂起。
公元前55年罗马“前三头”之一的克拉苏出任叙利亚总督,兼理东方事务。公元前53年他为夺取与帕提亚人决战之头功,大举冒进,率7个军团42000余人浩浩荡荡地渡过幼发拉底河,来到上美索不达米亚。帕提亚国王奥罗德一世(公元前57—前37年)率骑兵与克拉苏接战不久便迅速撤走,将罗马军团诱入草原深处,使其孤悬困境,然后寻找战机邀击罗马人。在卡雷(今阿克查卡累一带)会战中,罗马军团全部钻入帕提亚人为他们设计的“口袋”中,克拉苏和他的儿子双双毙命,罗马精锐丧失殆尽。阿庇安说罗马的10万大军(包括亚美尼亚5万人)逃到叙利亚的不到1万人。[古罗马]阿庇安著:《罗马史》下卷,Ⅹ Ⅳ.18。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117—118页。
20年后,公元前36年罗马“后三头”之一的安东尼又率16个军团、1万骑兵及辅助大队计10万大军远征帕提亚。帕提亚国王弗拉特四世(公元前37—前32年)率轻骑抄近路袭击罗马后卫队,缴获大批装备。在这次战斗中,亚美尼亚人又倒向帕提亚一边,罗马遂遭惨败,损失精锐3万余人。
帕提亚帝国对罗马的两次重大胜利,有效地遏制了罗马人东侵势头和企图吞并幼发拉底河以东膏腴之地的贪心。此后罗马人便不能越河东雷池一步,两国保持了夹幼发拉底河相峙的均势。公元前20年屋大维不得不与帕提亚媾和。适帕提亚发生内讧,同意讲和并送还了克拉苏战死时缴获的罗马军旗。在纪元前后的数10年间,两国在表面上相安无事。
公元63年,罗马皇帝尼禄与帕提亚国王沃洛盖斯一世再立和约,罗马无奈地承认了帕提亚对亚美尼亚的宗主权。双方此次达成的和平协议,维持了约半个世纪。
公元1世纪末2世纪初,帕提亚内讧不断,王权衰落,各地总督独立,出现了约18个小王国。而罗马安东尼王朝的势力却达到顶峰。公元114年,罗马皇帝图拉真(公元98—117年)率军开进亚美尼亚,将之变为罗马行省;并迫使埃德萨一带的部落酋长归顺罗马;公元116年他顺幼发拉底河左岸而下,攻占泰西封,扫荡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直达波斯湾。然而,罗马人并没有稳固地占领上述地区,当图拉真率主力离开之时,被占领地区则立即掀起反罗马起义,屠杀或赶走罗马驻防军。公元117年图拉真在捉襟见肘中被迫撤退,死于归途。继其之后的哈德良(公元117—138年)上台的第一件事便是与帕提亚媾和,决定从图拉真占领的土地上撤出罗马军队,幼发拉底河重新成为两国边界。 此后虽在公元2世纪后半期至3世纪早期继续有过战争,但双方均未取得决定性胜利。
总之,自阿尔息斯宣告独立到帕提亚灭亡(公元226年)的将近5个世纪中,罗马东进的势头基本上被帕提亚人锁定在幼发拉底河以西,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均未遭受罗马的统治;在罗马与帕提亚人交战的幼发拉底河和亚美尼亚地区,丝路西段也呈现出时断时通的状况。而在亚欧大陆的东边,中国人正在为东西交流积极向西开拓。在西进的潮流中,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二、中国人由丝路东段向西段的开拓
1.汉武北伐和张骞“凿空”
西汉自高祖以来,历经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匈奴自冒顿单于以来,历经老上单于、军臣单于,六七十年间,汉弱而匈奴强,匈奴除大漠南北外还控制着河西走廊和西域,由于力量对比的差距,西汉政权不得不采取委曲求全的“和亲”政策。除以汉室公主嫁给单于为阏氏,赠给匈奴大批丝绸、金币等财物之外,还得忍受匈奴不时对北方边境地区的侵扰寇掠。
到汉武帝即位,经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充实,军力强大,故一改过去委曲求全的和亲政策,对匈奴开始了大规模的反击。而西汉政权对丝路交通的开拓就是在反击匈奴的斗争中实现的。当时汉武帝交替使用两种策略:一方面派大军数次北攻匈奴;另一方面则通过外交手段,遣使联络大月氏、乌孙,远交近攻,以断匈奴右臂。
外交方面,公元前138年武帝派张骞首使西域,开始了确立官方交往的“凿空”之举。张骞一行由长安出发,出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即为匈奴所俘,被扣10年后乘机西逃,经
大宛、康居,抵大月氏、大夏。张骞此行虽未完成与大月氏结盟
的任务“不得要领”而返,但这是中国政府使团首次沿丝路到达阿姆河以南最远的一次行程(参见下页所附地图Ⅶ—1: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公元前119年,张骞二使西域,目的是联络乌孙。此时,经“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后述),河西之地归属于汉,漠南无王庭,不复为行旅之患。张骞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过盐泽至楼兰,沿孔雀河、
塔里木河西北行至龟兹(今库车),又趣西北,过天山别迭里山口至伊犁河谷乌孙赤谷城。此次西使虽在“招乌孙益东使居浑邪地”方面,仍“不得要领”,但张骞使团阵容豪华,携财“直数千巨万”,随行多达三百余人,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使,遣之他旁国,“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扞冞及诸旁国”。《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张骞一行在各国的所见所闻,不仅大大丰富了中国人民的地理知识,开阔了眼界,而且立即被当代史学家司马迁写入史记,成为中国人首撰之世界史,是世界上流传至今最早的稀有篇章,给人类留下了有关
中亚、南亚、西亚等地区的珍贵史料。在张骞与乌孙使者回长安一年后,遣往各国的使者与其人俱来回访,“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
由此可见,张骞两使西域,直接沟通了丝绸之路的东段与西段,中国使臣向西最远到达两河流域安息首都泰西封城,向南则到达印度巽加王朝的首都华氏城(今恒河流域的巴特那),对加强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中外关系史上划时代的壮举。
军事方面,汉与匈奴的几次重大战役对贯通丝绸之路全线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元前127年(武帝元朔二年,时张骞正在大夏),汉将卫青、李息等率大军打响了“漠南之战”,败匈奴右贤王,收河南之地,筑朔方城,设朔方郡,移十万口实边屯垦;公元前121年(张骞首次西使回归后),汉将霍去病、公孙敖等率军出陇西,入河西走廊,打响了“河西之战”,败匈奴休屠、浑邪两王,夺得河西之地,迫使浑邪杀休屠降汉,此役不仅疏通了中原通西域的孔道河西走廊,而且西逐羌人,割断了匈奴与西羌的联系,此后,“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汉“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以宽天下之徭”;《史记》卷一一一《卫将军骠骑列传》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张骞二使西域同年)又进行了“漠北之战”,汉将卫青、霍去病等率军分路北上,直奔单于庭,途中大败左贤王,灭匈奴主力,封狼居胥山,登临瀚海,“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史记》卷一一○《匈奴列传》。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汉将赵破奴、王恢等率军穿河西,赴西域,先破楼兰,后破车师,迫匈奴北遁,对控制西域南北两咽喉要冲也起到重大作用。
2.李广利伐大宛
关于张骞通西域,古今中外学者凡论及此事者,皆交口称赞,或曰“凿空”,或曰“创举”,成为有口皆碑的千古佳话。但是,对李广利伐大宛一事,从《史记》著者司马迁直至后代史家、评论家,大都持批评态度,甚至有人只知张骞通西域而不知有李广利伐大宛,这是很不公正的。从中西交通史角度考察,李广利伐大宛的作用并不亚于张骞通西域。因为李广利所率的6万大军及粮秣辎重必须首先穿过地球表面上最可怕的沙漠塔克拉玛干,翻越“世界屋脊”帕米尔,才能抵达中亚,比起若干使团通过这里要困难得多;这次军事行动也不亚于居鲁士、大流士、亚历山大的东征和800年以后阿拉伯军队征服拔汗那(大宛),因为他们由丝路西段开到这里要比汉军由丝路东段开到这里容易得多。所以,李广利伐大宛对丝绸之路东段与西段的衔接和实现由中国到欧洲的全线贯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大宛,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费尔干纳盆地(也包括临近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少部分地区),都贵山城。《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中有关大宛的记载,是根据张骞出使西域返回长安后向汉武帝的报告撰成,基本属实。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七十余城,众可数十万。其兵弓矛骑射。”可见这里是一片肥沃的绿洲,大宛人定居而从事农业,种植水稻小麦,盛产葡萄,并可酿成美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至数十岁不败”;《汉书》卷九六《西域传》。 有发达的畜牧业,饲养品种优良的汗血马(该马出的汗色红如血);同时,大宛地处东西商道必经之地,境内有70多座城镇,长矛弓箭等兵器皆可制造。说明商业手工业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具有一定军事力量。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宛对西汉政府皆表现出非常友好的态度。张骞第一次西使时逃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早就有与汉通好之意。当得知张骞出使大月氏的目的之后,便派了向导、翻译人员,通知各关卡驿站接送,直把张骞护送到康居。张骞第二次西使时曾派副使到大宛,一年后大宛同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皆派使节到汉朝报聘。
对如此友好的国家十几年后汉武帝为何要诉诸武力大张挞伐? 司马迁认为与良马有关。据《史记·大宛列传》载,有到过大宛的人报告武帝:“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武帝平素喜好养马,听到这个报告后立即“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贰师城善马”。但宛王拒绝了汉使的要求,又令其东部重镇郁成城的守军阻杀汉使,夺去财物。武帝遂于公元前104年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数万人,大举伐宛。
这次伐宛,汉军在郁成城即被打败,死伤惨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当道小国恐,各坚城守,不肯给食”。李广利在给武帝的报告中也说“道远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战患饥”。在穿越亚洲腹地沙漠戈壁的征战中,没有当道小国的支持,得不到当地的军需供给,岂有不败之理?汉军到达大宛边境郁成城时,“士至者不过数千,皆饥罢”,已成强弩之末。连郁成城尚不能破,况至其防守坚固的王都更不能举。于是,李广利引兵而还,退至敦煌滞留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