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27年春末,亚历山大亲率大军向印度进发。他选择了一条比两年前北上时更快捷和方便的路线,重翻兴都库什山,到达今恰里卡尔附近的亚历山大利亚城,经过喀布尔地区,沿科芬河东进,过阿萨西尼亚(斯瓦特)地区、白凯莱提德(白沙瓦)地区,穿越开伯尔山口到达印度河。大军渡河后,首先抵达太克拉西城(呾叉始罗),这里是印度西北商业和文化中心及婆罗门教圣地,位于今拉瓦尔品第西北。城主不战而降,献出城堡及200塔兰特白银、3000头牛、10000余只羊、30头大象作贡品,并派出700名骑士加盟助战。当时印度各地小邦林立,彼此为敌,因此才被各个击破。亚历山大由太克拉西出发,南下征服了整个旁遮普。他先后渡过印度河上游5条支流中的4条:希达斯庇斯河(今杰卢姆河)、阿塞西尼斯河(杰纳布河)、希德拉欧泰斯河(拉维河)、希发西斯河(比亚斯河)。他本想渡过最后一条河进入恒河流域,但他的那些远征数万里已精疲力竭的部下拒绝再向前进并有哗变可能,于是亚历山大不得不回师到希达斯庇斯河,决定沿河而下行直到大海去。为此他命令部队到喜马拉雅山南麓砍伐巨大的树木,顺印度河上游漂流下来,在沿岸建造了大量船只。船队顺印度河而下直到三角洲顶端的补多罗城。在考察了印度河入海口一带地方之后,亚历山大派遣他的海军司令尼阿库斯率船队沿莫克兰海岸西航,就像当年大流士所做的那样,前往考察阿曼海和波斯湾。陆军则兵分两路:他本人率领主力大军沿莫克兰海岸穿行伽德罗西亚;另一路北上阿拉霍西亚,通过博朗关,沿“伊朗南道”直赴帕赛波利斯。在陆路两军中,尤以亚历山大所率一路堪称“灾难性”或“死亡”的行军。他之所以选择这条前人不敢涉足的路线,主要是想给西撤的海军提供淡水、补充给养和寻找船只停泊的地点。伽德罗西亚(俾路支一带)是荒凉无际的沙质平原,沙丘起伏,少量的水源相隔甚远;时值盛秋,气候炎热,变化无常;带刺灌丛中常有毒蛇出没。一路上饥渴交加,大批兵员、牲畜掉队或死亡,迫使亚历山大所率大军只有夜间才赶路,白天蛰伏忍受煎熬。后来,他不得不率部逆一条河从海边进入内地,找到一块较肥沃的地区休整。史家考证该地即普腊(今伊朗东南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的伊朗沙赫尔镇)。因此也失去了与海上的尼阿库斯舰队的任何联系。艰苦的行军持续了两个月之久,亚历山大终于到达霍尔木兹海峡以北的卡尔曼尼亚地区(克尔曼)。此时,尼阿库斯率领的舰队也到达阿纳米斯海口(今霍尔木兹港),他带着6个幕僚上岸找寻大王。亚历山大见他们时,已是衣衫褴褛、满身盐渍、面黄肌瘦、蓬头垢面,表明他们在沿海漂流中也经受了生死磨难。另一支陆军也与主力部队在这里会师。此后,亚历山大命海军进入波斯湾,继续北上入卡伦河,陆军取苏西安那。公元前324年初,三军会师于苏撒。将近10年的远征至此结束。后来亚历山大又移师巴比伦,他再也没回到欧洲去,把巴比伦作为庞大帝国的首都。
二、亚历山大东征与丝路西段
自从征服了环绕东地中海的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地区之后,亚历山大又率大军迂回于丝路西段的“伊朗北道”(去程)和“伊朗南道”(归程),围着伊朗高原、中亚和印度河平原绕了一大圈(参见下页所附地图Ⅵ-1:马其顿东侵及其后的西亚和北非)。这一空前的军事行动,与本书所论述的丝路西段至少有如下联系:
首先,希腊·马其顿人的向东拓进,使他们对丝路西段沿线的地理知识大为扩展。亚历山大本人不仅是卓越的军事家,而且因其少年时代师从于希腊学问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对学习各科知识皆如饥似渴,故在远征军中网罗了大批学者。随军历史学家
和地理学家可记录战功及进军路线,还有搜集天文、物理、人种、动植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资料的专家学者。通过他们,希腊人知道了东西交通路线以及作为道路标识的主要山脉、河流的走向。他们将伊朗高原北部屏障的所有山脉如厄尔布尔士山、兴都库什山等统称为“高加索山脉”;途中也注意到了咸海、里海、锡尔河、阿姆河、印度河、赫尔曼德河等东方著名的湖泊、河流。从亚历山大对马其顿将士的几次演说中,可以看出他对已经或将要征服的地区及其地理概况是了如指掌的。一次在底格里斯河畔的俄庇斯军营,当他动员一批马其顿老兵解甲归田时,登台发表了长篇演说。他从父王腓力二世如何带领“只穿一张老羊皮,在小山坡上放几只羊”的马其顿人,冲出山区,夺取交通便利的沿海城镇,给家乡带来了商业,成为全希腊统治者的“丰功伟绩”开始,讲到自己带领马其顿人走向世界、远征亚洲的“崇高事业”。他说:“为了你们的荣誉,为了你们的财富,我带着你们以胜利者的姿态走遍陆地、海洋、河流、山脉和平原。……虽然当时波斯人是海上霸主,但寡人还是一举打通了赫勒斯滂海峡。然后,又用我的骑兵打垮了大流士的许多督办,于是就在你们帝国的版图上加上了爱奥尼亚和伊欧利亚全部,上下弗里吉亚和吕底亚;米利都是在寡人围攻之下夺到手的;其余各地都是投降的(以上地区均在小亚半岛)。这些胜利果实我都交给你们分享。埃及和昔兰尼,我不费一枪一箭就拿到手,那里的东西都归了你们。叙利亚盆地、巴勒斯坦和美索不达米亚现在也为你们所有。巴比伦、巴克特里亚和苏撒也属于你们。吕底亚的财富、波斯的珍宝、印度(指印度河流域)的好东西,还有外边的大洋,通通归你们所有。……到家之后,告诉乡亲们,就说你们的国王亚历山大打败了波斯、米底、巴克特里亚、萨卡亚,征服了攸克西亚、阿拉霍西亚和德兰癸亚那,当了帕提亚、克拉斯米亚以及直至里海的赫卡尼亚的主人;他曾越过了里海关口以远的高加索山(指兴都库什山),渡过了奥克苏斯河(指阿姆河)和塔纳河(指锡尔河)……谁都未曾渡过的印度河,还有希达斯庇斯河、阿塞西尼斯河、希德拉欧泰斯河,如果不是因为你们退缩的话,他还会渡过希发西斯河(以上皆指印度河上游支流);他还曾由印度河的两个河口闯入印度洋,还越过了前人从未带着部队越过的伽德罗西亚大沙漠;在行军中,还占领了卡尔曼尼亚和欧瑞坦地区;当他的舰队由印度驶回波斯海时,他又把你们带回苏撒。”[古希腊]阿里安著:《亚历山大远征记》Ⅶ,9—10。商务印书馆,1979年。亚历山大在各次即兴演说中提到的地名,都是东西交通必经之重要地区;如果我们把他提到的地名排列起来,连成线路,那将是丝路西段完整的交通网。
但是,“亚历山大雄心勃勃,决不会满足于已占有的一切。即便是在亚洲之外再加上欧洲,把不列颠诸岛也并入欧洲,他还是不会满足。他永远要把目光投向远方,寻找那些他还未见过的东西。他永远要胜过对手。实在没有对手时,他还要胜过自己”。[古希腊]阿里安著:《亚历山大远征记》Ⅵ,1。商务印书馆,1979年。他曾计划到里海北方的草原“游牧世界”进行考察;还打算到非洲南部去探索尼罗河产生洪水的原因;并准备乘船绕航非洲;还想征服意大利和西班牙,把整个地中海和黑海纳入帝国版图。总之,亚历山大要把丝路西段延伸到一切未知的地区去。
亚历山大的地理知识来自他近十年征战的实践和追随其鞍前马后的地理学家们,同时也来自马其顿军营中一批随军的希腊、腓尼基商人。他们在丝路西段早已有丰富的经商经验,此次随军,沿途做着贩卖奴隶、提供粮秣和各种军需物资,乃至士兵私人间或与当地土著间交换钱物的买卖,他们将希腊人的商业气息洒满东方的征途。据阿里安记载,当亚历山大占领埃克巴坦那时,曾遣散了一批塞萨利骑兵,除按规定发给每人全饷外,额外增发2000塔兰特白银。类似的处理军饷和士兵借贷等事务,皆委托于精明的随军商人担任。因为马其顿士兵除瓜分战利品外,服役是为了挣钱的。再说掠夺来的财物,归降地区每年上缴的贡物,仓储保管和进出账的数量皆很庞大,没有随军商人协助处理财务是不行的。这批塞萨利人归乡时在当地要把自己的私有财产,如马匹、盔甲、武器、多余服装等,变卖为钱。大概也是由商人们先行收购,然后卖出,以获取利润的。就是在军事上处于最困难的时刻,商人也没有离开军队,因为他们是军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亚历山大率军穿越伽德罗西亚沙漠时,其重要将领兼随军历史学家阿瑞斯托布拉斯曾记载说:沙漠里生长着许多没药树,树干产树胶,沙漠里还出一种又多又香的甘松根,“随军做生意的腓尼基人”把它们采集起来,放在骡背上驮着。[古希腊]阿里安著:《亚历山大远征记》Ⅵ,22。商务印书馆,1979年。阿里安提到“随军做生意”的希腊人、腓尼基人还有很多。
其次,亚历山大率军一边向东拓进,一边建立希腊化城市,既把希腊文明传播于东方,又使希腊·马其顿人东方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亚历山大及其后继者(塞琉古王朝诸王)对丝路西段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们为联结丝路而兴建希腊化城市的伟大业绩。关于亚历山大所建城市,前面叙述进军路线时曾提到几处。据悉,他在东方各地建立的“亚历山大利亚城”共有70多座,经考证和发掘核实的近40座。朱龙华著:《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69页。从尼罗河三角洲一直到中亚、阿富汗和印度河流域,分布于丝绸之路西段的各个重要地点。如前述的埃及尼罗河口的亚历山大利亚,它濒临地中海,不仅取代了孟斐斯、底比斯等古城的地位,而且其经济文化的重要性也远远超过后世的开罗;阿富汗西部位于哈里河畔的“亚历山大利亚·阿里安那”,即今赫拉特,千年来一直是丝路西段重镇之一;还有赫尔曼德河畔的亚历山大利亚,喀布尔以北恰里卡尔附近的亚历山大利亚,锡尔河畔的“极边·亚历山大利亚”,皆由初建时的军事要塞发展为丝路通商重镇。在印度河流域和伽德罗西亚沿海,也修建了一些希腊式城市。如位于五河汇合处的亚历山大利亚(今木尔坦南),印度河中游索格族居地的“索格地安·亚历山大利亚”(今苏库尔),印度河三角洲西部的亚历山大利亚(今卡拉奇北),卡尔曼尼亚沿海的亚历山大利亚(今阿巴斯港北)等等。亚历山大在东方建城之风,一直延续到塞琉古王朝时代。
在新建的数十座城市中,亚历山大安插了许多从欧洲来的移民。他们之中除了马其顿人外,大多数是来自古代希腊文明中心的希腊人。如在锡尔河畔“极边·亚历山大利亚”,亚历山大“叫下列一些人定居城里:任何愿意在这里定居的希腊籍雇佣兵,附近各部族中曾志愿参加修建新住区的人以及马其顿部队里一切不适于服现役的人,都可以在城内定居”[古希腊]阿里安著:《亚历山大远征记》Ⅳ,4。商务印书馆,1979年。 。在通商条件较好的城市则有更多西方人愿意留居了,特别是超过服役期的士兵和专为做生意而随军的商人以及大批服务于军队的希腊贫民。他们留在丝路西段的各个地点从事“中介”贸易或“队商”贸易,不但沟通了东西方的商品交流,也把希腊文明传播于东方。几乎所有的亚历山大利亚城都是按希腊方式组建的自治城市,成为东方文明地区中的“希腊化”据点。
除各地的亚历山大利亚城之外,还有更多的西方人留居于东方原有城市,增加了东方古城的商业色彩。他们开设作坊,经营商业,强化了城市手工业和商品市场;他们使库藏金银铸成货币,在丝路西段流通等等。所有这些皆有利于丝路西段的经济文化交流。亚历山大每占领一个地区,必任命自己的总督;每下一城,必留下希腊·马其顿士兵驻守。从巴比伦、埃克巴坦那、苏撒、帕赛波里斯等波斯故都,到马拉干达(今撒马尔罕)、巴克特拉、尼西亚(今喀布尔)、叉始罗(今拉瓦尔品第)等中亚、阿富汗、印度古城,无处不有希腊·马其顿人留居。如亚历山大在进兵印度之前,曾在巴克特里亚、索格底亚那留下13000多人常驻。在丝路西段,原来就有许多古老的商业网点,希腊人的留居,又为古老的商业网点注入了活力;加之,新增加的由诸多亚历山大利亚城和希腊商旅组成的新网点,更强化了东西贸易;地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的建立,又消除了各种壁障和界线,从中亚到欧洲的交通和商业贸易空前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