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从亚洲腹地到欧洲
3176300000012

第12章 斯基泰黄金毛皮之路(3)

希罗多德说:“在布迪尼人以北(通过上述考证已知不是‘以北’,实则布迪尼人南境以东),在7天的行程中间是一片无人居住的地区。”是“一片荒漠地带”。通过现代地理学的考证不难发现:在伏尔加河东岸,萨马拉以南,奥伦堡以西,地势平坦,林木稀疏;尤其是在大伊尔吉兹河以南到西哈萨克斯坦奥布希高地以北的地方,有大片盐碱沙漠。其间的地貌,符合希罗多德所说的“荒漠”。他虽称这片荒漠“是一片无人居住的地区”,但比起丝绸之路东段必经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可以说这是一小片从地图上找不到的荒漠。因此才使得现代学者们绞尽脑汁地去寻找它。希罗多德在记述大流士的波斯大军追击斯基泰骑兵时,也重点讲了这片荒漠:“当大流士进入荒漠地带的时候,他便停止了追击,在欧阿洛斯河河岸扎下了营,在那里他筑了八座大要塞,每座要塞相距都是60斯塔迪昂。这些要塞的残迹在我的时代还存在的。”[古希腊]希罗多德著:《历史》Ⅳ,124。商务印书馆,1997年重印版。希罗多德所说的欧阿洛斯河就是大伊尔吉兹河。我们顺着从布迪尼南境过来的商队的足迹观察,所经地区确也符合希罗多德所说的荒漠;人们从卡梅申、萨拉托夫或者其间的某个地方渡过伏尔加河,继续沿着奥布希高地北缘的缓坡向东北方向前进,其间正好路经大伊尔吉兹河南的“荒漠”。七天后,按希罗多德的指点,第一次“稍稍再向东转”,则正好抵达乌拉尔山脉南缘的缓坡,“因为沙漠既然在大伊尔吉兹河以南,我们渡过这条河便向右倾斜,所以我们可以根本不触及乌拉尔山,而是从它的南边经过”[英]赫德逊著:《欧洲与中国》,中华书局,1995年,第11页。。这样,商队的方向也正好是背西向东了。

6.穿过杜撒革泰人的居地

希罗多德说:“过去这一片荒漠地带稍稍再向东转,住着杜撒革泰人,这是一个人数众多而单独存在的民族,他们是以狩猎为生的。”[古希腊]希罗多德著:《历史》Ⅳ,22。商务印书馆,1997年重印版。 “从他们那里流出了四条大河流,它们流经麦奥塔伊人的土地而注入所谓麦奥提斯湖。这四条大河的名字是吕科斯河、欧阿洛司河、塔纳伊司河、叙尔吉司河。”[古希腊]希罗多德著:《历史》Ⅳ,123。商务印书馆,1997年重印版。 杜撒革泰人的居地在乌拉尔山南麓一片适于狩猎的宽广地域,向北不会超过海拔1569米的孔扎科夫岩,在今叶卡捷琳堡以南的山脉南段。这里,蒙古语称“阿拉套”,意思是岛山,低山如同群岛般分布在平原上,是一片平原、丘陵交错的地区。其东部是茂密的森林,有野生动物出没,非常适于狩猎。但是,从希罗多德关于四大河流注入麦奥提斯湖(即亚速海)的说法中,又看到了他在描述梭罗马泰人居地时所犯的类似错误。四条河流中的塔纳伊斯河是顿河,欧阿洛司河是大伊尔吉兹河,它们与乌拉尔山脉毫无关系。希罗多德错误的根源在于一开始的错误,他不知道顿河之东“土腰”外尚有伏尔加河,误认为伏尔加河和顿河就是一条河,自然也就误认为其东侧的许多支流发源于乌拉尔山,汇入顿河,并最终注入亚速海了。其实很明显,乌拉尔山南麓发源的河流,大都先汇入伏尔加河并最终注入里海。法国地理学者保罗·佩迪什认为:杜撒革泰人的领地“在乌拉尔山两侧的巴拉雅—卡马—伊塞特—托波勒一带”。[法]保罗·佩迪什著:《古代希腊人的地理学——古希腊地理学史》,蔡宗夏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1页。 保罗提到的四个地名大概指希罗多德所说的四条河流域。杜撒革泰人的居地是乌拉尔南段较宽广的地域。从这一地域发源的四条河应该是:西侧,伏尔加河上游支流卡马河和别拉亚河;南侧,乌拉尔河上游;东侧,托博尔河及其众多支流。但东行的商队不必涉足每一条河流,或者舍近求远绕道去翻越乌拉尔山脉中北部的高山,他们也是沿着杜撒革泰人居地的南部,即掠过乌拉尔山平缓的南缘继续向东前进的。使人觉得这里依然是平原,希罗多德曾说一直到阿尔吉帕伊人居地前的全部土地都是平原。

7.穿过尤尔开人的居地

希罗多德说:“紧接着这些人(指杜撒革泰人)并在同一地区还住着一个叫做尤尔开的民族。这些人也是以狩猎为生的。”学者们一致的意见是,尤尔开人的居地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北部伊希姆河流域,准确地说是伊希姆河中游的草原地带。伊希姆河几乎与杜撒革泰人领地内的托博尔河平行向东北流,注入额尔齐斯河,故希罗多德认为他们住在“同一地区”。东行的商队,实际走的是尤尔开人居地的北境。即赫德逊所说“绕过托博尔和伊希姆间的尤尔开‘有树的草原’的边缘”[英]赫德逊著:《欧洲与中国》,中华书局,1995年,第11页。。

8.谋叛了王族的斯基泰人居地

希罗多德说:越过尤尔开人居住的地方“再稍稍向东,则又是斯基泰人居住的地方了,他们是谋叛了王族斯基泰人之后,才来到这里的”[古希腊]希罗多德著:《历史》Ⅳ,22。商务印书馆,1997年重印版。。学者们大多认为,分裂的斯基泰人实际上是斯基泰主体西迁后滞留在这里的一些部落,而非又从西边返回这里;他们的居地也十分明显,因为过了伊希姆河流域的草原地带,如果按希罗多德的指点,第二次“再稍稍向东”,商队应该向东偏南行进。“分裂”的斯基泰人就住在伊希姆河中游半草原地带的东南部。[法]保罗·佩迪什著:《古代希腊人的地理学——古希腊地理学史》,蔡宗夏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1页。这里应该是额尔齐斯河中上游迤西的地方,大约相当于今哈萨克斯坦的科克切塔夫州,处于伊希姆河与额尔齐斯河夹角当中。

9.希腊商人的终点站——阿尔吉帕伊人居地

希罗多德说:“直到这些斯基泰人所居住的地区,上面所说到的全部土地都是平原,而土层也是很厚的;但是从这里开始,则是粗糙的和多岩石的地带了。过了很长的这一段粗糙地带,则有人居住在高山的山脚之下,这些人不分男女据说都是生下来便都是秃头的。他们是一个长着狮子鼻和巨大下颚的民族。他们讲着他们自己特有的语言,穿着斯基泰的衣服,他们是以树木的果实为生的。……由于那个地方的牧场不好,因此他们只有为数不多的畜类。他们每人各居住在一棵树下,到冬天则在树的四周围上一层不透水的白毡,夏天便不用白毡了。(由于这些人被视为神圣的民族),因此没有人加害于他们。他们没有任何武器。在他们的邻国民众之间发生纠纷时,他们是仲裁者。而且,任何被逐放的人一旦请求他们的庇护,这个人便不会受到任何人的危害了。他们被称为阿尔吉帕伊人。”[古希腊]希罗多德著:《历史》Ⅳ,23。商务印书馆,1997年重印版。

关于秃头的阿尔吉帕伊人的种属和居地,历来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之一。对希罗多德记述的“粗糙的和多岩石的地带”即哈萨克丘陵,似乎分歧不大;而对“高山脚下”的解释,则众说纷纭。但主要有两种观点,即老一辈学者的“阿尔泰山以南说”和最新研究者的“阿尔泰山西缘说”。笔者认为,两说均应建立在商队东进到哈萨克丘陵地带时必须再度南下或东南下的基础之上才能成立;但希罗多德只告诉我们两次“稍稍向东转”,第一次是穿过七天行程的荒漠地带后“稍稍再向东转”,第二次是越过尤尔开人居地后“再稍稍向东”,而没有告诉我们第三次向东南转。因此,所谓商队在穿过哈萨克斯坦北部丘陵荒漠时,再次偏向东南行是没有根据的。商队应该继续朝着大体向东的方向前进,到今天的巴甫洛达尔附近渡过额尔齐斯河,穿越它与鄂毕河间的草原地带(今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交界的草原地带),径直到达鄂毕河源头之一卡通河流域的阿尔泰山北部地区。秃头的阿尔吉帕伊人就住在这里。可见,阿尔泰山北麓秃头人的居地,是希腊商人的终点站,即希腊人或斯基泰商队所到东方最远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