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名著新干线(初中版)
3176000000007

第7章 骆驼祥子(1)

作 者:老 舍

成书时间:1936年

体 裁:长篇小说

版本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一、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老舍父亲是清皇朝正红旗的护城兵,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在一次巷战中死亡。全家六口人靠母亲、姐姐给人缝补、洗衣、当佣工所得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艰难的生活。幼年的老舍就很懂得社会下层贫苦居民的疾苦,同情和关心他们的命运。他7岁上私塾,10岁上小学,1913年考入免费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校长。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老舍用白话文写诗和散文,不久就到天津南开中学任国文教员、教育会文书等职。在《南开季刊》上发表小说《小铃儿》。经燕京大学英籍教授艾温士介绍,1924年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汉语讲师5年,在此期间还创作了长篇小说《老张哲学》、《赵子日》、《二马》等三部长篇小说。这些作品文笔活泼,富于北京地方色彩和市民心理特色,突出老舍的社会经验、内心委屈和反抗精神。1930年回国,先后在山东齐鲁大学任教。1934年去青岛山东大学任教,直至1936年。这个时候写成了《小波的生日》、《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等。除《大明湖》书稿毁于“一·二八”炮火,其余的都先后问世。抗战前,又发表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文博士》和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等。这一时期是他创作上的成熟期和丰收期。《猫城记》是感时忧国的作品,通过对虚拟的火星上的猫国的描写,讽喻了黑暗现实,其中也反映出他对革命者的不完全的理解;《离婚》描写了当时北平政府机关中公务员的灰色生活,同时从侧面暴露了官僚机构的腐败和政治的黑暗,是一部有现实感和积极社会意义的作品。《骆驼祥子》是他的代表作,是现代文学史上描写北京市民生活最杰出的长篇小说。1932年到1937年老舍还创作了许多短篇小说,有短篇集《赶集》、《樱海集》、《蛤澡集》,其中包括《黑白季》、《上任》、《月牙儿》、《老字号》、《断魂枪》等优秀作品。抗战爆发后,老舍即离开教职,由济南赴武汉后辗转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日常工作,并写作大量的抗日通俗文艺作品。

1946年3月赴美国讲学,旅美期间完成了《四世同堂》的第三部《饥荒》及《鼓书艺术》两部长篇小说,并协助美国友人将《离婚》、《四世同堂》和《鼓书艺人》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

1949年12月9日,老舍回到了北京,先后担任过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和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多种领导职务,曾荣获过“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其间,他以高昂的热情,创造了一系列反映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作品,其中尤以话剧《龙须沟》、《荣缥》和长篇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正红旗下》的影响为最大。

1966年8月24日,老舍因不堪忍受“文化大革命”初期极左思潮对他的残酷迫害,舍身于北京太平湖,享受终年67岁。

二、作品简介

1936年春,山东大学的一位教师在跟老舍闲谈中,说起他在北平时曾用过一个买车卖车、三起三落、还是受穷的车夫。具有小说家天生素质的老舍,听了这简单的叙述后,就敏感地说:“这颇可以写一篇小说。”那教师见老舍有兴趣,就又说起有个车夫被军队抓去后,因祸得福地趁军队转移之机牵回三匹骆驼来的故事。老舍记住了车夫和骆驼的故事,却没有问这两个车夫的姓名和籍贯。

从春天到夏天,老舍老是在心里构想着怎样才能把简单的故事扩大成一部十多万字的小说。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接触过不少车夫,知道不少车夫的故事”,老舍把车夫取名为祥子,确定了他在车夫中的地位,以祥子为主,其他车夫为宾,通过他租车、拉客人,将他跟比他地位高的人联系起来,并且写出他在刮风下雨、饮食男女、家庭生活等方面的情形。老舍入迷地搜集了相当多的资料,并且辞去山东大学的教职,以《骆驼祥子》的创作,作为他当职业作家的第一炮。

《骆驼样子》于1936年9月至1937年10月在《宇宙风》杂志上连载。小说刚写完,老舍就告诉《宇宙风》的编辑:这是一本最使他自己满意的作品。1939年3月,《骆驼祥子》由人间书屋初版印行。

老舍曾说: “小说的成败,是以人物为准,不仗着事实。世事万千,都转眼即逝,一时新颖,不久即归陈腐;只有人物足垂不朽”。在《骆驼祥子》中,他塑造的祥子形象就是“足垂不朽”的典型人物。

人力车夫的生活,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候开始,就一直是现代文坛的热门题材,然而车夫形象又大都是剪影式的和处于配角的地位。车夫祥子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长篇的篇幅、主角的地位和一生遭遇命运的全方位描写所塑造的典型形象。

小说以祥子拉车、想车、买车、爱车、丢车、赁车、买车、卖车、厌车、恨车这一单纯集中的故事为主线纵向展开情节,并通过祥子的拉车、交往,自然而然、不枝不蔓地交织起一个制约北京市民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人物生活和命运的多侧面主体或社会环境。长时间、多侧面地展开祥子性格发展、灵魂搏斗的历史。

祥子原来生长在农村,失去父母后18岁来到北平谋生。他勤劳、正直、诚实、善良、纯洁、憨厚、坚强、健壮。他的理想和希望就是天真幼稚地认为:只要拼命苦干,节俭衣食,就能买上辆自己的车,作个独立自主、不受人气的洋车夫。经过风雨中咬牙、茶饭上自苦的三年艰苦奋斗,祥子终于实现了理想。可是好景不长,半年后车子就在军阀混战中被大兵抢走了。他烦恼痛苦、不满愤怒,甚至怀疑恐惧,但并没有消沉绝望。

为了早日再次实现买车的理想,他不仅更加节省自苦,而且跟老弱的车夫争抢生意,重新拼命挣钱、省钱。然而他尚未完全失去纯洁、正直、善良的品质:被虎妞灌醉引诱后,他感到羞愧、难过、后悔;在曹宅拉车时不小心碰断了车把,摔伤了曹先生,他主动引咎辞工,情愿以工钱赔偿损失;看到老车夫老马饥寒交迫晕倒在地,他立即买了10个羊肉包子送给老马,就在祥子接近实现理想时,辛苦积攒起来的钱,又被跟踪曹先生的孙侦探抢走了;走投无路的祥子本想趁曹宅没人,偷些东西赔偿自己因曹宅的事情而遭到的损失,但他立即又命令自己宁可穷死也不偷窃。

被迫跟虎妞结婚后,祥子争得了以虎妞的私房钱买车自己拉的权力。但是,虎妞的玩弄折磨和烈日暴雨的肆虐摧残。使祥子身心憔悴、体弱多病。他认清个人力量的微弱,拉车的热情开始降低,但他始终没有染上恶习。虎妞难产死后,他不得不卖车葬妻,并且学会抽烟、喝酒、赌钱,一天天混着拉车过日子。经不住暗娼夏太太引诱染上脏病后,祥子不仅身态和神气显得吊儿郎当,刮风下雨、身上酸痛都不拉车,而且打骂巡警、不让汽车、粗暴待客、不爱惜车。当最后的一点希望——小福子——也失去后,祥子彻底地堕落了。他为60块钱出卖人命,失去了租车的信用,沦为替人出殡打幡的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狭隘孤立的个人奋斗思想和残酷腐败的黑暗社会,把勤劳正直、诚实善良、纯洁憨厚、坚强健壮的祥子,一步步地推向事业悲剧、家庭悲剧、人生悲剧和心灵悲剧的灾难深渊,使祥子一步步地堕落为吃喝嫖赌、懒惰狡猾、肮脏猬琐、自私麻木的走兽。

祥子是个沉默寡言、老实木讷的车夫,小说除了通过展示他从希望、奋斗、挣扎到毁灭的人生悲剧历程来刻画他的性格特征外,还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展开丰富多样的心理描写,透示祥子的情绪心理:第一次买车时,“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掏出90块钱来”。有时以景物在人物眼中的反常变化,来曲折反映人物心理:祥子用虎妞的私房钱,买到二强子以卖女儿换来又因打死老婆而出卖的不吉祥的车子后, “他细细看了看,的确骨力硬棒。可是他总觉得有点别扭。最使他不高兴的是黑漆的车身,而配着一身铜活”, “祥子老觉得这有点丧气,像穿孝似的”。有时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叙述者的叙述、议论融为一体,抒发爱憎感情,凸现人物性格:祥子和小福相互产生感情后,二强子的责骂使得“祥子,经过这一场,在她的身上看出许多黑影来。他还喜欢她,可是不免要抚养她两个弟弟和一个醉爸爸的责任!他不敢想虎妞一死,他便有了自由;虎妞也有虎妞的好处,至少是在经济上帮了他许多。他不敢想小福子是要死吃他一口,可是她这一家人都不会挣饭吃也千真万确。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之家”。

小说运用平易通俗、新鲜活泼北京方言口语。以朴实的叙述为主,并将叙述与景物、肖像、心理描写乃至人物内心独自和人物间的对话融合交织起来,简劲有力地描写了一幅幅色彩浓烈鲜明的北京风俗风光、人情世态图画,活灵活现地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使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浓郁的北京味。

武汉大学曾经运用电子计算机统计出《骆驼祥子》使用不同的单字仅有2413个,并且识字621个的小学生就能读懂全书的90%,识字957个的人,就能读懂全书的95%。这就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证明了小说选段用字的平易通俗。

俏皮警辟的幽默语言,使小说具有了特殊的艺术魅力。有时抓住神似、比喻奇特。“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有时大词小用、造成诙谐:“以杨先生的海式咒骂的毒辣,以杨太太的天津口气的雄壮,以二太太的苏州调的流利,他们素来是所向无敌的;及至遇到张妈的意味。所以颇能赏识她,把她收了作亲军。”有时概括矛盾、突出乘谬:“买车后的祥子决定跟车子一起过生日,”“怎样过这个‘双寿’呢?祥子有主意: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绝对不能是个女的”。有时明知其错、将错就错:老程又钻到被窝中去,指着破皮袄说:“祥子抽烟吧,兜里有,‘别野的’别墅牌的烟自从一出世就被车夫们改为‘别野’的”等等。这些幽默不浮泛油滑、不故意招笑,而是贴切自然、亦庄亦谐、温和轻巧、耐人寻味的幽默。

《骆驼祥子》不仅奠定了老舍作为现代长篇小说大师的历史地位,而且是他获得语言大师和幽默大师美誉的代表性作品。

三、《骆驼祥子》的主题思想

作品通过对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下层市民由“人”蜕化为“兽”的历史悲剧。祥子原是个失去土地的农民,后来流落到北京成了人力车夫。由破产农民转为城市劳动者,这种转变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现象。近代以来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入侵,农村急剧衰败,大批失去土地的贫苦农民不得不离乡别土流入大城市,以寻找新的生路。这一层,在二三十年代有大量作品给予了反映。那么,她们进城以后的命运又将如何呢?祥子的故事回答了这个问题,祥子的命运在一部分破产后转化为城市劳动者的人们中是有代表性的。作者以令人震惊的艺术真实的力量反映了在已经半殖民地化了的城市中,在昨日的农民、今日的城市贫民身上所发生的性格扭曲、人性异化、由“人”而变为“兽”的历史性悲剧。祥子立志自食其力,他为实现这一夙愿而顽强奋斗。但他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碰壁,买车的愿望三起三落,生活的理想也一次次破灭,终致穷困潦倒,伤身败志,自甘沉沦,成为没有灵魂的无业游民。祥子的悲剧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半殖民地化了的社会劳动者的共同命运:“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来,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作品中这段话是点题的。作者正是以祥子的命运来揭示社会的悲剧,并达到批判社会罪恶的目的。

四、祥子悲剧的原因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