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
3175800000048

第48章 古代典章制度的检索

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即统治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制订的法律法令及其它规章,直接关系到封建政权能否巩固和强化。因此,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典章制度的制订,并不断考察历史上典章制度的沿革,研究其利弊得失,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我国古代记载典章制度的书很多,统称政书。政书,有通纪历史代典章制度的,如《通典》、《文献通考》等;有专记某一历史时期典章制度的,如《谥法》、《历代兵制》等,品类繁多。

在上述各种政书中,《通典》等通纪历代典制的政书,以及会要体政书,包罗面广,资料丰富,编排有序。当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时遇到典章制度方面的问题,要善于利用它们。

一、十通和十通的利用

十通,是十部以记载历代典章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的总称,其基础是”三通”,即《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

《通典》,200卷,唐代杜佑撰,记载上古至唐代天宝末年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肃宗、代宗时事,间亦附载注中)。作者从群经诸史和文集秦疏中博采文献资料,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8门,每门再分子目。对历代典章进行系统的记叙,唐代尤详。

《通志》,200卷,南宋郑樵撰。分本纪、年谱(仿《史记》诸表)、略、世家、列传。纪传自三皇至隋,综合诸史旧文而成;”略”共二十,如氏族略、职官略、选举略、金石略等,记述上古至唐的典章制度,是全书精华所在。此书实是通史性质,与《通典》等政书有所不同,但其二十略则是政书性质。

《文献通考》,348卷,宋末元初马端临撰,记载上古到宋宁宗年问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等24门,较《通典》细密,资料也更丰富,于宋代尤详。

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时限上接。三通”,下迄明代。又修《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记清初至乾隆时的典章制度。近代刘锦藻又撰《清朝续文献通考》,记事自乾隆五十一年至宣统三年。以上十部大书,总称”十通”。

上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精装本的《十通》,并有《十通索引》,附十通”一览表”。”一览表”颇为醒目,现略作更动,印在459—460页(表中”页效起迄”指商务精装本《十通》的页码)。

《十通》卷帙浩繁,要进行检索。需利用《十通索引》。这部索引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四角号码检字索引”,它将”十通”各书所载制度名称、篇章节目。凡构成一名词,或可特立为一条目者,概于其初见之处,论列最详之处或其兴废沿革为参考者必须检到之处。详注其所隶之书、所见之页及所始之栏。如欲知有关”坐立部伎”的问题,于四角号码八八一○查到”坐”字,于”坐”字下查得:

坐立部伎 典七六一中

典一六七九中可知关于”坐立部伎”,在商务精装本三通典的761页中栏、1679页中栏可以查到。又如欲知有关”燕乐”问题,于四角号码四四三三一查得”燕”字,于”燕”字下查得:

燕乐 典九四九上

考二四八四上可知关于”燕乐”,在三通典的949页上栏,四通考的2484页上栏可以查到。

《十通索引》的第二大部分,是”分类详细目录”,又分三编:第一编为混合三通典之详细目录,第二编为混合三通志之详细目录,第三编为混合四文献通考之详细目录。

上述《十通索引》的两大部分,功用有所不同。用索引编制者的话来说:”一便于特索。一利于类推,读者可因所检之不同。而参用之。”但《十通索引》只适用于查商务本的”十通”,这是不足之处。

┏━━━━━━━━┳━━━━━┳━━━━━━━━┳━━━┳━━━━━┳━━━━━━┓

┃ 书 名 ┃时代起选 ┃ 内 容 ┃卷数 ┃著 者 ┃页数起选 ┃

┣━━┳━━━━━╋━━━━━╋━━━━━━━━╋━━━╋━━━━━╋━━━━━━┫

┃ ┃ ┃上古至 ┃食货、选举、 ┃ ┃ ┃ ┃

┃ ┃ 通典 ┃唐天宝 ┃职官、礼、乐、 ┃ ┃ (唐) ┃ 典1上 ┃

┃ ┃ ┃ ┃兵刑、州郡、 ┃200 ┃ 杜佑 ┃ 典1103下 ┃

┃ ┃ ┃之末 ┃ ┃ ┃ ┃ ┃

┃ ┃ ┃ ┃边防。 ┃ ┃ ┃ ┃

┃ ┃ ┃ ┃ ┃ ┃ ┃ ┃

┃三 ┣━━━━━╋━━━━━╋━━━━━━━━╋━━━╋━━━━━╋━━━━━━┫

┃通 ┃ ┃ 唐肃宗 ┃ ┃ ┃ 清商宗 ┃典1105上 ┃

┃典 ┃ 续通典 ┃ ┃ 同上 ┃150 ┃ ┃ ┃

┃ ┃ ┃ 至明季 ┃ ┃ ┃ 敕撰 ┃ 典2016下 ┃

┃ ┣━━━━━╋━━━━━╋━━━━━━━━╋━━━╋━━━━━╋━━━━━━┫

┃ ┃ ┃清初至 ┃ ┃ ┃ ┃典2017上 ┃

┃ ┃清朝通典 ┃ ┃同上 ┃100 ┃ 同上 ┃ ┃

┃ ┃ ┃乾隆 ┃ ┃ ┃ ┃ 典2750下 ┃

┣━━╋━━━━━╋━━━━━╋━━━━━━━━╋━━━╋━━━━━╋━━━━━━┫

┃ ┃ ┃ ┃有本纪、年 ┃ ┃ ┃ ┃

┃ ┃ ┃ ┃谱、世家、列 ┃ ┃ ┃ ┃

┃ ┃ ┃ ┃传及二十略: ┃ ┃ ┃ ┃

┃ ┃ ┃二十略 ┃氏族、六书、 ┃ ┃ ┃ ┃

┃ ┃ ┃自上古 ┃七音、天文、 ┃ ┃ ┃ ┃

┃ ┃ ┃至唐纪 ┃地理、都邑、 ┃ ┃ ┃ ┃

┃ ┃ 通志 ┃ ┃礼、谥法、器 ┃200 ┃ (宋) ┃ 志l上 ┃

┃ ┃ ┃传及谱 ┃ ┃ ┃ 郑樵 ┃ 志3245下 ┃

┃ ┃ ┃自三皇 ┃服、乐、职官、 ┃ ┃ ┃ ┃

┃ ┃ ┃ ┃选举、刑法、 ┃ ┃ ┃ ┃

┃三 ┃ ┃至隋 ┃ ┃ ┃ ┃ ┃

┃ ┃ ┃ ┃食货、艺文、 ┃ ┃ ┃ ┃

┃ ┃ ┃ ┃校□、图谱、 ┃ ┃ ┃ ┃

┃ ┃ ┃ ┃金石、灾样、 ┃ ┃ ┃ ┃

┃通 ┃ ┃ ┃ ┃ ┃ ┃ ┃

┃ ┃ ┃ ┃昆虫、草木。 ┃ ┃ ┃ ┃

┃ ┣━━━━━╋━━━━━╋━━━━━━━━╋━━━╋━━━━━╋━━━━━━┫

┃ ┃ ┃ 二十略 ┃ ┃ ┃ ┃ ┃

┃志 ┃ ┃ 自五代 ┃ ┃ ┃ ┃ ┃

┃ ┃ ┃ 至明季 ┃ 同上 ┃ ┃ 清高宗 ┃志324.7上 ┃

┃ ┃ 续通志 ┃ ┃ (无世家与年 ┃640 ┃ ┃ ┃

┃ ┃ ┃ 纪传自 ┃ ┃ ┃ 敕撰 ┃ 志6751下 ┃

┃ ┃ ┃ 唐初至 ┃ 谱) ┃ ┃ ┃ ┃

┃ ┃ ┃ 元季 ┃ ┃ ┃ ┃ ┃

┃ ┣━━━━━╋━━━━━╋━━━━━━━━╋━━━╋━━━━━╋━━━━━━┫

┃ ┃ ┃清初至 ┃同上(无本 ┃ ┃ ┃志6753上 ┃

┃ ┃清朝通志 ┃ ┃纪、世家、年 ┃126 ┃ 同上 ┃ ┃

┃ ┃ ┃乾隆 ┃ ┃ ┃ ┃ 志7460下 ┃

┃ ┃ ┃ ┃谱、列传) ┃ ┃ ┃ ┃

┗━━┻━━━━━┻━━━━━┻━━━━━━━━┻━━━┻━━━━━┻━━━━━━┛

┏━━━━━━━━━┳━━━━━┳━━━━━━━━┳━━━┳━━━━━━┳━━━━━━┓

┃ 书 名 ┃时代起选 ┃ 内 容 ┃卷数 ┃著 者 ┃页数起选 ┃

┣━━┳━━━━━━╋━━━━━╋━━━━━━━━╋━━━╋━━━━━━╋━━━━━━┫

┃ ┃ ┃ ┃二十四考:田 ┃ ┃ ┃ ┃

┃ ┃ ┃ ┃赋、钱币、户 ┃ ┃ ┃ ┃

┃ ┃ ┃ ┃口、职役、征 ┃ ┃ ┃ ┃

┃ ┃ ┃ ┃榷、市米、土 ┃ ┃ ┃ ┃

┃ ┃ ┃ ┃贡、国用、选 ┃ ┃ ┃ ┃

┃ ┃ ┃上古至 ┃举、学校、职 ┃ ┃(宋末元初) ┃ 考l上 ┃

┃ ┃文献通考 ┃ ┃ ┃348 ┃ ┃ ┃

┃ ┃ ┃宋宁宗 ┃官、郊社、宗 ┃ ┃ 马端临 ┃ -考2764下 ┃

┃ ┃ ┃ ┃庙、王礼、乐、 ┃ ┃ ┃ ┃

┃ ┃ ┃ ┃兵、刑、经籍、 ┃ ┃ ┃ ┃

┃四 ┃ ┃ ┃帝系、封建、 ┃ ┃ ┃ ┃

┃ ┃ ┃ ┃象纬、物异、 ┃ ┃ ┃ ┃

┃ ┃ ┃ ┃舆地、四裔。 ┃ ┃ ┃ ┃

┃ ┣━━━━━━╋━━━━━╋━━━━━━━━╋━━━╋━━━━━━╋━━━━━━┫

┃通 ┃ ┃ ┃同上(分郊社 ┃ ┃ ┃ ┃

┃ ┃ ┃宋宁宗 ┃考为郊社与 ┃ ┃ ┃ ┃

┃ ┃ ┃至 ┃群祀两考。分 ┃ ┃ 清高宗 ┃考2765上 ┃

┃ ┃续文献通考 ┃ ┃ ┃250 ┃ ┃ ┃

┃ ┃ ┃明庄烈 ┃宗庙考为宗 ┃ ┃ 敕撰 ┃ -考4846下 ┃

┃考 ┃ ┃帝 ┃庙与群庙两 ┃ ┃ ┃ ┃

┃ ┃ ┃ ┃考) ┃ ┃ ┃ ┃

┃ ┣━━━━━━╋━━━━━╋━━━━━━━━╋━━━╋━━━━━━╋━━━━━━┫

┃ ┃ 清朝文 ┃ 清初至 ┃ ┃ ┃ ┃ ┃

┃ ┃ ┃ 乾隆五 ┃ 同上 ┃300 ┃ 同上 ┃考4847上 ┃

┃ ┃ 献通考 ┃ ┃ ┃ ┃ ┃ -考7489下 ┃

┃ ┃ ┃ 十年 ┃ ┃ ┃ ┃ ┃

┃ ┣━━━━━━╋━━━━━╋━━━━━━━━╋━━━╋━━━━━━╋━━━━━━┫

┃ ┃ ┃ 清乾隆 ┃ 同上,并增外 ┃ ┃ ┃ ┃

┃ ┃清朝续文 ┃ 五十一 ┃ 交、邮传、实 ┃ ┃ ┃考7491上 ┃

┃ ┃ 献通考 ┃ 年至宣 ┃ 业、宪政四 ┃400 ┃ 刘锦藻 ┃ ┃

┃ ┃ ┃ ┃ ┃ ┃ ┃ -考11528下 ┃

┃ ┃ ┃ 统三年 ┃ 考。 ┃ ┃ ┃ ┃

┣━━┻━━━━━━┻━━━━━┻━━━━━━━━┻━━━┻━━━━━━┻━━━━━━┫

┃附注:①通志中原有后妃宗室外戚载记等传统并归列传一门。 ┃

┃ ②十通内容除表内所载者外,各书首末尚有各项序跋及考证。 ┃

┗━━━━━━━━━━━━━━━━━━━━━━━━━━━━━━━━━━━━━━━━━━┛

二、历代会要

最早编纂会要的是唐人苏冕。德宗时,他把唐高祖至德宗九朝事编为《会要》40卷;宣宗时,杨绍复又把德宗以后之事编为《续会要》40卷。后来,宋人王溥总合苏、杨所编,并补辑唐宣宗至唐末事,重新编次,成《唐会要》100卷,分514目。把唐代政治经济制度的沿革变迁,记载得很详细。王溥又把五代时期的法制典章编次成《五代会要》30卷。

王溥这两部《会要》,记录了许多正史所缺载的典实,很受学者重视,并开了后人编撰会要的风气。宋朝统治者特设”会要所”,前后编了10次,成书2200余卷,可惜后来陆续散佚。明成祖时,这些宋代的会要还保存有一部分,被收入《永乐大典》。清代嘉庆年间,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约500卷。1936年,前北平图书馆将它影印出来,分订200册,即《宋会要辑稿》。此书所记材料,有很多是宋史中没有的,文献价值很高。

南宋徐天麟编有《西汉会要》、《东汉会要》。明人董说编有《七国考》,采掇战国制度,分14门,虽不以会要名,但性质与会要相类。清人又编有《春秋会要》、《秦会要》、《三国会要》、《明会要》。现将这些会要,按所记时代之先后,列表说明如下:

┏━━━━━━━━┳━━━━┳━━━━━━━━┳━━━━━━━━━━━━━━┓

┃书 名 ┃卷数 ┃编 撰 者 ┃ 通行版本 ┃

┣━━━━━━━━╋━━━━╋━━━━━━━━╋━━━━━━━━━━━━━━┫

┃春秋会要 ┃ 4 ┃[清]姚彦渠 ┃中华书局1955年版。 ┃

┣━━━━━━━━╋━━━━╋━━━━━━━━╋━━━━━━━━━━━━━━┫

┃七 国 考 ┃ 14 ┃ [明]董说 ┃ 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 ┃

┣━━━━━━━━╋━━━━╋━━━━━━━━╋━━━━━━━━━━━━━━┫

┃ ┃ ┃ [清]孙楷撰 ┃上海群联出版社1955年版。 ┃

┃ 秦会要订补 ┃ 26 ┃ ┃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修订 ┃

┃ ┃ ┃ 徐复订补 ┃ ┃

┃ ┃ ┃ ┃本。 ┃

┗━━━━━━━━┻━━━━┻━━━━━━━━┻━━━━━━━━━━━━━━┛

┏━━━━━━━┳━━━━┳━━━━━━━┳━━━━━━━━━━━━━━┓

┃ ┃ ┃ ┃ 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 ┃

┃西汉会要 ┃ 70 ┃ [宋]徐天麟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 ┃

┃ ┃ ┃ ┃ 版修订本。 ┃

┣━━━━━━━╋━━━━╋━━━━━━━╋━━━━━━━━━━━━━━┫

┃ ┃ ┃ ┃国学基本丛书本。中华书 ┃

┃ 东汉会要 ┃ 40 ┃ 同上 ┃局1955年用商务型重印,上 ┃

┃ ┃ ┃ ┃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印。 ┃

┣━━━━━━━╋━━━━╋━━━━━━━╋━━━━━━━━━━━━━━┫

┃三国会要 ┃ 22 ┃ [清]杨晨 ┃ 中华书局1956年版。 ┃

┣━━━━━━━╋━━━━╋━━━━━━━╋━━━━━━━━━━━━━━┫

┃ ┃ ┃ [唐]苏冕 ┃国学基本丛书本。中华书 ┃

┃ 唐 会 要 ┃ 100 ┃ ┃局1955年用商务型校正重 ┃

┃ ┃ ┃[宋)王溥等 ┃ ┃

┃ ┃ ┃ ┃印。 ┃

┣━━━━━━━╋━━━━╋━━━━━━━╋━━━━━━━━━━━━━━┫

┃ ┃ ┃ ┃ 国学基本丛书本。中华书 ┃

┃五代会要 ┃ 30 ┃ [宋)王溥 ┃ 局1955年用商务型重印。 ┃

┃ ┃ ┃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 ┃

┃ ┃ ┃ ┃ 印本。 ┃

┣━━━━━━━╋━━━━╋━━━━━━━╋━━━━━━━━━━━━━━┫

┃ 宋会要辑稿 ┃ 约500 ┃ [清]徐松辑 ┃ 中华书局1957年用前北平 ┃

┃ ┃ ┃ ┃ 图书馆影印本复制重印。 ┃

┣━━━━━━━╋━━━━╋━━━━━━━╋━━━━━━━━━━━━━━┫

┃ 明 会 要 ┃ 80 ┃[清]龙文彬 ┃中华书局1956年版。 ┃

┗━━━━━━━┻━━━━┻━━━━━━━┻━━━━━━━━━━━━━━┛

上述会要,门类和写法虽然不完全一样,但主要内容大体包括帝系、礼制、职官、兵制、田制、赋税、教育、刑法、行政区域等。如《西汉会要》分15门、367类事:

帝系(卷l—6)

礼(卷7—20)

乐(卷2l一22)

舆服(卷23—24)

学校(卷25—26) 运历(卷27—28)

祥异(卷29—30)

职官(卷3l—43) 选举(卷44—45)

民政(卷46—49)

食货(卷50—55) 兵(卷56—60)

刑(卷6l一63)

方域(卷64—67) 蕃夷(卷68—70)以此可见”会要”的一般体例。

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了商代至清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会要,总称《历代会要丛书》。大致有四种情况:(1)过去已整理标点者。皆予重印,如《西汉会要》、《东汉会要》等;(2)已有断句本者,皆重行标点出版,如《唐会要》等;(3)未刊的抄本、稿本,皆重行整理标点出版,如《晋会要》、《南朝会要》等;(4)凡过去尚未编纂者,请国内专家学者主持新编,计有商、战国、北朝、隋、辽、金、元、清八部。

三、职官表与官制史料

我国历代官制复杂,官名繁多。可供查考历代职官的书籍很多,其中以《历代职官表》最常用。《历代职官表》有”官修本”、”黄编本”与”新印本”之别,现予分别介绍。

《历代职官表》,(官修本),纪昀等奉敕撰,共72卷,乾隆间武英殿刊本。四部备要据武英殿本排印。又有丛书集成本。此书以清代官制为纲,自”宗人府”、”内阁”、”吏部”、”户部”等部门起。至”藩属各官”、”土司各官”止,共分为67个门类。每门由三栏组成:第一栏是”表”,以表格形式首列清代各职官名,然后依次排列三代、秦汉至明代与之相应的职官名,以明渊源;第二栏是”国朝(清朝)官制”,说明清朝各官的员额、品级、职掌等;第三栏是”历代建置”,罗列”三礼”等儒家经典、各史职官志、政书、类书、笔记中的有关文献资料。并附按语,考订三代秦汉至明代官制的建置沿革。各门类的第三栏篇幅最多,用丰富的文献资料说明制表的依据,也可以说是表格的详细注释。

《历代职官表》(黄编本),清黄本骥编,道光二十六年”三长物斋丛书”本。在官修本《历代职官表》成书后的六十余年,黄本骥有感于此书民间流传不多,卷帙较繁,便着手进行改编。黄氏将各表后面的”历代建置”栏全删去,录存原书表格67篇,并将各表所附”国朝(清朝)官制”栏予以简化。移置各标题之下,以注明该表所列各官的员额、品级。这样,一部72卷的官修《历代职官表》,删存十分之一还不到,厘为6卷,书名仍叫《历代职官表》。虽然黄本骥只做了一番删削工作,对官修本原有的错漏未予订补,甚至有误改、脱漏等错误,但黄编本毕竟有简明扼要、使用便利等优点。所以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的新印本,便是在黄编本的基本上整理加工的。

《历代职官表》,(新印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5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重印,精装一册,由下列四大部分组成:

(一)《历代官制概述》,瞿蜕园撰,通论历代职官制度的沿革,分九章:一、秦汉,二、魏晋南北朝,三、隋唐,四、宋,五、辽,六、金,七、元,八、明,九、清。

(二)《历代职官表》六卷,清人黄本骥编,以三长物斋丛书本为底本,校以历代职官志及”十通”等有关原始资料编本的某些错误。采用新式标点,并对各表的直行与横行分别标以序列号,以求眉目清楚,且便于编制索引。

(三)《历代职官简释》,瞿蜕园撰。把《历代职官表》所列官名、机构名,大部分作了解说,词目按首字笔画为序排列,共880余条。

(四)《历代职官表及简释综合索引》,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同学编,阴法鲁等指导。将黄编《历代职官表》所列官名和瞿蜕园编《历代职官简释》所收词目(官名、机构名)混合编排,按最后一字的四角号码为序排列(最后一字相同者,按最后第二、三字的四角号码为序排列)。但要注意:《历代职官表》中凡有”……等官”或”……各官”字样者(如”府属参领等官”、”盛京内务府各官”等),另编”等官索引”于后,按第一字的四角号码顺序排列。《索引》最后附有”笔划顺序检字”和”拼音顺序检字”。

以上四大部分彼此配合,相辅而行,为读者查考历代官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它也有缺陷,这主要表现在:”官修本”是以清代官制为纲的,因此,历史上曾设置而清代不设的官职,便无法在表中体现。瞿蜕园在编制《历代职官简释》时,是注意到这一问题的。但考虑到《简释》是与黄编本《历代职官表》相辅而行的,并不是官修本《职官表》的改造,所以,原表所无的官名(如汉代的督邮、唐代的监军使等等),《简释》亦不添出。又,官修本编于乾隆间,乾隆以后添设、裁并之官,自然不可能反映;黄本骥在改编时注意到这一问题,但”未敢辄为更易”(黄序),新印本亦仍其1日。此外,官修本对于清代特有而以往各代所没有的官名,常采用牵强比附的办法处理,显得不科学。黄编本对此没有改动,新印本亦只好保持原貌。在索引的编排方面,编者没有把一些可以细分的条目分析为若干互见条目,显得不够细密,这也是不足之处。

如果嫌上述各本《历代职官表》所提供的资料不够详细,或想核对某些官制史料,可利用下列文献:

(1)历代史书中的职官表志。我国历代”正史”大都有职官表志,如《汉书?百官公卿表》、《新唐书?百官志》、《明史?职官志》之类;有些正史原无职官志,但后人有补作,如《三国职官志》(清洪饴孙撰)、《南北史补志未刊稿?职官志》(清汪士铎撰)等,在《二十五史补编》中可找到。

(2)”十通”中的”职官”部分。

(3)历代会要中的”职官”部分。

关于清代职官的具体设置,尚可参考:严懋功的《清代徵献类编》,章伯锋的《清代各地将军都统大臣等年表(1796—1911)》(中华书局1965年版);钱实甫的《清季重要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59年版,1977年重印)、《清季新设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61年版。1977年重印)等。尤其重要的,是《清代职官年表》。钱实甫编,中华书局1980—1981年版。此书包括49种表格,记述了清朝顺治元年到宣统三年各种重要机构、官职的设立、裁撤、合并、分置以及担任这些官职的人员升迁调补的时间。书末附人名录、别号索引、谥号索引、籍贯索引等,既为读者查阅此书提供了方便,又使此书兼具清代官员人名辞典的性质。

主要参考书目《古籍索引概论》潘树广著

书目文献文献出版社 1984年《史学文献检索》孟宪恒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校勘学史略》 赵仲邑著

岳麓书社

1983年《实用文献学》 张玉勤 赵玉钟著 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校勘学概论》 戴南海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6年《古籍整理概论》来新夏著

书日文献出版社

1994年《中国文献学综说》王燕玉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年《中国历史文献学》杨燕起等著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