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
3175800000002

第2章 历史文献与历史文献学

一、历史文献的概念与范围

历史文献是可以依类归之于研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问题所需要的”历史文献”的领域,不同历史时期各学科文献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历史上占有的地位,就形成了这一学科”历史文献”的发展史。所以历史文献从总的方面来说,它所涉及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包括在内。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将全书分为24门: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米、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札、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等。可以看出,历史上对历史文献内容的理解所涉及的范围,实际上包括了当时历史学家所能认识的社会历史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这些内容,就现在的观点来看,它们可以分别属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历史、科技等不同的学科。

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书面记载方式的不断更新,历史文献的类别也在不断地扩大。政治经济的社会改革,文化学术思潮的承续递变,中外交往的日趋频繁,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都在不同性质、不同程度上增添着历史文献的内容,也就相应地在扩充着它所涉及的范围。一定时期一种新类别的历史文献的出现,反映了这个时期一定的社会时代特征。如果拿顾颉刚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时,本着”搜集材料”的宗旨,所拟具的16个方面购求中国图书的计划,同近代以前对历史文献内容的理解进行比较的话,他对于历史文献范围的认识,也就明显地表现出时代前进的历史步伐。

关于历史文献在史学中的地位,一般来说,一部史学著述,大体上应该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历史思想;二、历史资料;三、历史编纂;四、历史文学。历史思想是指历史学家或者历史著作的撰述者,用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他研究历史问题;历史编纂是指一部史书采取什么样的编纂体例;历史文学是批指文字表述的形式;而历史资料则是指著作者采用了些什么样的历史材料。研究历史要详细地占有历史材料。而历史材料主要来自三个部分:考古的遗迹、遗物;历史文献;口碑传说。现在考古发掘的材料作用很大。很能够解决一些历史问题;口碑传说对于很少文字记载的少民族或地区的历史研究很重要,对于一些社会历史状况的研究也不可缺少。但是历史材料中最重要的部分还是历史文献。所以自寿彝在《再谈历史文献学》中指出:”历史文献只是属于历史资料的范围而占有重要地位的。历史文献的研究是史学工作中必不可缺的,但也只是史学的一部分。”在史学研究中,我们十分重视对历史文献的研究,但不能把历史文献的研究强调到一个不适当的地步,要注意摆正它在史学中的地位。特别应该注意不要”认为研究历史文献就是研究历史”。要”把文献作为历史资料去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资料去了解历史,这才是研究历史”。在这个问题上,弄清楚历史文献的研究目的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历史文献的局限性与多重性,我们认为历史文献虽然是历史资料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它也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历史资料的全部。历史文献还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由于历史著述绝大多数是在历代统治阶级控制下形成的,作为对社会历史状况的记述和评论,难免带有或多或少的阶级偏见,加上许多应记述的内容没有能够记述,所以许多历史文献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生活是不全面、不完整的,有的甚至是有意加以歪曲的。还有由于时代久远,以及社会、自然等方面的其他原因,也使历史文献常常残缺不全,加上它遥远和”记载笼统”,利用起来就不方便。关于历史文献的多重性,白寿彝在这方面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历史文献的多重性,第一,是说一种历史文献总是反映一定的历史现象。第二,把不同的、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献联系起来,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从而观察规律性的东西。这就超出了一个一个具体历史记载的范围以外了。这种性能不一定是文献本身所固有的,往往是史学工作者所赋予的。第三,文献不一定是死的东西,其中有不少一直到现在还是有生命力的东西。这一方面是历史文献从内容到形式,有不少东西对于我们今天的史学工作还产生着影响;另一方面,历史文献中的具体记载在一般的政治资料以外,还有思想资料、艺术资料、文学资料、科学资料等等。在这些资料中,也是有一些值得我们现在还可以学习的东西。这个论述,可以说是从时代条件与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与创造精神,以及价值观念等的多维度多视角,揭示了历史文献的产生及其所具有的作用的内在本质,给予了我们以有益的启发。

通过对图书、资料进行搜集、整理、编纂、注释,使杂乱的图书、资料系统化、条理化,在宏观的基础上全面认识历史文献,掌握历史文献,摸清历史文献的根底,才能在具体的历史文献研究中使文献真正为我所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条别源流,甄论得失,从而为历史研究建立坚实可靠的资料基础,为历史研究者提供方便,这就是历史文献研究的直接目的。

二、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形成发展、整理利用进行研究,探索其规律,从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学问。它以历史文献为研究对象;任务是探究历史文献形成发展过程自有的内在规律以及历史文献的现代利用。关于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学科体系,截止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建立起来。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体系的真正建立,还需要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依据我们的理解,确定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学科体系,应包括如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历史文献学的理论。主要是对历史文献学本体即研究对象、时代特色和作用,历史文献的形式,聚散以及历史文献的范围、内涵等方面的关系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使历史文献学具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学科体系上看,历史文献学还是一门新的学科,其理论建设还是初步的、不成熟的。由于中国古代”术先学后”的传统,相比文献学中包涵的校勘目录,版本,辑佚这些起源较早的学术而言,文献学本身的理论还相当贫乏。因此现在研究历史文献学,必须加强理论上的探讨,这将有利于这门学科在新的基础上得到更积极的发展。至于哪些问题应该归入历史文献学的理论体系中来,现在的看法可能很不一致,也不可能一致。这也需要通过长期学术上的探讨和争鸣来加以解决,以便使人们能够在趋于认识上的接近或统一。

二是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即具体的方法论的层次。主要应该包括历史文献学各分支学科的内容和实践方法(具体运用的方法)。历史文献学应包括传统的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辨伪学、传注学和历史文献编纂学。对已从历史文献学中独立出来的相关学科如金石学、方志学、档案学和甲骨学等,以及民族文献、宗教文献、医药学文献、农学文献的研究,和它们对历史文献学的作用,我们有必要给予认真的探讨和研究。

三、历史文献学与古籍整理的关系。在清代,曾经出现了以乾嘉考据学为中心的,我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整理古籍的高潮。从而使历史文献学的发展,达到了它在封建时代的鼎盛阶段。从那以后,由于清朝的衰落,加上后来近代以来社会动荡,资产阶级的软弱等原因,我国的古籍整理和文献研究事业进入了低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十分重视对古籍的整理和研究。特别是1981年党中央发出”关于整理我国的古籍的指示”之后,真正使我国的古籍整理事业,步出了它的历史低谷,形成了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的一次历史性的新高潮。这个高潮逐步形成的同时,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在继它的变革时期以后,也就进入了具有新的时代意义的兴盛阶段。

大规模的古籍整理,是中国历史文献学思想、理论和方法的一次伟大的实践,因此,学习与研究历史文献学,理所当然应该关注古籍整理的进展情况和它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整理古籍,就是要对文、史、哲、经、教、法等方面的典籍,有所选择地进行标点、校勘、注释、翻译等工作,以利于它们的流传和使用。这样,历史文献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历史文献学各分支学科所要求的原则、方法,就可以在实践的运用中发挥学术指导的作用,从而能够提高整理古籍的工作效益,保证古籍整理的成果质量。事实说明,中国历史文献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时代适应性,这使它不仅能够很好地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而且也使它的自身获得了新的发展。比如,一大批各种类型出土文献的发现,为历史文献学提供了新课题,开辟了用武之地的新领域;历年大批新的古籍整理成果的出版,比较全面系统地体现了历史文献学的重要学术价值;在实践中所发现的理论课题的研究解决,促使历史文献学在不断地完善它的自身体系。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古籍整理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具有学术指导意义的历史文献学,在理论思想的总结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它的实践。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时间的推移,历史文献学将会获得更为可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