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黄河中下游、江淮流域一带,气候湿润,森林茂密,术材取之容易,同时也易于砍伐、运输和加工,适用于各种地形,从而成为主要建筑材料。中国建筑素有“土木之功”之说,概括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色。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术构架结构,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框架结构,承托上部的一切荷载。无论内墙或外墙,都不承担结构荷载,“墙倒屋不塌”这一谚语最概括地指出了传统结构体系的最主要的特色。
3.完整的院落组织,多样的平面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讲究完整的院落组织。先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主要殿堂为中心,四周围绕配厢、夹室、廊庞、围墙等单体建筑而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除佛塔之外,单体建筑物很少有呈现其四周全貌可以让人在远处一览无余的。就单体建筑的平面而言,大多为长方形,还有圆形、正方形等几何形状平面。
在平面布局上对称与自由两种形式共存。以多座建筑物组成的宫殿、官署、庙宇等重要建筑,甚至宫室住宅,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布局形式,以庭院为单位,沿着纵轴线和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群体建筑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和风景园采用“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与“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造景方式,体现自由随意的变化。
4.建筑造型优美,装饰丰富多彩
造型以丰富多彩的屋顶为特色,既稳重协调又飞动轻盈。装饰主要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是中国建筑的传统方法之一,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由于油漆颜料中含有铜,所以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还可以防蚁。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彷、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绘制精巧,色彩丰富。北方建筑以画栋为多。雕饰包括木雕、砖
雕、石雕和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刻主要表现在阶基、柱、梁、斗拱、屋顶、门、藻井等建筑物上,雕饰的题材内容丰富,有人物形象、花鸟鱼虫、历史故事等。
5.创造斗拱结构形式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构件。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相交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同时兼具装饰作用。周初已出现斗拱,汉代大量应用。宋代以后逐渐减少。
6.注重建筑与环境协调
中国古代建筑讲究天人合一。因而在建造设计营造时,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无论是宫殿、坛庙、民居、园林还是陵墓,都充分根据当地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情况,力求建筑布局、形式、色调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从而构成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
(二)木结构建筑的特点
1.适应地域差异的灵活性
木结构建筑可以单体出现,也可以群体布局。不论单体和群体,其规模和构筑风格均可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如建筑物的立柱,对不同功能和不同地点采用不同数量、规模和形制。一般古建筑多采用明柱,高大楼阁多采用粗大的立柱,北京故宫太和殿用72根整体的楠木柱支撑庭殿顶。门窗安排极其灵活,均视功能及因地而定。
2.防暑桂寒的优越性
古人善于运用木结构建筑的多种形制做到防暑桂寒。如屋顶采用大出檐,有利于遮阳避雨;屋檐微微向上反曲,屋角反翘,避免下泄的雨水冲毁台基,同时显现出一种轻巧活泼的形象,巨大的屋顶与室内房顶之间留有较大的空间,起到隔热的作用。
3.防震防陷的整体性
术结构建筑的防震能力大大高于以墙体承重的砖石结构建筑,因为木结构建筑的柱、梁、材等构件均用梅卵、斗拱等紧紧咬扣,结合成一整体。框架结构体系富有弹性,棒卵构件可有一定活动余地,大大提高了防震能力。如山西应县木塔建于1056年,虽遭数次地震撼动,仍屹然壁立。
一、宫殿建筑(一)宫殿沿革
宫殿是帝王居住之所,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级、最豪华的一种。
上古时代,“宫”与“殿”泛指一般的房屋住宅,没有贵贱之分。秦汉以后,字义缩小,专指帝王住所。我国现知最早的宫殿遗址是河南僵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其次是商代中期的湖北黄肢盘龙城遗址和商晚期的河南安阳殷墟。至春秋战国时,宫殿建筑开始流行建造台棚,即在高大的劳土台上再分层建造术构房屋。秦汉以后,宫殿规模更为宏伟,如秦朝的阿房宫、汉代的未央宫等。东汉时流行将宫殿分为南北二宫,以阁道相通,而高台风尚渐趋衰落。魏晋南北朝时开创东西堂制度,即以太极殿为大朝正殿,侧殿建东西堂为上朝及宴会、居住用。隋以后改用“三朝五门”制。元明清的宫殿规模更加雄伟,布局严整、对称,且有使用工字形殿和设千步廊金水桥的特点。
宫殿虽豪华壮丽,但大多数都在王朝更替或争夺皇位时,毁于战火或被拆毁。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保存完好的宫殿主要有两处,即北京的故宫和沈阳的清故宫。
(二)宫殿布局
1.中轴对称
严格的中轴对称是中国正规建筑组群的传统,皇宫为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
2.右祖右社
又称左庙左祀,体现了中国礼制思想中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的思想。古人认为“民以食为天”,“有粮则安,无粮则乱”,风调雨顺,则国泰民安。所谓“左祖”,指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又称“太庙”;所谓“右社”,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程坛,社为土地,程为粮食,社覆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
3.三朝五门
根据帝王朝事活动内容不同,分别在不同规模的殿堂内举行,自古确立了三种朝事活动的殿堂,名为三朝制。所谓五门制,指在举行大型朝事活动
的宫殿院前,沿中轴线以五道门及辅助建筑构成四座庭院,作为大朝宫殿前的前导空间。这五道门由内向外依次称为朝门、宫门、宫城前导门、皇城门和皇城前导门。即太和门、午门、端午、天安门、大明(清)门。
4.前朝后寝
宫殿是帝王处理国家大事和日常生活的地方,这两种不同行为的活动空间,在宫殿建筑组群布局中有着严格的规定。前朝后寝就是这种布局的规制,即用于各种朝会的建筑位于建筑的前部,称前朝;帝、后、妃及其子女们生活所在的建筑位于后部,称为后寝。
5.前宫后苑
宫殿前面是皇宫建筑,后面往往为宫苑。(三)宫殿外陈设
1.华表
古代设在宫殿、城垣、桥梁、陵基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华表起源于墓碑(木制),后来人们将木柱竖于交通要道,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设在宫殿的华表,一般为石制。柱身通常雕有蟠龙等纹饰,上为方板和蹲兽。华表高高耸立,既体现了皇家的尊严,又给人以美的享受,是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
2.石狮
石狮雕刻在我国最早见于东汉,随佛教从印度传人。开始时被排列在陵墓前,象征凶猛,威武,以示辟邪。后出现在石窟和桥头,分别表示佛力浩大、无物不降和桥的坚实耐用,至明清,石狮移于宫殿和庭院的大门前,一可以把守门阙,以示辟邪;二可以显示主人的威严和势力。宫殿大门前的石狮都是一对,左雄右雌。爪下为球的是雄狮,象征着统一寰宇和元上权力,爪下踩着幼狮的是雌狮,象征着子孙绵延。在中华大地还有北、南狮之分,北狮雄壮威严,南狮活泼有趣。还有“三王狮”之说,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而狮所蹲之石刻着凤凰和牡丹,凤凰是鸟中之玉,牡丹是花中之王,故称“三王狮”。
3.日基
即日影,是我国发明最早、秦汉时期即已广泛使用的一种计时器,它利用太阳的投影与地球自球的原理,借指针所生阴影的位置来显示时间。
4.嘉量
是我国古代容积的综合标准量器,全套量器从大到小依次为:制、斗、合、商,嘉量放在宫殿门前,有统一度量衡的意义。表示皇帝的公正和至高无上,也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强盛。
5.吉祥缸
置于宫殿前,庭院中盛满清水以防火灾的腹大口收、两耳加兽面铜环的金属大缸。古代称大缸为“门海”,以比喻缸中水似海,可以扑灭火灾,故又被誉为吉祥缸,“吉祥缸”一般有铜、铁、辈金三种。
6.鼎式香炉
是我国古代举行大典时用来燃烧檀香和松枝的一种礼器,有盖为鼎,无盖为炉。
7.铜龟、铜鹤
龟和鹤是中国文化中的神灵动物,用来象征长寿,庆贺享受天年。最有
名的被称之为龙头龟、仙鹤。
(四)宫殿内陈设
1.“金”砖漫地
皇帝宫殿内的砖并非金砖,它是一种特制的细料方砖,质地密实,敲叩时发出金石之声,故称“金砖”。也有说是砖烧好后只能运到北京的“京仓”,供皇宫使用,故叫“京砖”。故宫三大殿的铺地金砖,多是明代烧制,极为耐磨,而且越磨越亮。
2.藻井
一种高级的天花,用于殿堂明间的正中,穹然高起,如伞如盖,有的藻井中部还有一个浮雕蟠龙,口衔一球,此即“轩辗镜”,悬球与蟠龙又构成“游龙戏珠”的形式。悬挂轩辗镜,是为了表明皇帝是黄帝的后代,是正统的继承人。
3.太平有象
象体大粗壮,性格温事1/,而又威严,其四脚立地,犹稳如泰山。因此在宫殿皇帝宝座旁立象,既表示了皇帝的威严,又象征社会的安定和政权的稳固,象身上驮一宝瓶,瓶内盛五谷或吉祥物,含有五谷丰登,吉庆有余之意。
4.角端、仙鹤
角端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异之兽,能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夷之路,待于皇帝座旁,显示皇帝是圣明之君。仙鹤亦为传说中的神鸟,能青春常在,置其于帝座侧,表示江山永世长存。
5.盘龙香亭
初形为委炉,后发展为香筒,再进步演变为香亭,即亭子式顶。亭下盘内
燃放檀香,缕缕青烟从楼空的亭身升起,恰如置身云雾间,因亭子有安定之意,置其于宫殿内,可显示天下大治,国家安定稳固。
6.如意
其制作讲究,颜色品种亦多,用材也考究,有金、玉、葫翠、珊珊、玛瑶、密蜡、沉香木等。其图案多是吉祥如意,如寓长生不老的灵芝如意、五福捧寿如意、事事如意、岁岁平安如意等。
二、坛庙建筑
中国古代是按照礼来治家治国的。中国的礼制思想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自然的崇拜,相信“天”是人类的主宰,天上诸神支配着农作物的丰欠和人间的祸福,而人间帝王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命于天的,因此是不可违抗的;其二是要人们崇尚祖先,因为祖先赋予我们生命,教会我们生存的技能,死后也在时刻护佑着后代子孙,特别是帝王的祖先,不仅赋予其生命,还赋予江山社穆,因此祖先也是神圣的。用以宣讲、传播礼学的礼制,举办各种“礼”所规定的祭奠活动的建筑称礼制建筑。礼制建筑有宫修和民建两种,包括坛庙、祭祠和祠堂。
(一)太庙
太庙是帝王祭奠祖先的建筑群。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两代太庙,位于天安门东侧,现为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布局以明显的中轴线、左右配殿严格对称,按照中国传统“左祖右社”的规定,外有高大厚重的墙垣和树冠茂密的古柏,内有空敞宁静的庭园,庄严肃穆,静谧安宁。
(二)社穰坛
是帝王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位于天安门西侧,现为中山公园。中国传统的汉国思想是“以农为本”,古代以“社穰”代称国家。按“五行”中五方五色的配置,中央、东、南、西、北分别为黄、青、红、白、黑。所以必须用五色土覆盖于坛面,以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祈求全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三)天、地、日、月坛
祭祀天、地、日、月、泰山神的活动,是历代帝王登基后的重要活动。
因为君权“受命于天”,且要秉承天意治理国家,所以皇帝必须亲自去天坛祭天,祭天在南部,时间在冬至日;土地是国家的根本,皇帝须亲自或派火前往地坛祭地,祭地在北郊,时间在夏至日;万物生长靠太阳,所以须到日坛祭日,祭日在东郊;月亮是夜明之神,所以又须到西郊月坛祭月。因为祭天地
日月等活动都在郊外进行,所以统称为郊祭。
历代许多皇帝,如秦始皇、汉武帝等,都要登五岳之首泰山祭泰山神,称
为封禅大典。
(四)文庙与武庙
用来祭祀圣哲先贤的祠堂店宇。
文庙(孔庙)是祭祀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场所。由孔子创建的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统治阶段的精神支柱,因此孔子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追封其为先师、先圣、文宣王、至圣、大成至圣等,并为其制定了设庙规制,为“左庙右学”,即在京城太学的左侧须建文庙。至明清两代,各地府《《m、县学的左侧都建了孔庙。与设庙规制同时颁布的还有祭祀规制。分皇祭、官祭、随时祭。在京城每年春秋皇帝亲自祭奠,在各地同期有地方官举行祭祀活动,每遇大事,皇帝亲自派人去孔子家乡曲阜致祭。这样在全国大小城市几乎都有规模不等的孔庙。其中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山东曲阜的孔庙。
关羽是三国时蜀汉大将,其事迹被统治者所渲染,儒家尊其为“武圣人”。旧时武庙(关帝庙)之多,居全国诸庙宇之首。山西解州关帝庙又居武庙之首。
(五)祠堂
宗祠为一族一姓祭祀祖先的建筑,过去几乎遍及城乡。如广州陈家祠堂为清末广东72县陈姓联合建造,其建筑以装饰精巧、富丽堂皇而著称。
一、中国古代帝王丧葬制度的演化(一)古代帝王葬制的演化
单葬制:即一个皇帝一个完整的陵墓区,选点分散,陵园独立。汉武帝之前的帝王都是这种葬制。如陕西临撞的秦始皇陵。
陪葬制:在帝王陵园外围有生前的爱将、功臣、贵戚的陵墓陪伴,形成一个以帝王陵为中心的陵基区。这种葬制始于汉朝,至唐朝,群臣陪葬成了一个固定的制度。如陕西茂陵县的汉武帝茂陵,陕西乾县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等。
群葬制:同一朝代的帝王及其后妃、子女的陵基集中在一个陵园内的葬
制。这种葬制始于北宋,沿用于明清。这样的陵墓群有6个:河南巩义市北宋帝王陵墓群,浙江绍兴南宋帝王陵基区,宁夏银川西夏王陵,北京明十三陵,河北遵化清东陵和河北易县清西陵。
(三)古代帝王陵墓封士的沿革
封土形制是关于帝王基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随着灵魂观念的产生,墓葬成了灵魂的安托之所。从周代开始,出现了“封土为坟”的做法。《周礼》记载“以爵为封丘之度”,即按照官吏级制大小决定封土的大小。
1.“覆斗方上”式
即在地宫上方用黄土堆成三阶逐级收缩的方形芳土台,形状很像倒扣的斗。这种封土形制沿用的朝代最多,自周朝一直延续到隋朝之后,又被宋朝选用。陕西临渲秦始皇陵是“方上”式坟头最大的一座,望之好像一座小山。
2.“因山为陵”式
即将基穴修在山体中,以整座山体作为基家,气势宏大,雄伟壮观,唐朝帝王陵墓使用这种封土方式。
3.“宝城宝顶”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