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导游基础
3175700000021

第21章 中国古代建筑概况(1)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

古代建筑包括历代建筑中的宫殿、陵基、社坛、城池、民居、寺庙、宝塔、运河、桥梁等多种形式。它们是古代文明、思想和科技的结晶,不仅反映着时代的风尚和文化特点,而且还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因而成为风景区中的活动中心。

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建造穴居和巢居,或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住所,或构木为巢。到晚期住所逐步发展到地面上,北方黄河流域出现了木骨泥墙房屋,南方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

在商代我国有了成熟的劳土技术,加上大量青铜工具的使用,建造了相当规模的宫室和陵墓。西周与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了很多以宫室为中心的城市。木构造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瓦的出现和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从而使西周建筑脱离简阻状态而进入比较高级的阶段。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砖的出现与应用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宫室多建于高大穷土台上。

秦汉时期,中国建筑体系已经形成,木架建筑日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发展,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斗拱普遍使用,屋顶形式也多样起来,已有完整的廊院和多层楼阁,并出现彩画。西汉末年,豪强地主急剧发展,逐渐出现了坞堡式的庄园住宅。秦汉时期修建了空前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基、万里长城和水利工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主要是继承与运用汉代的成就。但佛教的传人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出现了高层的佛塔,来自印度和中亚的雕刻、绘画艺术也使建筑艺术更为成熟。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河南登封富岳寺塔的建造,标志着石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四大石窟的开凿标志着石工的雕凿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其基本特征是屋顶坡度平缓,出檐较深,斗拱尺度比较大,柱子粗壮,门窗朴实无华。隋唐建造了规划

严整的大兴城,即长安城,建筑群处理趋于成熟。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基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中轴线方向的陪衬手法。如大明宫、乾陵等。唐代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高峰,许多建筑遗址表明,当时的建筑已发展到成熟阶段。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的应用逐步增多,砖基、砖塔的数量增多,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在建筑技术方面,术构架的做法已经能正确地运用材料了,出现了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从而使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工的都料匠。建筑与雕刻装饰进一步融合,提高,创造出统一的、和谐的风格。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实物仅有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

宋代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大转变时期。出现了建筑规范文献《营造法式》。其中构件的标准化,各工种的操作方法和工料的估算都有了较严格的规定,建筑装修与色彩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虽然建筑规模比唐朝小,但是华丽的彩画和琉璃瓦的大量使用使建筑绚丽而多彩;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远,门窗多采用菱花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这一时期,园林兴盛。

元代历时较短,但建筑风格很有特色,梁架构造创新,减柱法普遍使用,出现了钟、鼓楼和酬神演戏的舞台。元大都按照汉族传统都城的布局建造,是自唐长安城以来又一规模巨大、规划完整的都域。元代城市进一步发展了各行各业的作坊、店铺和戏台、酒楼等娱乐性建筑。从西藏到大都建造了很多藏传佛教寺院佛塔。大都、新疆、云南及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城市,陆续兴建******教礼拜寺。藏传佛教和******教的建筑艺术逐步影响到全国各地。中亚各族的工匠也为工艺美术带来了许多外国因素,使汉族工匠在宋、金传统上创造了宫殿、寺、塔和雕塑等,表现出若干新的趋势。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建筑群的布置更加成熟,单体建筑的特色是出檐较浅,斗拱比例缩小,应用斜梁,门窗装饰日趋华丽,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式、定型化。明朝由于制砖工业的发展,砖的生产大量增长,砖已普遍使用于民居砌墙和城墙建设,明代还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无梁殿。琉璃面砖、琉璃瓦的数量和质量大为提高,各民族的建筑也有了发展,地方特色更加显著。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的建造极盛。这一时期营造了不少经典园林,如北京的圆明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

拙政园等。明代出现了一部总结造园经验的著作《园冶};清朝颁布了《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统一了官式建筑的模式和用料标准。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具体包括三种结构:

抬梁式:在地面上先立柱,柱上架梁,每两组平行的梁之间安置与梁成垂直角度的攘,这些模上排列若干橡子,从而形成完整的木构架,每两组平行梁之间的空间称为“间”。

穿斗式:在地面上立柱,但柱上不架梁,而是直接按攘,柱子的间距较密,柱与柱用数层“穿”贯通联结,组成构架。这种结构较省木材,尤其是不需要什么大型的柱材。从地域上看,我国南方建筑多用这种结构。

井干式:将木材横竖交叉,层层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这种形式如同井筒一样故名井干式,这种形式的房屋较少见。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及基本构件

中国古代建筑按所有者的社会地位规定建筑的规模和形制,从西周到清末,这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根据等级,中国古代建筑可分为三个类型:殿式、大式和小式。

殿式是宫殿的样式,为帝王后妃所居。寺观的大殿也属此类。其特点是宏伟华丽,屋顶可用琉璃瓦,用斗拱建重檐屋顶,彩画用龙凤图案等。

大式是各级官员和富商大贾的宅第。这种建筑不许施琉璃瓦,斗拱彩饰

也有严格规定。

小式是普通百姓的住房,其建筑结构则受到种种限制。建筑的各部位也有等级规定:

(一)台基

又称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于承托建筑物,增强建筑物的高大雄伟。

台基的等级从三个方面体现,即用材、高度和式样,根据上述标准分为四种用材、五个档次:

须弥座:又称金刚座,原为佛像下的基座,由汉白玉雕刻而成,随佛教文化传人中国后,被选为宫殿主体建筑的基座。须弥座四周座雕刻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望柱与栏板组合而成的雕栏,在雕栏外的基座边沿上,等距离的设有蜻首装饰的排水孔道,中央御路上有以山河、云朵、飞龙构图的

丹腔。三级须弥座为三层须弥座的叠置,有三层雕栏。最高的达8米多,通体洁白,蔚为壮观。此为最高等级的基座。只用于皇宫的朝政殿堂和最高等级的礼制建筑,如北京故宫三大殿,太庙大殿,天坛祈年殿。次一等的为一级须弥座。

条石基座:以各种条石围砌而成的基座,边沿也转有汉白玉的栏杆。砖石基座:主体为砖砌,用条石砌边。

三合土基座:用石灰、黠土和砂混合,穷筑而成的基座,高度约1尺左右。(二)开间

四根柱围合而成的空间称为“间”,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开间越多,等级越高。按传统的建筑规制,单体开间分为五等,宫室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屋顶高度为九架;王公贵族为七间九架;一二品官员是五间九架;六至九品是三间七架;庶民百姓是三间五架。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的开间为十一间。

穿斗式构架构造示意图

(三)大梁

即横梁,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其断面多为矩形和圆形,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四)斗拱

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弓形的拱和斜而长的昂组成。一般处于柱顶、额彷与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斗拱的大小和出挑的屋数有关,层数越多,等级越高。斗拱的作用

一是扩大立柱的支撑面,承接梁头和彷头;二是支撑屋檐的重量和挑起屋檐的高度,以避免向下延伸的屋檐挡住射人室内的阳光,一般屋顶出檐的深度越大,斗拱的层数越多;三是增加檐下的结构起到装饰作用,由于上述原因,斗拱构件只限于宫殿、寺庙及其他高级建筑才能使用。

1.檐柱2.额材

3.平板材4.在替

5.坐斗6翘

7昂8.桃夫梁头

9.蚂蚌头10.正心瓜拱

11.正心方拱12.外拽瓜拱

13.外拽万拱14.里拽瓜拱

15.里拽万拱16.外拽厢拱

17.里拽厢拱18.正心析

19.挑檐街20.井口坊

21.占梁22.支条

23.天花板24.檐橡

25.飞檐26.里口木

27.连檐28.瓦口

29.望板30.盖口板

31.拱垫板32.柱础

(五)彩画

木构表面施油漆彩画,初为保护木材,起到防腐、防潮、防蛙的功效,后来逐渐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可分为三个阶段:

和笠彩画:等级最高的影画。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其主要特点是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凤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画面两边框住,并且沥粉贴金,金碧辉煌。

旋子彩画:等级次于和窒彩画,画面用简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画龙凤,有的贴金粉,有的不贴金粉。一般用于官衙或寺庙中。

苏式彩画:等级低于前两种。画面绘以山水风景、人物故事、花鸟鱼虫、博古器物等,基本上不用金。一般用于住宅和园林。彷心又称包袱,苏式彩画便是从江南的包袱彩画演化而来的。

(六)屋顶(古称屋盖)

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有特色的部分,尤其是展翅的大屋顶,有很强的民族特征。通过依梁架层叠的方法,以及角梁、翼角、橡、飞橡、脊吻等的应用,使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结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流动的曲线并非勉强造作而成,而是屋顶结构合理与自然的结果。

庞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要斜脊,且四面都是曲面,又称四阿顶。重檐庞殿顶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如故宫太和殿。

歇山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斜脊组成,故称九脊殿。上三分之二为悬山顶,下二分之一是庞殿顶。如故宫保和殿。

悬山顶: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模头不受风雨的侵蚀。又称挑山顶或出山顶。是我国一般建筑(民居)中最常见的形式。

硬山顶: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破,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称风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常见于我国民居建筑中。

攒尖顶:是圆形和正多边形建筑的屋顶造型。其特点是屋面较陡,无正脊,数条垂脊交合于顶部,上再覆以宝顶。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屋顶。

量顶:屋面成四角或八角形,梁架结构多用四柱,顶部是在平顶四周加一圈外檐。

卷棚顶: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交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

人角惯尖

(七)山墙

房子两侧上部成山尖形的墙面。(八)藻井

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含有五行中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在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九)照壁

又称影壁、照墙、屏、树。设在门外正对大门处,或院内正对大门处。是古代建筑中大门内外作屏障的特有装置。人门时,内外照壁形成建筑物的第一道空间,作为屏障,使人无法窥见宅院内部;作为标志,既是本院的“徽记”,又给人以空间变换之感。照壁同室内屏风一样,具有使用和观赏的双重价值。山西大同的九龙照壁(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

前的照壁)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照壁。

(十)窗

本做“囱”,古人在建筑物中置窗,主要是为了通风和采光。窗有以下几种:

格扇窗:用于厅堂的前檐,常以四扇或门扇作为一搓,其上下或两侧常加设雕饰或楼空的余塞窗或横风窗。

半窗:多用于要堂的次间以及阁、暖廊的檐柱间,与下部的****或清水磨砖的半墙配合使用。

漏窗:亦称漏明窗或透花窗,用于外院墙和院内隔墙上,主要作用在于打破墙面或廊子的单调感。

洞窗:又称框窗或空窗,主要用于园林建筑中,造成墙体空洞的装饰趣味。花窗:开设在房屋壁上,仅供换气用的固定窗式,多用木格,以便夹生、糊纸等。

(十一)屋脊装饰

汉代以前,我国较为重要的建筑物上,人们多用凤凰、孔雀或朱雀置于正脊两端,以示高雅吉样。到了汉代,因宫殿经常起火被焚,道士便献策说东海有一种鱼,能喷浪降雨,将其安置屋顶,可消除火灾。于是在建造宫殿时,就设鱼之像于屋脊,为防量鱼逃走,还在量鱼尾部插上一把扇形宝剑,称之“量尾”。因量与鸥同音,虽尾均在脊与脊相吻合之处,故逐渐称为”鸥尾飞及至宋代,虽鱼演变为龙之九子蜻兽,因龙既有驱邪厌胜之力,又有行云布雨之能。至明清时,鸥吻改叫吻兽,吻兽因在屋脊上不同位置而有不同的名称,踞于正脊两端的,形体最大,叫“正吻”,重脊上的叫“重兽”,俄脊上的叫“优兽”;围脊转折处的叫“合角吻兽”。此外在重兽和优兽前边,常排有一队禽兽,呈前趋之势,俗称“走兽”,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猩猩、押鱼、懈若、斗牛、行什,在这些走兽前面,有一个骑着似凤非凤,似鸡非鸡的人领队,称作“仙人”。随着建筑等级的变化,走兽的数量也随之变化。故宫太和殿走兽最多,达10个,其余等级则依次递减成奇数,且减后不减前。

吻兽也有实用价值,正吻是正脊与重脊相结合的关节,有起承转合的作用,走兽下面皆有一根长钉,有固定脊瓦,防止下滑的作用。

四、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1.受自然条件影响,南北建筑风格差异大

我国古代的黄河中游一带,气候比现在温暖而湿润,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木材就成为古建筑的主要材料,为抵御严寒,北方的房屋朝向采取南向,以便冬季阳光射人室内,并使用火坑与较厚的外墙和屋顶,建筑外观厚重庄严。

在温暖潮湿的南方,房屋多采用南向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或在房屋下部用架空的干栏构造,流通空气,减少潮湿;建筑材料除木、砖、石外,还利用竹与芦苇;墙壁薄,窗户多,建筑风格轻盈疏透。

2.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