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甘肃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3174900000027

第27章 把平凉建成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东部经济强市(1)

刘立军

按照党的******对新世纪新阶段西部大开发的总体部署和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关于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突出西陇海兰新线甘肃段生产力布局”的要求,我们平凉市第一次党代会,认真分析了当前形势,确定提出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小康建设,把平凉建成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东部经济强市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建成甘肃东部经济强市,是加快平凉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根本途径。

一、平凉在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建设中的有利条件、地位和作用

按照“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布局思路,完全应该和有条件融入到该经济带的开发建设之中。首先,有相对优越的区位优势。平凉地处陕甘宁交汇处的中心地带,是西安、兰州、银川大三角区域的几何中心,自古以来是“茶马互市”的物资集散重镇和商贾云集的“陇东旱码头”,是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构想,平凉处在陇海经济带的西部中心、兰新线经济带的东部沿线,起着承东启西,连接陇海、兰新两大经济带,促进陕甘宁交汇区大开发、大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平凉又是陇海铁路分支宝中线的中心,横跨我国东西的312国道主干线穿越全境,随着银武高速公路和馋凤高速公路的建成开通,将进一步缩短平凉与西安、兰州、银川、武汉等大中城市之间的距离,密切相互之间的联系。其次,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平凉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内土地资源广阔,人均耕地3亩多,气候区域差异较大,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甘肃重要的农林产品生产基地,也是我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和西北重要的畜牧基地;煤炭、石灰石、陶土等矿产资源富集,尤其是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达34.4亿吨,占全省煤炭储量的40%;旅游资源遍布全区,已发现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址465处,古墓葬55处,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崆峒山和王母宫、南石窟、龙泉寺、古灵台、古成纪和庄浪人造梯田等众多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发展农牧业和煤电煤化、建材、旅游等产业的前景广阔。第三,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较大的发展潜力。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从新世纪开始,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民营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新进展。全市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农民收入、财政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综合经济实力逐步上升。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建设掀起新的高潮,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招商引资大幅度跃升,华亭矿区联合顺利完成,煤电产业和巨型畜牧业两大基地建设步伐加快,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产业初步形成规模,城乡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区域中心市场的框架已显雏形,商贸流通活跃,包括四省十六方的西交会、华亭煤交会、安口陶瓷交易会、平凉牛交会、泾川果交会、成纪文化交流会等在内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交流活动频繁,吸引范围跨越陕甘宁周边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周边地区居前列,充分显示了较大的市场开发潜力。第四,有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加入WTO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从政策和投资上为我们西部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平凉撤地设市有利于我们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再造新的体制优势,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由此可见,平凉作为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的有机组成部分,只要立足优势条件和发展基础,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就一定能够把平凉建成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甘肃东部的经济强市。

二、建设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东部经济强市的思路、目标和重点

基本思路:以党的******精神为指导,以加快推进小康建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总揽,以建立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干部职工收入、增加财政收入、保持社会全面进步和稳定为目标,以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保证,全力培育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产业,集中建设全省最大的煤电产业和巨型畜牧业两大基地,努力把平凉建成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东部经济强市。

奋斗目标:“十五”期间,全市小康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10年,全市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建成全省最大的煤电产业基地和巨型畜牧基地,建成甘肃东部经济强市,全市基本实现小康。到2020年,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工业化水平开始向更高阶段过渡,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经济、社会、生态全面步入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综合经济实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全省强市(区)行列,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社会的水平。再经过二三十年的艰苦奋斗,到2050年,初步实现现代化。

工作重点: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大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力度,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把推进工业化与发展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民营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

1.大力发展优势工业。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调整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做大做强煤电产业,改造提升建材、机械、制革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工业经济总量,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依托华亭煤业集团和平凉电力公司,以煤炭为基础,以转化增值为方向,进一步优化煤炭资源配置,加大煤炭企业资产重组力度,全力支持平凉电力公司3、4号机组建设和华亭煤电股份公司的发展,抓紧做好争取兰铝等大企业来我市投资建办高耗能项目的工作,积极发展煤化、煤制气等煤炭深加工项目,形成煤、电、冶、化产业链,扩大煤电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尽快把平凉建成全省最大的煤电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建材工业,组建陇东最大的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集团。今年,全市要全面启动实施“百户十强”工程,重点扶持100个销售收入上千万元、利税上百万元和10户销售收入上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骨干企业,培育形成地方工业发展的“小巨人”。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市、县(区)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加快磁性材料、磁力泵、生化制药等新兴产业的开发。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重点要在引进大项目上取得突破,使园区成为聚集优势企业的基地、对外招商引资的窗口和机制创新的“试验田”。重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突出抓好华亭县和312国道平凉段沿线“一点一线”优势县(区)的工业发展,使之在全市率先实现工业化。加强对工业基础薄弱县的扶持,支持其加快工业化进程。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重点骨干企业普遍推行信息化管理,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继续抓好政府、农村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争取把我市列入国家级信息化建设试点市。抓好旅游产业开发,加强与省内外旅行社的合作,努力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形成以崆峒山为中心、以成纪文化城和西王母宫为两翼的旅游热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