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希
甘肃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是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张掖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业“一头沉”,一产占GDP的比重偏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工业经济总量小,地方工业明显“缺腿”;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水平仅为19.6%,低于全省近5个百分点。全市还处于农业经济发展阶段,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任务很重。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加快张掖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工业强市的思想,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市委、市政府在进一步深化市情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要全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全市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到“十五”末,培育15个工业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骨干企业集团;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1年的30%提高到40%以上,年均增长15%;工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01年的38%提高到50%以上,年均增长16%;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由现在的13万人增加到20万人,建立工业主导型的经济结构。
一、依托资源优势,加快新上一批支撑和影响经济全局的大项目、大工程
1.发挥水能资源优势,加快新上能源工业项目。
黑河干流在张掖境内拥有可开发水能资源49.6万kw。用5年时间,投资45亿元左右,加快建设黄藏寺、三道黑沟、臭牛沟、三道湾、大孤山、小孤山、西流水、龙首一级等8个梯级电站以及加快肃南陶莱河流域峡口、冰沟梯级电站和临泽梨园河南台子、仙山口梯级电站开发建设,总装机容量达到48.9万kw,年发电量29.2亿kw·h。
2.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加快新上采矿冶金工业项目。
重点是抓好五个重大项目建设,即依托储量约20万吨的钨钼矿开发,加快张掖有色金属公司1万吨仲钨酸铵等系列加工项目建设;依托储量约2000万吨的铜矿开发,加快肃南和张掖粗铜冶炼厂扩建;依托储量约1000万吨的铁矿开发,加快新上40万吨铁选厂项目;依托储量约1000万吨的黑山铁矿,加快10万吨铁选厂生产线、2万吨铁合金和硅锰合金生产线建设;依托花草滩、平山湖135万吨煤矿开发,新上张掖120万KW火电项目。
3.发挥建筑建材优势,新上建筑装饰材料工业项目。
今后5年内,新上100万吨旋窑水泥生产线、7万套实木门、12万立方米承重水泥砌块、1500吨铝塑复合异型材、5000立方米细木工板、3000万块高透水环保砖生产线等项目。
4.发挥农副产品资源优势,新上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项目。
把重点放在啤酒麦芽生产、亚麻和棉花的加工、脱水蔬菜系列产品开发、菜子油相关产品开发和中药材加工增值上,加快新上1000吨真空冻干食品、1.3万吨脱水蔬菜、5万吨麦芽、15万吨高级烹调油、色拉油、万吨亚麻、中药材加工等项目。
5.抓住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契机,新上节水器材项目。
以腾龙、天业节水器材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进一步扩大生产管道、预制管、节水管、U型渠模板等水泥预制件生产规模,加快新上和开发滴灌、喷灌等高新节水器材和塑料薄膜生产加工项目,建设面向河西、辐射西北五省区的节水器材开发基地。
二、立足现有基础,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1.加快现有工业企业核心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能力。
对水泥生产、造纸印刷、农机制造、果蔬加工、食品加工、建材生产、化工机械、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争取每年改造2~3个,5年基本完成阶段性改造任务。
2.打造一批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公司和大集团,实现企业规模、结构调整的重大突破。
加大轻工食品、精细化工、建筑建材、有色冶金、脱水蔬菜、节水器材等行业的资产重组力度,发展壮大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经过几年努力,力争培育滨河食品、丝路春酒业、甘绿蔬菜、水泥化工、黑河水电、河西药业等15个工业产值或销售收入上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地级骨干企业集团,带动全区工业发展。
3.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一是大力实施企业“上网工程”。15个地级骨干企业集团在2003年前在互联网上建立企业网站。二是加快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推动企业产品研制、技术开发、生产工艺、质量监测、成本核算、市场预测、管理方式的变革,把信息技术渗透到企业生产、销售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三是通过网上招商、洽谈项目、选用技术、捕获信息、推销产品、定购原料等途径,提高经营效益,降低成本费用,提高企业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4.培育名牌产品,扩展地方产品的国内外销售半径。
以滨河、丝路系列白酒、真空冻干食品、国风葡萄酒、中药材药品、铁骑牌优质水泥、桑大叔面粉、“菜花黄”牌高级烹调油、银河粉丝等为基础,力争在5年内争创1~2个国家级名牌产品、10个陇货精品和50个左右的地级名优特产品。同时,加快出口创汇基地建设,培育出口创汇产品,争取“十五”末直接出口创汇额达到1000万美元。
5.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加快滨河工业园和五个乡镇企业开发小区建设步伐,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实行开放式经营,封闭式管理,形成“一个窗口对外,一支笔审批,一枚印章生效,一条龙服务”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落实优惠政策,扩大对外招商。
三、继续深化改革,着力消除制约工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继续按照“明产权、转机制、变身份、增效益”的思想,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和实践,大刀阔斧地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消除阻碍工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1.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引导改制企业建立规范的公司制,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对规模小、人员少、负债多、包袱重的各类小型企业以及应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商贸流通企业,坚持以出售为主;对规模较大、职工人数较多、净资产数额较大特别是处于重点产业龙头地位的企业,直接进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规范和完善企业投融资体制。
创新社会融资、企业自筹、法人信贷三驾并举的投资体制,切实改革等靠要思想;通过政府预算支持、资产划拨、会员企业风险保证金、企业入股等方式筹集担保基金,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引导有上市意向和条件的滨河集团、甘绿脱水蔬菜集团、河西水电开发集团、金象种业集团加快上市步伐,拓展融资空间,力争在近一两年内上市。同时抓好的有年金龙集团、水泥化工集团、丝路春酒业集团、河西药业集团等企业的上市改制、包装等前期工作。
3.建立企业行业管理协会。
首先在水泥、煤炭、酒业、医药、建筑、建材、果蔬加工、造纸印刷等行业建立协会,沟通********,强化行业自律。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通行规则,建立健全法制顾问制度,重点整顿规范律师、会计师、审计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
四、加快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现代企业职工队伍
1.造就一支企业家队伍。
制定企业管理人才培训发展规划,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加强培训工作,全面提高现有管理人员素质;高度重视企业后备管理人才的培养,从发达地区引进一批善于研究国际市场动向,熟悉国际交易规则和法律条款,熟悉金融和股票知识,掌握一定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提高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
2.造就一批企业专业技术人才。
从2002年开始,每年从品学兼优的高中毕业生中选100人到清华大学、甘肃工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兰州铁道学院(兰州交通大学)等大专院校定向学习深造,五年培养500名用得上、留得住的专业技术人才。并有计划地选送企业技术人员到国内外大企业去学习、挂职、委培。同时,结合机构改革,动员行政事业单位擅长和有志于企业经营的年轻干部到企业应聘工作。
3.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引导企业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地、县(市)职业教育中心,加大职工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广大职工的业务素质和岗位技能。关心职工生活,调动和保护职工奉献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商机和良好的服务
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营造“三个环境”大讨论的通知》精神,广泛深入地开展“营造发展环境年”活动,努力在全区范围内营造投资、建设、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形成“温棚”、“洼地”效应,加快全区工业发展。全面开展行政审批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规范性文件及政策规定三项清理整顿,建立和落实服务承诺制度,积极开展地、县(市)两级人大、政协工作视察、质询活动,组织重点部门述职;组织投资者、企业和各行各业代表对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单位开展民主评议、民主测评,并对连续两次评议排名在后三位的部门班子,第一次黄牌警告,第一次采取组织措施予以调整。今年3月中旬,地委、行署组织社会各界390多人,对首批30个地区及省属驻张掖的单位和部门,从思想观念、职能转变、政策落实、作风建设、依法办事、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了第一次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测评结果通过电视、报纸向社会作了通报,引起了强烈反响,起到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在全区机关公务员中推选民主测评,末位淘汰、引咎辞职、违规离岗、一次投诉查实下岗、重要岗位交流等办法,强化对机关干部和执法人员的监督,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变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作者为****张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