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国智慧
3174600000031

第31章 德国智慧(1)

思想的光辉普照宇宙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

一贝多芬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就太容易了。

一马克思我对青年的劝告只用三句话就可概括,那就是,认真工作,更认真地工作,工作到底。

——俾斯麦一、思想的芳香:以人为本,理性批判理性的光辉如果说马丁·路德第一个用理性解释了神学,对宗教进行了革命,并为德国的古典哲学开辟了道路的话,那么伊曼纽尔·康德则第一个用其批判性的分析对德国的哲学进行了革命。康德之所以能把从笛卡尔到莱布尼茨的哲学作一次哲学上的清算,完全是由于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以二元论代替了唯神的一元论。他的经典之作《纯粹理性批判》酝酿了整整十五个春秋,在他已57岁高龄时才姗姗来到人间。康德此书的目的并非攻击“纯粹理性”,只是未了指出它的局限性而已;他更希望指出“纯粹理性”的可能性,并赞扬它高于人们通过感官“扭曲性渠道”

得来的纯粹知识。他认为“纯粹理性”就意味着知识并非是通过人们的五官而得来的,而是独立于一切感觉经验之外的,“知识之所以属于我们,是由于心灵固有的性质和结构而使然。”

德国诗人海涅第一个认为康德的哲学具有革命性意义,并将其与法国革命相提并论。他说:

“马克西米里安·罗伯斯庇尔不过是卢梭的一只手而已,一只从时代母体中取出的一个躯体的血手,但这个躯体的灵魂却是卢梭制造的。”而康德举起他的《纯粹理性批判》这把“大刀”,一下子“砍掉了自然神论的头颅”。海涅接着说,“说实话,和我们德国人比起来,你们法国人是温和、有节制的。你们最多只能够杀死一个国王,而且这人在你们砍掉他的头以前早已失去头脑了。而这时你们还必须敲锣打鼓,高声呐喊,手舞足蹈,以至于使这件事震撼了整个世界。如果人们把罗伯斯庇尔与康德相比较,那么,人们对马克西米里安·罗伯斯庇尔的确给予了太多的荣誉……”海涅这样说,是因为康德使用了思想这一武器,他对于以解释上帝的存在为主要职责的神学来说是一位“伟大的破坏者”,所以他“在恐怖意义上远远超过了罗伯斯庇尔”。更重要的是:康德对付的是思想,而罗伯斯庇尔只对付人。

康德的革命意义恰恰在于他作为一个“铁面无私的哲学家”,“袭击了天国,杀死了天国全体宇宙部队”。于是,“这个世界的最高主宰未经证明就倒在了血泊之中,现在再无所谓大慈大悲了,无所谓天父的恩典了,无所谓今生受苦来世善报了”。事实上,康德哲学在1789年就已不胫而走,成为德国哲学界“惟一的话题”。他的批判精神浸润于一切科学之中,连德国的文学艺术也受到他的影响。歌德认为在近代哲学家中无疑属康德最为高明,因为“他的学说还在发生作用,而且深深渗透到我们德国文化中”。当时,康德哲学产生的热浪早已冲出了他一生足不出乡里的哥尼斯堡。“这种思辨的、冷峻的,有时是残酷的哲学完全是德国的,……它的逻辑严谨的批判精神在锻造德意志的精神和性格中起着无形的、悄悄的,然而是无可否认的作用。”

对于康德的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有评价。马克思把康德的哲学比做“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

恩格斯则认为,“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他推翻了前世纪末欧洲各大学所采用的陈旧的,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体系”;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康德还继承了莱布尼茨的和平主义思想。他在“关于永久和平”的论文中,提出了裁军和仲裁思想,并向世界证明,在德国民众中始终存在着厌恶战争,鄙视权势的人们。

费希特否定了老师的二元论,把康德的先验论发挥成主观唯心主义。费希特把“自我”强调到了“极致”,企图在“自我”的主观精神中寻找事物的实在性。康德的“自在之物”到费希特只存在于主观意识中了。在这一点上,费希特比老师后退了一大步。然而,他却继承了作为一个哲学家的巨大意志,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发挥了辩证法的威力,把神学一点一点地否定掉了。费希特继续康德的事业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体系起了该起的作用。

费希特是比康德更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但却比康德更坚决地同情法国革命。费希特后来被指控为无神论者,实际上的罪名则是他在政治上民主主义的倾向性。海涅说:“唯心主义通过一切可能的抽象,长期这样过滤着神性,直到最后它什么也不剩为止。现在就像你们法国用法律代替国王一样,在我们德国却用法则来代替上帝进行统治。”用“法则代替上帝”,这正是德国古典哲学体系造成的结果,而且深深地植根于德意志民族的土壤中。

比起费希特来,谢林的影响简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他至少在使德国哲学的延续和发展进程没有出现真空方面起了作用。

此时,另一位天才人物黑格尔横空出世。这位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完成了从康德开始的哲学体系。他的天才的贡献在于深刻地剖析了“事物之间的关系”,认为一切关系中最普遍的是对立的关系。这种“辩证的思想”贯穿于黑格尔所写的一切东西中,他还进而认为“由于任何情况都含有矛盾,因此进化需要以一种调和的统一性来解决”,“思想的运动和事物的运动是一样的,各有一个辩证的进程,从通过差异而达到统一,又到统一中体现出差异。”他的最终结论是革命的:历史是自由的成长,国家是或者应该是有组织的自由。但他的革命观是不彻底的,因为他同时又认为“现实的就是合理的”,“既然统一是发展的目标,秩序便是自由的首要条件”。青年黑格尔在政治上一直具有叛逆精神,但他后来却又大大后退,以至认为“现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然而,在这位哲学家的后期,他却转而通力与普鲁士政府合作,赞美“普鲁士是绝对精神的最好表现”。在1830年革命以后,垂垂老矣的黑格尔写道:“最后,经过40年的战争和无法估量的混乱后,一颗老人的心拍手称快地看到这一切终于结束,称心如意的和平时期开始了。”

对于他这种哲学和政治立场的双重性对德国人的影响,德裔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作过客观评价。他认为,“黑格尔为新的社会制度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好像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源自他的思想。”

天赋人权18世纪兴起的欧洲启蒙思想运动中,德国人提出了“天赋人权”的口号。强调人权是一种天赋的、寓于人的本性之中的、永恒不变的权利。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继承和弘扬了法国的启蒙思想,提出了“自由、平等、人权”的口号。相信这种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就连上帝也不能改变它,法律面前应该人人平等。

启蒙运动改变了西方人的价值观。人权思想逐步成为今天人类社会走向进步、健康与文明的主流思想,也对德意志民族独特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德国人对于这种天赋的人权是这样理解和认识的:

一是德国人信奉“人权的至高无上”。

德国的《基本法》第一条就是人的基本权利,强调人权至高无上,国家有责任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基本法》以明确的法律语言确认了尊重人权和人格自由的诸条款,而且这些条款同样适用于在德国生活的非德籍人。

二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成为德国制定法律和法规的出发点。

在德国,根据《基本法》的精神所制定出来的大大小小法律法规,处处都体现出这种人性化的特点。

德国人在许多方面给人的感觉比较死板。其实,在许多死板的规定里,常透出德国人是很有人情味的。下面这个例子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德国的法律规定,每个公民有责任配合执法部门对违法行为进行调查,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例外。比如在德国的交通法规中,对遇有违反交通规则的车辆,在警察向车主调查开车人是谁的时候,若开车人是车主自己最亲近的亲人,则车主可以不向警察出具开车人的名字。

一位德国教授的夫人,开着她丈夫的汽车在路上超速了。警察记下其车号,并找到了那位教授要罚款。

通常情况下,那位教授是有责任配合执法部门对违法的行为进行调查的。但因为这事涉及到教授最亲近的人,于是教授就只是找来了证人,证明他当时并不在车上而是在学校上课。

警察一直无法查清开快车的人究竟是谁,所以罚款的事自然就拖下来了。那位教授认为他这样做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德国人之所以要制定这样的法律法规是有道理的。因为德国人认为违章罚款只是小事,要是一家人伤了感情那可是大事。这就是德国的法律。

由此看来,“以人为本”的理念能不能真正落实到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中来,关键还在于这种“天赋人权”地位的真正确立。只要人的权利能够真正得到尊重,并变得至高无上,那么无论做什么事情就一定会“以人为本”,时时处处体现出这种“人性化”来。

三是充分实现每个人的个性是德国社会的最高目标。

德国人尊重个性,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很强,整个德意志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个性化的,这些都源于“天赋人权”的思想。德国人丰富多彩的个性世界,从德国的建筑、雕塑到人的语言、行为、服饰等方面得到充分的体现。中国人想问题讲究“求同”原则,德国人想问题更强调“求异”原则。

比如德国就没有“奇装异服”一说。在德国你就是穿得再惊世骇俗,大家也会见怪不怪,处之泰然,没准还有人夸你“别致”。你想要“引人侧目而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大家都在标新立异。德国社会的许多方面无不展现着德国人异常丰富的个性色彩,这是跟德国人尊重个性的传统以及发达的商品经济分不开的。

德国人认为只有具备了个性,才有可能去发明创造。因为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点都是独创。

德国人心里想什么,就会说什么,不会因为怕别人怎么看或是因为不好意思而不说出来。他们不喜欢让别人去猜测,也不喜欢去猜测别人在想什么。

重视个性,尊重个性,感情表露比较直接是德国人的一大特点。在德国读书,选择专业的最好理由就是“喜欢”。假如你在大学学了一段时间后觉得不喜欢,你可以向学校申请转系,理由只要说“不喜欢”就行了。

某大学有一个中国学生,在读第4学期时,因为错过了考试报名时间,将不能参加考试,这对她来说意味着要浪费一个学期的时间。她很焦急,就去找考试委员会的人。工作人员告诉她已过了报名的截止时间,不能补报。她再三说明自己是忘了,可就是不行。最后她问工作人员有没有办法补救?工作人员告诉她,除非有非常正当的理由,写一份书面报告,可以试一试。这位同学回来后和几个中国同学商量,究竟该编个什么样的“正当理由”来写这份书面申请报告。

一位男同学说:“我看最好的理由还是写那段时间你失恋了,所以做什么事都没有心思,才会忘记的。”结果这位女同学就照他说的理由写了一份申请报告,没想到真的通过了,学校同意她补报后参加考试。

德国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论文时也一样,就只限于指导。他们只给学生提出一些建议,绝对不会要求学生一定要按他们的观点去写。歌德说过,每一个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内在法则,而人性的最高实现,就是根据内在法则来建立自己的生活,充分实现每个人的个性是社会的最高目标。

四是德国人强调个人利益高于一切。

德国人想问题总是先想个人的、眼前的,然后才考虑社会的、长远的。德国人强调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这一点跟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和教育的完全不一样。

中国人写信封总是先写国名、省名,接着是市名、区名、街名,然后是门牌号,最后才是收信人的名字,而且名字也是先姓后名。德国人写信封则是先名后姓,然后是门牌号、区名、市名、省名、国名,整个都颠倒过来。

“二战”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它努力地把人的两种最基本的本能结合起来。一种是不惜代价使自己能够生存下来的本能,另一种本能就是追求金钱、财产等个人利益的欲望。

五是德国人认识到这种“天赋人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有其相对性。

今天,一些西方国家经常指责中国的人权问题,这正说明他们对中国的国情和传统文化不甚了解。当年德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了文化是有相对性的,甚至连道德都有相对的尺度。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自认为是真理的教条强加到其他文化上去。能认识到这种相对性的存在,就能理解今天西方的民主政治和人权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观相互有冲突是很正常的事情。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让每个中国人都经历了一次新的思想启蒙。

今天,中国的人权状况正在不断地得到改善,世人都目睹了这场思想启蒙给中国和中国人所带来的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着力于解决十几亿人基本温饱的生存权问题,那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是解决“天赋人权”中人的最基本的权利。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人权状况正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和重视。中国人对于自己生活质量的提高,受教育的权利,民主的权利以及自由、平等和社会正义等方面,都已提到立法的高度,并正从逐步完善法制的角度来加以根本的保证。

现在,人权思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现代国家是否进步与文明的标志。当这种“天赋人权”的思想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声音时,民主政治离这个社会也就不远了。古老的中华文明正在融入这个世界的现代文明。

价值重估与虚无主义传统价值观念都是在上帝存在,上帝作为根据的前提下的价值。或者说,都是在形而上学的传统中建立的价值。这些价值之合理性,都是由形而上学之本体和上帝存在得到保证的。那么,现在上帝已死,一切价值之合理性、可靠性就动摇了。因此,对于已有的价值要重新评价。

评价要有评价的标准。然而评价的标准是不存在的。任何标准的出现都找不到一个绝对的根据。实际上,一切价值要重估,也不只是一个评价问题,而是创造价值的问题。尼采在否定了传统的价值之后,是要鼓励人们创造价值,培养和肯定自己独立的创造力,不要接受一切已有的和他人给予的价值。

价值的重估也是价值的转换。转换是颠覆旧的价值,设立新的价值。价值的转换是将对生命的否定转化为对生命的肯定,将痛苦转化为欢乐,将驯服转化为自主,将人转化为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