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爱情与婚姻卷(全球华语小说大系)
3173600000079

第79章 金臀(4)

一直到他们的孩子丁丁出生,刘玉瑞都没有再见过刘莎。他再见刘莎,是在丁敏生完孩子后,刘莎从海南赶来看望产后的丁敏和他们的小宝宝。沉浸在初为人母幸福中的丁敏,丝毫也没注意到刘莎的失落与痛苦。她们像往日闺中一样聊着天,丁敏向刘莎诉说着刘玉瑞对她的好与关爱。她描绘着他们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语气里充满了快乐和幸福。

刘莎满脸微笑地倾听着,她的内心在流泪,流血,表情却是一副快乐着好友的快乐,幸福着好友的幸福的样子。她笨手笨脚地帮他们抱小孩,把婴儿的粪便弄得满身都是,弄得丁敏乐不可支。

丁敏说:“刘莎,你赶紧再找个人结婚吧!有个孩子多幸福啊!”

刘莎笑笑,说:“我才不想要呢,否则我还不整天都得穿这种沾满屎尿的脏衣服?”

丁敏笑了。丁敏说:“等你有了这样的一个小东西,你就会觉得他的屎尿都是香的。”

刘莎掩饰地笑笑,心里想,如果我当初自私一些,你还会有眼前的幸福吗?如果我现在自私一些,你就会马上失去这种幸福。不过,想归想,刘莎从来也没有打算抢走丁敏的这种幸福。

刘玉瑞后来每年都会去海南出一两次差。刘莎也只有这时才能毫无顾忌地和刘玉瑞在一起。他们避开人群,在郊县的海边找一处房子,在那里安宁地生活几天。刘玉瑞也矛盾过,挣扎过,但刘莎不嫁人,他就不能终止这种一年一度或半年一度的陪伴。双方像君子一样恪守着自己的承诺,因为丁敏的存在,以及后来丁丁的存在,他们都没有跨越这种既定规则。他们的相聚,总是每年一次或者两次。绝不会有三次,也绝不会一次都没有。

刘莎不嫁人,是因为她根本就没打算再嫁人。她认为就这样拥有刘玉瑞就足够了,她玩笑着对刘玉瑞说,我就这样与丁敏分一杯羹算了。她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可怜和不幸,她认为自己是在守一种底线,并因此而获得某种道德上的优势。她觉得她的好朋友丁敏才可怜和不幸,丁敏不知道她这样做,全是为了爱护她,为了不让她再受到生活的伤害。

几年中,丁敏也隐隐有一种感觉,刘莎一天不嫁人,她的内心就不能获得绝对的安宁,不管丈夫对她有多好,她都觉得刘莎还在丈夫心里的某个地方。刘莎就在丈夫的心里看着她,洞悉她所有的脆弱与不安。丈夫每次去海南出差,她总是有种可怕的担心,但是,她从来不敢当着丈夫的面说出这种担心。一年中,他总是要去好几个这样的城市出差。不能因为刘莎在海南,她就怀疑丈夫对她不忠。何况刘莎是她的朋友,是丈夫的师妹,她从来就没有来侵扰过自己的生活。

刘教授的“******”事件渐渐演变成了一个法律事件。小章的丈夫上诉了。小章的丈夫上诉,主要是因为他已经把自己弄得下不来台了。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在谈论这个事件。妻子已经跟他提出离婚。他们原本夫妻恩爱,现在弄得要分道扬镳,他觉得自己实在损失惨重。损失的不仅有名誉、夫妻感情,还有家庭。他好端端的一个幸福家庭,硬生生地给刘教授的******破坏了。有人给他出主意说:“你干吗不去告那个流氓教授?他把你搞得妻离子散,你就要把他搞得身败名裂。他一个大教授,你一个的哥,看谁输得起!”

于是,小章的丈夫真的去告了。小章丈夫的告,还不是瞎告,他请了一个专门的律师。律师姓姜,姜律师对这个案子很感兴趣。这个案子就像是一个噱头,一个可以使他扬名法律界的噱头。因为在我国大陆范围内,所有的法律条文中,目前都没有“******”这个词。有关两性之间的性侵犯定罪的法律表述,只有“流氓罪”、“强奸罪”,等等,而这与******大不相同。姜律师觉得如果能就这个案子在法律界展开一场有关立法的大讨论,并能最终达成立法的目的,自己就算是名垂青史了!而刘教授是一个有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的人,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件,显然比一般人更能引起社会关注。就算最终不能达到立法的目的,但至少会引起立法界的关注,而作为承办本案的关键人物,他无疑会成为一个社会与媒体都关注的知名人物。

姜律师一想到这个,就感到格外兴奋。他认为自己这么多年来,终于找到了一个办案的兴奋点。因为律师的介入,媒体也变得更兴奋了。他们长篇累牍地报道着刘教授的******事件的进展。这使刘教授所在的P大感到了压力。P大的压力,又使刘教授和他的妻子丁敏感到了更大的压力。P大生物系的领导建议刘教授暂时停止给研究生授课,等这件事(案子)结束后,学校再作出“安排”(处理)。这等于是宣告了对刘教授的初步处理。而刘教授工作的暂停,也意味着丁敏老师工作的暂停,因为她是刘教授的助手。

毕竟这件事关乎P大的荣誉,刘教授能理解学校作出的决定。

但是,随后发生的一件事,终于让刘教授崩溃了。刘教授的儿子丁丁是一个十一岁的男孩,正在P大附小上小学五年级。刘丁丁同学有一天放学回来,忽然对他的父亲刘教授说:“我的同学都说你不是刘教授,是流氓教授。我以后再也不会叫你爸爸了。”

儿子的眼神充满了愤恨与仇视。刘玉瑞教授第一次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后果。

“你同学真是这样说的吗?”刘教授有些绝望地问。

“你的事都上报纸了,难道还能有假?你说,你是不是摸了小章阿姨的屁股?”丁丁对父亲大声斥问道。

刘教授不相信地问:“你的同学看到了报纸?”在他看来,小学生是不会对报纸上这种无聊的花边新闻感兴趣的,儿子的同学怎么会知道这件事的呢?

“他们不看报纸,他们的爸爸妈妈不会看报纸吗?何况他们大都是P大教职员工的子女!”丁敏从书房里出来,冷不丁地冒出这么一句。

刘教授沉默了。是啊,他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丁敏已经好些日子不理他了,自从那件事上升到法律的层次后,丁敏就再没和他说过话了。此前丁敏和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既然你嫌弃我的身体,我们就离婚吧。做不了夫妻,做同事也好。”刘教授很无奈。他说:“我没有嫌弃你的身体,也从没想过和你离婚。”当时,丁敏冷笑了一声,她不对称的脸上,充满了对他的轻蔑。现在,不止是妻子,儿子也开始轻蔑他了。这让他感到绝望。

他的儿子果然说话算话,再也不喊他爸爸了,也不再主动和他说话。儿子看上去受了深深的伤害。小小的年纪,脸上就开始出现忧郁的神情了。这是他过去从未见到的。一直以来,即使是他母亲那种不佳的形象,也没有使孩子的脸上有过这种郁色。可见他犯下的过失多么重!

有一天晚上,刘教授坐在书房里发了很久的呆,然后就作出了一个决定。他来到卧室里,妻子丁敏已经睡了。他拧开床头灯,看见妻子熟睡的样子,妻子的一只眼睛闭上了,另一只仍然睁着。他很想帮她合上,又怕弄醒了她。于是帮她拉了拉毛巾被,关了灯。他小心翼翼地来到儿子的房间,小家伙睡得很香,面色平静,脸上没有白天的那种忧郁。他欣慰而怜爱地摸了摸他的脸,走了出去。他想,人也许只有在睡梦中才能摆脱掉世间的种种烦恼吧?

刘教授再一次走进了书房。他打开电脑,开始上网。他打开google的网页,然后输入“自杀”二字,点击搜索,共有四千六百七十万条。其中有一条叫:自杀是病。还有一条是对“自杀”的解释!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学者们对其分类有不同的看法。19世纪末,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因其对自杀原因的解释和分类备受学者的重视。涂尔干认为,自杀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对正在解体的社会的反应。由于社会的****和衰退造成了社会文化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对个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交往。因而就削弱了人们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涂尔干还依社会对个人关系及控制力的强弱,把自杀分为四种类型。

1利他性自杀

利他性自杀指在社会习俗或群体压力下,或为追求某种目标而自杀。常常是为了负责任,牺牲小我而完成大我。如疾病缠身的人为避免连累家人或社会而自杀等。这类自杀者的共同心理是死是有价值的,是唯一的选择。涂尔干认为在原始社会和军队里这类自杀较多。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少。

2自我性自杀

自我性自杀与利他性自杀正好相反。指因个人失去社会之约束与联系,对身处的社会及群体毫不关心,孤独而自杀。如离婚者、无子女者。涂尔干认为这类自杀在家庭气氛浓厚的社会发生几率较低。

3失调性自杀

失调性自杀指个人与社会固有的关系被破坏。例如,失去工作、亲人死亡、失恋等,令人彷徨不知所措,难以控制而自杀。

4宿命性自杀

宿命性自杀指个人因种种原因,受外界过分控制及指挥,感到命运完全非自己可以控制时而自杀。如监犯被困在密室中、宗教徒为主而献身。

刘教授又在“自杀”前加入“名人”二字,再次点击搜索,共有五十三万条。其中有一条“古今中外五十位自杀名人录”,里面列入了项羽、海明威、阮玲玉、傅雷等古今中外五十位名人。他们遍及各行各业,死因各异,死法各异,只有一点相同,就是他们都是自杀。他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一段文字上:阮玲玉,中国早期著名影星。因感情问题自杀身亡,死前留言“人言可畏”。

刘教授想了想,最后又将“名人”二字改为“学者”,再搜索一遍,居然有八十三万条。“学者自杀”竟然比“名人自杀”得到的条目更多。他没有一条条地点开来看,心里却突然有些释然了。

写到这里,其实聪明的读者已经知道,刘教授自杀了。刘教授的遗书只有五个字:“利他性自杀”。但这五个字后面,刘教授还使用了一个标点符号,这个符号不是表示结束的句号,而是表示疑问的问号。

根据自杀的结果,人们一般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成功三种形态。刘教授属第三种。刘教授的死,使很多人感到了遗憾:小章与丈夫的婚姻终止,姜律师的案子不了了之,媒体发出了惋惜的感叹,惋惜一个正当盛年的学者之死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的损失。当然,更多的人为刘教授的死觉得不值——这就像把一根头发放在放大镜底下,把细菌放到显微镜下,把星球放进望远镜里面去看,刘教授是把自己的问题看大了。实际上,更多的人是选择相反的方式。

刘教授死后,P大有学者引用老子《道德经》中的第四十四章发出了感慨:“名与身孰亲?”作为刘教授曾经培养过的一名研究生,其实,我还想问的是:“身与货孰多?”这其实是原文中紧随上一句后面的另一个设问句。在它的后面还有一句:“得与亡孰病?”当然,熟知《道德经》的人都比我知道得更多。

在我看来,我的导师并不是在名与身之间作出了选择。我更愿意相信,我的导师之死是属于以上的第四种。

⊙文学短评

道德主义者刘教授因为抚摸了一下女工的屁股而付出了生命。在这奇怪的宿命当中,刘教授与两个女人的爱情浮出水面。因为对道德的坚守,刘教授放弃了真爱,娶了患病的女人做了妻子,成为道德的楷模;同样因为对道德的坚守,刘教授对一次下意识的抚摸供认不讳,却因此被千夫所指。看似一个偶然的事件,对于道德主义者刘教授来说似乎是宿命般的必然。当他因为道德放弃爱情的时候,或许就应该想到,爱情可能会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完成它宿命般的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