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3149800000074

第74章 文化篇——史海一样需钩沉(2)

吕洞宾:众学者一致认为,吕洞宾出生于唐朝末年,姓吕名岩。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洪迈的《夷坚志》及《集仙传》等书对其身世均有记载,只是说法不同。一说他是京兆人(今陕西、西安一带),唐咸通中及第,曾当过两任县令。一说他是九江人,原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后之祸,易姓为吕。

张果老:原名“张果”,由于他在八仙中年纪最大,遂被人们尊称为“张果老”。从文史资料来看,历史上确有张果其人,但并非真的神仙道士。张果不过是一位有些心虚的老朽江湖术士,充其量不过会些幻术而已。

钟离权:有关钟离权的记载,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均有他事迹的记述。他留世的诗题为《题长安酒肆避三绝句》,其中有“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等句,著作有《还丹歌》、《破迷正道歌》等。

韩湘子:普遍的说法,韩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子,《唐书·宰相世系表》、《酉阳杂俎》、《太平广记》、《仙传拾遗》等书都有关于他的介绍。又有人称韩湘子是韩愈侄孙,历史上韩愈确有一个叫韩湘的侄孙曾官至大理丞。

蓝采和:其原型本是一江湖流浪汉,仅由于他的行为癫狂又好周济穷人,因此深得人们喜爱而被神化成仙。

何仙姑:关于何仙姑的真实原型,历来说法不一。但主流观点认为,何仙姑又称何二娘,唐朝人。据《太平广记》记载,何二娘是位以织鞋为业的农妇,后因嫌家居太闷,游于罗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经常采集山果供众寺僧充斋。一次,远在四百里外的循州山寺僧来罗浮山寺,称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采摘杨梅果子。经查实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从何处采来这众多山果,便认为二娘即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从此二娘远近闻名,她也借此不再寄居山寺了。

曹国舅:《宋史》中有关于曹国舅原型的文字记载: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孙,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晓音律,喜爱作诗,封济阳郡王,身历数朝而一帆风顺,年七十二而寿终。曹国舅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关。因系皇室外戚,故有“国舅”之称。

八仙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只不过在流传过程中,人们根据各自的理解,展开想象,赋予他们神的身份,塑造出了这些个性鲜明、性格突出的艺术形象。

●“白蛇”的传说从何而来

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在民间广为流传。最开始以口头相传,后来以说书、弹词、小说、戏剧等多种形式出现。那么白蛇传是如何起源的?它的“雏形”是什么?这一直是白蛇传说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近年来,文学界对白蛇传的起源有了比较一致的说法,他们认为白蛇形象可以从远古民族“人首蛇身”的图腾崇拜中窥见影子。《山海经》、《帝王世纪》、《竹书纪年》等古籍记录了大量人蛇合体的“人物”形象,如“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燧人之世,……生伏羲,……亦人首蛇身”。伏羲氏系统的有所谓长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上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等等,都是一大群龙蛇。可以说,远古中华民族形成的民俗,为后来的白蛇形象及其传说奠定了基础。

最早的白蛇传说雏形见于唐人谷神子的《博物志》。文中描写的是唐宪宗元和二年,陕西李黄在长安市东遇见一个身穿白色孝服的少妇,不禁为其美貌所迷惑。后来,李黄接受少妇“邀请”,在她家里“一住三日,饮乐无所不至”。第四天回家,李黄觉得“身重头旋”,遂卧床不起,身子逐渐销蚀,最后只剩下一股血水。李黄家人来到少妇家,希望问个明白,但只见一座空园和一棵皂荚树。听邻居说,树中常有大白蛇盘踞。此时,李家人才知道少妇为“蛇妖”所变。

唐宋时期,市井间流传的白蛇故事内容均极其相似:女人为蛇精,男人被蛇精迷惑,最后丧失性命。然而白蛇传故事发生质的变化,应属明朝天启年间,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文中讲述的是南宋绍兴年间,南廊阁子库官员李仁内弟许宣做一药铺主管,一日祭祖回来,在雨中渡船上遇到一自称为白三班白殿直之妹及张氏遗媚的妇人。经过了借伞还伞后,此女要与许宣结为夫妇,又叫丫餐小青赠银十两。殊不知,此银为官府库银,被发现后,许宣被发配苏州。在苏州与白娘子相遇而结婚,后又因白娘子盗物累及许宣,再次发配至镇江。许宜又与其镇江相遇复合,而法海作梗,扣留许宣,使白娘子索夫不成。许宣得知白娘子为蛇妖后,惊恐万分,要法海收他做徒弟。许宣修炼成功后,修塔镇住白娘子,留警世之言后坐化。

与之前的白蛇传说相比,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首先在人物形象上发生了变化:白蛇不再是蛇妖,而是一个对爱情忠贞、令人同情的妇女形象。她温柔善良、善解人意,尤其是扶贫积弱的美德为人所称道。而许宣仍是个贪生怕死的“丈夫”。其次故事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异,此时是许宣亲自作法修塔镇住白娘子,而以前的故事只不过由道士作法将白蛇打回原形。最后本书还出现了另外两个人物,小青和法海。总之,白蛇传故事的人物基本出现。

可以说,日后的白蛇传说都可以看作是对《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补充,大致的情节并没有变化,只是加入了更多对白娘子的形象刻画与同情,在内容上加入了端午、水斗、断桥等情节,使白娘娘的形象更为丰满、动人。此时白娘子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白素贞。经过后人不断地“添油加醋”,故事主题更多地体现了人们爱憎分明、朴素的是非观。

●“牛郎织女”的传说从何而来

“牛郎织女”是我国传说中最美丽动人的故事之一,虽然目前尚不清楚其产生的确切年代,但有关“牛郎”“织女”两词的出现,应追溯到《诗经》中的《大东》篇。在这首诗中,织女、牵牛只是天上两个星座的名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牛郎、织女最早被称为夫妇的作品应属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萧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略显雏形了。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历来有不同版本。

一种说法是织女与牛郎同是神仙,但织女嫁后废织,因而受到天帝的惩罚。另一说法为牛郎织女分开生活,由于无钱还债而受罚。《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纬书》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主关梁织女星,主瓜果。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取天帝钱二万,备礼,久而未还被驱在营室是也。’原来天帝逼他们还结婚时欠下的债,因牛郎织女无力偿还,结果遭受惩戒。而流传最广的版本莫过于下面这个,即人神之恋。

自从父母死后,牛郎一直寄居在哥嫂家里,经常受到哥嫂的虐待。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田间耕作,一天到晚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一向默不作声的老牛突然说话了,它给他出了个主意,要他娶织女为妻。

那天晚上,老牛带着牛郎来到河边,美丽的仙女们正在河里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听了老牛的话,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慌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了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了做他的妻子。成亲以后,牛郎和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几年之后,老牛死去了,它临死的时候,叮嘱牛郎一定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私自下凡与牛郎成亲的事情被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知道了,他们勃然大怒,派了法力高强的众仙下界捉拿织女回天庭问罪。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王母娘娘见牛郎快追上来了,忙拔了金簪一划,牛郎的前面顿时出现了一条天河,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天各一方。

织女眼见牛郎在天河的对岸却不能相聚,心中悲痛不已,每天泪眼盈盈。时间长了,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被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所感动,就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年的七月初七,喜鹊都会飞到天上,用翅膀搭成一座天桥,让牛郎和织女跨过天河相会。这就是民间广泛流传的“鹊桥会”。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深深感动着历代诗人,并为他们进行诗词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例如汉代《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摧素手,札札弄机抒;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北宋词人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河图》、《洛书》是上古的无字天书吗

《河图》、《洛书》来自上古时代有关数字排列之图案,因其只有图案而无文字,故被人称为“无字天书”。

相传六七千年前,龙马跃出黄河,身负河图;神龟浮出洛水,背呈洛书。伏羲根据河图、洛书绘制了八卦。后来大禹治水之时,河伯献河图,宓妃献洛书,使大禹终于战胜了洪水。大禹依河图、洛书划定天下为九州。从那时起,人们就以河出图、洛出书来表示太平时代祥瑞的出现。大禹根据河图、洛书制定的治理社会之“九章大法”,还被收入《尚书》中,名曰《洪范》。

宋朝以前,《河图》与《洛书》的记述只有文字记载,一直到五代宋初著名道家学者陈抟,才创制了“龙图易”。他融合了汉朝至唐朝的九宫学说以及五行生成数的理论,提出一个图式,命名之龙图,即河图。后来,北宋的刘牧将陈抟的龙图分为“河图”、“洛书”两种图式:将九宫图称为“河图”,五行生成图称为“洛书”。南宋著名堪舆学家蔡元定认为刘牧将河图与洛书颠倒了,反将九宫图称为“洛书”,五行生成图称为“河图”。南宋大学者朱熹肯定蔡元定的说法,并载其图于《周易本义》卷首。自此,“书九图十”成为南宋以来的通用理论。

中外学者经过长期研究,认为《河图》《洛书》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起源,中华文明的源头,被誉为“宇宙魔方”。既然《河图》《洛书》如此神奇,那么,它们具有哪些内容?

《河图》

河图中有10个数,1、3、5、7、9为阳,2、4、6、8、10为阴。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为30,阴阳相加共为55,所以古人说:“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这证明,河图中已经有了奇数与偶数的概念。

河图以十数合五方,演五行,推阴阳,显天地之象。

白点为阳,意思表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表示地,为偶数。

口诀: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天地、五方、阴阳、五行全在河图之中。

《洛书》

洛书,即是人们熟知的九宫,它由1-9数列排列而成,横,竖,斜三个数相加和都是15。

口诀: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戴九履一,右三左七。

由《河图》《洛阳》所衍生的阴阳五行、八卦及九宫格等概念,是后来所有命理工具的基础。无论是五行、八卦、紫微斗数、干支、奇门遁甲,还是风水、面相,都是从这些观念延伸而来的。

●五千年前就有开颅手术吗

2001年的一天,考古人员在整理从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人骨标本时,意外发现这个头骨顶部靠后的位置,有个直径约30毫米近圆形的缺口。经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近年来的研究论证,认定该颅骨的近圆形缺损应系人工开颅手术所致。据了解,这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开颅手术成功实例,距今约5000多年。

开颅手术这种在今天看来也是风险系数很高的手术,中国人为何却在5000年前就已经开始应用呢?考古学家认为对于古代人施行这种危险手术的动机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为了获得活人或者死人头骨上的圆盘状物作为驱邪品;二是为头骨受创尤其是在头骨骨折时的一种外科治疗;三是为治疗头痛、癫痛、白痴、癫狂及其他疾病而施行药物治疗的外科手术程序;四是认为对头部施行这种外科手术,有助于长寿或者是时髦。而对头骨进行了综合研究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教授鲍修风认为,墓葬墓主开颅动手术有几种原因:颅骨受过外伤;颅内产生肿瘤等病变;古代有开颅治眼盲的说法;或者是治疗癫痛等神经方面的疾病。

在头骨缺口边缘的断面呈光滑均匀的圆弧状。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新智解释说:“这种开口边缘的圆弧状属自然修复,只有在十分精细的修饰和骨组织修复后才能形成,表明该墓主在手术后依然存活了很长一段时间。”

众所周知,做手术还需要准备很多工具,例如麻醉剂、止血纱布等。难道说“5000年前的医生就会做麻醉手术了?”“难道说古人就能掌握消毒、止血、抗感染、缝合的技术?”而且根据《三国志》记载,华佗2000年前使用麻沸散辅助实施开颅手术,已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技术了!

更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古人又是如何打开颅腔的呢?颅骨的硬度非常大,一般石头是无能为力的。如果他们用硬度最高的金刚石来打开坚硬的颅腔,至少也需用几个小时的磨刮时间啊”。虽然当地也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雕刻石具和手工艺品,但也都无法确定开颅所使用的器具。

至于5000年前的开颅手术如何进行,为什么要做这项手术,至今仍是个谜。也许日后的考古发现能揭晓答案。

●中国最早的“文字”之谜

以安阳甲骨文为代表的殷墟的发现,曾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殷墟甲骨文也被认为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并且使中国与以纸草、泥板、石板为文字载体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并列为世界文明古国。

那么,甲骨文真的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在甲骨文以前,我国还有没有文字?

从史书记载来看,《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世本》都记载有仓颉造字的传说。许慎的《说文》序把《系辞传》的说法和仓颉的传说结合起来,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航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刈,万品以察。”黄帝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两千五六百年,甲骨文最早的不超过公元前1300年。从考古材料来看,在甲骨文以前,我国境内已有很多尚未成熟的文字符号出现。

在山东省昌乐县发现的一种神秘骨刻图案引起考古界的关注,经过有关专家研究表明,这种文字可能要比殷墟甲骨文早100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