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3149800000056

第56章 解密篇——历史总有些怪圈(3)

北宋熙宁年间,宋神宗重用王安石,令其大张旗鼓地变法,后来变法失利,政府开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期间,元丰二年,苏轼被贬谪,不料突然遭遇诬陷入狱,史称“乌台诗案”。那么,“乌台诗案”到底是因何而起的呢?

事情是这样的。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来这种谢表送到朝廷,也不会有太多人留意,偏偏苏轼文名满天下,文章一出,世人莫不争相一睹为快,就连苏轼的谢表也格外为人瞩目。他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由于“新进”是暗指王安石引荐的新人,结果惹怒了一些尚在当政的新进们。他们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发泄对新法的不满,于是苏轼就被扣上了诽谤朝廷的罪名。实际上,天下不满新法的大有人在,苏轼这一句牢骚也不是太大的罪名,但对新进者却不然。为了置苏轼于死地,新进们开始有预谋地整治苏轼,御史李定、何正臣、舒宜等处心积虑地从苏轼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苏轼罗织罪名。这就是乌台诗案的始末。

我们知道,宋神宗赵顼少有变革之志。然而,推行新法的过程中阻碍重重,使得宋神宗有了强烈的挫败感。他决定拿出皇帝的权威,以更为强硬的手段来推行新法,对于那些反对变法的保守派大臣,要毫不留情地予以严惩。所谓杀一儆百,苏轼刚好做了出头的椽子,立在了风口浪尖上。北宋中期新旧两党明争暗斗,苏轼观点是站在旧党一方,与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属“敌对”状态,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所以苏轼遭到政治打击也是迟早的事情。再加上苏轼本人乃一代大文豪,豪放不羁,行文间常见讥讽与尖锐的言辞,很容易被人抓到把柄,乘机陷害。

当然,苏轼未被判重罪,与正直人士的仗义相救紧密相关。宰相吴充上书直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称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连身患重病的曹太后也出面干预:“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如果没有他们的及时相救,这样一位集词人、诗人、画家、书法家于一身的艺术天才,也只能淹没在政治斗争的黑暗漩涡里,岂不哀哉。

苏轼在御史台的死囚牢里被关押了四个月零十二天,司马光、苏辙等三十人也受到株连,苏轼的文章诗词被大量毁掉,“比事定,重复寻理,十亡其七八矣!”

乌台诗案后,苏轼并未因此一蹶不振。到黄州的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着时自有输赢,着了并无一物”,“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耐客思家”,“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黄州的生活,令苏轼文如泉涌,写下了无数的好文章留给后世。

●秦桧为何执掌权柄20年

秦桧乃中国历史上十大奸臣之一,因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岳飞而遗臭万年。但是其得势期间,却享尽荣耀,从1131年起开始执掌南宋朝廷的权柄,到1155年在权势巅峰中死去,历时二十余年。除了中间有几年罢相外,基本上都是位居要职,既得到皇帝赵构的宠幸,又对南宋朝廷的兴亡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为何皇帝对他如此宠信?我们先了解一下当时的政治格局。公元1130年秋天,流亡海上回到越州(浙江绍兴)不久的南宋******再度进入紧张状态。亡宋之心不死的金人在这年九月策划并扶持一个新的傀儡政权——伪齐皇帝刘豫之后,又一次发动秋季攻势。面对来犯之敌,南宋朝廷内无御敌良策,外乏统一指挥。西线富平兵败,川陕告急;东线楚州失守,守臣赵立力战身亡,两淮吃紧。惶惶不可终日的宋高宗,于十一月间接见了自称“杀监己者”逃离金营、冒死归朝的前御史中丞秦桧,宋高宗大喜过望,情不自禁地大赞其“朴忠过人”,力排众议,委以重任。由此秦桧开始了执掌南宋朝廷权柄的风光岁月。

宋史在评论秦桧时说:“秦桧两居相位者,几十九年,劫制君父,包藏祸心,倡和误国,忘仇灭伦。一时忠臣良将,诛锄略尽。其顽钝无耻者,率为桧用,争以诬陷善类为功。他们诬陷打击忠良,无罪可状,不过曰谤讪,曰指斥,曰怨望,曰立党沽名,甚则曰有无君心。”

此人在权力中心如鱼得水二十载,必有过人之处。

首先,从其为官个性看,秦桧深谙****社会的生存法则,即阴险狡诈,不急不躁。比如,在皇上要决策求和时,一再给皇帝思考的时间,并没有急于付诸实施,而是充分尊重皇帝的想法;同时在与朝臣的辩论中,显示出良好的心理素质,从不力辩、争得面红耳赤,这样想必连皇帝也觉得此人风度涵养都到位。****社会不是正需要这样阉人式的官员吗?

其次,他有着极其厉害的政治手段。如背后拨弄是非、造谣离间、出卖同他共事的大臣。言语不多,却能一语害人。李光曾与秦桧争论,发言稍微触犯了秦桧,秦桧就不说话了。等李光说完,秦桧慢慢地说:“李光没有做大臣的礼法。”赵构听后,对李光十分生气。所以史书上指出秦桧凡陷害忠良,一般是用这种权术。

再次,他一意孤行,排除异己,必欲置反对者于死地而后快。他还屡兴大狱,株连无辜,迫害与他稍有微异的人。岳飞被害时,株连坐牢者六人;审讯岳飞的大理寺丞认为岳飞无罪的,均遭贬黜;上书为岳飞喊冤的,被捕杀于狱中。赵鼎被贬谪后,他的门生弟子、僚属都被虚构罪名加以陷害。

当然,秦桧在巩固权力上也有一套,就是要做强做大、鼓噪造势,使得小人们成群结队、争相投靠,如孙近、韩肖胄、楼炤、王次翁、范同、万俟离、程克俊、李文会、杨愿、李若谷、何若、段拂、汪勃、詹大方、余尧弼、巫假、章夏、宋朴、史才、魏师逊、施钜、郑仲熊之徒,都是闲官小官,都被提拔重用。这些人因此都视他如再生父母,对其唯唯诺诺、唯命是从。秦桧就这样结成了一个紧密的战略同盟,在官场上呼风唤雨、残害忠良、排除异己、腐蚀朝政。相反,岳飞、韩世忠等人在战场上厮杀了半生,却落了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结果。真是君子蒙冤,小人得志,幸亏历史自有定论。秦桧活着的时候,何等的风光无限。秦桧死后七年,岳飞被平反昭雪。后人将秦桧等四名谋害岳飞的主谋用白铁铸像,永跪岳飞面前,可谓“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岳母刺“尽忠报国”是伪历史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这些都是民间流传下来的小故事,有很深的教育意义。不禁让人觉得,凡是一心为国的大英雄,都必然有一位深明大义、知书达理的母亲。那么,岳飞的后背上是否刺有“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呢?如果有,真的是岳母亲手刺上去的吗?

很多史书都对岳飞背后的刺字有记载。首先来看《鄂国金佗粹编》中第九卷《遗事》中的一段文字:“先臣天性至孝,自北境纷扰,母命以从戎报国,辄不忍。屡趣之,不得已,乃留妻养母,独从高宗皇帝渡河。河北陷,沦失盗区,音问绝隔。先臣日夕求访,数年不获。俄有自母所来者,谓之曰:‘而母寄余言:为我语五郎,勉事圣天子,无以老小为念也。’乃窃遣人迎之,阻于寇攘,往返者十有八,然后归。先臣欣拜且泣,谢不孝。”而在《宋史》第三百八十卷《何铸传》中描写岳飞被审问的时候提到的:“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深入肤理”这四个字说明尽忠报国四个字已在岳飞背后多年,结合上面一段古人留下的文章,岳飞的母亲要求他为国家效力,其间托人转告,勿念家中老小,并未提及刺字一事。转而到了岳飞被审问,背上的尽忠报国就已经“深入肤理”,刺字的时间上首先出现了疑问。

其次,就刺字这件事而言,岳飞之母虽深明大义,但毕竟只是一名村妇,中国自古讲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要说刻字,可能连字都不识。对于刺字这门手艺,也不是谁都可以的,这一点从《水浒传》中就可以得到证实。《水浒传》第八回中说道林冲要被在脸上刺字发配充军的时候,有这样的文字“唤个文笔匠,刺了面颊”;第十二回说到杨志被判刑的时候也提及“唤个文墨匠人,刺了两行金印,迭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可见,刺字这件事的确不是谁都会的。

那么岳飞背上“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到底是谁刻上去的呢?

明朝末年,冯梦龙所撰写的《精忠旗》一书给了我们确切的答案。书中第二折“岳侯涅背”就告诉了我们岳飞背上的字到底是谁刻上去的。后人摘录出这样的文字:生说:“张宪,你拿把刀来,在我背上深深刻‘尽忠报国’四字。”生“解袍露背介”,末说:“怕老爷疼痛。”生大怒介,说:“唉,我岳飞死且不惧,怕甚么疼痛!”末说:“既如此小人大胆动手了!”作刻介,末说:“刻完了。”生说:“与我以墨涅之。”末应涅介,外与生穿衣,末说:“老爷固然立志报国,何苦忍此疼痛?”生说:“张宪,如今为臣子者,都则面前媚主,背后忘君,我今刻此四字于背上呵,唤醒那忘主背君的,要他回顾。”这里的“生”指的就是岳飞,而末指的就是张宪,也就是说,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并不是他的母亲刻上去的,而是张宪刻的。刻这四个字的目的也不是像后人流传的那样,是岳母为了时刻提醒岳飞要尽忠报国,而是岳飞要给背主忘君的人敲一个警钟。

而岳母刺字的传说则是直到康熙五十三年《如是观传奇》的问世才出现的。这本书中第一次出现了岳母为岳飞刺字的情节,说岳母刺字是为了提醒岳飞要时刻记得助君主击退胡酋。并且这是已将先前的“尽忠报国”讹传为“精忠报国”。

此后清朝与岳飞相关的各个版本的书籍都会以此为鉴,添加岳母刺字这一桥段,场面描写也是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激昂悲壮。自此,岳母刺字的故事就这么被大家误传开来。

●成吉思汗为何万里召见丘处机

王重阳于1167年创立全真教,定下的教义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其弟子丘处机,生于1148年,金代山东栖霞人,字通密,号长春子,后赠号长春真人,与丹阳子马钰及其妻子清静散人孙不二、长真子谭处瑞、广宁子郝大通、玉阳子王处一、长生子刘处玄合称全真七子。丘处机作为王重阳第一位弟子,他因虔诚、机敏、好学而深得王重阳器重,在王病逝后更是继承全真大业。但此后六年一直隐居磻溪穴,外出必戴蓑笠,所以世人又称呼他为“蓑笠先生”。而后,他又赶赴宝鸡龙门山隐居潜修七年,创建全真龙门派。丘处机一直主张三教平等、相通、互融,修道教应出家,断绝一切尘缘,他认为清心寡欲是成仙之本,著有《鸣道集》、《摄生消息论》、《磻溪集》、《大丹直指》等书。

丘处机原本只是一名全真教的道士,即便后来接任掌门人一职,也是一名修行之人,怎么会跟成吉思汗扯到一起呢?

首先是因为时局动荡,金人进驻中原之后,百姓的生活可以说是水深火热,这个时候人们往往需要一个精神寄托来支撑。全真教就在此时应景地创建了,人民把它看作是黑暗之中的唯一光明,都很拥护。“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统治者都明白,他们需要一个能帮助他们安抚民心的人,而在这一时期,丘处机的声望是很高的,成吉思汗自然也就知道了丘处机这个人。

当时成吉思汗的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他规划着统一大业应该如何实施的时候,自然希望手下的贤能之士越多越好,这样才能助他打天下。在得知丘处机博古通今,才能超群后,成吉思汗十分想请他出任国师,为自己安邦治国。于是先后两次派遣使者传召丘处机,谁知丘处机隐居山林,深入简出,对他根本是避而不见。但成吉思汗始终不曾放弃,又于1219年第三次派遣近侍臣刘仲禄备轻骑素车、携带手诏请丘处机出山,心之诚不亚于当年三顾茅庐的刘备。丘处机最终被成吉思汗的诚意所打动,于公元1220年西行拜见成吉思汗。其实对于丘处机来说,做出这个决定缘于成吉思汗的诚意是一个原因,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他试图通过这次西行游说成吉思汗“放下屠刀”,早日回军。

丘处机率18名弟子在此次西行的过程中,向各族群众广泛传道,招收信徒。在行至今天的蒙古国西部科布多时,还将弟子宋道安、李志常等留下,建立了全真道观,建立全真教的组织。他不仅在精神层面宣扬全真之法,更是身体力行地让人们了解教义。他沿途广施善事,在中亚的撒马尔罕等地,利用成吉思汗赐予自己的粮食熬粥施舍给当地的穷人。丘处机所到之处,得到了各州县和行省文武官员的迎送,受到了热烈欢迎和隆重接待。而当成吉思汗看到丘处机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样子后,更是认定此人是助自己一统天下的贵人,对待丘处机自然是犒赏大增。

这便是成吉思汗不远万里、三次诚心召见丘处机的原因。

●为什么忽必烈两次出征日本都以失败告终

忽必烈的蒙古大军当初不仅进驻中原,更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军事扩张。据史料记载,蒙古大汗忽必烈于公元1274年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立和风州经略使忻都,带战船九百艘、士兵一万五千名,远征日本。大元朝部队在这场战争的初始阶段战绩辉煌。但却以失败告终,给人们留下了许多不解的谜题。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井上靖的书中写到“公元1274年10月初,占领了对马、壹岐两岛,继而侵入肥前松浦郡……使日军处于不利,不得不暂时退却到大宰府附近。元军虽然赶走了日军,但不在陆地宿营,夜间仍回船舰。当元军回到船舰后,恰遇当夜有暴风雨,元舰沉没两百余只,所余元军撤退,日本才免于难。”如果按照井上靖所述,是恶劣的天气使得大元军队在战役中失败了,那么史实真的是这样吗?

根据史料记载,事实确实是这样的。大元军队逼得日本方面节节退败,最后退到了大宰府附近。但蒙古军队夜间仍然留守在军舰上。直到公元1274年10月21日,这天夜里元军依旧像往常一样,回到自己的军舰上,却忽然起了台风。试想,生长在蒙古这个中原国家,连见到京城的人工湖都以为是书上说的海的士兵,哪有应对台风的方法。加之对当时所处环境、地形的不熟悉,台风一起,军舰上便一片混乱,有的甚至因为相互之间的碰撞而舰毁人亡。再加上台风形成的海浪对船体的撞击,不少军舰被海浪打沉,所以元军只好撤退。第二天清早,日军不见元军进攻,便派出侦察人员去探元军情况,才知道元军已撤退。日本对于台风使得元军撤退这一事件很重视,并展开了大规模拜神的活动,称为“神风”。此后“神风”一词一直陪伴了他们近700年。

第一次正面交锋过后,双方都可谓已经知己知彼,大元朝的弓箭让日本人开了眼界,日本人的战刀也让蒙军长了见识。待忽必烈重整旗鼓之后,又于公元1281年5月第二次进攻日本。这一次出海的舰队阵容更是无比强大,其中将士十四万名,四千多艘战舰和九千海船。忽必烈看似是抱着铲平日本的信念出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