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3149800000040

第40章 军事篇——金戈铁马,气吞山河(2)

公元4世纪末,这支溃逃西迁的匈奴人渡过伏尔加河和顿河入侵欧洲,这些匈奴人以及他们的首领巴拉米尔和阿提拉,再次让世人震惊。据古罗马史籍记载,“一路扫荡破坏所遇到的一切”。这批匈奴人一进入欧洲,他们的铁骑让从来没有受到过欧亚平原的蛮族冲击过的欧洲文明国家和半文明国家几乎束手无策。匈奴人征服了顿河至捷列克河之间的阿兰人,打败了当时在第聂伯河以西的东哥特王国,使大多数东哥特人臣服;直到405年左右,匈奴人已经完全占据了乌拉尔山和喀尔巴阡山之间的广大草原,并开始进攻欧洲。441年,匈奴人向罗马宣战,东罗马帝国强悍的重步兵方阵,在匈奴的骑兵箭手冲击下,几乎不堪一击。匈奴又开始进军西罗马,最终打败罗马帝国。但是不久之后,这支匈奴人的首领阿提拉离奇身亡,匈奴军队日渐衰落,公元6世纪就消失了。

就像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提出蝴蝶效应那样,“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汉武帝这只蝴蝶轻拍一下翅膀,不仅导致了欧洲大陆的变迁,余波也传到了700年后的唐朝。

唐贞观年间,居住在漠北的一支匈奴后裔多次进犯内地,对唐朝造成了严重的边境威胁,这支队伍被人们称为突厥人。唐太宗命十万大军北出雁门关,拉开唐与突厥30余年战争的序幕。最终,突厥人败在了唐朝十万铁骑之下,并开始西迁之旅。从此中国史籍有关突厥的记载也到此结束。

西迁的突厥人进入中亚、西亚、欧洲等地,与当地文化交融,形成了新的种族集团。并且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扫荡了欧洲大陆,重新改写了突厥和欧洲的历史。刚开始西迁的突厥人,在欧亚大陆上遇到了强大的阿拉伯帝国,立足未稳的突厥人被阿拉伯人作为奴隶,充当雇佣军、边防军甚至宫廷卫队。然而突厥又怎么甘心如此命运,最终他们推翻了阿拉伯人成为主人,使阿拉伯帝国名存实亡。这支突厥人是塞尔柱突厥人。

与塞尔柱突厥人同时进入西亚的还有奥斯曼突厥人。奥斯曼突厥人在13世纪末从塞尔柱突厥人之间独立出来。14世纪,攻占了整个小亚细亚半岛,渡过黑海海峡进入东南欧。在此后的一个世纪中不断强大,最终打败了拜占庭帝国,随后继续进入欧洲腹地,击败匈牙利,围攻维也纳,建立了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幅员辽阔。奥斯曼帝国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之一,最终却在大战后分崩瓦解。分崩离析的奥斯曼帝国分裂为许多国家,如土耳其共和国、埃及、伊拉克、科威特、希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家。东南欧也从奥斯曼帝国分离出了一系列新兴的国家,如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等。

匈奴人西迁,彻底地改变了古代欧洲的发展进程。甚至可以说是在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决定攻打匈奴那一刻起,欧洲的历史就已经开始改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真相

着《三国演义》的深入人心,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也因此而家喻户晓。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描写,诸葛亮为夺取天下大业,于公元228年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此次战役诸葛亮兵分三路,一路是由赵云、邓芝带军占据箕谷;一路由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突袭祁山;另外一路由马谡镇守战略要地街亭。

马谡出兵街亭之前,曾立下军令状,表示“若有差失”,则“乞斩全家”。但是,马谡率兵到达街亭之后,忽视了诸葛亮“靠山近水安营扎寨”的嘱咐,不顾副将王平“魏军断我水源”的警告,屯兵于山头。反而还自信地说:兵法有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最终,马谡被曹魏名将张部围困于山头,断其水粮,马谡兵败而回。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使诸葛亮被迫退回汉中。诸葛亮北伐曹魏的计划也随之破产。为此,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斩首之时,全军落泪,诸葛亮亦失声痛哭,这就是有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但是,根据正史《三国志》记载:“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马谡兵败街亭之后,并没有回营领罪,而是畏罪潜逃了。

朱大渭在《马谡被杀真相》一文中也指出,马谡被斩的主因就是失街亭。马谡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忽视军纪,自作主张,以至于最后惨败而归,并直接导致此次出击祈山的战果——陇右三郡得而复失,无奈之下大军退回汉中。对于一个军队来说,军纪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军纪如山”,违反军纪的人必须被处死。况且,按照军中的法规,如果将士临阵脱逃,也是必须要被处死。马谡所犯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错误。虽然胜败乃兵家常事,从来都不会有常胜将军,但是马谡的失败来源于对军纪的藐视,再加上兵败潜逃之罪,所以“罪在必诛”。

对于朱大渭先生的观点,许多人并不认同。他们认为诸葛亮斩马谡的主因不在于失街亭,失街亭也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真正的原因在于马谡在战前、战时、战后的各种表现综合的结果。马谡战前立下军令状,表示若失街亭,自愿领罪而死。战时颐指气使,妄自吹嘘,骄傲轻敌,违背军令,致使街亭失守。战后明知事态严重,还畏罪潜逃。一个必死的军令状,加上违背军令、畏罪潜逃,这对于军纪如山的军队来说,都是致命性的硬伤。而马谡偏偏都犯了。

此外,史学界对诸葛亮斩马谡的真实性也提出了质疑。据《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戮谡以谢众”;《王平传》中又载,“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可知,马谡的确是诸葛亮下令处死的。但是据《马谡传》记载,“谡下狱物故,即病死狱中”,马谡被下令斩首,但是在斩首之前就病死狱中。这才是真正的马谡之死。

●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吗

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统一了北方政权。南方由司马睿建立起了东晋,盘踞江左一带,南北双方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在淮南淝水展开了一场“规模惊人”的大战,史称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中,前秦百万兵马居然输给了东晋十万兵马,在历史上颇为罕见。

前秦天王苻坚统一了北方各少数民族之后,就开始积极准备南征东晋。公元383年5月,苻坚不顾前秦丞相王猛临终遗言以及群臣的反对,决意攻取东晋。苻坚甚至扬言以此强兵百万,“投鞭可以断流”。8月,苻坚以苻融、张蚝、慕容垂等步骑25万为前锋南下,苻坚随后率百马兵马从长安出发,全军有步兵60万、骑兵27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东西万里,水陆并进。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秦录六》记载,“八月戊午,遣……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旌鼓相望”。

面对前秦的来势汹汹,东晋任命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领北府兵为前锋都督,与谢琰、桓伊等共同率领8万之众抵抗秦军,又另派将领胡彬领5000水军增援寿阳(今安徽寿县)。11月,谢石、谢玄和刘牢之在谢安的计策指挥之下,由刘牢之率北府精兵5000人强渡洛涧,袭击梁成军营,临阵斩杀梁成等10员将领,又分兵截断退路的渡口。秦兵步骑一时崩溃,落水而死的就有15000人,缴获了秦军丢弃的大量军资器仗。强渡洛涧取得大胜的晋军乘胜追击,水陆并进,声势大振。全军推至淝水东岸,与秦兵隔河对峙。苻坚在寿阳城上目睹晋军布阵严整,心中暗暗吃惊。又见淝水东面八公山上草木摇动,以为都是埋伏的晋兵,不由连连感叹:“此亦劲敌涧谓弱也”。当秦晋两军夹淝水布阵之时,为速战速决,谢玄便派人向苻融提议说:“两军隔河对峙并非长久之计,不如将军隽后退一步,让我军能渡过淝水,一决胜负如何?”苻坚认为我众敌寡,想要乘晋军渡江之时,向晋军发动进攻,必能取胜,于是同意了谢玄的提议。但是当秦军下令后退时,全军军心大乱,众多秦军将士都以为是前锋战败,顿时间秦军争相逃命,自相践踏。谢玄、谢琰、桓伊等率领晋军渡河猛攻。晋军一鼓作气,追击秦军至寿阳30里外的青冈。一路逃亡的秦军听到风的吹拂声与鹤的呼叫声,都以为是追兵到了,昼夜不敢停息,最后只有十多万人逃回北方。淝水之战,以少胜多,从此扬名于中国军事史。

但是近年来,史学家们通过对史册的研究,对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提出许多新的观点。

一、前秦百万军队真的有一百万吗?史学家认为百万只是一个虚数,实际数量并无百万。首先,虽然苻坚统一北方各少数民族,但是从人口总数估计,拥有百万雄师的可能性并不大。其次,假设前秦真的拥有百万军队,也不可能全部派往前线,至少要留一些驻守各地重镇。第三,这年五月,苻坚就派遣儿子苻叙率兵进入襄阳和蜀地以抵抗晋军,苻叙也就带走了前秦的一部分兵力。所以百万之师的说法值得怀疑。

二、真正参加淝水一战的前秦军队有多少人?淝水之战中,结集在淮淝一带的秦军其实就只有苻融率领的三十万军队。这三十万人还被分布在了郧城至洛涧的五百里战线之上。也就是说,真正驻扎在淝水的军队也不过十万人。但是,晋军的八万人几乎都参加了淝水一战,再加上晋军本来就在长江中游地区布置了很雄厚的兵力,因此真正与前秦交战的晋军在人数上可能达到十二三万人左右,要比前秦军队的十万人多出很多。所以,历史上所谓的“以少胜多”其实并不存在,应该是“以多胜少”。

●隋朝三征高丽为何无功而返

公元581年隋建立后,高丽王高汤遣使向隋朝称臣,高汤遂被封为高丽王。8年后,隋灭陈,一统中土。当时的高汤见到中土统一,深知自己面对自西晋以来第一个统一而且强大的隋朝,以后的日子恐难安稳,于是便积极备战整军,广积粮草。

隋文帝闻知极为不满,责问高汤道:“辽河再广阔,比长江如何?高丽人再多,能比得上陈国吗?我如果不是心存仁义的话,责怪你之前的罪行,任命一将军,能费多少力气呢?之所以告诉你这个,是允许你改过自新。希望理解我的用心,你自求多福吧。”高汤看到诏书大惧,奉表谢罪后竟然病死了。高汤之子高元即位,心中对隋有着嫉恨,遂率万余靺鞨骑兵攻打辽西,结果被击退。隋文帝大怒,正欲征讨,高元慌忙遣使谢罪,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这才令隋文帝罢兵。

604年隋炀帝杨广即位,为了炫耀武力,修东都洛阳、大运河,南征越南,北巡塞外,派兵突厥。大业七年,炀帝北巡琢郡,命高丽王亲自朝见,但高丽王却没敢来。炀帝借口没看见高丽王,以其不尊臣礼为由,下令全国的士兵次年征讨高丽,命人督工在东莱海口造战舰三百艘。民工昼夜立于水中造船,自腰以下都生满蛆,工匠死掉三分之一。隋炀帝又发江淮以南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岭南排刺手三万人,再令河南、江南造戎车五万乘送高阳,命江南民夫运米至涿郡。一时间船舻千里皆满载兵甲器物,路上几十万人填溢道路,昼夜运输战具、粮食,死者相枕,天下骚动。

大业八年,隋炀帝第一次征伐高丽,左右十二军名目纷繁,共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称二百万,隋军役夫近三百万。炀帝自以为“吊民伐罪,非为功名”,下令诸将不得纵兵、不得擅杀、听候指示、不可擅自做主,以此宣扬天朝大国的威仪仁义,襄公之仁,不料反被高丽所乘。

隋军一开始很顺利,一路皆克,渡过辽河,在东岸歼灭高句丽军万余人,直抵辽阳城下。隋朝诸将怕被皇帝责杀,每次作战事无巨细都一一禀报,结果导致命令批准迟缓,延误战机。而守城的高丽人在情势危急时总是诈降,等到隋军一停止进攻就马上修补城池,以至于隋军频战频失。另一支由隋将公孙述率领的大军为了赶路,弃粮轻装前进,士兵走到半路就没粮食吃,又饥又寒之下,竟还能一日七胜。隋军自恃骤胜,未等歇息整装,就贸然东渡济水,距平壤城三十里因山为营。可是平壤城坚池深,哪是那般容易攻克。公孙述的士兵无粮,又冻又饿,只好退师,结果高丽军自后追击,隋军溃不成军。此后,隋军其他各路相继败北,炀帝一征高丽以惨败告终,隋军损失30余万人。

613年,炀帝再次亲征高丽,此次隋军包围辽阳城,昼夜不停地猛攻20余日,辽阳岌岌可危。此时,隋军后方负责督运粮草的杨玄感突然叛乱,本来已经有望征服高丽的场帝不得不撤兵回国平乱,撤军路上将军资、器械等尽数丢弃。就这样,隋炀帝第二次征高丽半途而废,无功而返。

614年,炀帝三征高丽,隋军在卑沙城大败高丽军。此时,高丽与隋接连三年的战争,国力早已不支,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好向炀帝称臣请和,并且送还了逃到高丽的杨玄感叛乱之叛将斛斯政。炀帝也因疲于征服高丽,正愁没有台阶可下,刚好借着高丽的投降举动适时收兵,同时也挽回前两次失败之辱。加之此时隋国早已因征高丽而怨声载道,天下骚动,“群盗蜂起,不可胜数”,遂罢兵许和。

纵观隋之三伐高丽,本都是胜券在握,却两次惨败,原因在于隋炀帝好大喜功,急于证明自己的英明、伟大,可却耐挫能力差,在失败的打击面前乱了方寸,造成近百万生命的损失和帝国巨大财富的浪费,终于把国力消耗得近乎空竭。虽然隋朝损失的人口对本国并没有致命的影响,但百万之师所需粮草、运输之人力却耗费繁多。一时间引发了民间耕稼失时、官府侵逼、连年兴兵无尽的兵役、徭役繁重等多重社会矛盾,间接导致隋末之变,乃至亡国。

●陈桥兵变是偶然吗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周恭宗即位,年仅七岁。朝中大权落在了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手中。公元960年元旦,后周传来北汉联合大辽南下,攻打后周的消息。慌乱之中,后周符太后与宰相范质决定派赵匡胤出征迎战。赵匡胤率大军出发三日之后,到达开封东北节陈桥驿,并在此驻军休息。当晚赵匡胤醉酒而卧,而有拥立之意的将士却环立待旦。次日黎明,四周叫啸呐喊,声震原野,士兵们高呼:“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部下高德怀把一件皇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在勉为其难之中提出了同意当皇帝的几个条件: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得到将士们的满意答复之后,赵匡胤班师回朝。回到开封之后,赵匡胤得到守备京城的禁军首领石守信、王审琦的帮助,不费一兵一卒,夺取了后周帝位,建立大宋。

从史书记载而言,赵匡胤在整个陈桥兵变事件之中,都是处于被动的位置,情非得已才坐上皇帝宝座。但是,经过后人仔细研究发现,陈桥兵变是一场由赵氏家族预谋已久的篡权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