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通史
3148500000172

第172章 英法兵攻破京城和东北的割地

五口通商之役,看似积年的种种交涉,得了一个解决;其实不然。这种对外的观念,都是逐渐养成的,哪里会即时改变呢?所以条约虽定,仍生出种种的来。

五口通商之后,四口都已建有领事馆。惟广东人自起团练,依旧不准英国领事进城。这时候,两广总督是耆英。知道广东的民气,不是好惹的;而英国人又是无可商量的。于是一面敷衍英国领事,请他暂缓入城,一面运动内用,以为脱身之计。一八四七年,耆英去职。徐广缙为两广总督。叶名琛为广东巡抚。这两个,都是“虚骄自用”的。一八四九年,英领事乘坐兵舰,闯入广东内河。广东练勇,同时聚集两岸,有好几万人。呼声震天。英国人倒也吃了一惊。徐广缙就乘此机会,和他商议。同英国的香港总督另订了几条《广东通商专约》,把入城一事,暂缓置议,载入约中。就把这件事张皇入奏。宣宗大悦。封徐广缙一等子,叶名琛一等男,又批了些“朕览奏之下,欣悦之情,难以言喻”。“难得我十万有勇知方之众,利不夺而势不移。”“应如何分别嘉奖,并赏给匾额之处,即着徐广缙酌度情形办理,毋任屯膏”的话。于是徐广缙、叶名琛,洋洋得意,自以为外交能手;朝廷也倚重他;算外交能手了。

一八五二年,文宗咸丰二年。徐广缙去职,叶名琛代为总督。一八五六年九月,有一只船,名唤亚罗(Arrow)的(这一只船,本是中国人所有。船主也是中国人。但曾在英国登记,而这时候,登记的期限,又已满了),载着几个海盗,停泊广东。中国水兵,上去搜捕,把英国的国旗毁掉。领事巴夏礼(HSParker)大怒,就发哀的美敦书给叶名琛,叶名琛置诸不理,却又毫无防备。巴夏礼就发兵攻陷省城。然而巴夏礼并未得到他政府的许可,这件事究竟是不合的。所以旋即退去。而广东人民群情激动,把英、法、美的商馆,尽行烧掉。巴夏礼就报告本国政府请战。第一次在议会里,没有通过。巴马斯把议会解散,第二次,主战论就占胜了。刚刚这时候,广西地方,又杀掉两个法国教士。法皇拿破仑三世,也是个野心勃勃的,就和英国人联合,派兵前来。一八五七年,十一月,把广州打破,叶名琛掳去。后来死在印度。从此以后,广州就为英法两国所占,直到一八六○年和议成后才交还。

这时候,俄、美两国也想改订通商条约。于是四国各派使臣,致书中国首相。托两广总督何桂清转达。中国这时候的政府,有一个观念,便是什么事情都不愿意中央同外人直接,都要推给疆吏去办。——这个虽有别种原因,还是掩耳盗铃,遮盖面子的意思,居其多数。因为这时候,实力不足,同外国人交涉,明知没有什么便宜,推诿给疆吏,面子上觉得好看些。——于是说俄国的事情,要和黑龙江将军商办,英、法、美三国的事情,交给广东总督办理。偏又外国人不满意和中国的疆吏交涉,四国使臣,仍旧联翩北上。一八五八年,二月,到了天津。朝廷没法,只得派直隶总督恒福和他开议。却又没派恒福做全权,遇事总要奏请,自然不免迟滞。英、法两国,也有些有意寻衅。四月,就攻陷大沽炮台。朝廷没奈何,再派大学士桂良、沙花纳做全权大臣,到天津开议。英、法两国,各定了新约。其中紧要的英约是:

(一)开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五处为通商港。洪杨乱平后,汉口至上海,长江沿岸,再开三处做通商港。后来开了汉口、九江、镇江。

(二)偿军费、商亏各二百万两。

(三)中英两国互派公使。

(四)英人得携护照至内地游历。

(五)英人犯罪,由英国领事审判。华人欺压英人,由中国地方官惩办。其两国人民争讼,由中国地方官会同英国领事审理。

(六)《南京条约》之后,输出入货,系直百抽五。现因物价低落,课税要谋减轻,由两国派员,另定新税则。经此次协定之后,关于通商各款,十年一改。商船在一五○吨以上的,每吨课银四钱。以下的,每吨课银一钱。

《法约》开琼州、潮州、台湾、淡水、登州、江宁六口。——江宁俟洪杨平后,实行开放。天主教徒,得自由入内地传教。其军费、商亏之数,各较英国减半。而(三)(四)(五)(六)四款,则与《英约》;大致相同。并且订明将来中国若把更优的权利许与别国时,法国得一体享受。

于是于沿海之外,开放及于内河。而且“领事裁判权”、“协定税率”、“最惠国条例”,都从此而开其端。这一次条约的损失,真是巨大而可惊了。

草约既定,言明一年之后,到天津来交换。朝廷鉴于这一次的事情,就命僧格林沁在大沽口设防。一八五九年五月,英法两使,走到大沽。僧格林沁叫他改走北塘。英法两使不听,乘兵船硬行闯入。僧格林沁便命炮台发炮。把英国的兵船,打坏四只。英、法两国上岸的兵士,非杀死,即被擒。两使狼狈,逃到上海。朝议以为经过这一次,英法两国,一定要易于就范些了,就下了一道上谕,说:“该夷狂悖无礼,此次痛加剿杀,应知中国兵威,未可轻犯。”把去年的约废了,叫他派人到上海来重议。一八六○年,六月,英法兵在北塘登岸,攻大沽炮台后路。大沽炮台失陷了。僧格林沁退守通州。英法兵进攻天津。朝廷又命大学士桂良、直督恒福,前往议和。

(一)于八年条约之外,又开天津为商港。

(二)偿两国的军费,改为八百万两。

(三)英法两使,各带随从数十人,入京换约。

清廷靠着僧格林沁的大兵,还在张家湾,不肯批准。英法兵就进逼北京。清廷再派怡亲王载垣前往议和。于是巴夏礼到通州去会议。到第二次会议的时候,有人对载垣说:“英使衷甲将袭我。”载垣大惧,忙去告诉僧格林沁。僧格林沁便发兵把巴夏礼捕获,拘禁起来。英法遂进兵。战于张家湾,僧军大败。副都统胜保,从河南来。“红顶花翎,骋而督战。”给英法兵注目下,一枪打下马来。兵亦大溃。

清廷罢载垣,改派恭亲王奕,命以全权与英法议和。八月初八日,文宗逃往热河。二十二日,法兵占据圆明园。——明日,英兵续至。这时候,奕已将巴夏礼放还。英法致书奕,说二十九日不开门,就要炮击京城。奕不得已,如期开门,把他们迎入。而与巴夏礼同时监禁的人,又瘐毙了十几个。英人大怒,一把火,把圆明园烧掉。奕胆小如鼠,不敢出来。还靠俄公使居间,力保英法两国人,决不给他吃眼前亏。奕才出来了。九月,十一日,和英法议定条约。除承认《天津条约》外,又开天津做通商港;英法同。改赔款为八百万两;英法同。把九龙半岛割给英国。《法约》中又准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房屋。参看第三章第四节。

当尼布楚定约时,俄人还并不深知道东方的情形(当时把库页当做半岛,黑龙江虽有口子,也不能航海的)。直到一八四七年,俄皇尼古拉一世,派木喇福岳福(Muravief)做东部西伯利亚总督,才锐意经略,他的朋友聂念尔斯可(Nevelsky),同时做贝加尔号船长。又锐意在沿海一带探险。于是建尼科来伊佛斯克于黑龙江口。一八五八年,俄人派布哈丁(Putiatin)到天津,同中国订结条约。同时又派木喇福岳福到爱珲,和黑龙将军奕山订约。木喇福岳福要求以黑龙江为两国之境。奕山不允。木喇福岳福持之甚坚,且以开战相恫愒。奕山遂为所慑,把黑龙江以北送掉。到恭亲王同英法议和的时候,俄使伊格那替业幅(Ignatief)为之居间调停。借此自以为功。又要求中国改订条约。于是这一年十二月里的《北京条约》,就又把乌苏里江以东的地方送掉了。——俄国的海军根据地,就从尼科来伊佛斯克而移于海参崴。参看《清朝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