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
3147700000059

第59章 唐朝旷日持久牛李党争

“去河北贼易,去此朋党实难。”这是唐文宗面对国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朝官间的朋党之争所发出的无奈叹息。这两个政客集团,一称“李党”,一称“牛党”。李党的重要人物有李德裕、李绅、郑覃,牛党的重要人物有李逢吉、牛僧孺、李宗闵。李党多是世家士大夫,牛党则是寒门士大夫,出身平民。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一直闹了40年,历史上把这种争吵叫做“朋党之争”。

一、出身之别

朝官中之所以形成对立的党派,往往是由于出身的不同。“出身”指的是入仕为官的途径。在唐朝,要么是依靠祖荫、门第入仕,要么是凭借科举进士为官。

李党魁首李德裕,祖父李栖范,在唐代宗时曾为御史大夫,父亲李吉甫在宪宗时两次入相,权倾一时。牛党中的李宗闵、牛僧孺则是进士出身。李宗闵虽是唐高祖之子李元懿的玄孙,但由于长期以来好几代没有高官厚禄了,祖父就已经无荫可言,李宗闵只有通过科举考试,得中进士的途径为官。牛僧孺更是出身寒门,苦读寒窗才中了进士。

出身不同,政见也不同,这就构成了朋党之争的基础。公元808年,唐宪宗策试贤良方正科(制举考试的一种,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时事政策等发表意见,可直言极谏)。李宗闵是前科进士,牛僧孺因为不满足于一个县尉之职,两人都参加了这次考试,期望得到考官及皇上的垂青和赏识,得以加官晋级。在应策中,他们和另一个县尉皇甫浞都直言不讳地指陈时弊,攻击了宦官以及藩镇的问题。三人的对策都得到了考策官的赞赏,评为上第等级,皇上对此也表示了嘉许。不料半路上杀出了宰相李吉甫,他对唐宪宗说:“皇甫浞是策试复核官员王涯的外甥,王涯没有避嫌,其中必有虚假包庇。”皇上一时没了主意,只得重新评判,考官一一被贬,牛僧孺、李宗闵的升迁更是成了泡影。后来,他们知道是李吉甫断了他们的升迁梦,自然是怀恨在心,见到李德裕后,不免把对老子的怨恨加在儿子身上。

二、长庆科举

公元821年,由礼部执掌的常科考试中,西川节度使段文昌、翰林学士李绅因为一些利益、人情关系,分别推荐士人杨深之、周汉宾。这次主持考试的是右补阙杨汝士及礼部侍郎钱徽,因而段文昌、李绅两人都写信给钱徽,要求予以关照。然而事与愿违,揭榜之日,杨深之、周汉宾名落孙山,及第的是郑覃之弟郑朗,裴度之子裴撰,李宗闵的女婿苏巢,杨汝士的弟弟杨殷士等主考官的亲朋故旧。

李绅、段文昌二人大怒,告到穆宗面前。李德裕知道李宗闵与自己已过世的父亲有过节,元稹也与李宗闵在仕途进取上有矛盾,而这次中第者中有李宗闵的女婿苏巢,他们二人便为段文昌作证。穆宗立即命中书舍人王起重新复试,结果是中第的这些人确是名不符实。穆宗大怒,不仅免去了中第者的进士之名,而且诏贬钱徽为江州刺史,杨汝士为开江县令,李宗闵为剑州刺史。

这件事加深了李德裕与李宗闵之间的仇恨,此后,他们各树朋党,互相倾轧,揭开了牛李党争的序幕。

三、水火不容

矛盾冲突揭开后,牛李两党各自树立了朋党集团,不论哪方得势,在人事安排上,都极力排斥对方,培植私党。他们提携自己的同年、同学为官,而这些同年、同学又有各自的老乡、朋友,从而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网,覆盖了朝中大大小小的重要机构。长安城中有“门生故吏,不牛则李”之说。

公元832年,牛僧孺遭到罢相,李德裕还朝,被唐文宗委以重任。李宗闵得知后如坐针毡,长吁短叹。这时,牛党的骨干杜悰给李宗闵献了一计,他说:“李德裕虽自恃有才,但不是科举出身,只是依靠祖辈门荫,因此也常心有戚戚,如举荐他为知举(进士科主试者),他一定心满意足,同时也就阻塞了他的入相之路。”李宗闵当即深表赞同。

果然,李德裕听到此事后,表示欣然接受。但此事并没有付诸实施,最终因牛党的另一重要成员杨虞卿的阻挠而告吹。李德裕还是官拜宰相。

拜相之后,李德裕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驱逐牛党人员。然而,李德裕的这次得势也是昙花一现,新得宠的李训、郑注因憎恶李德裕,再引李宗闵为宰相与之对抗,终于又将李德裕排斥出了京城。树倒猢狲散,李党成员纷纷倒台。然李宗闵并未因此稳坐泰山,因其同党杨虞卿被郑注、李训诬陷下狱,他很快也被贬出京。

一时间,牛、李两党被贬斥的被贬斥,被调离的被调离,直到“甘露之变”,郑注、李训被杀后,牛、李两党在朝中才逐渐复起,又开始了相互的挤抑。

这时期,西川附近有个吐蕃将领投降。李德裕趁机收复了一个重镇维州(今四川理县)。这本来是李德裕立了一功,但是牛僧孺却跟唐文宗说:“收复一个维州,算不了什么,跟吐蕃搞坏关系,才不上算呢。”要唐文宗下令叫李德裕把维州让还吐蕃,使李德裕气得要命。后来,有人告诉唐文宗,说退出维州城是失策,并且说这件事安全是牛僧孺排挤李德裕的手段。唐文宗挺懊悔,对牛僧孺也疏远了。加上唐文宗受宦官的控制,一会儿用李德裕,一会儿用牛僧孺。一派掌了权,另一派就没好日子过。两派势力就像走马灯似的转悠着,把朝政搞得十分混乱。

四、凄凉收场

公元840年,唐文宗去世,仇士良等宦官拥立颍王为帝,是为唐武宗。陈王的支持者杨嗣复、李珏就被挤出相位,李德裕再次入朝为相。

这一次,李德裕吸取了以前的教训,对牛党的打击变本加厉,始终不给他们一点点还手的机会。

其中最著名的,是太子少傅白居易,属进士出身,以品德才学闻名天下。武宗想以其为相,征求李德裕的意见。白居易与李宗闵有亲戚关系,与牛僧孺亦较融洽.李德裕便以其老弱多病为由而提出反对。

在武宗时期,李德裕在驱逐牛党的同时,不断任用自己的亲信,巩固了李党的地位,也削弱了宦官的权力。但由于其专权日久,树敌亦多,一些朝官、宦官甚至皇上多有不满。

唐武宗死后,即位的唐宣宗在登基之日,就对左右说:“刚才靠近我身边的人是不是李太尉?他每次看我的时候,我都感到毛发耸立。”果然没过几天,李德裕即被罢相,然后一贬再贬。李党成员也被纷纷斥出,牛党却时来运转,一升再升。然而这些争了大半辈子的牛僧孺、李宗闵等,毕竟年事已高,虽得到升迁,却多数病死在途中。闹了40年的朋党之争终于以这几位主人公的去世收场,但是混乱的唐王朝已经闹得更加不好收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