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
3147700000058

第58章 李林甫倾轧同僚

所谓小人,就是那种人品差、气量小,不择手段、损人利己之恶徒。他们动辄溜须拍马、挑拨离间、造谣生事、结仇记恨、落井下石。小人是琢磨别人的专家,敢于为芝麻大小的恩怨付出一切代价。

唐朝李林甫是小人,他口蜜腹剑,为了官与权,他不惜一切代价用各种手段来算计别人,常在与他共事的同僚背后捅刀子。

李林甫(?—公元752年)是李唐宗室的后裔,他于开元初年以宗室身份入仕,蝇营狗苟二十余年,竟然在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当上了大唐的宰相,而且一任就是19年。

唐玄宗初年,李林甫因嫌官职太小,但又“无学术”,便巴结当朝侍中源乾曜的儿子源洁,代求司门郎中。李林甫仍不满足,继续钻营。开元十四年,被御史中丞宇文融引荐,拜御史中丞。开元二十二年,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位列朝中三宰相之一。

与李林甫同任的另外两名宰相,一为侍中裴耀卿,一为中书令张九龄,都是学术渊博之人,敢于面诤直谏的贤相。张九龄曾阻谏玄宗说,李林甫恐异日为宗庙之忧,玄宗没有听从,而李林甫则对他非常忌恨。张、裴二相由此成为李林甫的眼中钉。但蜥蜴之心的李林甫很善于伪装和忍耐,尽管心中嫉恨,却夹着尾巴,玩弄善身之术。当时唐玄宗在位已久,大肆奢欲,不管政事,张、裴二相常与皇上力争,朝政矛盾日益暴露。李林甫则往往利用时机,巧伺上意。李林甫一面迎逢皇上,一面暗中寻端觅畔,排挤张、裴二相。

李林甫对张九龄一直怀有敌意,把张九龄视为自己仕途上最大的障碍,因此他必须设法除掉这一眼中钉。

李林甫探知玄宗虽欣赏张九龄的文学和气度,却对张九龄凡事固执己见,不符合皇上旨意不满。李林甫要利用玄宗对张九龄不满的情绪,攻其不备,加深君臣二人之间的矛盾,让玄宗失去对张九龄的宠幸,而把宠幸的砝码加在自己身上。于是,李林甫冷眼旁观,等待时机,暗施阴谋,坐收渔利。

张九龄常在一些大小问题上同玄宗展开争论。大将张珪任幽州节度使后,大破契丹,玄宗非常欣赏张守珪的才干,想提升他做宰相,张九龄却劝阻说:“宰相一职,总理国家众务,并不是赏赐功臣的官。”不同意玄宗的意见,玄宗又退步说:“只是授给他宰相这个名份,不让他担任具体事务。”张九龄仍不同意,说:“名与器是不可以随意给人的。”这使玄宗感到非常恼火。在讨奚、契丹时,安禄山恃勇轻进,为敌人所败,按军规应处以死刑。玄宗怜惜安禄山有才能,免其死罪,令他白衣自效。张九龄却坚持说:“安禄山违反纪律,丧失军队,而且观其貌有反相,不杀必成后患。”玄宗见张九龄一再同自己作对,对他越来越不耐烦了,但又找不到罢免他的理由。

李林甫一直都在暗中窥伺时机,终于在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牛仙客问题上找到了促使玄宗下决心驱逐张九龄的机会。

牛仙客是朔方将领,目不识丁,但在理财方面倒有些旁门左道。玄宗一再想提拔他,都遭到张九龄的反对。李林甫乘机挑拨说:“像牛仙客这样的人,才是宰相的人选,张九龄是个书呆子,不识大体。”玄宗见李林甫支持,很高兴,立即又找张九龄商议提拔牛仙客之事,张九龄还是不同意。玄宗这下可恼怒了,变色道:“难道什么事情都要由你作主吗?你认为牛仙客低贱,你又有多高贵呢?”

下朝后,李林甫又在玄宗面前离间说:“只要有才识,何必考虑会不会吟诗作赋,天子用人,有什么不可以的。”经李林甫这么一说,玄宗心里更不是滋味,再也不顾张九龄的反对,赐牛仙客爵陕西县公,食封300户,又升之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时罢去张九龄、裴耀卿的相位,任命李林甫为中书令,执掌政务大权。

李林甫倾倒张九龄,当上首席宰相后,心里十分高兴,他牢牢地控制住了朝中大权。为了争宠固权,李林甫一方面处处迎合玄宗旨意,凡有奏请,他都事先贿赂玄宗左右亲信,了解玄宗的意图,从而投帝所好,故深得圣心。玄宗把政事全部委托给李林甫处理,宠之不疑。另一方面李林甫又想方设法把玄宗和百官隔绝开来,不让玄宗了解下情。李林甫曾把谏官们召集起来,公开威胁说:“现在皇上圣明,做臣下的只要按皇上的意旨办事就行了,用不着大家七嘴八舌。你们没有看到皇宫前的立仗马吗?它们吃的饲料相当于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马要是叫了一声,就要被拉出去不用,后悔也来不及了。”对上疏言事的人,李林甫一概打击,谏官补阙杜钹不听李林甫的话,偏上疏给玄宗提建议,结果第二天就接到命令,降职到外地做县令。

对玄宗赏识并有可能入相的人,李林甫也一概排斥和打击。李林甫打击异己手法十分巧妙,他要排挤一个人,表面上不动声色,笑脸相待,做出一副十分关心人的样子,在背后却暗箭伤人。中书侍郎严挺之,为官清廉,又有才能,李林甫十分妒嫉他,把他排挤在外地当刺史。有一天,唐玄宗突然想起了严挺文,对李林甫说:“严挺之还在吗?这个人很有才能,还可重用呢!”李林甫说:“陛下既然想他,我去打听一下。”退朝后,李林甫立即把严挺之的弟弟找来,对他说:“你哥哥不是很想回京城见皇上吗?我倒有一个办法,只要叫你哥哥上一道奏章,就说他得了重病,请求回京城来看病。”严挺之的弟弟见李林甫这样关心他哥哥,非常感激,马上给严挺之去了一封信。严挺之接到他弟弟的信,果真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回京城看病。李林甫拿着奏章去见玄宗,假惺惺地说:“哎,真太可惜,严挺之现在得了重病,不能干大事了。”玄宗只好惋惜地叹了口气。

在铲除异己的同时,李林甫也大力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然而当这些亲信权位渐盛,皇恩日隆,有可能危及到自己利益时,他同样毫不留情地予以排斥和打击。御史中丞杨慎矜在构陷太子的过程中,替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杨慎矜权位日重后,李林甫又非常忌恨,于是设计陷害,指使王拱诬奏杨慎矜行为不轨,杨慎矜遂遭灭族

欲壑无穷的李林甫,“不惧盈满”,贪求富贵又唯恐有才能的人上来与之竞争,表面上对这些人甜言蜜语,关心备至,实际上“崖阱深阴”,暗藏圈套,不断地算计别人。李林甫不仅背后陷人,还惯于利用别人的矛盾,玩弄拉一派打一派的手法来排斥异己。户部尚书裴宽,“素为上所重”,李林甫恐其入相,内心忌之。刑部尚书裴敦复“平贼有功”,受到皇上表彰,李林甫亦忌之。正好二裴互有矛盾,李林甫便从中挑唆,致使矛盾扩大,裴宽坐贬为睢阳太守,裴敦复贬为淄州太守。这样就把二裴打下去,阻止了他们入相的机会。

嫉妒成性的李林甫不仅注视朝廷官员升迁的动向,不断加以排斥,还注意防止边帅的竞争。边帅皆用忠厚名臣,其中功绩显著的人往往会入朝拜为宰相。李林甫启奏任用少数民族将领,少数民族将领不识汉字,驻边领军,才能再大,也不会入朝拜相。这样从根本上杜绝了边帅入相的路子,他自己的相位可长保无虞。玄宗竞听信其言,选用安禄山之流,结果遗患于天宝末年。

天宝后期,李林甫羽翼丰满,其奸恶本质进一步暴露出来,变得气焰嚣张,凶狠猖獗,权势欲恶性膨胀。李林甫网罗群佞,在朝中为所欲为。凡不顺从李林甫的人,都蓄意打击、陷害,无论怎样有地位的官僚、贵戚、名士,只要与李林甫有隙,或不屈于李林甫,都难免遭其毒手。出于打击陷害别人的需要,李林甫着意豢养了一批残酷的“治狱吏”,充当帮凶。罗希奭、吉温二人是李林甫的两个心腹打手,被时人谓之“罗钳吉网”。由于李林甫心狠手毒,骄横无比,百官无不惧怕。尤其是玄宗皇帝嬉游于深宫之中,军国机务皆由李林甫在家中决策,下官把李林甫决策好的文案送交给他,让他书名而已。

李林甫以诬陷杀人,必为人所谄。李林甫的亲信吉温,先附于李林甫,后来发现依附于他最终难以升迁,就离开李林甫去依附杨国忠。并为杨国忠出谋划策,取代李林甫,首先除去了李林甫的心腹萧炅。天宝九年,吉温找到萧炅的罪名,要杨国忠奏而逐之,以翦心腹。李林甫居然无能救援。接着,吉温又和安禄山约为兄弟,激发安禄山共排李林甫。由是李林甫培植的党羽溃裂。不久,玄宗发现了真相,于是疏远了李林甫。李林甫此时竟也束手无策。天宝十一载,李林甫在忧懑中结束了奸恶一生。

李林甫是个“无学术,仅能秉笔”之人,素质十分低劣。李林甫之所以能够沐猴而冠并久居要津,首先是因为他“以谄佞进身”,善于逢迎君主,有阿谀谄媚之才。此外,善于玩弄阴谋诡计和政治权术、多方蒙蔽君主视听,也是李林甫小人得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晚年的玄宗被早年的辉煌冲昏了头脑,正因如此,李林甫才敢于或明或暗地在他面前行骗,也正因如此,李林甫才能够把他骗了个实实在在,毫无知觉,所谓的奸臣误国不假,而真正误国的却是一个是非不分的“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