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马云教典:成就阿里巴巴帝国的36个法则
3147400000005

第5章 教典之二:凤凰涅槃,在磨难中成长成熟(2)

从1995年到1999年这5年里,马云经历了无数艰辛、苦难、挫折和失败。多少酸甜苦辣,多少弹痕伤痕,多少泪水和汗水,多少委屈和打击,如今回首往事,马云感慨万千:“黄页发生的许多事都可以写成电影剧本。”

1999年初,回到杭州的马云决定创办一家能为全世界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站点。马云和最初的创业团队开始谋划一次轰轰烈烈的创业。大家决定不向亲戚朋友借钱,集资了50万元,据点就在马云位于杭州湖畔花园的100多平米的家里,阿里巴巴就在这里诞生了。

这个创业团队里除了马云之外,还有他的妻子、他当老师时的同事、学生,以及被他吸引来的精英,比如阿里巴巴首席财务官蔡崇信,当初抛下一家投资公司的中国区副总裁的头衔和75万美元的年薪,来领马云几百元的薪水。

2000年,阿里巴巴创建仅仅一年,马云就已成为中国五大著名网站的掌门人之一。但他与王志东、张朝阳、王峻涛、丁磊四位掌门人的最大区别是:马云是第二次创业,东山再起,相比这四位初次创业即首战告捷的掌门人,马云比他们多了五年的探索、五年的实践,同时也是五年的苦难、五年的屈辱。

马云说:“五年苦难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也是成功的重要原因;别人可以拷贝我们的网站,但无法拷贝我们五年的苦难。”的确,不追溯这五年苦难,就难以探求阿里巴巴成功的原因。

忍辱者可以负重:一个人当他受到了伤害,受到了屈辱,只要他自己本身有力量,能够把屈辱、伤害都忍受下来,他必定是一个能负重的人。

也许马云从他喜爱的金庸的武侠人物中得到了启示: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历尽千辛万苦,练成绝世武功。当他在开始宣传推销中国黄页和网上电子商务业务的时候,面对那个叫“因特奈特”的“鬼东西”,很多人认为他是骗子,那时候,令狐冲忍辱负重的形象肯定不时在他头脑中浮现,也似乎看到了渡过难关之后,自己也会像令狐冲一样,终于到达自己的“光明顶”。后来马云在阿里巴巴的办公室名字也命名为“光明顶”。

马云一旦有了一个好的想法,想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成才肯罢休。当初办翻译社,成立之初翻译社的经营举步维艰。成立后的第一个月,海博的全部收入为700元,而当时仅一个月的房租就是2 400元。一起合伙创办翻译社的几个朋友慢慢动摇了,他们考虑让翻译社趁早关门。

为了继续生存下去,马云开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做起了“倒爷”。他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出发,从杭州跑到义乌、广州,四处批些小工艺品、小礼品,原本以接翻译业务为主的海博翻译社,一夜之间竟变成了“海博杂货店”:从鲜花到礼品,从袜子到内衣,但凡稍微能有些利润的小商品,马云通通背回来卖,甚至还销售过一年多的医药和医疗器材。为了能把货卖出去,他吃尽了闭门羹,遭尽了白眼。如今这个翻译社成为杭州最大的翻译机构,全靠马云当年的“坚持”。

在后来的“互联网的冬天”,很多网站都倒下了,而阿里巴巴能够度过一个又一个关口生存下来,靠的是永不放弃的坚韧精神和创新精神。马云说:“一路走下来,我的梦越做越大。我觉得我的最大经验就是千万不要放弃,任何时候都要勇往直前,而且要不断创新和突破,直到找到一个方向为止。跌倒了爬起来,又跌倒再爬起来。如果说有成功的希望,就是我们始终没有放弃。”

【业界看台——合资合作并非坦途】

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创业公司来说,有时,合资并不是一条出路,尤其是两种文化两种模式两种所有制的合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黄页与南方公司的合资是一种变相收编,也是一种变相国有化。

马云同杭州电信的合作,对方出资占70%的股份。对方急于做大赚钱,马云则认为,做.COM公司犹如养孩子,你不可能让3岁小孩去挣钱吧!双方分歧日深,以致马云的任何提议都被无情否决。

1995年和1996年的马云,心中一直装着一个伟大的梦想:把中国黄页打造成中国雅虎。应该说马云当时还是有机会有可能的。第一,中国黄页毕竟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企业,占有绝对的先机;第二,中国互联网产业起步虽晚但市场巨大;第三,马云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感悟力使中国黄页一启动就找到了一种成功的盈利模式。正是这个盈利模式以后困扰了中国网络企业多年,无数网站倒闭的根本原因也是徘徊多年死活找不到一个盈利模式。

中国黄页是马云超人商业智慧和敏锐市场洞察力的产物,是马云抢到的中国互联网市场上的绝对先机。从1995年上半年到1997年底整整两年半的时间里,马云为黄页倾注了所有的智慧、心血、时间和精力,为黄页创造了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并最终为黄页创造了年营业额700万的奇迹。

合资之后,尽管公司业务在推进,但双方的裂痕则愈来愈深,直致破裂。但是这次是马云失败了,为了保住黄页,为了迫使对方关掉新黄页,他选择了退出。

摧毁马云这一伟大梦想的是两把重锤:一是北上失败;二是合资失败。相比而言,无疑是第二把重锤制造了毁灭性的效果。

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呢?马云不得不被迫辞职北上,不得不被迫放弃所有股份。辛苦一场到头来黄页给马云带来的是一无所有!

但并非真的一无所有。黄页给了马云苦难、磨难、委屈和打击的同时,也给了马云经验、教训、失败和成功。所有这些都是比金钱和股份更为宝贵的东西。中国黄页是马云的失败也是马云的成功!没有中国黄页就不会有阿里巴巴!

泪别黄页后,马云团队开始了与EDI的合作,其实质是马云二次被招安。这一次是为了平台。

马云加盟EDI不久就发现,这不是他的公司,而是政府的公司。因为种种原因,马云发现在体制内的职业生涯明显不太适合他。无论是EDI还是国富通,都不是让马云自由驰骋的平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种思维两种模式的冲突日见明显,商人和官员的冲突日见剧烈。尽管EDI给了马云很高的礼遇,很高的职务,很高的薪金,但马云心里清楚:他不过就是一个做网站的高级打工仔。他和他的北京团队一直都是外经贸部的编外人员。

但是,马云进京是来创业的,是来追寻他的互联网梦想的,他不是来挣钱的。随着时间的流逝,马云再也付不起这巨大的机会成本了,于是,他又一次选择了退出。

折腾了快五年,马云始终未能摆脱政府的控制。这五年,马云就像孙猴子,而政府就像如来佛。

也许是马云太超前了。他做的毕竟是网络产业而不是传统产业。一个民营企业的成功是需要环境和时机的,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也不能少。可惜当时马云有的只是人和。在互联网领域,1998年前的中国,根本不存在民营网络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气候,根本不可能诞生中国的雅虎!时势比人强,无论是谁都不能摆脱大环境的牵绊。

因此1998年以前的马云,失败是必然的,成功倒是不可思议。中国的门户网站出现在1998年也是历史的必然,是因为直到那一年中国政府才开放网络产业。现在当人们回顾这段历史时,必然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王志东、张朝阳、丁磊是应运而生;马云、张树新则是生不逢时!

【相关链接——新“公私合营”的尝试】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所有权基础越大,获取资源的能力就越强。因此,民营企业为了改变资源基础——业务规模畸形搭配的倒金字塔结构,根本出路在于主动突破封闭产权的藩篱,吸引外部产权主体进入,尤其是与国有资本展开股权合作,以弱胜之道赢得企业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就是所谓的新“公私合营”。

现阶段我国的新“公私合营”是指,在当前的社会政治环境下,民营资本作为与国有资本平等的市场主体,主动通过股权合作,达成资源与能力互补的合作行为。应该看到,大家批判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国有企业在积聚社会资源、构建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方面的作用。对公有制经济的简单否定,非但不公允,而且会造成社会存量资源的巨大浪费。

有识之士认为,新“公私合营”的大智慧在于:由单纯控制变为合作,由强势取胜变为弱势取胜,一箭双雕,整合产权基础的同时,整合社会存量资源。

2004年春天,万通与泰达的战略合作,标志着中国一批最前卫的民营企业家已经意识到其自身致命的弱点,开始走一条别出心裁的新“公私合营”。万通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代表,致力于做中国高端的房地产,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瓶颈就是资源缺乏;而泰达是天津的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在天津拥有上百亿的土地资源,却没有自己的房地产开发队伍。二者合作正好能够长短互补:一方可以获得资源,另一方则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与唐僧,一个动力足,但缺资源;一个有资源,但缺机制。民营企业的“软肋”正是国有企业的“长项”。今天的民营企业应该及时利用国有企业的优势,形成与国有企业合作的局面。这就需要民营企业家深刻领悟弱胜之道,以一种博大的胸怀舍“大”取“小”,走新“公私合营”之路。

回首当年马云的中国黄页与南方公司的合资,实际上也是一种新的“公私合营”的尝试。二者本可以取得优势互补的双赢局面,然而事与愿违。由于对方的恶性竞争与独霸意识,使双方的联姻平添了几多磨难,最终劳燕分飞。个中缘由,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