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玉自幼敏慧好学,诸书无所不阅,博览典籍词章及稗史小说。成年后,出嫁福州望族林肖蝓为妻。因受家乡唐代陇西籍传奇作家李公佐、李复言、李朝威等所作《柳毅传》、《杜子春》、《谢小娥传》诸传奇影响,留心采奇集异,醉心于弹词传奇小说创作。一生以著书自娱。除删订《三奇缘传》(今佚)外,花费近30年时间,于清道光辛丑年(1841年)写成《榴花梦传奇》357卷,未竟而逝,后三卷由清末福州文人翁起前续写完成,共360卷。《榴花梦传奇》为我国篇幅最长的优秀古曲弹词传奇小说,全书达483万字,比曹雪芹的《红楼梦》长4倍,与《红楼梦》有双璧之誉。全书用七字一韵的韵文体写成。抄本于道光年间在福州流传,时人争相阅读,闺阁妇女转抄尤盛。全书以唐朝衰落为背景,借桓武、罗玉桂、梅媚仙、桂桓魁四大家族变化,评论当时时政,情节突出描写文武双全、治国干才女英雄桂桓魁(桂碧芳)之一生。如作者自序所称晚唐“干戈群起,谗谤交加,骨肉散而怒泣生,国家危而猜疑起”,来借古讽今,抒发其忧国忧民之情思。
现代文学史家郑振铎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福建发现《榴花梦传奇》手抄本,进行校勘,并将《榴花梦传奇》改名为《榴花梦》。《榴花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参阅《陇西县志》
马葆真
马葆真(1772—1880年)经名豪木权,东乡族。今东乡自治县春台乡北庄村人。中国******教北庄门宦创始人。
葆真出身农民家庭,幼时在本村清真寺念经,及长,人河州八坊老王寺攻读阿文,后接受华寺门宦教旨,在东乡传播。嘉庆五年(1800年),赴新疆求学,因未遇来莎车传教的******学者舍赫乌尼亚而返。嘉庆十七年(1812年)再赴新疆,拜见舍赫乌尼亚,接受其所授虎夫耶学理,并得到传教凭证。
嘉庆十九年(1814年),首次徒步去麦加朝觐,得“哈智”称号。回国后在东乡北庄传教,不久迁新北庄,逐渐形成北庄门宦。此后又两次赴麦加朝觐及访师求学。他不提倡教民向其跪拜,反对教派、门宦之间互相诋毁;主张传引人必须具备“哈智”身份和莎车教堂的传教凭证;认为“五功”、“坐静”、“念迪克尔”三者同等重要,教徒嫁娶先得传引人同意;要求用“传转”《古兰经》为亡者赎罪。以上主张受到信教群众普遍尊重与拥护。逝世后,不少其他教派与门宦的******亦参加葬礼。光绪时,信众为其立《北庄追远亭碑》和《北庄拱北阿文碑》,记述其传教事迹。
生三子:长豪三,次豪三尼,季尤素福,均为河州著名阿訇。他之后,北庄门宦由其子孙承袭,至上世纪末,传六辈。
参阅《临夏州志》;
《东乡族自治县志》
张澍
张澍(shu 树)(1776—1847年)字百瀹(yue 越),又字寿谷、时霖;号介侯,又号鸠名、介白。武威人。清代著名学者。父应举,为秀才。母张氏,元朝驸马高昌王后裔。
澍童年丧母。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10岁入乡里私塾。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中举人,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嘉庆六年(1801年)散馆,派任贵州玉屏知县,后以广顺州知州,代理遵义知县。
嘉庆九年(1804年)正月,卸任后因生活困难,接受汉南书院讲席之聘。嘉庆十年(1805年)入京,后两年内历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嘉庆十三年(1808年)至十五年(1810年)主讲兰州兰山书院。后在安徽治水有功,补任四川屏山知县。又代理兴文、大足、铜梁、南溪知县。道光五年(1825年)任江西永新知县。翌年代理临江通判时,因前任欠公款事被牵连革职。道光八年(1828年)再补授泸溪知县,道光十年(1830年)引疾辞职。结束仕宦生涯。
此后,游历江西、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与名流宋翔凤、邓廷桢、陶澍、钱泳、俞正燮交往等交往。57岁时回到西安和乐巷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不久,患眼疾,双目失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五月初八日,卒于西安寓所。
“澍性亢直,所至辄有声。在钤时,巡抚初彭龄过县,澍杖其仆之索金者。座主蒋攸铦督四川,甫下车,举劾属吏,风采严峻。澍上书论其循情市恩,黜陟不当,以此官不遂。务博览经史,皆有纂著。游迹半天下,诗文益富。留心关、陇文南,搜辑刊刻之。而《姓氏五书》尤为绝学”。
担任县官时,重视地方志的编纂,主持重修的县志有《屏山县志》、《泸溪县志》,亲自编纂的有《五凉旧闻》、《大足县志》、《凉州府志备考》、《续黔书》、《蜀典》等。嘉庆十五年(1810年)秋,在游武威城内清应寺时,发现西夏碑《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
澍一生著述甚丰,清张之洞称其“才气无双,一时惊为异人”。生前已刊行的著作有《姓氏寻源》45卷,《姓氏辨误》30卷,《西夏姓氏录》5卷、《续黔书》8卷、《蜀典》12卷、《大足县志》8卷、《养素堂文集》35卷、《养素堂诗集》26卷、《二酉堂丛书》21种27卷、《诸葛忠武侯文集》4卷、《附录》2卷、《诸葛故事》5卷。未刊著作多种,其中大部分遗稿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被法国人伯希和以低价收买,带到法国,收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少部分于1963年由陕西省博物馆收藏。著名敦煌学家向达称:“(介侯)先生一生于关陇文献,网罗放失,不遗余力。生平著作等身。其《二酉堂丛书》藏书家几于家喻户晓。”
澍所作《人才论》略日:“何古之人之多才也。遗之大而不惧,投之艰而能堪。其恢恢乎游刃有余,绰绰乎展足不蹶。是岂卤莽以将事,徼幸以成功哉?自其始,不移于物,不滑其真。凡兵农礼乐,工虞水火,元不旭历锐艰以求造乎其极精;而又养之以三物六行,以固其根本。是其所学者正,而其德裕也。学正,则不为纵横捭阖之术;德裕,则不为容悦检波之行。当其伏处衡茅,不求闻达,粥粥若无能者。一旦应征聘而出,典章若素谙,政事若熟习;举而措之,有旋乾转坤之力。而无雷震风动之迹,天下晏然如委裘也。即或时事艰虞,外患兵戎,内变肘掖,群疑满腹,首施两端,而独不动声色,镇静如常,摧强寇于谈笑,消谗谤于无形,宗社苞桑,茅担凫藻。若是者,得不谓之才乎哉?然其人固未尝以才自衔也,小心谨慎,鞠躬尽瘁,曰:‘吾以奉吾职耳’。后之人叹羡而爱慕之,以为才之兼于人也,乌知其学之者为何事。德之积于其躬者,一发而攸往咸利,岂临事周章以袭取之者乎?”
参阅《清史稿》卷486;
张维《甘肃人物志》
朱贵
朱贵(1778—1842年)字黻(fu服)堂,一字君山,临夏人。清代民族英雄。祖籍金陵(今南京)。祖父朱仲,驻循化营,官至把总。父朱显光为骑兵,作战伤残。
贵出身行伍之家,17岁中循化武秀才。嘉庆五年(1800年)出征四川,后转战西北各地,勇冠三军,屡立战功,升凉州守备。道光初,随杨遇春征战有功,擢游击,后调西安营参将,察汉托洛亥副将。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任浙江金华协副将。时值鸦片战争爆发,英军由舟山群岛进犯,连陷浙江定海、镇海、宁波三镇,并谋攻奉化、慈溪诸城。皇侄奕经驻浙督师,贵率陕甘军900余名前往参战。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二十七日,为收复失地,参赞文尉大营(即司令部)驻长溪岭,贵奉命率陕甘军驻离大营十余里之慈溪要冲大宝山,为主力前锋,同驻慈溪城张应云部、大宝山左侧刘天宝部形成犄角之势,迎击英军。二月初四日,英军2000人乘胜登陆,直逼大宝山。贵手挥大旗,率部迎战,奋勇杀敌,兵士无不以一当百,自辰至申,饥不得食,誓死格斗,毙敌400余人。战方酣,敌复增兵数千,分道绕山后,英舰三艘自丈亭江至太平桥,直逼山下.炮火猛射,营帐起火,烈烟通天。长溪岭大营惊溃,贵军腹背受敌。贵纵马冲锋陷阵,连杀数十名英军,身中两弹,马倒毙。贵忍痛跃起,夺敌手中长矛,与敌拼搏,又中一弹,以身殉国。次子朱昭南以身障父,奋勇搏斗,同时阵亡。四子朱韦南亦在冲杀中阵亡。幼子朱共南身负三伤,死而复苏。部下游击黄泰、守备徐宦、陈芝兰、浙江候补知县颜履敬等及士兵300余人殉国。
朝廷下诏嘉褒其英勇,依总兵赐恤,给予骑都尉世袭之职,子廷瑞袭职。昭南赐予云骑尉世职。其忠骨由朱共南护归河州,葬于城东(今临夏市折桥乡慈王村)。贵故居改为“朱贵祠”(今临夏市抬头巷内),巷口立牌坊,有道光帝书“忠孝双全”匾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三月立《朱贵神道碑》(现存II缶夏州博物馆)。
同年,慈溪民众于大宝山西麓建“高节祠”,一名“慈郭庙”,俗称“朱贵祠”。林则徐题写“忠规孝矩”匾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礼部侍郎吴钟骏撰写《慈郭庙碑记》及《大宝山武显朱将军庙碑》,志其忠勇事迹。《慈溪县志》以“桓桓将军兮,有毅其雄;捐躯捍患兮,子孝臣忠;民命苦保兮,翊此城墉;媲貅拥列兮,风附云从;参旗并钺兮,驱电乘虹”的颂辞褒扬贵及其部属。
参阅《清史稿》卷372;
《临夏州志》
牛鉴
牛鉴(1785—1858年)字镜堂,号雪樵。武威人。清代重臣。
嘉庆十八年(1873年)中举人,次年以进士第七名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道光十一年(1831年)出为云南粮储道。后历任山东按察使、顺天府尹,调任陕西布政使,与巡抚不合,以病辞归。道光十八年(1838年)授任江苏布政使,署理巡抚。
道光十九年(1837年)调任河南巡抚。任内整顿吏治,停止摊捐,筹银20万两补贴15个贫县,组织民力修筑沁河堤,疏浚卫河,政绩突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决口,水围河南省城,鉴尽力赈济灾民,率吏民同心堵水护城。城垣塌陷10余处,吏民以砖石垒坝,用粗绳系大船以阻水势。鉴昼夜现场指挥.吏民感奋.齐心抗洪。情势危急时,河道总督文冲上奏朝廷,以为省城地势低湿不可居,提出迁移省城。鉴上疏争辩道:“一月以来,困守危城,幸保无虞者,实由人心维系。若一闻迁徙,各自逃生,谁与防守?恐迁徙未及,水已灌城,变生俄顷,奸民乘机抢掠,法令不行,情状不堪设想。节交白露,水将渐消,唯有殚血诚,坚忍守御,但得料物应手,自可化险为平。”朝廷命大学士王鼎、侍郎慧成巡视灾情,与鉴联名上奏,称省城可守不可迁,决口可堵不可漫。文冲被撤职。吏民守城信心倍增,修缮加固堤坝,坚持60余日,水渐退。又兴工堵塞决口。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进兵浙江,两江总督裕谦殉难宁波,鉴继任两江总督。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十月,至苏州部署防务,与提督陈化成赴上海,至宝山查看各海口,督促修缮炮台,增置火炮,沿海要害处筑土塘为掩体,驻四营居中策应。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四月,英军攻陷乍浦,兵临吴淞口。五月,敌舰70余艘来攻,鉴与陈化成督战抗击,击沉敌舰3艘,但西炮台及江面战舰皆被毁。敌用小舟载兵由小沙背登陆,守兵溃败,陈化成战死。鉴退守嘉定、宝山,上海失陷,鉴又退至昆山,收集溃兵。六月,敌乘潮涨,沿长江而上。鉴再退京口,又退守南京,敌相继攻陷镇江、京口,直抵南京下关。鉴以不可再战,连续上疏朝廷请求议和。朝廷派耆英、伊里布至江苏,会同鉴处理抗英事宜。7月,清廷以耆英为代表,与英军议和,签订南京条约,鉴以地方官参与议和。9月,以贻误封疆罪被撤职逮捕,定死刑。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获释,命赴河南中牟河工效力,后历河南按察使。
咸丰五年(1855年)因病辞官归里。咸丰八年(1858年)四月病逝于故里红崖山庄(今武威城南牛家花园),终年73岁。
“鉴深得河南民心,前劝捐中牟大工,得钱二百万缗,至是集军饷复及百万”。
参阅《清史稿》卷371;
《武威市志》
马疏
马疏(1789—1853年)字经帷,号南园,安定(今定西县)人。清代陇右学者、诗人。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任陕西府谷知县。县境界蒙古,多积案,或有数十年未定案件,株连众多。疏至县,尽为剖断,以致饮食不顾,常就公案铺啜,讼者皆核实结案而去。蒙族首领感激,赠以名马、酥酪,皆退却不受。在任政简刑清。有涉讼者谕之以义,辄常使双方言和罢去。后历任雒南、富平、咸宁知县,所到皆有惠政。后以父丧丁忧归里,不复出仕。主讲本县书院,文风大振。又主讲兰州五泉书院,远近士子纷纷从学,门下登科第者甚众。常与其师张澍研究学问,并校订澍《养素堂文集》。
疏事亲孝,而敬兄文园如父,以诗歌相娱乐,著《花萼唱和集》。
其为文朴茂,通事理,诗亦如之。所著《日损益斋文集》8卷、《古今体诗》18卷行世。其诗如《登南山谒奎星楼》:“南岭形胜登临壮,新霁郊原禾黍秋。二水波澜环处聚,千家门巷望中收。惊人难得谢公句,怀古空贻湛辈羞。却忆三年逢再会,老来岁月去如流。”卒后。陕西雒南等县祀于名宦祠。
参阅张维《甘肃人物志》;
《定西县志》
牛树梅
牛树梅(1799—1882年)字雪樵,通渭人。清代循吏。
父作麟,为诸生,艰苦力学而宗程、朱理学。论学以孝、悌、诚、信为本,以道心为命根,以知行必交相长进,而行尤为重要:论处世要在修身,修身则道不失于己;论治心谓当知义命,义尽其不可懈之己,命听于不可知之天。为湘乡曾国藩称赏,以为其真挚坚忍.乃近世讲学家所不及。
树梅承父学,又善属文。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进士,授四川彰明知县,以不扰民为治。决狱明慎,民间疾苦无不明了,深受民人爱戴。邻县江油匪徒何远富纠众劫中坝场,地与彰明太平场相近。树梅率民团御之,匪言我不践彰明一草一木也。及官军击散匪徒,远富匿下庄白鹤洞,凭险抗拒。遥呼EI:“须牛青天来,吾即出。”树梅至,果自缚出。擢树梅茂州知州,不久,署理宁远知府(治今西昌市)。地震,全城陷没,死伤甚众。树梅压埋土中,获生。蜀人谓天留牛青天以劝善。树梅自愧不能护民,益自励,赈恤灾民不遗余力.并捐俸银1500两,民更为爱戴。父逝以丁忧离职。
咸丰三年(1853年),尚书徐泽醇荐其朴诚廉干,诏命参议陕甘总督舒兴阿军事。八年(1858年),湖广总督官文又荐为循良第一。同治元年(1862年),受四川总督骆秉璋举荐,擢四川按察使。百姓喜相告曰:“牛青天再至矣!”三年(1864年),诏入京,以老病辞不出,主讲成都锦江书院。训诸生敦品励学,成就甚众。光绪初.归里,卒,年84岁。四川士民送挽联云:“巴蜀颂名臣,斯人不负苍生望;关西传道统,夫子堪称汉儒贤。”
“树梅学以诚敬为宗,生平践履躬行,而器识豁爽,不为门户异同之见”。著有《省斋全集》、《闻善录》、《渭叶文存》;又编辑其父作麟之言为《牛氏家言》,均刊行于世。
子瑗,光绪庚寅年(1890年)进士,历官四川绥定(治今四川省达县)知府。
参阅《清史稿》卷479;
张维《甘肃人物志》;《通渭县志》
李铭汉
李铭汉(1809—1891年)字云章,武威人。清末陇上学者,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