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甘肃历史人物
3146400000049

第49章 金代

傅慎微

傅慎微生卒年不详。字几先,祖籍秦州(今天水市),慎微时迁居长安。金循吏。

慎微北宋末中进士,累官至河东路经制使。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进攻陕西,慎微率兵迎战,兵败被俘。金主帅宗翰爱其才学,羁置归化州,被金将希尹收置门下。

金太宗天会十年(1132年)起任陕西经略使,不久为权同州(今陕西大荔县)节度使事。次年,陕西路大旱,百姓死亡惨重,饿死者十有七八。慎微任京兆、鄜延、环庆三路经略使,受权便宜从事。负责赈灾救济。慎微招募富户捐,筹集20余万石粮,设立养济院,救济大量灾民,救活饥民甚多。因功升任京兆尹兼陕西各路转运使。任内疏导三白、龙首等渠,提供耕牛和种子,招募流民开垦荒地,百姓受惠。后转任中京副留守,以廉改忻州刺史.累迁太常寺卿,除静难军节度使,得罪权臣,因苏保衡营救方被罢官免罪。大定初(1161年)复职为太常卿,后升迁至礼部尚书兼修国史。卒于官,年76岁。

“慎微博学喜著书,尝纂《兴亡金镜录》一百卷。性纯质,笃古喜谈兵,时人以为迂阔云”。

参阅《金史》卷128

张仲孚

张仲孚生卒年不详。字信甫,原籍安定(今泾川县),徙居张义堡(今宁夏固原西南)。与其弟仲彦俱为金朝重臣。

仲孚兄弟出身官宦之家,其父达,为宋太师,封庆国公。金兵攻太原,达战死。仲孚在宋由承接郎累官至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屡从吴玠、张浚与金交战于西北。建炎中宋、金富平大战后,关陇尽入于金,仲孚于金天会八年(1130年)率部归降金朝。被授为镇洮军节度使知渭州,兼经原路经略安抚使。

金扶持建伪齐,以什一法括占民田,征丁壮为乡军。仲孚以为泾原地贫瘠无良田,且保甲之法行之已久,如突加变更,民众必逃亡迁徙,只见其害,不见其利,即拒不执行。时伪齐行政严急,人莫敢违,唯仲孚抗争不顾祸。不久伪齐国废,陇右独免其害。

天眷初(1138年),任陕西诸路节度使知京兆府。宋、金议和,金归还所占河南、陕西宋朝土地,仲孚遂复入宋。天眷三年(1140年),金兵再度攻占河南、陕西,行文于南宋,求送归仲孚。仲孚行至汴,即授为行台兵部尚书,迁参知行台尚书省事。翌年,再受为参知政事。贞元元年(1153年),迁尚书左丞,封南阳郡王。三年(1155年),以疾告老,乃为济南尹,加开府仪同三司,封宿王。移南京留守,又进封崇王。卒,年59岁。加赠邓王。

“仲孚天性孝友刚毅,与弟仲彦居,未尝有间言。喜读书,颇能书翰。其御士卒严而有恩,西人尤畏爱之。葬之日,老稚扶柩流涕盖数万人,至为罢市”。

仲孚弟仲彦生卒年不详。字才甫,仲孚之弟。

仲彦原为宋泾原副将,知德顺军事。人金,授为招抚使。从攻熙、河、阶、成等州,升任彰武军承宣使,迁都总管,后历秦凤经略使、泾原路经略使知平凉府。宋、金和议,金还河南、陕西地归宋,仲彦与兄仲孚俱入南宋临安,被留,宋授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清远军承宣使、提举佑神观、靖海军节度使。金再占河南、陕西,召仲彦兄弟回金,授为静难军节度使,历彰化军、凤翔尹,改庆阳尹兼庆原路兵马都总管、宁州刺史。金宗室皇族宗渊殴打僚佐梁郁致死,仲彦正其罪。改任彰德军节度使,均平赋调法,使奸豪不能隐匿,人服其政行严明。

正隆中(1156—1161年)金营建汴京新宫,仲彦采运关中木材。“使构崖架壑,起长桥十数里,以车运木,若行平地,开六盘山水洛之路,遂通汴梁”。又督作河上浮桥,工匠不知舟之作法。仲彦“手制小舟才数寸许,不假胶漆而首尾自相勾带,谓之‘鼓子卯’,诸匠无不骇服”。金世宗继位,授为吏部尚书,封宗同公。上疏日:“古者关市讥而不征,今使掌关市者征而不讥。苛留行旅,至披剔囊笥甚于劫掠,有伤国体,乞禁止。”朝廷纳其议。后为临洮尹兼熙秦路兵马都总管。亲至积石达南寺,收服西羌吹折、密藏、陇逋、庞拜四部族。加授仪同三司。卒于官,年75岁。

仲彦卒,“百姓哀号辍市,立像祀之”。

参阅《金史》卷79

乌古论长寿

乌古论长寿生卒年不详。突门族(属蕃族)。临洮府(今临洮县)第五将所辖突门族人。金朝名将。本姓包氏,父包永,袭父职为本族都管。

泰和中(1201—1208年),金攻南宋,长寿为绯翮翅军千户,攻占宋岷州梅川寨及祐州(今宕昌理川)、宕昌、新城子,以功进官二阶。贞祐初(1213年),西夏攻金会州(今会宁县北),以署征行万户升副统,与西夏兵交战于窄土峡,获捷。再占东关堡,以功署都统,兼充安定、定西、保川(今靖远县)、西宁(今会宁县境内)军马都弹压。诏录前后功,遥授同知陇州防御事,世袭本族都巡检。贞祐三年(1215年),赐姓乌古论。西夏兵围临洮,扼渭源堡,内外不通。统军司募人侦探临洮消息,长寿应募,擒敌兵侦明敌情,以劳迁宣武将军,遥授通远军节度副使。招降诸蕃族及熟羊寨、秦州大量逃亡人口,迁怀远大将军,升提控。兴定元年(1217年),西夏大举入侵陇西,长寿率部抗击,以功迁平凉府治中,兼节度副使,充宣差巩州规措官。又遥授同知凤翔府事,兼同知通远军节度使。

兴定二年(1218年),迁同知临洮府事,与提控洮州刺史纳兰记僧分兵攻宋。长寿由盐川镇进兵。破马头山,又破宋援兵4000人于荔川寨,即进兵宕昌,再破宋兵2000人于八斜谷,攻占宕昌。继攻西和州,会宋援兵木波兵3000与守兵会合,未能克城而还军。此次出兵,斩馘八千,获马200余,牛羊3万头,器械军需甚多。长寿以功升总领都提控,改通远军节度使。

西夏兵再攻定西,而此时长寿弟世显已降西夏,夏人执世显至城下,谓长寿日:“若不速降,即杀汝弟。”长寿奋战不顾及,夏兵退却。加长寿荣禄大夫,赐金25两,重帑三端。世显二子公政、重寿尚在金境,按法当连坐。金宣宗完颜殉以长寿之功,免公政兄弟罪,并给以廪补。诏长寿日:“汝久在戎行,尽忠国事。世显之降,必不得已。汝永念国恩,益思自效。”不久,夏人又攻临洮,长寿伏精兵5000于定西险要处,败夏兵3万骑,杀千余人,获马数百。后夏兵又两次来攻,均被长寿击退。卒于任。

参阅《金史》卷103

马庆祥

马庆祥(1176—1222年)字瑞宁,本名习礼吉思。先世自西域入居临洮狄道(今临洮县),以马为氏。后徙家净州(今内蒙土默特左旗)阴山下。金忠义之臣。

庆祥聪慧机智,通晓多种语言。泰和中(1201一1208年),试补尚书省译史。犬安初(1209年),金卫王完颜永济开始与蒙古通问往来,被选为副使,卫王日:“习礼吉思智辩通六国语。往必无辱也。”使蒙古返,授为开封府判官,负责内城营建之役,不扰民而工告竣。不久,蒙古兵南下进攻陕西,金廷命完颜仲元为凤翔元帅,庆祥为副,卫王日:“此朕志也,且筑城有劳。”即拜为凤翔府路兵马都总管判官。

元光元年(1222年)冬十一月,闻知蒙古大将萌古不花将攻凤翔,行省命庆祥与治中胥谦分道清野。将行,命画工为其画像,付之家人。或问:“君方壮,何乃为此不祥?”庆祥日:“非汝所知也。”次日出行,遇蒙军先锋于浍水,战不利。且行且战,将至城,敌大兵邀其归路,自度不能出,令日:“吾属荷国厚恩,竭力效死乃其职也”。所部皆慷慨应诺,人人殊死拼杀,终至矢尽。蒙古兵围数重,反复劝降,以军拥护而行,但庆祥坚持不屈,终被杀。时年46岁。金元帅郭仲元舆其尸以归,葬凤翔普门寺东。诏赠辅国上将军、恒州刺史.谥忠悯。

正大二年(1225年),金哀宗诏褒死节将士,以庆祥为首者13人,为立褒忠庙以祭祀。

参阅《金史》卷124

郭虾蟆

郭虾蟆(1191—1236年)会州(今会宁县北)人。金末抗元名将。

虾蟆出身于保甲射生手之家,与兄禄大同以精骑射应募从军。金兴定初年(1218年),禄大立功被擢升为平凉府同知兼会州刺史,赐姓颜盏。后西夏攻陷会州,兄弟二人均被俘。“夏人怜其技,囚之,兄弟皆誓死不屈”。狱中相谋潜逃,被发觉,禄大被害,虾蟆逃归。金主以禄大忠诚,以其子伴牛遥授会州军事判官,虾蟆知兰州。

兴定五年(1221年)冬,西夏兵万余入侵定西,虾蟆击败敌军,斩首700级,获马50匹,以功迁同知临洮府事。元光二年(1223年),西夏兵数十万攻凤翔甚急,金元帅赤盏合喜以虾蟆总领军事。虾蟆射杀敌兵主将,敌兵退却,以功遥授静难军节度使,改通远军节度使。此年冬,与巩州元帅田瑞攻取会州。虾蟆率骑兵五百皆被赭衲,蔽州之南山而下,夏人猝望之以为神。虾蟆率部射杀守城兵数百人,夏兵震恐,乃降。夏占会州四年,至此复归金有。正大初(1224年),田瑞据巩州叛金,虾蟆率部攻瑞,收复巩州,迁遥知凤翔府事、本路兵马都总管、元帅左都监兼行兰会洮河元帅府事。正大六年(1229年),虾蟆向金朝廷进贡西马二匹,金主诏日:“卿武艺超绝。此马可充战用。”

天兴二年(1233年),金哀宗完颜守绪迁往蔡州,虑蔡孤城难守,拟西迁巩昌(今陇西县),因以粘葛完展为巩昌行省。翌年春正月,蔡州被元军攻破,绥德州帅汪世显嫉完展制己,欲以兵攻之,然惧虾蟆威望,乃遣使约虾蟆共攻巩昌。虾蟆谓之日:“粘葛公奉诏为行省,号令孰敢不从。今主上受困于蔡,拟迁巩昌。国家危亡之际,我辈既不能致死赴援,又不能叶众奉迎,乃欲攻粘葛公,先废迁幸之地,上至何所归乎。汝帅若欲背国家,任自为之,何及于我。”世显即攻占巩吕,杀完展,送款于元,复遣使20余人先后劝说虾蟆归元,终不从。

金朝已亡,西部州县均已归附蒙元,唯独虾蟆坚守会州孤城。直至丙申岁(1236年)冬十月,坚守近两年,蒙古大军并力来攻。虾蟆集州中所有金银铜铁,杂铸为炮以击元兵,杀牛马以食战士,又****庐舍积聚不为敌所有。每日与敌血战,元师不能攻克。及军士死伤者众,乃命积薪于州廨.呼及家人及城中将校妻女,闭诸一室以****之。虾蟆之妾欲有所诉,立斩。火既炽,率将士于火前持满弓以待。城破,“兵填委以人,鏖战既久,士卒有弓尽矢绝者,挺身入火中。虾蟆独上大草积,以门扉自蔽,发二三百矢无不中者,矢尽,投弓剑于火****,城中无一人肯降者”。虾蟆死时年45岁。

当地民众后为虾蟆立祠祭祀。今会宁县北郭城驿亦被称为郭虾蟆城。

参阅《全史》卷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