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甘肃历史人物
3146400000047

第47章 宋代(4)

“南渡后,俊握兵最早,屡立战功,与韩世忠、刘锜、岳飞并为名将,世称张、韩、刘、岳。然濠、寿之役,俊与锜有隙,独以杨沂中为腹心,故有濠梁之劫。岳飞冤狱,韩世忠救之,俊独助桧成其事,心术之殊也,远哉!帝于诸将中眷俊特厚,然警敕之者不绝口。自淮西入见,则教其读《郭子仪传》;召入禁中,诫以毋与民争利,毋兴土木”。

子五人:子琦、子厚、子颜、子正、子仁。曾孙张兹,南宋著名诗人。有《仕学规范》、《南湖集》等著作。

参阅《宋史》卷369

王渊

王渊(1077—1129年)字几道,熙州(今临洮县)人,后迁徙环州(今环县)。南宋名将。

渊善骑射,应募参军抗击西夏,屡立战功,累官熙、河、兰、湟、路第三将部将、权知巩州宁远寨(今武山县)。羌人人侵,以渊总领岷山蕃兵各将,兴师进击,大败敌兵,追至湟州城(今青海乐都县境)。迁任同总领湟州蕃兵将兼知临宗寨。

宣和三年(1121年),刘延庆讨方腊,以渊为先锋,以功授为阁门宣赞舍人、权京畿提举保甲兼权提点刑狱公事。又从刘延庆进击辽,率数千人护粮道,战败被俘。乘机逃归,仍以出塞之劳迁武功大夫、果州(在今四川南充县北)团练使。再从杨惟忠、辛兴宗镇压高托山等地方反叛势力,迁拱卫大夫、宁州观察使。靖康元年(1126年),为真定府总管,迁都统制,讨平赵州(今河北赵县)叛将吴湛。金兵攻汴京,渊为勤王先锋,接着以所部归属康王赵构府。翌年,张邦昌建伪政权,康王赵构入济州,命渊以3000人人卫宗庙。渊至汴都,见张邦昌,向其恸哭宣教。赵构即皇帝位再建宋政权,渊与杨惟忠、韩世忠以河北兵,刘光世以陕西兵,张俊、苗傅以帅府及归降地方兵,皆在行都,不相统一。因置御营司,以渊为都统制,护从累月不解甲。高宗赵构入扬州,授渊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接着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进保大军承宣使。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兵进攻扬州。高宗仓促渡江,渊与内侍康履护从至镇江。刘光世告渊专管江船,常言缓急决不误事,但今本部兵将数万皆不能渡江,渊忿而斩江北都巡检皇甫佐以塞责,即行筹划渡江船运,但已晚而不及。自此,渊失诸将之心。

高宗欲人镇江以援江北,群臣亦固请,渊独言:“镇江之只可捍一面,若金人自通州渡,先据姑苏,将若之何?不如钱塘有重江之险。”于是高宗离镇江而去钱塘。命渊守姑苏(今江苏吴县),戎器全缺,兵匠甚少,征集民间工匠营造。后拜签枢密院事,仍兼都统制。统制官苗傅、刘正彦不满于渊居要职,积怨成忿。渊人朝。伏兵杀渊,即为“明受之变”。渊时年53岁。

“渊为将轻财好义,家无宿储,每言:‘朝廷官人以爵,禄足代耕,若事锥刀,我何受爵禄,曷若为富商大贾邪?’”。渊尝有疾,高宗遣内侍曾泽探视,泽还,言渊帷幔茵褥皆不具,高宗将所用紫茸茵赐渊。渊死于祸,朝廷赠开府仪同三司,加少保,谥襄愍。子孙封官10人。

参阅《宋史》卷369

王庶(?—1143年)字子尚,庆阳(今庆城县)人。南宋名臣。

庶于崇宁五年(1106年)中进士,任泾州保定(今泾川县)知县。因种师道举荐,为怀德军(治今宁夏同心县豫旺堡南宋平夏城)通判。辽被金人攻败,以燕云之地让宋求援,朝廷诏命师道受领燕云之地。庶谓师道日:“国家于辽人百年之好,今坐视其败亡不能救,乃利其土地,无乃基女真之祸乎?”师道不听。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果然入侵宋。太宰李邦彦夜召庶问计,庶日:“宿将无如种师道,且夷虏畏服,宜付以西兵,使之入援。”但朝廷未采其议.以庶为陕西运判兼制置解盐事。赵构继位建南宋,授庶为直龙图阁、鄜延经略使兼知延安府。累立战功,进集英殿修撰,升龙图阁待制,节制陕西六路军马。金兵大举入侵,庶调兵自沿黄河至冯翊(今陕西大荔县),据险以守。但金人乘河水结冰渡河进犯晋宁(今陕西佳县)、丹州(今陕西宜川县)。又渡清水河,破潼关,秦陇震动。庶传令各路将领,会期抗敌。泾原路统制曲端拒不受命。金人知端、庶不和,集兵力攻鄜延路,庶连夜赶往鄜延拒敌。端统泾原劲兵坐视不援,终使庶所守延安失陷。端且夺庶官印并欲擅杀庶,为宣谕使谢亮所阻,始免。

时张浚自富平败归,浚召见,庶力陈抚秦保蜀之策,劝浚收熙、河、秦、凤之兵,扼关、陇以作后计。浚不纳,复庶官职,移守恭州(治今四川松潘县境)。绍兴五年(1135年),授任知兴元府、利州路制置使。“庶以士卒单寡,籍兴、洋及三泉县强壮,两丁取一,三丁取二,号‘义士’,日阅于县,月阅于州,厚犒之,不半年,有兵数万”。升为徽猷阁直学士。后浚受谗,徙庶知成都,又改知嘉州。翌年,授湖北安抚使、知鄂州。赴朝,高宗召见,庶日:“陛下欲保江南,无所事:如日绍复大业,都荆为可。荆州左吴右蜀,利尽南海,前临江汉,出三川,涉大河,以图中原,曹操所以畏关羽者也。”高宗大为惊异,授显谟阁待制、知荆南府、湖北经略安抚使,又复直学士。后招授为兵部侍郎。

绍兴八年(1138年)春,高宗召对,日:“召卿之日,张浚已去,赵鼎未来,此朕亲擢。非有左右之助。”庶称谢奏道:“恢复之功十年未立,其失在偏听,在欲速,在轻爵赏,是非邪正混淆。诚能赏功罚罪,其谁不服?昔汉光武以兵取天下,不以不急夺其费,不知兵者不可使言兵。”并详陈秦、蜀形势厉害。高宗大喜,即日迁为兵部尚书,一月后再拜为枢密副使。

后巡视布置江、淮边防。京、湖宣抚使岳飞闻庶巡边,送书信日:“今岁若不出兵,当纳节请闲。”庶阅后盛赞其复国抗敌壮志。还朝后,论述金人变诈背盟,称颂岳飞出兵之意,力诋和议,并请诛金使,“其言甚切”,与秦桧水火不容。庶日:“和议之事,臣所不知。”连续七次上疏请求免官归里,于是以资政殿学士知潭州。后被罢职,徙家居九江。绍兴十三年(1143年),又被贬往道州(今湖南道县)安置,至贬地而卒。孝宗赵奋继位后追复其官,谥敏节。

子六人,之奇最知名,乾道中(1165—1173年),官至知枢密院事。

参阅《宋史》卷372

张威

张威(?—1120年)字德远,成州(今成县)人。南宋名将。

威少时家贫,以卖药自给,后从军戍边。开禧二年(1206年),宋金交战,威英勇作战,屡立战功,升为将领。次年,叛将吴曦被诛后,隶属于李贵部,在板桥一带(今陇南境)大败金兵,收复西和州~(今西和县),升为统制。又以坚守天水县功,擢利州(今四川广元)副都统制。后迁荆鄂都统制,襄阳府驻扎,又改沔州(今陕西勉县)都统制。

嘉定十二年(1219年),金兵大举南侵,分道进攻,先攻湫池堡,又攻白环堡(今礼县白关乡)。威派石宣、董炤分兵抵御.击退敌兵。金兵转攻成州,威自西和州退保仙人原,时兴元都统制吴政战死于黄牛堡,李贵退走武休关,金兵乘势南进,破武休、攻兴元。陷大安军。利州路安抚使丁焙闻知金兵深入,急遗书招威东人救蜀。丁焴对部僚道:“吴政身死,李贵复以兵败,金人所惮唯威。今(李)好古擅杀其弟,失威心,奈何?且金人在东,非威地分,今可无好古,不可无威。”于是斩好古。威遂发兵东进,破金人于金牛镇(在今陕西宁强县东北30公里),另派石宣等将率兵袭大安军(今陕西宁强县),歼金兵3000余人,金将巴土鲁被俘。金大将包长寿闻讯大惊,连夜弃兴元北走。后奉命围攻红巾军于普州(今四川安岳县),捕杀首领张福等17人。

嘉定十三年(1120年),西夏遣使与四川宣抚使安丙议定联兵夹攻金兵,丙向各路军发出檄文向金反攻。令利州统制王仕信、沔州都统张威为先锋,分别向巩、秦州进军。威以为金人势强.西夏人反复,不可轻举。安丙强令出兵。九月,宋军七路攻金,程信、王仕信与西夏军会于巩州(今陇西县)城下,攻城不克,程信、张威遂转攻秦州,无功而返。十月,宋军各路停止进攻,王仕信被斩于西和州.张威被撤军职。后病逝于利州。病故前复官为扬州观察使。

“威初在行伍,以勇见称,进充偏裨,每战辄克,金人闻其名畏惮之。临阵战酣,则精彩愈奋,两眼皆赤。时号‘张红眼’,又号‘张鹘眼’,威立‘净天鹘旗’以自表。每战不操他兵,有木棒号‘紫大虫’,圆而无刃,长不六尺,挥之掠阵,敌皆糜。荆、扬多平川旷野,威日:‘是彼骑兵之利也,铁骑一冲,吾步技穷矣,蜀中战法不可用。’乃意创法,名‘撒星阵’,分合不常,闻鼓则聚,闻金则散。骑兵至则声金,一军分为数十簇;金人散而分兵,则又鼓而聚之。倏忽之间,分合数变,金人失措,然后纵击之,以此辄胜。威御军纪律严整,兵行常若衔枚,罕闻其声。每与百姓避路,买食物则价倍于市,迄无敢喧”。但晚年因嗜欲过度而致多疾病,故不能长寿。

参阅《宋史》卷403

丁焴

丁焴(yu 育)生卒年不详。又作丁煜,字晦叔,南宋名臣。阶州福津(今陇南市武都区)人。嘉定时(1209—1224.年)曾任太常寺丞,后迁郎中,多次奉诏出使金朝。

嘉定六年(1213年),宋金关系发生急剧变化。蒙古崛起北方后,不断南侵金朝,成吉思汗又兵分三路攻掠山东、河北诸州郡。次年,刚即位的金宣宗被迫迁都,并进一步南攻宋朝,南宋朝廷应战,熵被委任为利州西路安抚使,兼知兴元府,担负防守南宋西部地区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