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元年(1131年),金大将没立、乌鲁折合所部金兵进攻和尚原,磷奉兄命守和尚原前沿阵地箭笞关,力挫敌锋,超迁统领和尚原军马。是年秋,金帅兀术亲督10万大军再次进攻和尚原,企图入川,璘与兄率军死守,选健卒劲弩,轮番猛射。磷亲引精兵300设伏于原北之神岔,出奇制胜,连破敌寨10余座,斩、俘以万计,兀术中矢而逃,“自人中原,其败衄未尝如此也”。绍兴三年(1133年),因功擢升为荣州防御使,知秦州,节制阶(今武都县)、文(今文县)二州。饶凤关战后,受兄命弃和尚原退至仙人关以东之杀金坪,扎营筑垒,以防金兵深入。
绍兴四年(1134年)二月,金兀术与撤离喝、刘夔等率步骑10万至仙人关下。磷率精兵从七方关倍道入援,为激励将士,拔刀划地.谓诸将日:“死则死此,退者斩。”磷与金兵转战七昼夜,与吴玠会师仙人关,“震鼓易帜,血战连日。金兵大败,二酋自是不敢窥蜀者数年”。取得仙人关保卫战的胜利。磷因战功授为定国军承宣使,熙、河、兰、廓路经略安抚使、知熙州。绍兴六年(1136年),为行营左护军统制。九年(1139年)初,升为都统制。
吴玢病故以后,磷代领其兵,加授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节制陕西诸军,成为西北抗金统帅。此时金废傀儡刘豫,与宋议和,归还河南、陕西与宋。朝廷欲撤仙人关,将保卫蜀口的陇南驻军尽撤关中,磷坚持和议不可依,陇南驻军不可尽撤,使仙人关保留,虞关仓继续积贮军粮。
绍兴十年(1140年),金毁和约,以全部兵力数路大举南侵,磷受命与四川宣抚使胡世将共同节制陕西诸路军马迎敌。翌年,磷与金统帅胡盏、习不祝战于陇州之剡家湾。磷以叠阵法大败金兵,降者万人,进而收复秦州及陇右诸州,因秦桧主和,又被迫放弃。十二年(1142年),磷赴临安朝见宋高宗,被任为检校少师,擢阶、成等四州经略使。不久,分利州路为东西两路,磷为西路安抚使,坐镇兴州(今陕西略阳县),节制西部阶、成等7州军马。此后10余年.因议和战事较少,磷坚持治军习武,常备不懈。屡迁至开府仪同三司。“时和议方坚,而磷制军经武,常如敌至”。
绍兴三十一年(1163年),磷任四川宣抚使兼陕西河东招讨使。时金主完颜亮亲率数十万大军渡淮南侵,遣大将合喜为西路元帅,引军出陕西宝鸡南之大散关,进袭凤州黄牛堡。磷抱病指挥,一鼓作气收复了德顺军,“磷入城,市不改肆,父老拥马迎拜”。正当大获全胜之时,朝廷却下诏班师回朝。诏下,僚属交谏日:“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此举所系甚重,奈何退师?”磷知朝论主和,于是弃德顺军,仓卒引退。
隆兴元年(1163年),磷回朝后,拜少傅。乾道元年(1165年),诏拜太傅,封新安郡王,仍领宣抚使,镇守兴元。“磷至汉中,修复褒城古堰,溉田千顷,民甚便之”。“磷刚勇,喜大节,略苛细,读史晓大义。代兄为将,守蜀余二十年,隐然为方面之重,威名亚于玠。高宗尝问胜敌之术,磷日:‘弱者出战,强者继之。”。著《兵法》二篇,大意为:“金人有四长,我有四短,当反我之短,制彼之长。四长日骑兵,日坚忍,日重甲,日弓矢。吾集蕃所长,兼收而并用之,以分队制其骑兵;以番休迭战制其坚忍;制其重甲,则劲弓强弩;制其弓矢,则以远克近,以强制弱。布阵之法,则以步军为阵心,左右翼,以马军为左右肋,拒马布两肋之间;至帖拨增损之不同,则系乎临机。”
乾道三年(1167年)卒,赠太师,谥“武顺”,后追封为信王。
子挺,从磷征战多年,官利州西路安抚使,积功迁至检校太保加太尉而卒。挺子曦,官至太慰、昭信军节度使,后叛宋降金,致使磷举族皆诛。
今成县城北石碑寨有其孙曦为磷、挺所立《世功保蜀忠德之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阅《宋史》卷366
郭浩
郭浩(1087—1145年)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今静宁县)人。郭成之子。南宋抗金名将。
浩少年随父从军,15岁时为环庆路第五将的部将,与夏人战,曾率百余骑直薄灵州城下,手斩二将而还。历泾原路兵马都监、中州刺史、安州团练使,以英勇善战著称。靖康时金兵南下,汴京危急,曾随宣抚使种师道勤王至汴京,钦宗两次面见,询问金、夏军事情势。
靖康之难后,浩与吴玠、吴磷配合在陕西抗金。建炎元年(1127年)浩知原州。次年,金人攻取长安,又向泾原路进军,宋泾州(今泾川县)守将夏大节弃城走,浩率200骑夜半直至泾州,入城拒守。俘金军士兵皆放还,使告其主将:“我郭浩也,欲战,即来!”金将素闻浩名,退去。其时宋在鄜延路仅有保安一军、德静一寨,腹背受敌.宋命郭浩代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浩率部至德静,招抚流亡军民,严阵以待,敌不敢犯。
建炎三年(1129年),张俊为制置使,调浩为秦凤路提点刑狱,权经略安抚使知秦州。俊会五路兵部署富平会战,浩与吴玠建议:避敌锐气,分兵固守,互相声援,待机出击。俊不听,致五路溃败,宋军退守和尚原。浩改任为知凤翔府.侨治宝鸡。
绍兴元年(1131年),金军数万骑进攻和尚原,浩配合吴玠作战,抵御金兵不得南下,以功升防御使。三年(1133年),再战饶凤关(在今陕西石泉县西),升观察使,知兴元府。又调知利州。四年,与吴玠败金步骑十余万于仙人关,升承宣使。又以经略使调知金州(今陕西安康)。时金州战后凋残,浩招辑流亡,发展生产,数年之后,除自给外,上缴钱10万缗,任节制金、洋(今陕西洋县)、房(今湖北房县)三州。
绍兴九年(1139年),南宋高宗与金签定盟约,再任浩为鄜延路经略安抚使知延安府。次年,金人背盟,兀术发倾国之兵,分四路大举南侵。金右副元帅完颜杲由山西渡黄河入陕西。宋以胡世将为川陕宣抚副使,以浩为枢密院都统制,吴磷为右军都统制,杨政为川陕宣抚司都统制,展开陕西争夺战。六月,吴磷与金军战于宝鸡、扶风之间;浩自鄜延出兵攻克醴州(今陕西乾县),完颜杲亲自率军进攻邠州,浩阻击于三水,配合泾原兵将金军击退于凤翔。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人合兵5万,欲取熙、秦州,进窥陕南。胡世将召浩与吴磷、杨政会商于仙人原,决定吴磷赴秦州正面御敌,浩与杨政出兵陕西。浩引军出师商州,向陕、华、同、虢进击,连下四州,势如破竹。金人首尾不能相顾,被吴磷击败于秦州城下。此时,宋高宗又与金议和,割陕西商、秦以北之地于金,下令班师。
绍兴十四年(1144年),高宗下诏召见,浩至京师临安,进检校少保,颁赐御府金器、绣鞍,仍官一子文资,赐田50顷。浩谢称“臣父子起身行阵,不敢忘本,愿还文资”,并还所赐田。仍任浩为金、房、开、达四州经略安抚使知金州、枢密院都统制,建造帅府。绍兴十五年(1145年)逝世于金州,年59岁。赠检校少师,谥恭毅。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为其立庙金州。
参阅《宋史》卷367
杨政
杨政(1097—1157年)字直夫,原州临泾(今镇原县)人。南宋抗金名将。
崇宁三年(1104年),西夏大军入侵,政父杨忠战死,政时方七岁,哀哭如成人。其母日:“孝于亲者必忠于君,此儿岂大吾门乎?”宣和末(1125年),应募参军为弓箭手。靖康初(1126年),以抵抗西夏作战立功,逐渐有名。
绍兴元年(1131年)春,金兵会集攻和尚原,又攻箭筈关(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30公里),政领所部将士大败金兵,斩其千户一人.酋长二人,以功迁为右武大夫。同年十月,金兵集中10万人自宝鸡列栅至原下。吴玠所部宋兵与敌相持多日,以政统领将士迎敌.“日数十合。士卒无不一当百”。又出奇兵袭断金兵粮道,敌兵逐渐退却,政率部奋起追击,俘敌万户及其他首领300余人,甲士860余人,以功授为恭州(今重庆巴县)刺史。此时有嫉政者以政母、妻俱留在故乡属金占领区,不宜授政以兵权,主帅吴玢不听,政对蚧更为感激。抗金意志更加振奋。翌年,攻破金兵数千人驻守的鱼龙川寨,升陇州团练使,移驻方山原,击退敌大军进攻,再迁为知凤州。金兵攻饶凤关,政从玠大战六日,改授明州(今浙江鄞县东)观察使。
绍兴四年(1134年),金兵10万欲破仙人关入蜀,政协助吴玠抗击敌兵.大战仙人关。“金人变态多端,政随机应之,连日百余战。敌帅督战益急,政命卒以神臂弓射之;又选甲士千余出山谷,断其兵,使不得进退;又出敌不意,夜斫其营。敌遂遁去,追至河池(今徽县)而还”。授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环庆路经略安抚使。
绍兴五年(1135年),金兵进攻淮南,玠命政领兵进攻西部金边境,以牵制金人进攻淮南兵力。政领兵进击,攻克秦州,授为环庆、泾原、利州三路经略安抚使,“抚定居民,秋毫无犯”。母留敌境内,政暗遣人省视,母一无所求,唯勉政忠义报国。绍兴九年(1139年)宋、金议和,始迎母及兄弟回归,高宗诏封其母为感义郡夫人,以政为熙河兰巩路经略安抚使,知熙州、武康军承宣使。后转利州,又徙兴元。金人毁盟,政兼川、陕宣抚副使司都统制。率军进至宝鸡渭水拒敌,先后大战七次,斩获甚多。川、陕宣抚副使胡世将奏道:“凤翔之捷.政奋不顾身,功效显著。”拜武当军节度使。
翌年,金兵五路来攻,政与吴磷、郭浩会于陇南仙人原,商定攻敌之策,政出和尚原,浩出商州以为援,磷驻秦州。政引兵夜入陇川界,遂趋吴山,与金人对垒,又败金万户通检于宝鸡并将其擒获。
宋、金再议和,高宗召政入朝,军民挽留不舍。入见高宗,陈奏详明,高宗称善。绍兴十三年(1143年),还于镇所,加检校少保。赐田50顷。后任为利州东路安抚使,驻兴元府,再拜为太尉。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卒,时年60岁。赠开府仪同三司,谥襄毅。
“政守汉中十八年,六堰久坏,失灌溉之利,政为修复。汉江水决为害,政筑长堤捍之。凡利于民者不敢以军旅废。休兵十余年.未尝升迁将士,上下安之。政故为吴磷裨将,及与磷分道建帅,执门下之礼益恭,世颇贤之”。
王德
参阅《宋史》卷367
王德(?—1155年)字子华,通远军熟羊寨(今陇西县)人。南宋抗金名将。
初以勇武应募入军,值金兵入侵中原,德受遣入敌后侦知敌情,斩一将领而还,授职校尉。又领16骑径入敌隆德县治(今宁夏隆德县),执伪太师,杀数十人,被呼为“王夜叉”。
建炎元年(1127年),南宋朝廷初建,德与诸路兵马驰援,改属刘光世部,授武略大夫。建炎三年(1129年),迁前军统领,屯驻天长。大败叛将张昱、张彦于和州(今安徽和县),俘获万计。后以与主将韩世忠意见不合,怒杀世忠命使将军陈彦章,免官遣彬州管制。后被刘光世启用,有功,恢复原职,加武显大夫、荣州刺史。
翌年,刘光世镇京口,以德为都统制。金兵又南侵,光世将退保丹阳,德请求以死守卫长江,诸将亦各振奋,于是分别据险防守.并渡江袭击敌人,收复真、杨数郡失地。后又遇敌于扬州北,德斩敌猛将,敌兵惊骇,被斩杀以万计。获大胜。
绍兴元年(1131年),平定秀川(治今浙江嘉兴)水寇邵青.迁中亮大夫、同州观察使。三年(1133年),韩世忠代刘光世宣抚江、淮,德自京口迎世忠,徒步立道左,抗言日:“擅杀陈彦章。王德迎马头请死。”世忠下马握其手日:“知公好汉,向来纤介不足置怀。”乃设酒尽欢而别。是年冬,知巩州(今陇西县),兼熙、河、兰、廓路兵马钤辖,后改环庆路副总管。金兵侵江北,攻破滁州,德过江袭击夺回,擒金人万户卢李及千户十余人。
绍兴六年(1136年),伪齐刘豫兵30万分东西两路入侵宋,德与诸将分兵抗击,大败敌兵,德追击至寿春,获敌粮舟四百艘。录功,升为武康军承宣使,拜相州观察使。翌年,改为熙、河、兰、廓路副总管、行营左护军都统制,驻师合肥。绍兴八年(1138年),所部隶张俊,名其军日:“锐盛”。绍兴十年(1140年),解颍昌之围,德攻取宿州、亳州,建议俊日:“今兵威已振,请乘破竹之势,进取东都。”俊难以听从,班师。德居功第一,拜兴宁军承宣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再迁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封陇西郡侯。
翌年,金兵又从合肥入侵,游骑到达长江岸边。统帅张俊欲分兵守南岸,德日:“淮者,江之蔽也,弃淮不守,是谓唇亡齿寒。敌数千里远来,饷道决不继,及其未济急击之,可以夺气,若迟之,使稍安,则淮非吾有矣。”俊犹豫不决。德更坚请日:“愿父子先越江,俟和州下,然后宣抚(张俊)北渡。”俊乃许德渡江,俊自督军继后。德连夜攻占和州,追敌至柘皋,与金兵夹河而军。诸将帅皆集中.惟张俊后至,德以“事当机会,复何待”,径自上马向敌,金帅兀术以铁骑十余万夹道而阵,德挥军冲向敌中坚右阵,敌一将跃马始出,德一箭射毙,乘胜大呼,“令万兵持长斧,为墙而进”。敌大败,退屯紫金山,德又追击。名将刘锜谓德日:“昔闻公威略如神,今果见之。请以兄礼事。”战后,召拜为靖远军节度使、建康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历浙东福建路总管,荆南副都统制。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卒,赠检校少保,再赠少傅。二子:琪、顺,亦以骁勇闻名。德葬于今南京邱家山,陇西首阳镇有衣冠冢,俗称王将军墓。
参阅《宋史》卷368;
《陇西县志》
张俊
张俊(1068—1154年)字伯英,凤翔府成纪(今天水市)人。南宋名将。
俊好骑射,有勇力。16岁充当三阳寨(今天水三阳川镇)弓箭手。宣和年间(11 19—1125年),在与西夏作战和镇压山东、河北农民起义中立功,累转武功大夫。
靖康元年(1126年),随制置使种师中增援太原,师中败亡,而俊率部屡破强敌,突出重围,由此名声大振。康王赵构称兵马大元帅,即率部往从,赵构留元帅府任统制,后以功转荣州刺史、桂州团练使,又加贵州防御使。次年四月,金攻破东京汴梁,徽宗、钦宗二帝被金兵掠走,后拥赵构南渡即皇帝位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因功授御营前营统制,总领皇帝侍卫禁军,深得高宗赵构信任。建炎三年(1129年),和韩世忠等人联合挫败苗傅、刘正彦废高宗事变,升镇西军节度使、御前右军都统制,再升浙东制置使。同年十月兀术统金兵大举渡江南侵,俊随高宗左右护驾御敌。绍兴元年(1131年),出任江淮招讨使,镇压农民起义,击破叛将李成等部,并阻止伪齐刘豫南侵,册封太尉。绍兴四年(1134年),金兵分道入侵,俊主战,坐镇建康(今江苏南京),遣将潜师背击金兵,大获全胜。之后护卫江防,连败伪齐南侵大军,高宗特地赐俊“安民靖难功臣”。
绍兴十年(1140年),金背盟举兵南侵,俊率兵渡江策应刘锜,和各路宋军共同杀敌,并遣所部收复宿州、亳州,旋即撤兵,不支援岳飞的西路军,被封济国公。次年,兀术部进攻淮南,俊带病指挥所部渡江迎敌,再获大捷。俊深知高宗并无恢复中原之意。不再北进追击,径自退还江南,并迎合朝廷对金议和的意向,自请解除兵权.授枢密使,从而使高宗相继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的兵权。
从此,俊与奸相秦桧相互配合,打击主战将领,绍兴十一年(1141年)九月,俊秉承秦桧意图,促成岳飞父子冤狱。
后罢枢密使,进清河郡王。俊贪婪好财,年收租达60万斛。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卒,年69岁。追封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