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时,马麟镇守泾州(今泾川县),秀实为行军司马兼都知兵马使,后又拜为泾州刺史中丞。广德元年(763年),吐蕃陷陇右之地,攻入京师,代宗出逃,时副元帅郭子仪驻军于蒲,其子郭唏领军屯于邠州(今陕西彬县)。唏军“放纵不法”,骚扰百姓,邠宁节度使白孝德无奈。秀实因事至分邠州见孝德,助孝德整饬军纪,“邠州由是无祸”。后升迁四镇北庭行军,泾、原、郑、颖节度使,任内吐蕃不敢侵犯。
唐德宗即位后,秀实加检校礼部尚书,封张掖郡王。建中初年,因得罪宰相杨炎,改任司农卿。建中四年(783年),朱泚叛唐,唐德宗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任秀实为都虞侯,权知奉天行营事。秀实治理有方,号令严一,使“军府安泰”,百姓乐业。朱泚欲利用秀实威望,谋共叛唐。秀实阳与连接,阴则乘机杀泚。事泄,痛斥朱泚,唾其面骂道:“狂贼,吾恨不斩汝万段,我岂逐汝反耶!”又执笏击之,泚血流满面,匍匐而走。秀实遂遇害。
秀实为官廉洁,“非公会,不听乐饮酒,私室无妓媵,无赢财”。唐德宗闻其死讯,“垂涕久之”。
次年,诏赠太尉,谥日忠烈。“自贞元后累朝凡赦书文褒奖忠烈,必以秀实为首”。
子伯伦,累官福建观察使,终于太仆卿。孙知名者三人:
嶷,官至郑滑节度使,右金吾卫大将军,封西平郡公。甘露之变,嶷罪当诛,宰相裴度奏请以忠臣之后免死,贬为循州司马。
文楚,官至云州防御使。沙陀李克用攻云州,战死。
珂,僖宗时居颍州,黄巢围颍,刺史欲以城降,珂募少年拒战,民众裹粮相从,黄巢部溃退,拜授州司马。
参阅《旧唐书》卷128;
《新唐书》卷153
李晟
李晟(sheng 胜)(726—793年)字良器,洮州临潭(今临潭县)人。唐代名将。性情雄烈,有才华,善骑射。祖思恭,父钦,代居陇右为裨将。
晟幼年丧父,与母相依为命。晟18岁从军,勇敢绝伦。曾一箭而毙吐蕃骁将,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称为“万人敌”,风翔节度使高升闻其名,召为列将。因平定叠州(今迭部县)、宕州(今宕昌县)羌族叛乱有功,升右羽林大将军。广德初年,因功授特进,试光禄卿。大历初年,凤翔节度使李抱玉署为右军都将。大历四年(769年),领精兵千人奇袭吐蕃。烧毁敌军粮草,迅速解除灵州(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之围。以功授右金吾卫大将军、兼总游兵。不久,又从蕃军乱兵中救出节度使马磷,因功封合川郡王,调任右神策都将。
779年,唐德宗即位。吐蕃进攻剑南,晟率神策军连战连捷,驱蕃军于大渡河外,歼敌千余。声名大振,蕃军闻之丧胆。
德宗继位后发生四镇之乱,即山南东道梁崇义、淄青李纳、魏博田悦、成德李唯西四镇节度使联合抗唐。后梁崇义、李唯西被杀,田悦、李纳又联合卢龙朱滔、成德王武俊继续反唐。朱滔自称翼王,李纳自称齐王,并推朱滔为盟主。德宗诏令河东节度使马燧、招义节度使李抱真、朔方节度使李怀光讨伐叛乱,晟以神策先锋参战。晟英勇善战,独当一面,神策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叛乱平息后,因功升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建中四年(783年),朱泚占领京师长安称帝,国号为秦。唐德宗避乱奉天。晟率师征讨,勇猛陷阵。此时李怀光又公开反唐,德宗又从武功南下逃至梁州(治今陕西汉中南郑县),晟处于两支叛军夹击之中.以收复京师为己任,慨言不诛叛贼,“非豪杰也!”士气振奋,一举收复长安。群臣言:“晟荡夷凶憝,而市不易廛,宗庙不震,长安之人不识旗鼓,虽三代用师,不能加之。”德宗回京师,感动流泪,赞日:“天生李晟,为社稷也。”授晟为司徒兼中书令,改封西平郡王。德宗亲笔撰文为李晟纪功,并令皇太子书碑,竖立东渭桥。
后任凤翔、陇右泾原节度使,兼四镇、北庭行营副元帅。晟常日:“河、陇之陷,非吐蕃能取之,皆将臣沓贪,暴其种落,不得耕稼.日益东徙,自弃之耳。且土无缯絮,人苦役扰,思唐之心岂有既乎?”贞元二年(786年),蕃相尚结赞兵犯陇州(今陕西陇县)。晟出师击之,拔吐蕃摧沙堡,迫使尚结赞求和。
吐蕃惧晟,使用反间计中伤,宰相张延赏亦对之诽谤,德宗轻信离间,于贞元三年(787年)册拜为太尉、中书令,罢其兵权。晟仍对唐王朝忠心耿耿,“欲致君于尧舜”,仿效魏徵,敢言直谏。
贞元九年(793年)卒,德宗亲写悼词送灵柩前致意.册赠太师,谥忠武。及葬,帝登望春门临送,百官拜哭于道。
晟性嫉恶如仇,对下严明。每治军,必日:“某有劳,某长于是。”虽小善,必记姓名,尤恶下结朋党。讲义气,重故旧。岚州刺史谭元澄有德于晟,后贬死。晟显贵后,申诉其冤,晟抚育其二子,皆有成就。虽为将,颇以魏徵直言敢谏为楷模。治家极严,“子侄非晨昏不辄见,所与言未尝及公事”。
有子十五,著名者愿、宪、诉、听。
愿,元和初,领夏、绥、银、宥节度使,政简而严。后为检校尚书左仆射,节度凤翔,“自是迩声色而政衰矣”。长庆中,徙宣武,因侈费过度,威刑激变,被贬隋州刺史。后拜河中、晋绛节度使。“虽尝以荒侈败,不能自悛,军政愈弛,接纳权近,官资随赂遗辄尽”。卒,赠司徒。
宪,喜儒业,以礼法自持。初为太原府参军事、礼泉尉。后辟为襄阳府,颇有劳绩。后迁为卫州刺史,以有治行能名称。徙绛州刺史,政绩颇著。入朝为宗正少卿,副金吾大将军胡证为送太和公主使。还朝,献《回鹘道里记》。迁太府卿。太和初,由江西观察使迁岭南节度使。
宪虽为勋伐将家子,而“所历皆以吏能显,政绩暴著。善治律令,性明恕,详正大狱,活无罪者数百人”。卒于官。
今宕昌县阿坞乡各奄村有李晟庙,俗称“金龙大王庙”。庙中有李晟与二位妇夫人雕像。庙中香火旺盛。
参阅《旧唐书》卷133;
《新唐书》卷154
赵昌
赵昌(730—814年)字洪祚,秦州天水(今天水市)人。唐名臣。出身名门,祖不器,父居贞,皆有名于时。
昌入仕初在昭义节度使李承昭帐下为幕僚。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起任虔州(今江西赣县)刺史。转授安南(今越南)都护,善意安抚当地少数民族,相处融洽,使各族安居乐业,多有德政。贞元十年(794年),回朝任国子祭酒。后因继任都护的裴泰不得民心被逐,昌复出再任安南都护,岭南各族奔走相告,热忱欢迎,叛乱自然平息。时昌已72岁高龄,而健壮如少年,德宗深为惊奇。
唐宪宗即位后,转任户部尚书,出为岭南节度使。元和三年(808年),改任荆南节度使,征召为太子宾客,加封工部尚书兼大理卿。元和六年(811年)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刺史,时年80余岁,行走轻捷,召对详明,宪宗惊叹,派亲臣密访其养颐之道。在郡三年,入朝为太子少保。元和九年(814年)卒,时年85岁,追赠扬州大都督,谥日成。
参阅《旧唐书》卷151;
《新唐书》卷170
李抱真
李抱真(733—794年)字太玄,武威人,李抱玉从父弟。唐名将。
抱真沈重有谋而能断,抱玉为泽潞节度使,甚为器重,任以军事重任,授汾州(今山西汾阳)别驾。仆固怀恩反,攻陷汾州,抱真脱身归至京师。代宗以怀恩倚赖回鹘,所领朔方兵又精劲,甚为忧虑,召见抱真询问情状。抱真奏日:“郭子仪尝领朔方军,人多德之。怀恩欺其众,日‘子仪为鱼朝恩所杀’,诈而用之。今复子仪之位,可不战而克。”后怀恩败,如抱真之策。迁殿中少监,陈、郑、泽、潞节度使留后,抱真日:“臣虽无可取,当今百姓劳逸,系在牧守,愿得一郡以自试。”代宗许其请,改授潞州刺史,兼为泽潞节度副使。居二年,转怀州(今河南沁阳)刺史,复为怀、泽、潞观察使留后,在职8年。
抱真预测山东将有变乱。所辖上党一带正当交兵冲要,而战事之后,赋重人困,军伍供需不足,“籍户丁男,三选其一,有材力者免其租徭,给弓矢,令闲月得曹偶习射,岁终大校,亲按籍第能否赏责。比三年,皆为精兵,举所部得成卒二万,既不禀于官,而府库实,乃日:‘军可用矣。’缮甲淬兵,遂雄山东.天下称昭仪步兵为诸军冠”。后为泽潞节度行军司马,磁邢兵马留后。德宗继位,授为检校工部尚书,领昭义节度使。
建中二年(781年),田悦据魏博(今河北大名县)反。抱真与河东节度使马燧大破敌兵于双岗,斩悦将杨朝光,解临洺(今河北永年县境)及邢州(今河北开邰)之围,以功加检校兵部尚书,再进加检校右仆射。时诸镇多叛,德宗驾至梁州。“抱真独于扰攘倾溃之中,以山东三州外抗群贼,内辑军士,群贼深惮之”。
兴元初(784年),迁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由倪国公晋位义阳郡王。时朱滔尽领幽、蓟叛军与回纥兵围贝州(今河北清河县),以应叛将朱泚。李希烈又自立名号,欲统领诸叛将而取唐代立,各地人心离散。抱真遣使以大义劝说将军武俊,合力讨击朱滔。武俊应许,但两军尚相存疑。抱真乃将军事委于军司马卢玄卿.道:“仆今日此举,系天下安危。仆死不还,领军事以听朝命,亦唯子;奋励士马,东向雪仆之耻,亦唯子。”于是领数骑径人武俊营地.对武俊道:朱泚、希烈僭窃大位,朱滔攻围贝州,此辈皆欲凌驾吾属。足下既不能自振数贼之上,舍九叶天子而北面臣反虏乎?乃者圣上奉天下罪己之诏,可谓禹、汤之主也。”因持俊手而哭,涕泪交下,俊亦痛哭,感动左右。武俊感其忠义,指心对天发誓曰:“此身已许公死敌矣。”遂与结为兄弟,约次日合战,遂大败朱滔于经城(今河北威县北)。以功加检校司空,实封500户。
“抱真沉断多智计,尝欲招致天下贤俊,闻人之善,必令持货币数千里邀致之;至与语无可探者,渐退之。时天下无事,乃大起台榭,穿池沼以自娱。晚节又好方士,以冀长生”。后终因服用大量丹药致腹坚不食。贞元十五年(794年)卒,时年62岁。举丧.废朝三日,赠太保。
参阅《旧唐书》卷132;
《新唐书》卷138
赵憬
赵(735—796年)字退翁,天水陇西(今陇西县)人。唐贤相。曾祖仁本,官至吏部侍郎。祖渲,官左司郎中。父道先.洪州录事参军。
憬“少好学,志行修洁,不求闻达”。代宗宝应问(762—763年),吐蕃入侵,天下饥馑,朝廷议营造玄宗、肃宗陵墓,憬以平民上疏,请从简建陵,受到时誉称赞。后任州从事,试用为江夏(今湖北武昌)尉。累迁为监察御史,历殿中侍御史、太子舍人。建中初(780年),德宗擢授水部员外郎,值湖南观察使李承请为副使、检校工部郎中任职。年余后李承卒,憬为留后。后授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兼御史中丞、湖南观察使。在任二年,去职回京师,闭门静居,不与人交。后受李沁举荐,德宗召见,憬“占奏明辩,通古今,德宗钦悦,拜给事中”。
贞元四年(788年),成安公主嫁回纥,以憬为护送副使。“前后使回纥者,多私赍缯絮,蕃中市马回以规利,憬一无所市,人叹美之。使还,迁尚书左丞”。贞元八年(792年),憬与陆贽并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憬精治国之道,常言“为政之本,在于选贤能.务节俭,薄赋敛,宽刑罚”。又上《审官六议》:一议相臣,日“中外知其贤者用之,能者任之,责材之备,为不可得”。二议庶官,日“臣尝谓拔十得五,贤愚犹半。陛下日:‘何必五也,十二可矣。’故广任用,明殿最,举大节,略小瑕,随能试事,用人之大要也”。三议京司阙官,日:“今要官阙多,闲官员多。要官以材行,闲官以恩泽,是选拔少,优容众也。宜补缺员,以育人材。”四议考课,日:“今内庶僚,外刺史,课最优者,擢以不次,善矣。臣谓黜陟宜责岁限,若任要重未当迁者,加爵或秩。其余进退,宜示迟速之常。若课在中、考如限者,平转而历试之,即无苟且之心、滞淹之虑。”五议遗滞,日:“陛下委宰辅举才,不遍知也,则访之庶僚;又不遍知也,访之众人。众声嚣然,十誉之未信,一毁之可疑。臣谓宜采士论,以誉多者先用,非大故者勿弃。”六议蕃府官属,日:“诸使辟署,务得才以重府望,能否已试,则引而置之朝,无俾久滞。”德宗下诏褒扬。辅政五年,卒,时年61岁。赠太子太傅,谥日贞宪。
“憬性清约,位台宰,而第室童获犹儒先生家也。得禀入,先建家庙,而竞不营产。其镇湖南也,令狐垣、崔做并为部刺史,不守法,憬以正弹治之,皆遣客暴憬失于朝。及为相,乃擢儆自大理卿为尚书右丞,峘方贬衢州别驾,引为吉州刺史,人以为贤”。
长子元亮,官至左司郎中、侍御史。次子全亮,官至侍御史、桂管防御判官。
参阅《旧唐书》卷138;
《新唐书》卷150
摩诃衍
摩诃衍藏文史料又称为玛哈雅纳,生卒年不详。敦煌汉僧,唐德宗时人。西藏佛教史上影响巨大的著名和尚。
吐蕃在金城公主之子赤松德赞继位后,遣使从唐、印度迎请僧人,建桑耶寺,命藏人出家建僧团,译佛经,大兴佛教。786年,摩诃衍被迎请由敦煌赴吐蕃都城拉萨,前后11年中在吐蕃传播汉传佛教禅宗。禅宗传播“无需修习身语之法,有了‘不应做之事’的本性,即可成佛”。亦即“顿悟”,以为直指人心乃得开示佛性,依教修行为徒劳。此宗与当时印度人藏僧人寂护及莲花生等所主张中观之学即“渐悟”所遵循的“渐行”或“次第修行”相悖。据王锡《顿悟大乘正理决序》载,摩诃衍所倡学说极受吐蕃臣民欢迎,迅速占据吐蕃宗教中之主导地位,甚至王妃没卢氏及纳囊氏等30多位王族人物亦随其出家。“于大唐国请汉僧大禅量摩诃衍等三人,会同净域,手说真宗,我大师密授禅门,明标法印,皇后没卢氏一自虔诚。画然开悟,剃除绀发,披挂缁衣”。吐蕃僧人大都修习摩诃衍所传“顿悟”修法,以致使主修印度僧所传“渐悟”修法的桑耶寺的祭祀、供养亦为之中断,门徒及身语善业之传承亦绝。摩诃衍为传播其“顿悟,,法门,又先后著成《卧禅定论》、《重取禅定》及《经藏八十种》等论著,系统阐释佛教精义。摩诃衍为首的汉族和尚所传“顿悟”门与印度和尚寂护等所传“渐悟”门在吐蕃逐渐形成矛盾,藏王赤松德赞“亦难判断是非”。于是,在792—794年间,赤松德赞主持,由印度和尚噶玛拉希拉与摩诃衍进行辩论,即著名的藏族佛教史上的“顿、渐”之诤。辩论结果,汉藏史籍记载不同,王锡《顿悟大乘正理决序》谓结果为摩诃衍胜,但藏文史料谓摩诃衍先胜后败,随即返回敦煌,赤松德赞下令藏人不得修习禅宗。实际上,禅宗与“渐悟”派此后一直并行于吐蕃,且始终影响着藏地佛教,故至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仍在着力在著述中辩驳禅宗修法,足见其影响深远。
摩诃衍于796年由藏地回到敦煌后,继续倡导禅宗学说,其活动在《敦煌吐鲁蕃文书选集》第一册伯字314号、伯字116号两个卷子中均有记载。
参阅五世****《西藏王臣记》;
保沃祖拉称瓦《智者喜筵》;
班觉桑布《汉藏史籍》
李益
李益(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武威市)人。唐代著名诗人。李揆族子。
大历四年(769年)登进士第,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境)尉。两年后又登制科举,官郑县主簿。少有痴病,而多猜忌,故时谓妒痴为“李益疾”。
益擅长歌词,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为教坊乐工争相求取,唱为供奉歌词。其《征人歌》、《早行篇》被人画为屏障,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