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甘肃历史人物
3146400000002

第2章 甘肃历史人物概论(1)

论述甘肃历史人物,首先需要明确两点:一是甘肃相当一部分历史失载,如较长时期活动在今甘肃境内的羌、氐、月氏、乌孙、匈奴以及后来的仇池、宕吕、吐谷浑等政权,均未留有本民族文字的历史记载,其历史只能从汉族史籍的零星记述中去考求。二是如何对待唐宗室李渊家族的籍贯问题。唐以来的1300多年中,所有史籍共认李唐家族为陇西人,但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民国时期提出“李唐家族籍贯陇西是伪冒”的质疑。此说对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而李唐家族又是研究甘肃历史不可回避的重点之一。我们认为,应该把个人学术见解和历史定论相区别,在甘肃地方史研究中,不能也没有必要否认、回避李唐家族的陇西籍贯,应遵从历史定论。

甘肃历史人物产生的社会环境

从根本上说,人物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影响甘肃历史人物产生和成长的社会历史因素,概括起来有六个方面:

中华文明发祥地。秦安县大地湾考古资料证明,甘肃东部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陇东宁县一带的古豳地,又是周人的发祥地,自公刘至古公直父十余代皆在此“务耕种,相地宜”,“周道之兴自此始”。【1】陇南礼县古西垂一带,则是秦人的发祥地,秦先祖自中涌“在西戎,保西垂”,【2】历经14代,不断发展壮大,由非子受封为周之附庸,襄公时正式为诸侯国。

多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从远古起,甘肃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商、周时,除周人、秦人活动在陇东、陇南外,众多的戎、羌、氐等民族占据了甘肃大部分地区。秦、汉时期,先后活动于河西的月氏、乌孙和匈奴都曾形成很大势力。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前凉和西凉外,甘肃境内的氐、羌、鲜卑、胡等民族先后建立前秦、后秦、西秦、后凉、北凉及仇池、宕昌等多个政权。隋、唐时期,突厥、回鹘、吐蕃、吐谷浑又强盛一时。五代至宋,甘肃又是宋、西夏、唃斯哕藏族政权争夺的主要战场。元、明、清以来,通过迁徙变动,各民族经长期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汉、藏、回、蒙古、裕固、东乡、哈萨克、撒拉、土等10多个民族聚居的格局。

丝绸之路的繁荣。著名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到罗马,中间横贯甘肃全境1600多公里。这一黄金地段在汉、唐时期空前繁荣。成为沟通中国和中亚、西晋、欧洲的大动脉。长期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促进了甘肃境内以敦煌为代表的酒泉、张掖、武威及兰州、天水、平凉等一批重要商埠城市的兴起与繁荣,使临近首都长安的陇右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陇右地区也是西方文化传人中原和华夏文化传人西方的必经之地。以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为代表的众多佛教石窟寺以及遍布甘肃各地的大佛寺、清真寺,显示了甘肃历史上宗教文化的发达。

战乱频繁。多民族活动迁徙,相互碰撞,加之处于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势力的交错地带,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错居杂处,使甘肃历史上民族战争、边界战争及农民起义等战乱频率高,范围广,有时各种战乱相互交织,对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汉对匈奴的战争,唐与吐蕃和吐谷浑的战争,宋、金、夏之间的战争,特别突出的是东汉时期的三次羌人起义,北魏末年的关陇起义等对甘肃的社会经济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又如清同治年问的回民反清斗争,使甘肃人口由1230万锐减至273万,“陕甘频兴兵燹,孑遗仅存,往往百数十里人烟断绝”。【3】

民风尚武。特定的地理条件和多民族聚居的社会环境,使甘肃社会形成强悍尚武的社会风气,在今天,仍然是社会风尚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陇西、武都等郡,“迫近戎狄,维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自武威以西,“咸以兵马为务”。各少数民族多以畜牧为生,更善骑射,强悍勇武。《新唐书》记吐蕃“贵壮贱弱……重兵死,以累世战殁为甲门,败懦者垂狐尾示首以示辱.不得列于人”;回纥“其人骁强”;党项“俗尚武”。数千年来强悍尚武的民风,成为陇右各民族共有的基本民族素质,对甘肃历史人物成长发展影响至深。

由“天下富庶无如陇右”到陇中“苦甲天下”的衰变。远古以来的领先开发,丝绸之路的空前繁荣,首都长安的辐射影响,使甘肃在汉唐时期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资治通鉴》记述道,盛唐时,“自(长安)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但在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古陆上丝绸之路日渐衰落,全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特别是明清以后东南沿海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地处西北内陆的甘肃失去了原有的众多优势,至清末时已成全国最为闭塞落后的地区之一,清代名臣左宗棠在奏议中称,陇中“苦瘠甲于天下”【4】。古代历史进程中的这一衰变,对甘肃历史的发展和甘肃历史人物的产生与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史籍所载甘肃历史人物概况

准确了解甘肃历史人物的详细情况是很困难的。一是活动在甘肃境内许多民族与地方政权的历史失载;二是藏族与党项、西夏虽有文字记载,但或史籍亡佚,或侧重宗教而简略社会历史:三是汉文史籍中记述甘肃历史人物的专著很少,而且基本佚失,如唐赵武孟的《河西人物志》、清包永昌的《甘肃人物志》均失传,现存仅有民国学者张维《甘肃人物志》所收甘肃历史人物394人。

目前可反映甘肃历史人物总体情况的史籍有以下四个方面:

《二十五史》有传或附传人物。按戴逸主编《二十五史大辞典》,陇籍人物共有809人。该辞典将部分陇籍人物错注于外省,如将仇池(今陇南西和一带)杨大眼注为今陕西宝鸡人,将陇西李叔仁注为今河北冀县人等;又有部分陇籍人物漏编,如《南史·阴子春传》漏编阴智伯与阴铿等。《二十五史》中实有陇籍立传人物约900人(不包括史籍对籍贯记述有异的人物)。

正史有记载但未立传的人物。主要有吐谷浑、早期党项、仇池、宕昌、敦煌归义军和西汉金山国、凉州六谷部、甘州回鹘、嘣斯哕等地方政权和地方势力首领,历代农民起义、民族起义首领及其他人物,共有120多人。

地方志立传人物。清末安维峻主编的《甘肃新通志》所载圣贤、乡贤、群材、忠节、孝义、隐逸六类立传人物共计3956人,其中清代人物达2340人,清以前人物1616人。但此书人物传、特别是明、清人物,绝大多数仅有姓名籍贯,无重要活动和事迹可言.其中忠节、孝义两部分尤甚。此书所收人物中影响较大、贡献及事迹可称述者,除《二十五史》有传者外,约200余人。

汉、藏史籍所载民族、宗教人物。据历代《高僧传》、《高僧录》等史籍记载,晋至明,有影响的陇籍汉族僧尼中有传人物67人。据《安多政教史》、《拉卜楞寺志》等藏文史籍所载,元至清甘肃共有国师、大呼图克图以上包括西藏摄政王、格鲁派首寺甘丹寺赤巴(主持)等藏族著名宗教人物70余人。清代以来,又有陇籍伊斯兰教派、门宦创始人及教主、反清斗争首领等影响较大的人物10余人。以上汉、藏、回及东乡等民族宗教人物共计150余人。

综上所述,史籍有传或有记载的陇籍重要历史人物总计1370多人,加上疏漏人物,实际人数当有1400多人。

甘肃历史人物的基本特点

特定的地理人文环境和曲折的历史发展进程,使甘肃历史人物的产生和活动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一系列特点,这些特点又充分地体现着甘肃悠久历史的纷繁多彩与辉煌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