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博学有才,其所在的天水旧有姜、阎、任、赵四姓为大族,互相推举,结成势力控制地方。夏为单家,无势力,又不肯曲意迎合四大家,四姓欲共同迫害夏。夏被迫东游京师邺城(今河北临漳县)。曹操久闻其名,特予朝见,甚为敬重。后四姓又指派人去抓捕夏,行文颍川,将夏逮捕入狱。此时曹操在冀州正与袁绍会战,听到夏被本郡地方势力所捕,击掌怒道:“夏无罪也,汉阳儿辈直欲杀之耳。”乃令颍川郡放人,并招夏至冀任军谋掾。
魏文帝曹丕亦甚为赞赏夏之才华,黄初中(220—226年),任夏为秘书丞。丕亦雅好《书》、《传》,每与夏研讨学问,常常终日不倦。敬重夏至于不呼其名而称之为“薛君”。夏素贫,丕见其衣薄不御寒,解自身所穿锦袍赐夏。征东将军曹休入朝,丕正与夏读论诗书,丕对休言:“此君,秘书臣天水薛宣声也,宜共谈。”待之亲密无间,为时所仰叹。丕未及重用夏而崩丧。至太和中(227—233年),曾有公事移交兰台。兰台自以为台,而秘书为署,署不得移文台。夏日:“兰台为外台,秘书为内台,台、阁实相同,何不相移之有?”兰台乃从其言,此后,遂为常规。数年后,夏病故,嘱其子不可回天水。
参阅《三国志》卷13裴注
杨阜
杨阜生卒年不详。字义山,天水冀(今甘谷县)人。三国曹魏名臣。
初任凉州从事,以刺史韦端使者赴许昌上报公事,被任为安定长史。阜还,西部诸将问袁绍、曹操将会谁胜,阜日:“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失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韦康代其父韦端为凉州刺史,任阜为别驾。举为孝廉,任职丞相府,州请留参军事。
建安十六年(211年),韩遂、马超与曹军在潼关大战失败后,马超还陇上。曹操追至安定,曹因河间苏伯反,将撤军东还,阜此时出使曹营,对曹道:“超有(韩)信、(吕)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若大军还,不严为之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曹操称赞其议,但撤军仓促,未能妥为防备。超果率各羌、胡豪帅攻占陇上,郡县皆归附超,唯有冀城固守。超率万余人攻城,阜以城内兵民千余人坚守,自正月至八月救兵不至,刺史、太守欲降超,阜流涕谏日:“阜等率父兄子弟以义相励,有死无二;田单之守,不固于此也。弃垂成之功,陷不义之名,阜以死守之。”而刺史、太守终与超和,开城门迎超。超入城,杀刺史、太守。阜迎和超,但密谋反超报仇。阜妻丧,求葬假出城,与表兄扶夷将军姜叙等谋于历城(今西和县)日:“守城不能完,君亡不能死,亦何面目以视息于天下。”于是联络当地义士多人及冀城内梁宽、赵衢等共反超。建安十七年(212年)九月.阜、叙起兵历城,与马超交战于西城(即西县,在今礼县盐关、长道一带)。冀城内应梁宽、赵衢等占据冀,关闭城门,阜身被五创,宗族兄弟死者七人。超终不能取胜,奔汉中投张鲁。曹操封赏讨马超之功,以阜为关内侯,辞让不受。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汉中,以阜为益州刺史。曹军还,拜阜为武都(治今成县)太守。张飞、马超从汉中由沮(在今陕西省略阳县东)攻下辨,武都郡氐人万余户反曹应超。曹操遣曹洪抵抗,马超等退还,洪置酒大会诸将,令女倡衣着罗纱踏鼓起舞,一坐皆笑。阜厉声责洪日:“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何有以广坐之中裸女人形体!虽桀、纣之乱,不甚于此。”遂奋而辞出。洪立即撤散女乐,请阜还坐,堂内“肃然惮焉”。
刘备攻占汉中后进逼陇南下辨一带,曹操以武都孤远难守.欲将武都郡及人口移往关中,恐民恋故土而不从。阜素为郡民拥戴.因他动员劝导,氐、汉人民皆从,先后由陇南移出人口万余户.安置于京兆、扶风、天水之间,将武都郡治也由陇南下辨移置关中小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县西),“百姓襁负而随之”。阜为政举大纲而已,但对下不忍欺瞒。文帝曹丕曾问侍中刘晔等:“武都太守何如人也?”皆称阜有公辅之节。任武都太守达10余年,后迁城门校尉。明帝曹叡继位,轻装便服不遵礼节,阜问曰:“此于礼何法服也?”后明帝不着朝服不以见阜。时明帝兴建宫室,征发美女以充后庭.又时出射猎为娱。阜上疏谏,称“所谓善治者,务俭约,重民力也:所谓恶政者,从心恣欲,触情而发也。……今吴、蜀未定,军旅在外。愿陛下动则三思,虑而后行,重慎出入,以往鉴来”。明帝答道:“陈往古明王圣主,以讽圈政,切至之辞,款诚笃实。退思补过,将顺匡救,备至悉矣。览思苦言,吾甚嘉之。”
阜再为少府。是时大司马曹真领兵攻蜀,遇雨不能出军。阜上疏称,“诸军始进,便有天雨之患,稽阂山险,以积日矣。转运之劳.担负之苦,所费以多,若有不继,必违本图”,提出“年凶民饥,宜发明诏损膳减服,技巧珍玩之物,皆可罢也”。明帝采其议,召回诸军。后诏大臣议政治措施不便于民而应更改者,阜又上疏以为:“致治在于任贤,兴国在于务农。若舍贤而任所私,此忘治之甚者也。广开宫馆,高为台榭,以妨民务,此害农之甚者也。百工不敦其器,而竞作奇巧,以合上欲,此伤本之甚者也。”阜又上疏欲省宫人诸不见幸者,召御府官吏问后宫人数,御府官吏依旧例以为机密而不肯答,阜怒,杖吏至百,责日:“国家不与九卿为密,反与小吏为密乎?”明帝闻知,“愈敬惮阜”。明帝既新作许宫,又营建洛阳宫殿观阁,阜上疏称:“方今二虏合纵,谋危宗庙,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陛下不以是为忧,而营作宫室,无有已时。使国亡而臣可以独存,臣又不言也;君作元首,臣为股肱,存亡一体,得失同之。……谨叩棺沐浴,伏俟重诛。”明帝感其忠言,手笔诏答。每朝廷会议,阜常侃然以天下为己任。
卒后,家无余财。孙杨豹嗣。
参阅《三国志》卷25
庞德
庞德(?—219年)字令明,魏南安狙(huan桓)道(今陇西县)人。曹魏名将。
德少为南安郡吏,不久任凉州从事。后又从马腾讨叛羌立功而升为校尉。建安中,随从马超抵抗曹操部郭援、高干于平阳。作战勇敢,破阵斩将,杀郭援,以功拜中郎将,封都亭侯。后马超兵败,偕庞德同奔汉中。超先依附张鲁,后投奔刘备,德归降曹操。曹操拜德为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汉大将关羽由荆州向北进攻曹操.攻占襄阳。曹操派遣曹仁与德移兵樊城,讨伐关羽。关羽占领襄阳后,准备过汉水攻打樊城。曹操得知军报后派遣大将于禁率军救援,并指定德为先锋。时曹营诸将议论纷纷,以为庞德不得已投降。其堂兄庞柔为刘备部下,将会临阵倒戈。德感叹日:“我受国恩.义在效死。我欲身自击羽,今年我不杀关羽,关羽必杀我。”关羽亲自出战,德骑白马与关羽交锋,愈战愈勇,一箭射中关羽前额,蜀军失色,败回襄阳。蜀军皆惧“白马将军”。
曹仁令德驻军樊北十里。时遇连降暴雨,汉水涨溢,樊城城下平地水深五六丈。德与将士上堤避水。关羽乘大船四面进攻。德身披铠甲,箭不虚发,战自晨至午。德部将董蘅、部曲将董超等欲降,德皆斩首。关羽进攻愈猛,德箭射尽,手接兵器接战。德对督将成何说:“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愈战愈勇,气势甚为壮烈。洪水越涨越大,吏士皆降。德乘船突围,船翻落水,被关羽所擒。德立不跪,出口大骂,不降而死。曹操为庞德之死流涕,封其二子为列侯。曹丕即位,又遣使就德墓赐谥,策日:“昔先轸丧元,王蝎绝脰,陨身徇节,前代美之。惟侯式昭果毅,蹈难成名,声溢当时,义高在昔,寡人悯焉,赐日壮侯。”又赐其子庞会等四人爵关内侯,邑各百户。会勇烈有父风,官至中慰将军,封列侯。
参阅《三国志》卷18
姜维
姜维(202—264年)字伯约,天水冀(今甘谷县)人,羌族。三国时蜀汉大将,著名军事家。父姜同(jiiSng迥),为曹魏郡功曹,战死。维以父功赐官中郎,参天水郡军事。
诸葛亮出祁山,维归蜀,深得亮信任,认为他“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任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赐爵当阳亭侯。不久,又任为中监军征西将军。维跟随亮几次北上伐魏,征战既勇且谋,屡立战功。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亮卒于北征途中。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延熙元年(238年),随大将军蒋琬进驻汉中。延熙六年(243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后又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祚共录尚书事。率兵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于洮西。维以熟悉西北风俗。具有才能武略,欲联络羌、氐等民族结为联盟,坚信完全可攻取曹魏的陇右之地。费祎不主张北伐,对姜维采取“裁制”手段。但姜维仍积极筹谋,择时北向出击。
蜀汉延熙十年(247年),汶山、平康夷族作乱,维率军前往平定。后出兵陇西(今临洮)、南安(今陇西县北)、金城(今兰州)一带,降服羌人。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祎死后,维率数万人出石营,围南安,粮尽退还。次年,加督中外军事。复出兵陇西,魏狄道长李简降。进围襄武,魏军败走,维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十八年(255年),再击狄道,大败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魏兵死者数万人。魏援兵到,维退往钟题。十九年(256年)春,维升为大将军。再次整顿兵马北伐。因镇西大将军胡济误期,维为魏大将邓艾破于段谷,死者甚众。维谢过自责,求自贬官为后将军。次年,又率数万人出骆谷,径至沈岭。景耀元年(258年),还成都,复为大将军。五年(262年),再次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往陇南白龙江上游沓中一带屯驻。因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屡欲废维易将,维不自安,遂求种麦沓中,不复回成都。后维上表于帝:“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
蜀汉景耀六年(263年),魏以邓艾、钟会等三路伐蜀,维在沓中被邓艾攻破,退回阴平(今文县)。再由阴平与将军张翼、董厥共同退保剑阁。维阻钟会于剑阁,邓艾偷渡阴平。魏军压境,后主出降,并勒令维降于钟会,蜀亡。钟会推崇姜维的胆识,与之信日:“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维暗中与钟会联络,会欲据蜀叛魏,维欲借机恢复蜀汉,不幸事败被杀。维“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与诸葛亮一样,为蜀汉的兴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甘谷县六峰乡姜家庄有姜维祠与墓。
参阅《三国志》卷44;
元郝经《续后汉书》卷23
傅嘏
傅嘏(gu 古)(209—255年)字兰石,北地泥阳(今宁县)人,傅介子之后,曹魏谋臣。祖父睿,曾为代郡太守。伯父巽,黄初年间为侍中尚书。父充,官至黄门侍郎。
嘏少年早慧,博学多思,知理识要,弱冠知名。好论才性,穷根究底,少有及者。司空陈群辟为椽。时散骑常侍刘劭制订官吏考核法,交三公府讨论。嘏撰文议论精辟,针对现实,提出严密的官吏考核办法,其称“建官均职,清理民物,所以立本也;循名考实,纠厉陈规,所以治末也。本纲未举而造制未呈,国略不崇而考课是先,惧不足以料贤愚之分,精幽明之理也。昔先王之择才,必本行于州间,讲道于庠序,行举而谓之贤,道修则谓之能。乡老献贤能于王。王拜受之,举其贤者,出使长之,科其能者,入使治之,此先王收才之义也”。
正始初年(240年),嘏升为尚书郎,转任黄门侍郎。当时曹爽执政,何晏担任吏部尚书,狼狈为奸,乱政覆邦。嘏揭露何晏的贪婪行为,遂为所恶,致借故免官。后征召任荥阳太守,未赴任。太傅司马宣王辟为从事中郎。曹爽被诛后,嘏任河南尹,外统京畿.内掌帝都。时京城民异方杂居,多豪门大族,又商贾胡貊,会利之所,而奸宄所聚之地,治理颇不易。嘏考察总结历任官员施政的优点及不足,按实际情势,首先整理宦吏,“郡吏七百,半非其旧”。又让其各举良策,官曹分职,以次考换。施政以德教为本,持法有恒,具理识清,吏民安之。后升任尚书,提出改革旧官制的主张。
时魏将征东吴,上数次征求朝臣献策,众议不同。诏以问嘏,嘏以为:吴新丧君,上下忧危,横行之计,其殆难捷。唯进军大佃,积谷观衅相机而动;坐食积谷,无远劳费为急务。朝廷不从嘏之议,而命征吴,大败。吴大将诸葛恪破东关,扬言欲向青、徐。嘏议以“淮海非贼轻行之路,恪必并兵来向淮南。”恪军果图新城,因有备不克而退去。
嘏常论人的才性同异“原本精微,少能及之”。钟会将其汇集而评论。嘉平末年,封关内侯。正元元年(254年),进封武乡亭侯。翌年春,毋丘俭、文钦叛乱。有人认为司马景王不应亲自率兵征讨,可以派遣太尉司马孚前往,只有傅嘏和王肃劝他亲征。景王出征,以嘏暂任尚书仆射,随军向东。毋丘俭、文钦被击败,嘏参与谋划。景王逝世,嘏与司马文王直接返回洛阳,文王遂辅佐朝政。钟会居功自傲。傅嘏告诫他说:“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嘏进封为阳乡侯,增加食邑600户,同前所封的共1200户。是年逝世,时年47岁,追赠太常,谥号元侯。子傅祗立。咸熙年间开建五等爵,改封傅祗为泾原子。
参阅《三国志》卷21;
元郝经《续后汉书》卷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