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
3120700000013

第13章 地方特色民族音乐(1)

§§§第一节 裕固族民歌

一、概述

裕固族是全国五十多个少数民族之一,现约一万五千人,他们长期生活在河西走廊沿祁连山北麓一带,由于与蒙、藏、汉杂居,所以民族语言分东西之别,东部裕固语他们自称为“恩格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蒙语很接近;西部裕固语他们自称为“尧呼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与维语、哈语很接近。不论东部和西部裕固族,大部分人都会讲汉语——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

西部裕固族约占自治区人口的三分之一,这里的裕固族人未受其他民族的过多影响,比较纯真。从上世纪末就引起了全世界突厥学家的极大关注。因为世界上讲突厥语的民族大都信仰******教,但这里讲突厥语的裕固人都不信******教而信奉佛教(即喇嘛教),他们可能较多地保存了古代回鹘人及突厥人的文化遗产,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察研究,学者专家们终于发现裕固族是甘州回鹘人的后裔。唐武后时(公元684—704年),有一部分回鹘人从蒙古高原迁徙到河西走廊。公元840年,回鹘王朝因内乱纷起,又受黠戛斯的侵袭,加之大雪成灾,畜牧业生产受到破坏,便分为三支从蒙古高原向西、南迁徙。其中一支迁徙河西,以甘州(今甘肃张掖)为中心建立政权,史称“甘州回鹘”。十一世纪,甘州回鹘政权被西夏所灭,一部分部落退到沙州(今甘肃敦煌)以南。这部分回鹘人《元史》上称“撒里畏吾”,《明史》称为“撒里畏兀尔”,这都是裕固族自称的译音。十四世纪后,“撒里畏兀”人逐渐和部分蒙古族部落融合,形成了自称“尧呼尔”的裕固族。明代中叶(公元1446—1528年)裕固族陆续东迁进入嘉峪关,定居于河西走廊沿祁连山一带。他们的历史族源可以追溯到战国、秦汉时期游牧在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魏晋南北朝的“敕勒”。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敕勒歌》便是裕固族先民敕勒人所创作。专家们把现存的数十种突厥语族诸语言划分为上古、古代、近代和现代四类,西部裕固语被列属为上古突厥语。根据柯达伊《论匈牙利民间音乐》(廖乃雄译·音乐出版社出版)一书中“音乐的发展道路不可能脱离语言发展的道路”之论断,说明裕固族民歌真可算得上是一部上古时代的“活文物”,的确很值得民族音乐工作者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二、裕固族民俗

(一)、裕固族民间文学

裕固族的民间文学体裁多样,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叙事诗、谚语、格言等。神话中有创世神话、善恶神话、爱情神话;传说中有远古历史传说、民族祖先传说、劳动英雄传说、帝王将相传说、机智人物传说、地方风物传说、风俗传说、婚俗传说、民族斗争传说等;民间故事中有魔法故事、灵怪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反封建礼教故事、爱情故事等;叙事诗有著名的《萨娜玛珂》、《黄黛琛》等,还有许多寓言、笑话、格言、俚语、谚语等。

《萨娜玛珂》是裕固族著名叙事诗,有多种变化了的体裁,主要是歌颂和缅怀裕固族历史上的一位女英雄。据传,这位女英雄是某个部落头目的妻子,在一场与外部落的战争中,她毅然参战。足智多谋、武艺高强、勇气过人的萨娜玛珂赢得了人们的信赖,在取胜后返回的路上,她身负重伤,最终献身。这首诗歌颂了萨娜玛珂的事迹,表达了裕固族人民对民族英雄的怀念和景仰。

(二)、裕固族美术

裕固族人民擅长编织,他们能织出结实耐用的褐子,编织各种口袋、马缰绳等日常生产和生活用品,而且还能在其上面织出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裕固族妇女的发饰上有用珊瑚珠、海贝、绿色和蓝色的绸片及各色丝线,编制成的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案,这些图案色彩鲜明,华丽大方,也是精美的手工艺品。刺绣和剪纸在黄泥堡、大河区一带比较盛行,妇女的衣领、衣袖、布靴上都绣有各种花、鸟、草、虫等图案,剪纸的图案风格大致和刺绣的花纹相似,形象活泼、栩栩如生,这与他们从事畜牧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裕固族民歌

裕固族是一个善歌的民族,他们不但喜欢唱本民族的民歌,也爱唱邻近其他民族(汉、回、藏等民族)的民歌。裕固族有句俗语说:“当我忘记了故乡的时候,故乡的语言我不会忘;当我忘记了故乡的语言,故乡的歌曲不会忘。”可见,民歌在裕固人心目中比故乡和语言还重要,其位置和价值都是很高的。可以说民歌充满了裕固人的所有生活与整个人生。

裕固族把他们的民歌共分为十二类,即:牧歌、情歌、织褐子歌、捻线歌、割草歌、历史歌、婚礼歌、酒歌、山歌、花儿、小调、划拳曲。这种传统的分类概念很特殊,也很严格。他们总是把“歌”和“诗”联系在一起,如果歌词不优美如诗,就不承认其为本族民歌。例如他们把“擀毡歌”叫“数数儿”,把“催眠歌”叫“哄娃娃睡觉”。所以就把“催眠歌”、“擀毡歌”、“奶幼畜歌”、“学步歌”、“垛草歌”排除在民歌之外,如果再加上这五类歌种,裕固族民歌就会有十七类之多。前八类是真正的裕固族固有歌种,几乎全部都用裕固族语进行演唱。他们把“山歌”称为藏族的歌,大部分都用藏语演唱;把“小调”称为汉族的或农区的歌,多用汉语演唱;把“花儿”称做回族的歌,全部都用汉语演唱;把“划拳曲”称为蒙古族歌,用蒙、汉混合语演唱。

裕固族民歌的实用性很强,无一不与放牧、生产劳动及家庭生活有关。“催眠歌”是裕固人刚出生后最先听到的民歌,它节奏明显但并不强烈,与拍哄孩子的动作相一致,可用4/4、12/8记谱;“学步歌”为2/4拍,强弱分明,速度适中便于小孩踏上步子。曲调非常短小,音域很窄,在八度内呈驼峰状进行;“历史歌”题材可分为三类,一是说唱本民族历史的《西志哈志》;二是叙述妇女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三是童话故事;“小调”的旋律流畅,节奏规整,结构均衡,风格和河西走廊的汉族小调近似;“牧歌”流行在“草原上的裕固人”中间,按所放的牲畜不同可分为“放羊歌”、“放牛歌”及“放驼歌”等几种,旋律悠扬、开阔、热情奔放,音域宽广、曲调高亢、朴素动人,节奏较为自由,大体规整;“山歌”流行在“山里的裕固人”中间,大部分用藏语或无词义的音节演唱。曲调主要来源于藏族“拉夜”(即山歌),也有一少部分脱胎于“牧歌”。这些曲调用虚词演唱;裕固族的“花儿”属于“河湟花儿”,用汉语演唱。是在吸收回族花儿曲调的基础上加工改造产生出来的,音域低,旋律质朴,感情细腻、深挚,在花儿中独树一帜,别具风采;“婚礼歌”分为“梳妆歌”、“戴头面歌”、“哭嫁歌”、“惜别歌”、“送亲歌”、“告别歌”等。另外还有青年男女对唱的“情歌”、“思念歌”,以及赞美家乡的“赞美歌”。旋律古朴苍劲,音区低、音域窄,采用变节拍、有曲首等形式。婚礼歌的曲调短,而歌词却很长,一首往往能唱上四、五个小时;“奶幼畜歌”是按所奶幼畜的不同分别叫“奶绵羊羔歌”、“奶山羊羔歌”、“奶牛犊”、“奶马驹”等;“擀毡歌”是擀毡时齐唱的劳动号子。流行于“山里的裕固人”中间。用东部裕固语演唱,曲调短小、节奏清晰。气氛热烈。“垛草歌”是一领众和的劳动号子,流行在“草原上的裕固人”中间,用西部裕固语演唱。旋律坚实有力、节奏鲜明、句式规整,唱起来格外嘹亮、感人;“划拳曲”是从内蒙流传过来并逐渐演变而成的裕固族民歌,它用蒙、汉混合语演唱。歌词多为数字,其中还有些词既非蒙语,也非汉语,更不是裕固语,谁都听不懂唱的是什么意思。因要在强拍上划拳出手,所以节奏清晰、强弱分明、旋律跳进,情绪诙谐、活泼有趣。

(四)、裕固族舞蹈

裕固族的舞蹈主要有集体舞、双人舞、男女独舞、马上舞等多种,主要是表现欢庆丰收、喜庆节日、婚礼、狩猎、宗教活动等内容。集体舞的形式多种多样,以鼓乐和歌声伴舞,男女老幼排队或围成一个大圈,中间置以篝火或猎物,或快或慢,或轻或重,节奏强劲有力;双人舞主要表现生活、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某些场面;男女独舞以腾跳见长,基本上保留了裕固族古老的腾跳形式。建国后裕固族的民族舞蹈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作品,如《我们来自西州哈卓》、《迎亲路上》、《奶羊羔》、《腊梅开了》、《甜甜的泉水》等。

(五)、裕固族传统节日

九月大会:亦称“十月大会”,裕固族传统宗教节日。流行于甘肃肃南县裕固族聚居区,每年农历十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举行,为期三天,系纪念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逝世日而举行的传统宗教活动。节前寺院墙壁及门窗都刷成白灰色以示纪念。节日期间寺院内正中挂宗喀巴像,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寺院,向宗喀巴像上香、叩头,喇嘛、僧人诵经。寺院以手抓羊肉、油炸果子等食物招待参加者;六月大会:俗称“过会”,是裕固族传统宗教节日。流行于甘肃肃南县裕固族居住地,各寺院会期时间不一,多在农历六月初一至十五日举行。届时,山区牧民要请喇嘛念平安经,并上山祭鄂博。去时人们手拿鄂博杆和清茶,来到规定的祭神地点,边向山上洒清茶,边祈求山神保佑。正月大会:裕固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流行在甘肃肃南一带。该会的具体日期不完全一致,一般在农历正月十日至十五日举行,为期六天。届时,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来到寺院,老人们为祈平安烧香磕头,点灯祈祷。寺院僧众戴面具,装扮成马、牛等形象,跳古老的祭神舞,裕固语称“禅”,并向人群抛撒红枣,以示吉利。寺院用手抓羊肉、油炸果子、奶茶等招待参加者。有时还举办酥油花灯会;火驱凶神:裕固族的古老宗教性习俗,每年春节除夕前举行。旧时,人们认为每年阴历除夕至次年正月初五,是凶神恶鬼最猖狂的时候,只有火才能驱逐凶神恶鬼。因此,除夕来临,裕固族家家户户要把帐篷(或房屋)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在门外的空旷地方点燃两堆火,边放鞭炮,边驱赶牲畜从两堆火中间通过。从除夕到正月初五,帐篷及畜圈内外都要挂上酥油灯,彻夜通明。这样,凶神恶鬼就不敢接近人畜,以保平安。春节:春节也是裕固族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一般节期为五天,从正月一日到五日,有的地方要持续到十五日。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拆洗衣被,打扫卫生,准备节日食品还要准备鞭炮、酥油灯和蜡烛。腊月三十日下午,人们还要选一块干净的空地点燃两堆火,然后放鞭炮,驱赶牲畜从火堆中间走过,以示在新年里人畜两旺。这天要将刀、剪、扫帚都收起来,不到初五不得动用。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饭后相聚在一起,通宵达旦地欢乐唱歌。年初一拂晓,进行敬天神活动。清晨吃过饺子,喝过奶茶,便穿上新衣,戴新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祝福。剪鬃毛:裕固族的传统农祀活动,流行于甘肃肃南一带,一般在每年农历四月十一日以后的几天内择日举行。裕固族人非常爱护牲畜,当小马驹长到一周岁时,要举行隆重的第一次剪鬃仪式。在这一天,要请来亲朋邻友祝贺。剪鬃时,一边唱《剪鬃歌》,一边剪。剪下的第一撮鬃毛,拿进帐篷,献给佛像,以求保佑。剪完后,主人要盛情款待客人。客人借酒祝兴,赞美主人有了骏马。最后,主人要骑上马驹串帐篷。每到一处,人们要以吉利的话祝贺。

(六)、裕固族服饰

裕固族男、女均穿戴镶边白毡帽,身穿高领偏襟长袍,束腰带,衣袍袖口、下摆口、两侧衩口镶有多色图案花边,足穿高腰子翘头皮靴或花边布鞋,按季节、地区分为坎肩、夹、绵、毡、布、皮衣,视经济条件由绸、缎、布、褐、皮作料。男女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

已婚妇女头戴喇叭形高顶红缨白毡帽,帽沿缝有黑色花边,耳垂大银环,服饰称“凯拜什”,胸前佩戴两条红、黑布料作底并镶有五色丝线、珊瑚、珍珠、玛瑙、孔雀石、海贝、银牌的长方形"罕"和用铜环连接成3小节小正方形带穗子的“鲍斯玛”,后背垂有长约1.2米,用红、 黑布作料,镶五色丝线,上缀24块大小不一的白色海螺圆块,下连红、绿线穗的“董地斯”饰物,脖颈戴有珍珠项连。这样的装饰是为了纪念裕固族女英雄萨尔玛珂。妇女的服饰中胸前两片“罕”,表示遮住乳房和两腿,后垂的“董地斯”,表示遮住脊骨,飘荡在帽顶上的红缨穗和红色腰带,表示洒满草原的鲜血。裕固族妇女在胸前或在腰带上佩有5 种圆形、方形、三角形绣花荷包,分别 盛放针线、香料、钱币、鼻烟等物,腰间系有5色丝巾。

裕固族男子头戴圆顶金边扇形白毡帽,帽顶镶有金色或黑色的图案。用金丝边作料的习俗,是裕固族东迁时传下来的,表示富贵平安。同时还有戴耳环、佩短刀、悬绣花烟袋、火镰、小酒壶、佛像等生活习俗。

裕固族少女头戴用红布料作底,上缀各色珊瑚、海贝、珍珠和丝线的宽带子。带子前下边缘连有各色珍珠帘,垂在前额上的称“沙尔达戈”,头后连接两条长飘带,脖颈戴几串珊瑚、珍珠、耳垂玉石、珍珠,胸前佩戴红布料做的方块胸饰,上缀海贝、珊瑚,下垂五色珠串成的线穗,称为“舜尕尔”。后背上辫子连着的用红布料作底、五色丝线镶边、镶满珊瑚珠的饰物,称为"格吾赛",足穿翘头高腰布鞋。姑娘出嫁时穿婚服,改戴高顶红穗白毡帽或扇形皮帽,身穿绿色偏襟长袍,系红腰带,用蓝色纱布罩面,表示蓝天覆盖着春天的绿色草原,以草原换来新生活。

裕固族信仰佛教,服饰中也有宗教含义,如妇女前胸"罕"上的银牌"牙尔金"表示盛开的鲜花,"品"形图案表示"玛尼青宝"(佛教用语),下垂的"鲍斯玛"里的圆铜块"董的额"表示金轮,下面的穗子表示金轮光芒四射。老年人胸前佩戴铜制佛像表示保佑平安之意。

裕固族服饰中保存了部分古代先民的服饰特色,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部分服饰特点,形成了现在的独具特色的裕固族服饰。

(七)、裕固族婚俗

裕固族婚俗分为正式婚和非正式婚。明媒正娶,名正言顺,谓之正式婚。正式婚仪式繁多而隆重,其仪式有:求婚、许亲、说亲、定婚、选人、戴头、送亲、打尖、踏房、迎客、尧达曲珠尔、阿斯哈斯、献羊背、道谢、交新娘、入洞房、生新火、回门、串亲、出牧、站娘家;非正式婚有勒系腰婚、帐房杆戴头婚、招赘女婿婚、童养媳婚、兄弟共妻婚。

裕固族的婚姻受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存在着不少封建落后的风俗。表现在包办买卖婚姻上,即使明媒正娶,虽然符合封建礼教,实际也是包办买卖婚姻。男方要负担很重的彩礼和婚姻各种仪式礼节的庞大开支,造成裕固族中很少有人举行明媒正娶的婚礼。据五十年代初社会调查,原亚拉格家部落中,有232个成年男子,正式结婚的只有47人;大头目家部落共38户人,正式结婚的只有7户。还据调查:大头目家部落的富户牙拉示富巴和拉什旦结婚时,付出彩礼计牛15头,马6匹,绵羊50只,山羊15只,茶砖10块,自布10正(每正约一丈五、六尺),衣服12件,头面一副(计500元),送亲友的哈达用自布约10正,请头目、亲友喝茶喝酒花费约700余元,以上各项费用按五十年代初物价折算人民币五千六百多元。所以,解放前一般贫困之家的牧民结不起婚。

(八)、裕固族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