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甘肃文史精萃4:风物卷
3116200000043

第43章 陇东婚俗趣谈

杨天荣

陇东地区婚俗,其内涵丰富深厚,蕴涵着淳朴的古代风尚,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共俗”的特点。不论其形式还是其内容,别有情趣。这里主要介绍几种陇东传统婚俗礼仪。

飘彩迎亲之日,先要举行“飘彩”活动。即是:新郎家必须在新娘到来之前,先在大门口横挂黑、红色两条布带子作为“门彩”。红布带多是姑娘们的红包头,黑布带多为老奶奶的黑裹巾。前来贺禧的人、送亲的人,以及新娘都得从“彩”下面经过。乡俗认为,从门彩下经过,人们身上带的凶煞、邪气都被门彩化解了。这样,新郎、新娘也都会天长地久,吉祥如意。

在迎亲中,有一位“下马先生”(主婚人),他是整个迎亲活动的中心人物。他熟悉迎亲礼仪,具有风趣与幽默感,并会唱迎亲歌。

按乡俗,他要手端盛有谷草节、核桃、红枣和古币(铜钱)的木升子,先在大门外迎候新娘。新娘到来后,他紧随着新娘,边撒升子中谷草节等物,边唱迎亲歌,以此逗乐渲染婚礼喜庆气氛。人们认为这是驱散凶煞、邪气和鬼神,祝福新娘顺利平安来到婆家。如“下马先生”唱道:“新人来到大门前,红鸾天禧紧相连。凶神恶煞皆退位,有福有禄万万年。”待新娘过了门彩,进入院内,飘彩活动结束,门彩方可取下。此时,在旁围观的亲朋好友们,一片欢腾。

迎花按乡俗,进入院内的新娘还未下轿时,新郎家为新娘举行“迎花”仪式。由迎亲婆从新娘头上取下一朵头花(旧时为银制的头簪)给带领新郎的一位男人,新郎紧随着围绕新娘的花轿左转三圈,右转三圈,然后新郎向花轿作揖,继而从领者手中接过头花,插回新娘头上,意味着新郎对娶回新娘表示欢迎,又有互敬互爱之意。接着,新郎家的主事者(俗称“总管”)还要向护送新娘嫁妆箱的“压箱娃”给“压箱钱”。如果主事者给了压箱钱,压箱娃娃就离开箱子,新娘则可下轿入洞房。“迎花”的整个过程,真是热闹非凡。

此时,大人、小孩兴高采烈,齐腾欢呼,看热闹的人们围着新娘的花轿,前拥后挤。更有趣的是那些淘气的小伙子,时不时地掀起轿帘看看新娘。

下马新娘到洞房门前下轿便是“下马”。在迎亲中,下马仪式也饶有淳朴古风。新娘下马时,唢呐齐鸣,锣鼓齐响,众多邻里、亲友前来围观。此时,“下马先生”在鼓乐的伴奏下,一边载歌载舞,一边撒木升子中谷草节等物,同时还唱着歌儿。如新娘正在下轿,当双脚着地之时,“下马先生”就唱:“一撒桃窑吉时开,二撒亲禧还门来,三撒草料与牛马,四撒铜钱和猪纳,五撒谷子连登科,六撒新人来到香桌前。”这时,新娘、新郎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香桌前,开始拜天地。下马时撒的核桃、古币,人们认为这些东西是避邪之物,小孩用了可以吉祥平安。于是,大家热闹地争抢着。

拜天地“拜天地”是婚礼中的中心仪式。男女双方由迎亲婆、送女婆陪同,众人的簇拥下走到院子提前放好的香桌前站定。这时,锣鼓响声连天,唢呐齐鸣。“下马先生”先围着香桌走三圈,其用意是看看香桌上的东西是否齐全。香桌上有提前放好的一个盛满麸皮的五升斗,中间放着7个带面花并插有用大黄纸书写的天地等神牌子的大馍头,两边插有挽着镜子的小秤,以及挽着红布带、剪刀、尺子、桃枝的擀面杖,这些均属避邪之物。

当“下马先生”大喊一声:“新人就位!”鼓乐立即停止演奏。

只听他连喊:“作揖!”“上香!”“作揖!”“跪!”“叩首!”“叩首”!“再叩首!”新郎作揖上香,同新娘同跪磕头,即表示拜天地。

新人跪定时,“下马先生”又大声喊唱:“一拜天,二拜地,三拜桃园三结义,四拜四海龙王,五拜谷子登科,六拜六时接合,七拜北斗七星,八拜八福寿,九拜九连科,十拜状元郎。”接着将桌上的《合亲书》打开朗读,新郎和新娘静静地听着这些吉利的话。读完后,《合亲书》由新郎连同神牌子烧掉。新人退位时,“下马先生”

跟随其后,又边撒木升子的东西又边唱起来:“七撒百年永同偕,八撒八封护身边,九撒室内多清静,十撒新人入洞房,红鸾天禧坐中堂!”直到新人进了洞房,方可停止。

抢房“抢房”实为“入洞房”,即由提前指定好的两个男人,一个抱新郎,一个抱新娘,在亲友的簇拥下争先恐后地进入洞房。

在新人入洞房前,洞房内的新床已经铺好,“长命灯”也已点着,门栓上还挂有一大串鞭炮。当新人被抱到洞房门口时。有专人立即点燃鞭炮,打开房门。看热闹的人此时向洞房内推进一两个男孩,以此表示新人婚后第一胎会生男孩。

新娘入洞房后,上床面向墙壁上提前贴好的“坐帐帖子”坐好,即有新郎的弟弟或堂弟走进洞房,用擀面杖从新娘头上挑下盖头(旧时,是红布做的口袋或红包头做的遮羞布)挑出洞房,交到院子里的婆婆面前,婆婆立即把盖头抱在怀里,抱回灶房,表示儿媳进门后一直孝顺婆婆。

挑罢新媳的盖头,接着由迎亲婆端来一小碗汤(由清油、蜜糖调合而成),名之为“交杯汤”,由新人喝。说是喝了交杯汤,不但婚后生男孩,而且小两口永远会相亲相爱,一心一意地过日子。喝了交杯汤,还要吃合婚饭。这是由新娘从娘家带来包好的8个小饺子,先由新郎吃4个,再由新娘吃4个。俗传,吃了合婚饭,新婚夫妇将偕百年之好。

铺床在新人入睡前,新人要进行“铺床”活动。铺床时,要在被子的四角共压8个核桃和8个枣,然后上下翻3次。这时,新娘和新郎靠背而坐,迎亲婆把新娘的秀发放在新郎的头上,用梳子边梳边唱:“一梳子两篦子,养的娃娃学戏子;一梳子两吮子,养的娃娃戴顶子。”梳罢后,新郎从被角里取出核桃和枣,放在被子上,脚穿新娘做的新鞋,将桃核和枣围绕新娘左刷三圈右刷三圈。这时,任何人不能偷吃,俗传“双双核桃双双枣,双双儿女满院跑。”新人吃罢核桃和枣,方可入睡,意味着夫妇婚后可生男育女。

拜灶在新娘婚后的第三天早晨,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别人引导下“拜大小”,即先拜祖先神位,次拜公婆,再拜见全家的大小及亲戚朋友,然后下灶房。房门口乱放着扫帚、挑水扁担之类的东西,新娘捡起后放好。进屋后,先搅几下灶膛,放一把柴禾,然后烧香拜灶。另外,饭案上放着事先擀好的面,新娘要拿起刀切几下,剩下的部分由别人代切,谓之“试刀”,其目的是看看新娘的本事。这意味着新娘要显本领,体现自己的勤快,有眼色,手艺高。

(《甘肃文史》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