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秋那些事儿:春秋五霸卷
3108500000016

第16章 华夏一家亲3

许穆夫人为国为民,虽千夫所指而我行我素,保有独立人格,真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爱国女诗人。

以许穆夫人之文采,她的信肯定更加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齐桓公看完两封信,陷入了深深的愧疚之中。

没想到,没有想到,自己的一时疏忽,竟然让卫国惨到如此地步!

齐桓公仰天叹道:“卫之亡也,以为无道也。今有女若此,不可不存。”于是他赶紧派自己与大卫姬生的的儿子公子无亏率战车三百乘,甲士三千名,去帮助卫戴公兄妹守卫曹邑重建家园。为了帮助卫国恢复生产,齐军还随军携带了大量救援物资,包括牛、羊、猪、鸡、狗各三百头,上等绸缎三十匹,建筑木材无数(搭建临时板房供难民居住),可谓衣食住行一应俱全。

然而,也许是遭受了太多的苦难与折磨,卫戴公很快就病倒了,不久逝世。卫国大夫于是跑到齐国,请立戴公的弟弟公子毁(瞧这名字取的)为国君,当时公子毁正避难在齐。

齐桓公当然义不容辞,于是他亲自率军,把公子毁护送到了曹邑,立为卫文公。

这个卫文公毁,你别看他名字不咋地,他比前几任卫国国君好多太多了。史书记载,卫文公授命于危难,与五千子民同甘共苦,兢兢业业,励精图治。他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短短一年的时间,卫国仅军事实力就增强了十倍之多(从三十辆兵车增至三百辆)。《诗经》中有一首《定之方中》,便是后人追忆文公当年的中兴卫国之举。

齐桓公也对卫文公非常满意,于是在两年后(公元前658年)的春天,率领诸侯在楚丘这个地方(今河南滑县东)为卫国修了座大城,作为卫国的新国都。

这里又要提到《诗经》里的一首诗了,这首诗叫《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歌的大意是说:他送给我果子,我回赠他美玉,这并不是为了“还报”,而是为了表示和他永结同好。

据《毛诗序》解释,这首诗就是卫国百姓为了赞颂齐桓公感谢齐桓公,感谢他打击戎狄恐怖主义活动,为卫国提供军事援助与经济援助,并帮助卫国建城复国而写的。不过照我看,这首诗重重叠叠,缠绵悱恻,肉麻鼻酸,倒像是出自女子之手,联想前面许穆夫人的事迹,莫非它是这位才女写给齐桓公,也就是她那无缘的夫君的一首情诗?

呵呵,看来我也挺八卦的。

我们回过头来再说赤狄,当初,贪得无厌有如豺狼的赤狄人将卫国烧光杀光抢光后,转身又回头往北去攻打邢国,邢国抵挡不住,只得再向“居委会大妈”齐桓公求援。

狄人来来去去,打完了就跑,跑完了又打,典型的流窜型作案,真的很难搞。

难搞也得搞啊,于是,在齐桓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59年),齐、宋、曹三国联军救邢,大军驻扎在聂北(今山东聊城境内),未及救援,狄人已将邢国攻破,邢国难民遂纷纷逃到诸侯联军中。

《韩非子》一书说,诸侯联军之所以没有救援邢国成功,是因为齐桓公故意想等到邢国被灭亡之后,再去帮它恢复起来,以获得更大的名声。这个说法史书无载,恐怕是韩非附会的。不过《公羊传》叙及此事有言:“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其语耐人寻味。

总之,齐桓公来迟了,邢国早已被狄人烧成一片废墟。无奈,齐桓公只能亡羊补牢,率军打跑了狄人,然后与诸侯一同帮邢人重建家园。

是年夏,齐桓公率领诸侯在夷仪这个地方(今山东聊城县西二十里)也为邢国修筑了一座大城,作为邢国的新国都,然后又大方的送给邢人兵车百乘,士卒数千,以保护他们的安全。时人感激齐桓公救患分灾、存亡继绝之功而赞曰:“邢迁如归,卫国忘亡。”意思是说邢人迁都就如回老家,卫国重建也忘记了亡国之痛。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齐桓公让各国人民深深体会到了华夏联盟大家庭的温暖。

正因为如此,据《国语》记载,这以后“天下诸侯知桓公之非为己私也,是故诸侯归之。”《管子》则记载:从此,齐桓公“令固始行于天下矣。”

之后,齐桓公又派人陆续在中原北部修筑起葵兹、晏、负夏、领釜丘等几个军士要塞,用以防御赤狄对邻近各诸侯国的侵掠。

然而,齐桓公做了这么多,都属于消极防守,赤狄族这个华夏之大患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怎么办?

齐桓公答曰:凉拌!

换做是从前的齐桓公,他一定会发动远征,攻入赤狄腹地,将其一举覆灭,就像他覆灭山戎一样。然而此时的齐桓公,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意气风发的齐桓公了。此时的齐桓公,即位已近三十年,霸主也当了二十余年,他老了,累了,自满了,懈怠了,再加上小疾不断,身体大不如前,再次远入蛮荒,他力不从心。

况且,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因为此时在中国的南部,一个更大的蛮夷部族崛起了,它的实力不仅远超山戎赤狄,甚至还在齐鲁宋等中原大国之上,如果说戎狄只是华夏的肌体之病,那么它简直就是华夏的心腹大患。

这个部族,就是蛮夷中的战斗机,诸侯里的航母舰,所谓“南蛮”之领头羊楚国。

所谓“蛮”,即泛指生活在中国南方的各异民族,包括荆楚、三苗、百璞、百越、巴蜀等等,而生活在今湖北秭归一带的荆楚,便是南蛮各族中最强大的一支。

与戎狄不同,荆楚之文化虽与华夏文化迥异,但在名义上它也是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只不过是打引号的诸侯国而已。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得从头说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