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曙光
3108300000010

第10章 幼苗茁壮

2005年王副县长改任为县委副书记,升级为县里的第三号领导,说话和建议也会更加有分量了。朱为民感觉可能又要有什么事情发生,私下里跟傅满屯说,无论如何也要举荐他当镇长,这样他们两个才能更好的推广“代表”这项制度,并能够完善而有效地把这项制度落实到实处。他又注重地说:“就算你当不了镇长,也得有个镇长才行,以后的工作中,再有上级哪位领导来报销条子,有两个人也好有个推辞和周旋。”

果然,在这年年底,县里给黄沙镇配了镇长。新镇长年轻有为,也是个干事业的男人。就是在当年,朱为民光荣地被民主选举推选为中州市人大代表。

新镇长不是别人,是县委王书记的秘书。这件事看着很顺理成章,从常规的官场规则看,更为正常,可是明眼人当下就说:“这下老朱要走了,镇长的职务只是一个过渡,马上就该升为书记了。”

朱为民自己当然也明白官场的规矩,在正常情况下,也真的就是这样的游戏法则。但是,他却不想放弃自己的这块实验田和练兵基地。因为,他觉得还没有在黄沙待够,总感觉自己已经是黄沙的一份子,黄沙原来就是他的家乡,冥冥之中的这份爱家乡的不了情总像蚕丝一样,一天一天缠在心里,一层一层地越来越浓重,他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怎么会对黄沙这么情深意厚。

鉴于此情此境,朱为民选了一个周末,来到镇长办公室,要开诚布公的跟他谈谈心。他说:“无论别人怎么说,我们既然今生有缘成为工作的搭档,就要像亲兄弟一样坦诚合作,在任一天,就要和谐一日。联户代表这个事,因为起始在先,就还有我和满屯继续实践下去,你呢,就主抓全镇工作,劳累又辛苦,还容易得罪人,这些我很清楚,但是,我们各司其职、携手合作把黄沙镇的工作搞好,不给同事们说闲话的余地,更不为领导添乱,你说行吗?”

“像兄弟一样合作愉快!”两个手同时伸出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朱为民自己说要像兄弟一样跟镇长合作,还真就认为他们已经是兄弟了,心里想法禁不住说了出来:“如果有一天兄弟该高升了,最好能不能换一个单位,因为我对黄沙情有独钟,也就是说我不想离开黄沙这片用情感用整个身心捂热的、暖出深情厚爱的土地,希望镇长理解和帮助我。”

镇长不明白也不想驳他面子,只是微笑着听他说。却还是忍不住暗想,这种事岂能是你我能做得了主的吗。但是他不忍心指出来,只得点了点头表示理解他。

其实朱为民应该很清楚的知道,这也是明摆着的事,他和镇长都不能决定自己的去和留,更不可能想留就留,想走就走,两人都不是能拍板的人。就算这里是你的家乡,政府机关也不是自己的家开的,共产党不可能把哪一块地方长久地划归你管,这些道理谁都懂,懂的人却说出如此的话来,真是有点“花痴”的意味。总之一句话,你再离不开黄沙,再爱这里的土地、人民和一草一木,那也不是你的家!

最后,镇长只得明确表示:“我一切服从上级,当差不自由,诚心合作,以团结为主。”当然,他表示联户代表制度他不太了解,自当还由朱为民和傅满屯主管,他一定会配合,诚恳合作,决不拖后腿。

朱为民和镇长谈完自己的心事,并得到镇长的理解和明确表示后,就着手为农民办实事这个方面来,他感觉一个崭新的黄沙将要掀开新的一页了!

黄沙镇通过招商引资,2005年已经有了2600万元的财政收入。镇里财税收入高了,老百姓还并不富余,征地工作也越来越难,上级一层层压下来任务,乡镇级干部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上,受压制。下,老百姓不理解还遭辱骂。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难题是当时全国各乡镇工作的难点,朱为民想找到破解这个难点的方法,既让群众明白事理,理解干部的难处,又能让上级满意。一个国家面临的大难题,能是那么好想出的法子吗?

朱为民开党委会时说:“国家提倡要以教育为本,邓主席就曾后悔说,他应该倡导先抓教育。自古以来,教育才是国家的大业,国民素质的提高才是整个民族的进步。虽然有口号喊“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教育”。而邓主席的这个教育并非指的是孩子教育,而是指的整个民族教育。现在我们要紧跟国家政策走,把财政收入列出一部分给教育大业。”

大家不明白,教育一直有专项拨款,怎么又要单列款给教育,一致向朱为民看去。

“这个教育,是要对咱们的村级干部和骨干群众来个全面而又系统的大教育。我初步设想了一下,把全镇村级干部集中到一个地方,从思想文化到个人形象,来个全方位充实大脑提高思想加强教育。现在的一些商界大鳄们,他们富了后,也要懂得新的科学管理和用人之策略。时代在发展,光用旧的思想在哪一个行业都行不通了。而我们的村干部们,多数文化不高,就是参加开几次会,也是只记事不记品德思想,长久与社会和政策严重脱轨,仍然用旧方法和“硬门头”支撑村里工作,这样下去,老百姓就越来越不服气,镇里工作也就更难开展。以前出现的多起民情闹事和大乱子都是例子,也都是由蛮干造成的后果,我们现在如何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让矛盾化解在萌芽中做文章,我认为,培训是一条最好的能从根源上找到捷径的方法,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来议一议,谁有什么看法都可以说出来。”

有人说:“培训虽然好,却是得花费很多钱的,而且短期内又没有什么效果,不如把这笔钱投资个什么企业,不单能为镇里很快创收还能很快收获到成就。”

更有人说:“培训一批人,三年选举又换一批,前批等于白培训了,新换的一批还得再花钱培训,虽然说起来是好事,却有点劳民伤财之嫌。”

傅满屯说:“我认为培训很值得,也是个很有远见之策,如今的农民,再不是没出过三门四顾没见过火车飞机的老土了,他们有些人比咱们懂法懂理,见的市面比我们还要大还要多,而领导他们的村干部们,无论是文化和眼界还不如他们,这样的干部让他们服从起来是很有难度的。文化教育和理念培训应该说迫在眉睫,不容迟疑。是的,同志们说的也对,一批干部只任三年,三年后很可能又换了新人,又得重新培训,我则认为这样反而更好,更有利于推进发展。因为,下一批再培训新的干部,又等于扩大了培训面,更多的人得到提高和教育了。我建议,我们如果往后经济条件允许了,还应该展开培训面积,扩大培训队伍,从村干部到各个村组干部和党员,再到各个家庭的当家人,也就是我们新选的家庭法人代表都要得到培训,这样才更有利于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提高,全面普及农民文化化、素质化是当务之急。”

“满屯的话很在理儿,也说到了要害处、说到了实处,我认为值得大家深思。不过,当前还不敢大张旗鼓的做,那就暂时作为咱们的初步设想吧,咱们得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探一步,看看效果和反应再作下步决定吧。”

两个主要领导又是从农村一节一节过五关斩六将的实干过来的干部,更是他们的经验之谈,大家听了,也有人认识到形象工程只能是一时好看,像栽花,像花大价钱买回个花瓶,对老百姓没一点好处。比如说,把镇政府机关的大楼推倒,重建一座时髦的新型的现代化办公楼;或者是办个不伦不类的新型的什么小企业,这些都是为官一任给自己立个碑牌之举,自己不单能得到建筑单位送来的好处还能指着大楼说,这是我的成绩,要让后人记住他的功劳。其实,后来的干部,哪个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一高兴也会推倒大楼按自己的设想重建大楼,再树一个自己心里满意的认为有特色的形象,推倒前人建自己的楼,这种事例太多,属于彻头彻尾的劳民又伤财、害国家肥自己的工程。朱为民不愿做这些文章,想都没想这个事,更不想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和精力,如今依然还在他的前任书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装饰的办公室里办公。更没有如别的领导那样,有权后大肆挥霍,或借开会之故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再想法设法搞几次出国游,拿公家的钱当纸一样去消费、去燃烧,而是要搞培训农民之大计,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无知愚昧问题,这在古代恐怕是很少有的,今天也太为鲜见。

2005年5月,黄沙镇召集全镇村级干部,有书记、村长,副书记,会计,计生干部(包括新选举的和落选的干部)和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全镇共520人,租了10辆大巴汽车,并发放了统一迷彩服和军用球鞋,集合在新乡市辉县的“百泉大酒店”里。

百泉大酒店,位于豫南省辉县市苏门山南麓,因湖底遍布泉眼,故名百泉。泉水自地穴迸出,累累如贯珠,又名珍珠泉。百泉早在三千年前殷商即行开凿,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防泄水,绕岸砌石,成一长方形泉湖。湖水面积三万四千多平方米,经常流量四至五个立方米,最深处达三米,水温常年二十度左右,冬暖夏凉,湖水四季碧绿,清冽纯净;湖内鱼来蟹往,荇藻交横;湖畔亭台楼阁星罗棋布,曲桥相接;湖周古柏参天,绿柳婆娑,山水楼台交相辉映,景色如画。一向有“中州明珠”、“北国小西湖”之誉。

苏门山属伏牛山脉,地处山下的百泉宾馆自是风光迷人,气候凉爽,就是最高温的夏季,这里的晚上还要盖被子睡觉,所以,豫南省多届高考试卷就设在这里批改,曾经的那一段时间,这里就是改卷的专业用地,那时候的百泉宾馆,是一般人不能随便出入的禁地。不知道有多少人的命运就是从这里开始了飞黄腾达。

之所以黄沙镇把百泉宾馆选作培训农民的基地,不是他们有钱没处扔,而是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第一次在中州武警职业学院培训时,因离中原比较近,请假和无故离去的人太多,管理起来很困难。二、那里的伙食和居住条件太一般,致使很多人中间拉肚子,感冒等。三、要系统的培训就得全方位教育,首先从最基本的宾馆式卫生和整洁状况,实地实情教起才最有力,只有正规的宾馆服务和卫生条件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鉴于这三条,他们决定就是多花钱,也要起到最好最高的效果才是目的。

第一天下午到百泉宾馆后,先在大院里集合宣布每村的房间号,按顺序入住各自房间,要求大家务必按宾馆规矩行事,不得大声吵闹和嬉戏,损坏物品要照价赔偿等纪律。

每天早晨六点以吹哨为令起床,六点半在楼下集合,排队形、整队列,升国旗。

然后,把大家分成六个小组,带领大家合唱《国歌》、《大刀进行曲》、《团结就是力量》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习雷锋好榜样》等革命歌曲。然后,再看哪个组唱得声音洪亮又整齐让村与村之间做个小比赛。

接下来,由现任武装部部长刘胜利和下属同志轮流指挥,整队列,并反复操练:立正,稍息,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齐步走等。

就这些动作,看似很简单的动作,对于这些来自散沙一样的农民们,又是老、中、青和男、女都有的人群,要作到步调一致真是很不容易。上两次培训,他们想搞得正规又严肃些,请来了部队的专业教官训练大家,结果差点发生了打架的事故。教官一上任,就把农民当成了刚入伍的军人,对大家要求十分严格,看哪个人动作慢了,动不动还过去踢一脚,农民们其实已经是认真又刻苦了,可还是难以达到教官的严格要求,嫌农民们接受慢不听话不懂得军规、军令。有些年龄偏大的干部,从心里不服气小教官,干脆就不愿听他的指挥,小教官也忘了他的“兵”不属于他领导,就点名批评还把个别人拉出来要体罚他们,大家看这个小教官还真把自己当“官”了,也十分生气,他们就群起而攻之,要教训教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教官。虽然,碍于镇领导的面子没有真采取过激行为,最终还是造成了集体罢练。

大家没有采取过激的行动,这都是因为刘部长及时作了工作。他代表小教官先跟村干部和大家赔理道歉,又是安慰又是保证,说了许久好话大家的情绪才平静下来。他说:“一个小兵蛋子懂个狗屁事儿啊,咱们搁不住跟他一般见识,大家要气就气我老刘,狠狠骂我老刘给大家出出气吧。”

话说到这份上,凡是来培训的人又都是觉悟高品德好的人,大家自然都是讲情面的人,看刘部长如此诚恳,纷纷表示就此一笔了之不再提。

另一方面,刘胜利又跟小教官解释说:“你面前培训的这群对象不是军人,更不是青一色刚入伍的小青年,腿脚轻便、身段灵活,随你怎么指挥他们都不敢不听你的。而眼前的这些人,他们都是一老半百,更有当爷爷抱孙子的人了,你在他们眼里还是一个毛孩子呢,哪能这样训人家啊。镇里请你来训练他们,也只是增强一下他们的积极性和爱国爱集体的思想,并没有要求真的把他们训成军人,所以说,训练的对象不同,理当采取的方法和要求也灵活一些。”

第三批,也就是从百泉这批培训起,就由镇武装部部长刘胜利同志自己充当教官,部里的其他同志配合训练大家。对这些参差不齐的群体,他采取了灵活机动的办法,既训练了大家又不那么严格要求军式化程序的硬训练。

他采取多鼓励少批评,就是批评也是采用玩笑谈心的方法说说某个村,特别是用不点名批评的策略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比如说,黄沙村比小陈村整齐,小陈比大有庄口号响亮,大有庄比岗李方向感好,岗李比南寺团结集中,南寺又比黄沙唱歌洪亮等等。如此这样,显得大家都有了优点,也更有了比一比,超一超的心情,所以各个村都很有激情,无意中使大家凝聚了团结精神。

开始大家还觉得有点瞎胡闹,唱的也不是那么认真和投入,都是成人了,这样对他们有点小儿科,有事就说事,都是半老的男人了召集这儿唱什么歌儿,能搞出个什么意义来嘛,过于儿戏又有点拿人当猴耍一样。

农村改革这些年来,农民的集体意识已经丧失差不多了,各自都在为自己的二亩地和小财政打算盘,一天到晚总是拨动着自己家的算盘珠子,按自家的计算器,盼着自己家的数字一年一年的往上增加。凡是姓“公”的物质和财产,大家都在损坏,哪怕是拿回家自己没用也要拿走,总是报着我不拿别人也会拿,不拿白不拿的心理。大家就都把“私”字当先,拿了也白拿的思想,所以,“公”这个字,在当时的农村早已是泛泛之谈。当大家通过三天来的学习和合唱,仿佛从遥远的地方又找回了那久违的感觉,一股股暖流缓缓地、慢慢地回归到心底里来,精神也为之大振。原来这形势上的唱歌和排列队形,竟然有着潜移默化的奇妙之处。

特别是第一次升国旗时,大家开始是偷偷窃笑,一会又哄堂大笑起来。刘胜利开始是唬着脸,见大家哄笑,脸“嘭”一下就红了,两只眼一下子瞪圆了,非常生气地大声命令:“停下升旗。”

他瞪着两只铜铃一般的大眼睛,脸黑的能扭出水来,虎视眈眈一言不发地巡视着每一个人,直到把大家看得个个低下了头。又过了一会儿,他哆嗦着嘴唇这才沙哑着嗓子说:“乡亲们,按说,我没有权力批评你们,更谈不上教育这个词。但是,你们这一阵笑声却让我寒心又痛心哪!国旗,她不只是一块红布,她代表的是我们的祖国。按咱老百姓的话说,她相当于咱们的祖先哪。说句不好听的话,咱们面对祖宗时,能吊儿郎当哈哈大笑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是56个民族凝聚一起的灵魂,她是那么无比的神圣又伟大,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尊敬、爱戴和保护她。无论在哪里,只要有国旗在冉冉升起,我们都应该充满虔诚和敬仰,不能有半点的不敬或儿戏心态!”

刘部长出身军人,对国旗自然存着深刻情感,这番话发自他的肺腑,大家再看时,感觉有莹莹泪光闪动,也都被他这段深情的话语所感染了。

重新放国歌再升国旗时,一片静默,目光是凝聚在一起投向不断上升的国旗上,还有人庄严地轻声唱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

说起第一次入驻百泉宾馆,刘部长感叹着跟朱书记汇报说:“那可真把农民的习惯全部暴露了出来。随地吐痰,乱扔烟头和废物,臭袜子脏衣服遍地都是,把人家雪白的宾馆毛巾搞成了一块黑布;把宾馆小物品损坏、拖鞋弄丢弄坏,卫生间不关水龙头成了小河;对女服务员不文明、不礼貌还有人想动手动脚;把白被子故意弄脏、弄开线找服务一次次调换等。”

每天七点半训练完毕,排队进入餐厅,要求每个人以后只认这一个就餐的固定位置。几百人的大餐厅,要求大家在完全入席后,再统一开始吃饭,不许先到者坐下就先吃。先吃完的可以轻轻地离席回房间休息,不准大喊大叫喝酒划拳等等,八点半要准时到会场开会听报告。

这次由副书记傅满屯主持会议,先讲了培训的重要性,再由傅满屯作了动员报告,接下来就由专程请来授课的有:大学校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和行政干部,有模范村干部和个别致富带头人等等。

每次培训的第一节课,都是由朱为民讲动员课。他总是娓娓道来,以亮家底的形式告诉大家,最近黄沙镇里的想法和作为。先从如何为群众就医作手,已经开始了哪些作法和投资力度;再说到适龄儿童就学一事,坚持村村办学的原则,没房子就建,没老师跟上级要,不行花大价钱请也要请到老师,让每个儿童都有学上;第三,是农民就业问题,镇党委政府愿意花钱请老师培训各种技能,扶助农民就业上岗,力争人人有工作。第四,就是社保大事。黄沙镇要让全镇老有所依,心有所靠,特别是弱势人群,(孤寡老人、残疾人群、孤儿等),由镇里出资买单,彻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话音还没落,下面掌声一片炸响,个个群众兴奋又激动,纷纷对朱为民树起大母指,这样的书记真是太少了,接就又一波掌声久久停不下来。

有了如此良好的基础,培训过程,大家的积极性都是高涨的,没有人中途离场或请假的现象。这次训练的课程也不再是那种死板的说教,而是灵活运用适合农民口味的安排,授课内容让每一位与会者感觉受益匪浅。讲授的内容有时事政治和法律法规,有文明礼貌和论理道德,有在村民自治中怎么正确使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还告诉大家,民主选举是大家应有的权力,每个人要掌握好自己的权力,使用好这个权力和职责。

学者派们讲完后,又请来中州市惠济区南阳寨的书记陈常海讲一讲:他们先讲自己的经验和实际发展情况;再有黄沙镇自己的先进工人,被评为企业明星员工的代表,上台讲一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会后,又统一安排,集体参观了被表扬的典型村,如豫南省新乡市的刘庄、豫南省濮阳市的西辛庄和耿庄等模范村,用事实提高和促进大家的富民意识和积极情绪。

最后,朱为民特别请出县委王书记亲自到会作总结,激励广大农民群众爱国爱集体,更要爱自己的家乡,提高素质和文化是当务之急,高效而快速地共同建设自己的新家园才是硬道理。

为期十天的训练和学习,大家感觉浑身充满了干劲,团结感自是倍增。这些人多是村干部,经常参加开会和集体召唤,应该说是一呼能够百应的人群,可是这一次个个都感受颇多,像这种集体生活太少了,农民失去的集体感和公共观念不是一次就能唤醒的。这任领导能做到这样想到那么远是很难得了,可是共产党的干部三年一换两年一动,谁知道我们刚刚打足的这股气发挥完没有,就有可能换官了,换了官就是下一任的政策和指令,俗话说一朝君子一朝臣,新领导来到时还要跟新的领导所指的方向转,拿现在的思想就难以跟上级保持一致了。所以,他们在回家的路上,都在心理打着各自的算盘,到底落实不落实到村组和村民中去呢,就是想落实也很难召集来人,因为这种感觉说给乡亲们听,他们肯定会当成笑话的,当成无聊的无事之举,还不如多打一天工赚他百儿八十元,那才是硬当当的家伙,开会听说教转眼就忘白浪费时间。

就是在会议期间,各村书记和村主任聚在一起坐下谈这件事时,就有人当场说起了风凉话,最后大家只能是一笑了之,各自心领神会。

轰轰烈烈的村干部培训结束后,朱为民觉得收获虽然不是很大,却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因为场面的形式是大好的,人情激奋,个个高兴无比,最后是村与村之间的拉力比赛,那种团结和友爱意识让人看了深受感触。多少年了,没有看到村干部们的这种团结、友爱情绪,那种吊儿郎当、漫不经心的表情看着就让人着急上火,那种散漫和吊儿郎当的样子也曾经让全为为极为伤心过,如今他终于又看到了村干部们积极的一面,这种集体精神是还是如此感人,更凝聚着一定的群体力量,他只是想一想就很兴奋。再设想着以后,要不多久,一定会有不同的收获在农村,在群众中表现出来。

俗话说,官官相扣。从上到下,都是领导左右下级,下级服从上级的政策。一级一级的关系都是上挂下勾的,乡镇这一级只能勾到村级,而村级再往下呢,各组的组长不是行政干部,也不再受上级的恩惠,他们凭什么要听村领导而不为自己找发财之路呢,所以,你上面的雷打的再响,雨下不到农民田地里来,就像农民的顺口溜说:中央的政策像月亮,下到地方时亮时不亮,初一、十五亮的不一样。村民组的组长对上级的政策,听与不听都是一个样,谁也不会奖励他,又扣发不了一点工资。

两个月过去,农民上访的事仍然不断,一波未了一波又起,整个镇政府天天就有几波人上访告状,往省里市里去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征地工作还是村村搁浅,那些在会上大包大揽拍胸脯的村干部们,见了群众个个都成了哑巴。几个镇干部生气的骂他们说:“你们在镇里开会吹牛时是老虎,回家搞工作时见了群众就变成了老鼠了。”

说一千道一万,工作进行不下去就等于一切都是白说、白培训。朱为民见各村依然还是过去的老模样,拨一拨就动一动,不拨哪儿,哪儿就像头死牛停那不动了,心里很是着急上火,一夜间嘴上长满了水疱。他又是选在周末开党委会,这就是打算仍然要开个长会,多数是不离开会议,让厨房一人送碗面来,吃完接着开会,一直开到深夜。这次朱为民一通知开会,大家就明白又要夜战了。

“这次会议的主题就一个,有什么好法子解决农民的思想问题?”朱为民等大家坐下就宣布了会议主题。并再次强调,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我还是那个态度,我们的村干部总是船上的风帆,左右都是随风转,他们一辈子都在一个村里住着,不敢惹急了群众,就唯唯诺诺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而对镇里呢,他们就采取能拖就拖,一推再推,凡是稍微大一点的事,还是得我们亲自去做工作。就如别人评论我们中原县的工作一样:县委是鹅头,鹅头伸得太长,而鹅身体太大离脖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不管鹅头怎么使劲摆动,怎么着急着想往前跑,妄想当中州市的领军县,那鹅身子就是动不了,那鹅再怎么样也带动不了落后而又庞大的整个身躯。”傅满屯第一个这样说。

“那我们不如从培训农民做起吧?就从鹅身上做文章,我们把整个鹅的身体各个关节都充实、打通了,该增强的增强,该扔掉的扔掉,大家觉悟都上升了,鹅头怎么摆动,鹅的身体就会随之舞动起来了,问题也就能够迎刃而解了。”朱为民看着大家。

“全镇有四万多农民,培训得起吗?还像过去那么全民上学,搞扫盲班啊?”有人这样说,屋里几个班子成员忍不住一起笑起来。

“不是,我们还是搞为期一周的急训班,仍然以增加干部的团结和实干为主题。”朱为民严肃着脸回答。

大家见他这么严肃,也收敛了笑容。镇长及时缓和气氛说:“我觉得应该从群众的集体观念和公共意识为主,我们不要只抓干部的思想而怱略了群众。”

“可是,镇里没有那么大的财力达到培训全镇群众,人人都去参加学习啊。”

朱为民转脸对镇长说:“镇长说的很在理,我们也不用全部培训,就把上次推行的家庭法人代表,每个家庭认定的那个人,让他(她)参加培训学习,他(她)不就能带动了一个家庭了吗,也不一下培训全镇家庭法人,而是还做选择性的培训实行过的那几个村,这样子再看一下效果?”

“嗯,有理,如果效果好了,往后镇里经济也会越来越好的,咱们再全部培训,到那时再做什么事应该能起效应了。那时,就等于培训了全镇的全部群众,是吧?”

朱为民听到这里,激动的站了起来说:“这样应该好多了,我们也不要太盲目而为之,还是取一点别的经验,洋经也要学一些。另外,我向县里再汇报一下,争取得到县里主要领导的明确支持。”

朱为民的意思是说,他要得到********的支持。

大家听了,也认为可行,傅满屯点了点头说:“这样就好办多了。”

“那好吧,就由你查找历史上和现时社会中农村改革的好事例,好范本,总结一下,具体怎么实施,咱们再开碰头会,副科级以上参加会议,大家讨论讨论,最后,再由党委会统一定夺实施方法。”朱为民高兴地对傅满屯说。

傅满屯风风火火、认认真真地引经据典着手查找相近模式和方法,看看有没有“真经”可取,有没有更好的更利于推进工作的金法则。凡事,只要有心总会打听到一些案例,就在不远的邻乡,也就是中州市的一个郊县了解到一个乡政府要走大集体,收回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想卖多少就卖多少,想卖谁就卖给谁的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