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GeneralTheoryofEmployment,InterestandMoney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
华文导读
20世纪30年代以前,在西方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是以马歇尔等为代表的传统古典经济学理论,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能够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凯恩斯早年曾受马歇尔和庇古等经济学家的熏陶,赞同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并一直致力于货币理论的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遭遇了长期的经济失调和严重的失业,凯恩斯认为这是由于经济紧缩导致的。因此他极力攻击恢复以前的金本位制,认为此举会导致通货紧缩及国内外相对价格的失衡,从而使英国的出口品价格太高,不利于竞争,而这正是英国经济困境的根源所在。他主张政府采取通货管理政策,通过价格控制(通货膨胀而非通货紧缩)来调整经济。这时,凯恩斯已开始有点脱离传统经济学的路线。20年代的失业使他觉得自由经济并非完全能够自我调节,自由放任也不足以带来经济的复兴,但他的这种脱离仍非常有限,其对经济的分析及其政策主张仍以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不过,面临长期的失业现象,他主张增加公共工程开支,以此来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这可以说是第一次冒出“凯恩斯革命”的火花。
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最广泛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严重,传统的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更不能为摆脱危机提供“有效的”对策。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凯恩斯为了医治资本主义经济病症、寻求摆脱危机的措施,潜心于经济理论的研究,并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此书问世后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经济理论,引起了经济理论上的一场革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完成了从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向自己创立的新经济体系的过渡,标志着凯恩斯学说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否定了传统经济学的观点,他指出以往传统经济学中所谓的均衡,是建立在供给本身创造需求这一错误理论基础上的充分就业均衡。他说这只适合于特殊情况,而通常情况下则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因此他自称他的就业理论才是一般理论,即通论,既可解释充分就业的情况,也可解释小于充分就业的情况。
凯恩斯认为,一国的就业水平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而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因此就业水平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或有效需求。
凯恩斯认为,之所以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他指出,总需求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总和,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因此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使预期的利润率有偏低的趋势,从而与利息率不相适应,这就导致了投资需求的不足。凯恩斯还认为,心理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在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中尤为重要,危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资本的边际效率突然崩溃。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因此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从增加投资需求着手。凯恩斯指出,投资的变动会使收入和产出的变动产生一种乘数效应,因此他更主张政府投资,以促使国民收入成倍地增长。
趣味延展
1883年,凯恩斯出生于英国剑桥一个大学教授的家庭。凯恩斯的父亲曾任剑桥大学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讲师、大学部注册科主任、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秘书;其母亲曾任剑桥市参议员和市长,是一位成功的作家和社会改革的先驱者。
凯恩斯的父母对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寄予厚望,因此凯恩斯接受教育的时间很早,他7岁时便进入波斯学校,两年后又进入圣菲斯学院的预科班。1894年,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第一个数学奖。这位伟大的天才开始崭露头角。1895年,凯恩斯考取了著名的伊顿公学,并于1899年和1900年连续两次获数学大奖。1902年,凯恩斯取得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数学和经典著作的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1905年,凯恩斯大学毕业,获得数学学士学位。1906年,凯恩斯通过英国文官考试,在英国外交部的印度事务部任职。1908年,凯恩斯申请国王学院的数学研究员职位,但没有成功,后来应马歇尔邀请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讲授经济学原理、货币理论(这个职位一直保留到凯恩斯去世)。1909年,凯恩斯创立政治经济学俱乐部,并因著作《指数编制方法》获得“亚当·斯密奖”。1911年,凯恩斯担任《经济学杂志》主编(直到去世)。
1913年至1914年,凯恩斯任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书。1919年,凯恩斯任英国财政部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1929年至1933年,凯恩斯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1940年,凯恩斯被任命为财政部顾问。1942年,凯恩斯被晋封为勋爵。
1944年,凯恩斯率领英国代表团参加在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国际货币会议,在创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复兴开发银行两个机构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1937年之前,凯恩斯还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经营过一家大型保险公司,创建过国家投资公司,做过外汇投机生意。凯恩斯在投资上胆子很大,有赚钱的时候,也有赔钱的时候。1946年4月21日,凯恩斯由于心脏病突发而在家中去世。
理论精读
1.有效需求和就业理论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是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的,他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他首先批驳了以往的“经典学派”根据萨伊定律对于充分就业均衡所做的错误假设,指出现实经济生活中不仅存在“自愿失业”、“摩擦失业”,而且还存在“非自愿失业”。这种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是通常存在的,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所谓“有效需求”,按凯恩斯的解释,就是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即“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交点之值”。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而失业是由总需求不足造成的。有效需求表现为收入的消费,当就业增加时,收入也随之增加,而且当社会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增加,但不如收入增加得快,因此经常引起需求不足。这是造成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的原因,为此,就需要增加社会投资以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并借此扩大就业量。
有效需求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消费物的需求和对投资物的需求。只要找到影响这两个方面需求的变动因素,就可以探寻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所在,于是凯恩斯转向三大心理规律的分析。
2.三大心理规律
对消费物的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对投资物的需求,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货币利息率”,因此凯恩斯提出了“三大基本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灵活偏好规律。这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支柱。
(1)边际消费倾向规律。凯恩斯把消费倾向看做收入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那么边际消费倾向则是指增加的收入量和增加的消费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具体而言,边际消费倾向规律就是指随着就业和收入的增加,在每一收入的增量中,个人用来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用来储蓄的部分的比例却越来越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人性的一些基本动机,如“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与贪婪”。这一结果势必带来储蓄绝对额的增加,聚集需求量与实际消费量之间便出现了裂痕。假如储蓄不及时转化为投资,就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减少国民收入水平,造成失业。但是储蓄能否有效地、全部地转化为投资,这又受另外一个规律的影响。
(2)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凯恩斯这样来定义资本的边际效率:“我之所谓资本之边际效率,乃等于一贴现率,用此贴现率将该资本资产之未来收益折为现值,则该现值恰等于该资本资产之供给价格”。实际上,这就是资本家预期的利润率,即预期收益和供给价格的比率。
资本的边际效率规律具体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生产物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呈现递减趋势,这必然导致投资的下降,这是因为资本边际效率是刺激资本家增加投资的动力,加上不肯定性、风险、期望、投资者的态度和信心等因素的影响,更扩大了聚集需求量和现实消费量之间的裂痕。
按“经典学派”的主张,唯一的办法便是降低利息率,可是这又遇到了灵活偏好规律的阻碍。
(3)灵活偏好规律。凯恩斯认为,利息率取决于个人和企业持有货币的愿望和数量。也就是说,货币供应数量影响利息率。而灵活偏好则是不同利息率水平上人们对持有货币的不同需求,原因在于人们有货币在手,比较灵活。
人之所以偏好货币,由三个动机组成:出于交易的目的;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出于预防的目的,以备应付意外的开支;出于投机的目的,“即相信自己对未来的看法较市场上的一般人高明,想由此从中获利”。正因为这样,利息率就不可能太低,如果太低,人们就不会放弃这种灵活偏好,而宁愿把货币放在手头随时支用。灵活偏好规律的影响,又使投资不足更为严重了。
总之,凯恩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对商品的需求受三大心理规律和货币数量调节,对消费物的需求随消费物生产的增加相对减少;对投资物的需求随投资物生产的增加相对降低;投资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和利息率的提高引起投资障碍,生产就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的程度,失业必然出现。因此,凯恩斯的结论是:增加消费,引起投资,提高资本的边际效率,降低利息率,以克服经济衰退,实现充分就业。
3.乘数原理
凯恩斯在消费倾向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乘数原理。该乘数原理的经济含义可以归结为: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总量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本身更大,这种变动往往是投资变动的倍数。
例如,最初投资为1000万元,边际消费倾向为2/3,通过一系列派生的购买过程,则会使总收入增加2倍,从而带来3000万元的效果。在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越大,投资引起的连锁反应的效果也越显著,总收入增长得也就越快。乘数是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它的大小取决于消费支出和再支出。一般地说,投资的增加和就业量的增加方向是一致的,假如每增加1000元投资可以增加100人就业,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3/4,那么乘数为4,结果增加1000元投资就将增加400人就业。通过乘数的作用,政府投资扩大就业的能力大大加强了。
在凯恩斯的理论中,乘数原理占有重要地位,它绝不只是一个“数学概念”。用凯恩斯的话来说,它是“整个就业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步,有了这一步,假设消费倾向不变,则我们可以在总就业量、总所得与投资量之间,建立一个确切的关系”。也正是以此为桥梁,凯恩斯将其经济理论导向经济政策,并用于指导经济实践。
4.工资与物价理论
庇古的传统就业理论认为,工资率的变动可以自动调节就业量,使之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则认为,工资的削减虽然会对企业发生有利的影响,但货币工资率的全面削减又会影响总需求,使之按比例下降。企业家由于预期成本降低,于是扩大开工率,可是需求缩减,生产的产品怎么能卖掉呢?因此,从长期看,较大的生产量和就业量只有在总需求增加时才能维持,用削减工资的办法换取好处并非良策。
凯恩斯的物价理论主要分析了总需求的改变与物价水平的改变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就是货币数量的增加不能直接影响物价。货币数量的增加首先会降低利息率。利息率降低,利润率便提高,于是企业投资扩大,投资物的需求增加,随之使得国民收入增加。又由于国民收入的增加,通过乘数作用,对消费品的需求也会增加。需求的增加刺激了生产,供给也将增加。需求增加虽使价格提高,但供给扩大又使价格降低。在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状态时,物价不必与货币同比例增加。凯恩斯的物价理论还包括这样的内容:一旦到了劳动供给缺乏时,就不应再增加货币数量,否则将引起真正的通货膨胀。当非自愿性失业广泛存在时,如果不增加货币数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有效需求,就会形成失业压力,对生产增加形成障碍。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经常存在一个失业大军,所以增加货币数量,刺激有效需求,从而提高物价就成了凯恩斯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方法之一。
5.危机理论
对于资本主义的商业循环,即危机的原因,凯恩斯指出,“危机是从资本之边际效益的变动上产生的”,而资本的边际效率又取决于两个因素:新投资的资本物所获得的一系列未来收益;资本物的成本。凯恩斯认为,利息率上涨的因素“固然有时可使事态严重化,偶尔也发生恐慌”,但他认为那不是典型的形式,“典型的恐慌,其起因往往不是利率上涨,而是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
未来收益的预期,一部分决定于资本物的丰裕程度,另一部分决定于企业家的悲观或乐观情绪。危机发生在繁荣后期,按凯恩斯的解释,是由于人们对资本物的未来做了过分乐观的估计,甚至资本物逐渐增加,生产成本逐步提高,利息率上升,也不能阻止投资的增加。当失望来临时,人们对未来收益骤然失去信心,灵活偏好大增,利息率上涨。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加上利息率上涨,会使投资量减退得异常厉害。投资下降的结果,必然会导致总收入和总就业的大幅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