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产生后具有自己的作用。由于资本是人力参与到自然物品的活动结果,所以资本不是独立的生产力,它无法直接创造出消费品,但它又具有生产的功能,这样人们就可用迂回的生产方式来利用它。资本用来生产,就会带来两个方面的结果:一个是有利的;另一个是不利的。有利的结果是说它可以比直接方式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消费品。不利的结果在于“迂回”本身浪费了时间。
既然生产工具成了资本,生产工具是人力与自然力的综合产物,那么要想得到生产工具,必须要进行生产。由此可见,生产是资本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他这样来解释资本就掩盖了资本的实质,从而抹杀了资本家对雇用工人的剥削。
2.价值理论
庞巴维克对价值理论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他认为价值学说是国民经济理论的核心,所有一切问题,如分配、地租、工资、利息等都是围绕它来论述的,这就有必要对价值理论做“精确解释”,因此他提出了主观价值论。所谓主观价值,是指一种财货对于物主福利所具有的重要性。它与客观价值的区别在于客观价值只是一种财货获得某种客观成果的力量和能力。客观价值不属于经济学的范畴。
一个财货对物主福利具有重要性,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使用价值,即客观价值,还因为它不能无限制地被“挥霍”。由此可见,要形成价值,财货必须有两个特点:一是有用;二是稀缺,二者缺一不可。
财货在具有价值后,其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呢?庞巴维克认为其价值量是由它的边际效用来决定的。效用指的是财货能满足人们某方面需求的能力,边际效用指的是人们在不断增加消费某一财货所获得的一系列递减的效用中最后一个单位所具有的效用。人们在使用财货时,首先会用它来满足最重要的需求,在这个需求满足后,进而满足其次重要的需求。因此,如果人们失去了某种财货,得不到满足的总是一切需求中最不重要的那一个。由此可见,决定财货价值的不是它的最大效用,也并非中间效用、平均效用,而是其最小效用,即边际效用。因此,任何财货,其数量越多,决定其价值的边际效用就越小,即数量与价值负相关。所谓“物以稀为贵”,就是这个道理。
3.价格理论
庞巴维克在其价格理论中提出了边际对偶论,对价格形成问题和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他还从财货的交换规律中推导出了价格规律的根本问题。交换财货的目的在于当事人通过交换得到利益。所谓利益,就是指换进的财货的效用大于换出的财货的效用。同样地,交换对方也会做出这样的估计,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观价值观。如果交换双方对所要交换的财货估价一致,则交换不成立。他认为,劳动价值论关于交换的商品价值相等一说是可笑的,因为价值不相等才能进行交换。现代社会是分工社会,任何企业都在大量生产并非自己直接消费的财货。于是,如果一种财货卖剩有余,其估价就低。相反,与之相交换的财货的估价就高,因此才能进行频繁的交换。
庞巴维克把交换分为四种情况。
其一是在孤立交换中形成价格。这是买方一人对卖方一人进行的交易。假设买方甲对一匹马估价为100单位,卖方乙对其估价为50单位,则交换可行。最终这匹马的价格会在50单位到100单位之间,具体价格无法知道,要看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
其二是在买方单方面竞争中形成价格,即买方至少有两人,卖方则只有一人。这时买方之间会形成竞争,价格会提高,一直到交换能力较弱的买主被淘汰为止。
其三是在卖方单方面竞争中形成价格,即卖方至少有两人,买方仅有一人。这时卖方之间会形成竞争,价格会降低,一直到交换能力差的卖方被淘汰为止。
其四是在买卖双方竞价中形成价格。这是很常见也很复杂的一种状况。最终结果是:在双方竞争中,最后以勉强参与竞争的双方的估价和被淘汰的卖方中交换能力最强者的估价为最高限,以卖方中勉强参加交换而能力最弱者的估价和被淘汰的买方中交换能力最强者的估价为最低限,市场价格形成在这上下限之间。这种在边际有四个交换者的情况,叫做边际对偶。
既然价格在决定于边际对偶的评价所规定的上下限之间,那么这个上下限又由什么来决定呢?庞巴维克认为有以下因素:从需求方面看有两个,即对物品的需要的数目和买主对物品评价的数字;从供给方面看也有两个,即提供出售的物品的数目和卖主对物品评价的数字。
4.利息理论
本书最后对利息理论做了论述,提出了时差利息论。庞巴维克认为,利息不仅指借贷资本的收入,也指利润、地租等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态。利息理论表明了一个事实:财货在现在比未来更有价值,因此人们要使用它,必须弥补由时间差所带来的损失,这就是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的根本观点。之所以会出现财货在不同时间有不同价值,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供求关系在将来会发生变化,而且逐渐发展为供大于求。人们既然要急于使用这件财货,根据主观价值论,他对该财货的评价也会高,而随着他对该财货不断拥有则必然会降低估价,财货价值也就下降了。
第二,人们对现在往往高估,而对未来发展持悲观态度。这是因为人们对人生的无常、人生的短促的考虑使得他们持有得过且过的心态。
第三,现在的物品在技术上有优于将来的特性。人们会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产品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新,现在的财货在将来会贬值。
利息由于现在财货与将来财货相交换而出现多样化,使其自身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化。利息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借贷利息。这是最普通的一种形式。
二是企业利润。企业生产就是为了获取利润,而生产中的生产资料则被预先购置,在以后的使用中方能产生效益,这种时差上的价值差别也是一种利息形式。
三是耐久物品利息。耐久物品购置后,长期使用,它所发挥的效用比其价格要大。这个效用差额是由于损失时间而换取的,同样是一种利息形式。
TheDistributionofWealth
《财富的分配》
〔美〕约翰·贝茨·克拉克(JohnBatesClark)
华文导读
《财富的分配》一书是美国第一代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的代表作,他在书中提出了“边际生产力”的理论,奠定了美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全书以静态经济学作为研究的对象,论述了边际生产率说,被誉为“以现代方式出现的第一部主要的美国著作”。正是这部著作,开创了“美国学派”,同时也使克拉克成为边际学派在美国的创始人。
《财富的分配》一书共分26章。第1~5章分析了分配的一般规律;第6~7章分析了静态动态学说;第8~12章具体分析了分配结构问题;第21~22章分析了经济因果论;第23~24章分析了租金、价值及产品单位问题;第25~26章又回到了静态动态学说。
《财富的分配》一书的目的在于说明社会收入的分配是受一个自然规律的支配,而这个规律如果能够顺利地发生作用,则每一个生产因素创造多少财富就可以得到多少财富。尽管工资可以根据人与人之间自由地磋商来调整,但是由自由磋商而产生的工资标准,倾向于和产业中由劳动所生产出来的那一部分产品相等,这是《财富的分配》一书的主张。利息也可以根据同样的磋商来调整,但它自然地倾向于和由资本产出的产品相等。在一切经济组织当中,在出现资产所有权的场合,劳动和资本最终可得到为社会承认的本应归它们所有的收入。每个社会处理这类收入时,总是依照着财产权的原则去寻找方法。如果这个方法没有受到其他阻碍,那么每个人所得到的总是与他生产的相等。
克拉克在《财富的分配》一书中运用了边际分析方法,提出了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各自决定工资和利息的分配理论,最早明确地区分了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这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动态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尽管在克拉克生活的时代,欧洲仍是经济学思想的中心,他的成就也不能与英国伟大的经济学家或欧洲大陆的边际主义者相媲美,但是正是从这位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最杰出的经济学家开始,一支由克拉克率领的伟大的美国经济学家队伍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
趣味延展
约翰·贝茨·克拉克(1847—1938)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边际效用学派中“边际生产力学说”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他出生于罗得岛州的普罗维登斯的一个工商业者家庭。他早年在阿默斯特学院读书,1872年毕业后到德国留学,成为德国历史学派代表人物克尼斯的学生。回国后他一直出任各大学教授。1893年,他担任美国经济学协会会长,1895年任哥伦比亚太学教授,1923年退休。
克拉克是美国理论学派的创始人,并担任了第三任会长。该理论学派强调理论研究,反对只重视具体问题分析。克拉克在经济学上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创建了理论学派。他主张基本理论是研究经济学的钥匙,是经济学发展的根基,是研究一切具体经济问题的指导思想,因此,他反对只注意论述具体事实,研究具体问题,他认为这是错误的,会导致经济学的无逻辑发展;经济学家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基本理论的研究上。克拉克正因为他的贡献而成为同时代经济学界的泰斗,对当时的经济学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对后来的各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的理论也都有深远的影响。
为了纪念克拉克在经济学上的杰出贡献,在他诞辰100周年之际,美国经济学会设立了克拉克奖,该奖是经济学领域内仅次于诺贝尔奖的殊荣,有“小诺贝尔经济学奖”之称。其目的在于纪念克拉克提出的边际生产力理论与生产耗竭理论,以及他研究出根植于边际效用的需求理论。这个奖项于1947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入选的人的基本资格为在美国大学任教,是40岁以下的学者。
克拉克奖被视为诺贝尔奖的重要指针,获得此奖的学者,通常会引起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的注意。过去26位克拉克奖的得奖人中,共有9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比例高达1/3以上。不仅如此,由于克拉克奖的颁奖对象仅局限于中青年经济学家,而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奖对象往往为资深经济学家,所以在历届克拉克奖得主之中,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均只可能出自早期的克拉克奖得主之中。事实上,所有9位克拉克奖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双料得主均出自1983年以前的18位克拉克奖得主之中。或者说,1983年以前的克拉克奖得主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比例高达1/2。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克拉克奖的颁奖对象还只局限于美国经济学家,所以非常巧合的是,首届克拉克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正好是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首位美国经济学家。
理论精读
1.分配的地位及其一般规律
财富的分配是《财富的分配》一书的主题。克拉克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分配受自然规律调节。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于把社会总收入分为性质不同的三大部分:工资总额、利息总额和利润总额。这三部分收入分别来源于劳动收入、资本收入,以及雇用劳动和利用资本的人由于执行某种调和工作而得到的收入。如果自然规律能够发挥作用,则从事任何生产职能所应当分配得到的收入量,都将以它实际所生产的成果来衡量。每个生产要素在参加生产的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贡献,也都有相应的报酬——这就是分配的自然规律。
2.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克拉克认为,社会劳动生产力是由劳动和资本在量上的关系来决定的。资本是一笔永久的生产财富的资金,而不是财富的具体形式。劳动也是一个永久的力量,是永远不能消灭的、永远不会停息的、丰富的人力。人和货物一样是会消失的,但劳动却和资本一样,是永久的存在。在产业社会里,这两个永久存在的东西连在一起。这两种永久的生产要素,在形式的变化方面的能力是无限的,至于具体表现形式年年在变化,天天在变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不过是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因素的结合。
3.工资和利息的确定标准(边际生产率说)
克拉克沿袭了19世纪70年代以后广泛流行的边际分析方法,提出了边际生产率说。克拉克认为从一般的“生产率递减规律”引出了“劳动生产递减规律”。假定资本不变,投入的劳动量多了,则平均每一单位劳动所摊到的设备少了,因此,每一单位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少于从前每一单位劳动的产品。最后增加的一单位劳动是“边际劳动”,“边际劳动”所生产的产品量是“劳动边际的生产率”。“劳动边际的生产率”不但决定了“边际劳动”工人的工资,还决定了其他同一熟练程度工人的工资。这样得来的工资标准是一个静态的标准。在这种场合,工资决定于“边际生产率”。任何一个单位所得的工资便等于最后一个单位所能创造的产量。
TheTheoryofEconomicDevelopment
《经济发展理论》
〔美〕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
华文导读
《经济发展理论》是熊彼特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其全称为《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它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界第一本用“创新”理论来解释和阐述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专著。
熊彼特写这部著作的年代,正是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过渡的时期。该书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概括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经济现象,在描述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做了开创性的深刻论述,将历史叙述和理论论证融为一体,体现了熊彼特卓越的文体风格。他在这本著作里首先提出的“创新理论”,当时曾轰动西方经济学界,为其赢得了广泛而持久的声誉。
现代正统经济学家在他们的系统理论分析中,从不试图分析“资本主义”的演进过程,这点可说已成定论。但有一个重要的例外,那就是熊彼特,他的《经济发展理论》是在这方面离开传统标准的一个突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