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大道的运动,表现在循环往复上;大道的效用,表现在柔弱上。天下万物产生于形而下的有,有又产生于形而上的无。
名家注解王弼: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动皆知其所无,则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动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河上公:柔弱者,道之所常用,故能长久。天地神明,蜎飞蠕动,皆从道生。道无形,故言生于无。此言本胜于华,弱胜于强,谦虚胜盈满也。
朱元璋:道行则被万物,物足用而道归我。反也其动字,既归又将动也。世间万物既有生,即有灭,理道自然,天地之纲纪也。所谓生于有,有生于无是也。
经典解读在本章中,老子用极其简练的文字,讲述了“道”的运动变化法则和“道”产生天下万物的作用,并重申了大道与大德的关系。“道”无形象,无言语,无作为,我们所能认识到的,只是它的一种“德”,也就是“道”的属性而已。
“反者道之动”一句,概括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现象与本质,是十分光辉和精辟的见解。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二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老子承认运动,承认运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当然,老子在认识上也有其不足之处。因为,对立面的互相转化,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够实现;不具备一定条件,是不可能实现转化的。老子忽略了变化的条件性,认为不经过任何努力,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转化,这多少带有宿命论的色彩。
“弱者道之用”,是说“道”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这不完全是消极的,同样也有积极性的一面。道创造万物,并不使万物感到有什么强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和成长。用弱和用强,也就是“无为”和“有为”的区别。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人认为,这一句可以概括出“无—有—万物”的公式,并说万物毕竟是从“无”而来的。其实,老子讲“有”和“无”,未必是把“无”当做第一性的东西,而把“有”当做第二性的东西。他只是把“有”与“无”当成相互对立的两个哲学范畴,二者都是道的属性,是道产生天地万物时由无形质落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
智慧典例
磨平自己额上的角
“道”有自己的运动方式,它循环往复地运动着,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自然中看出来,月圆月缺,花开花谢,万物草木春生而夏长,秋收而冬藏,如此循环不已。
“道”生长万物却不占有,滋养万物却不自恃。“道”无形象,不占有不自恃,所以说它是天下最柔的东西,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战胜它。
由此可知,大道的德性就是循环往复、柔弱顺应,而人只有顺从自然之道,把握住循环往复、柔弱顺应的德性,才能无灾无害,一切顺利。如此,便是要求我们为人处世要“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也就是说,有才能但不使用,而要待价而沽。天才无此器最难,而有此器,却不知收敛,则锋芒对于人,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所以古人说:“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不磨平触角,别人必将力折,角被折断,其伤必多。”可见天才的锋芒就像人额上的角,既害人,也伤己!如此说来,还不如没有。
如果有此器而视为无此器,必不会成为圆月,成为全开之花,自然就没有缺、谢的危险了,这就是把握住了循环往复德性的结果。而有能力却不与人争,隐藏智慧,这就是把握住了柔弱顺应德性的表现。
隋人薛道衡,13岁便能讲《左氏春秋传》。隋高祖时,作内史侍郎。炀帝时任潘州刺史。大业五年,被召还京,上《高祖颂》。炀帝看了颇不高兴,说:“不过文词漂亮而已。”这是因为炀帝自认文才高而傲视天下之士,不想让他们超过自己。御史大夫乘机说薛道衡自负才气,不听训示,有无君之心。于是炀帝下令把薛道衡绞死了。
天下人都认为薛道衡死得冤枉,但他不正是违背了自然之道,丧失了“道”的德性,锋芒毕露,以刚强应对人生而遭人嫉恨命丧黄泉的吗?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一个人在事业上小有成就,就易招来别人的嫉恨。上古的时候人们砍伐树木,只选择那些干直圆粗的树木,而那些长得弱小的树木就能免遭砍伐。所以,在复杂的社会中,要想成就大事,就不要锋芒毕露,而应藏头缩尾,等待最有利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