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二十几岁要懂得的人生经验(大全集)
3105900000096

第96章 做父母,如何给孩子高质量的爱

爱孩子是每一双父母的本能。这种爱有时能给孩子温暖,有时却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发展。所以,父母的爱都深如大海,但质量有别。任何时候,爱都要讲究方法,都要为孩子量身定做,只有让孩子受益,爱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宠爱孩子有方法,要宠不能惯

今年一开学,某学校脑瘫班的乐乐,现在连路都不怎么会走了。而上个学期期末的时候,她走路非常的好,虽然时不时会摔倒,但是可以自己独立地行走。大家都夸她练习认真,成果明显。结果这个学期怎么突然就退缩了呢?

原来这个暑假,乐乐的保姆去照顾姐姐的孩子去了,没有时间照顾她,因此乐乐的生活都是由妈妈负责的。而乐乐的妈妈由于孩子的缺陷,非常的自责,对孩子十分迁就,哪怕是乐乐说“无论我说什么,无论我说的是对的还是错的,你都不准反驳”,妈妈都没有任何的意见。在家里,乐乐称王称霸,家里人不敢说半个不字。因此寒假的一个月时间里,乐乐就整天坐在家里看电视,从来没有好好地锻炼自己的身体,更别说专门的练习走路了。一个月不练习的结果就是:现在连走路都有问题。

宠爱孩子,这是孩子的福分。所谓的宠,应该是满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感情需求,这样宠出来的孩子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会更加自信。天下的妈妈没有不宠爱自己孩子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妈妈都懂得宠爱孩子的尺度,这是孩子的不幸。对孩子的宠爱,应该有度,如果宠爱无度,就会变成溺爱。溺爱会给孩子带来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助长孩子的任性和娇气,弱化孩子与外界交流的能力,埋没孩子处理各种事情的潜能。

对孩子无度的宠爱还会使孩子在潜意识中形成“唯我独尊”的习惯,他们成了家里的上帝,他们的喜怒哀乐左右了家庭的气氛。在学校中,有不好孩子是任性不羁的霸王,没有任何人能和他沟通,没有任何规则能够约束他。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宠爱,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己小的时候受苦太多,曾经感受过贫苦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折磨,现在自己事业有成了,总觉得不能让孩子再像自己从前那样受苦,所以千方百计给孩子最大的满足。

(2)自己本身从小生活在富裕的生活环境里,并且现在的条件要比过去好很多,所以就觉得孩子一定要过得比自己舒服才算是跟上了时代进步的步伐,才算是不委屈孩子。

(3)由于不经常在家,长期在外拼搏,无暇照顾孩子平时的生活,总觉得自己对孩子有亏欠,所以就容易在物质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甚至可以容忍孩子挥霍金钱。

任何东西如果给得太多了,人的感觉就会钝化,爱也是如此。对孩子如果爱得太多,那就糊涂了。因为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溺爱心理的产生,最终都会成为孩子心理发展的障碍。

被过度宠爱的孩子容易变得无情,只喜欢一味地索取,不懂得付出。

被过度宠爱的孩子容易变得无能。如果父母帮助他做了很多本该属于他做的事情,过度的照顾让孩子的品德、智力甚至是身体发育停滞不前。

被过度宠爱的孩子基本上缺乏自强的精神,缺乏自立的能力,承受不了任何挫折,心理的抗挫能力极差。有些孩子会在日常的生活中有一些具体表现,比如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行为怪异;不能控制饮食;在活动中不守秩序,如果别人不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就会大吵大闹;很少为别人考虑;不能与别人一起分享成果。

被过度宠爱的孩子会表现得很难适应社会,因为过分娇宠的孩子容易形成自私、任性、放肆、骄傲、易发脾气、不遵守规则、没有公德等状况。这样的孩子一旦走上社会,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注定要失败。

父母爱孩子,这是人之常情大家都理解,但是千万不要“过度”。爱孩子不仅需要感情,也需要用智慧。教育孩子时坚持“要宠不要惯”的原则才是最好的方法。

做孩子的父母,而不是保姆

有一位父亲领着四岁半的儿子去游玩,遇到一个土坑,儿子非要下去玩。当儿子玩得高兴时,爸爸躲到不远处的地方,不让儿子看见。儿子玩够了,要上来,开始喊爸爸。爸爸却一声不吭,装作没听见。儿子开始直呼其名,他还是不理。于是,儿子连哭带骂:“坏爸爸,大坏蛋!呜呜……”可无论怎样叫喊哭骂都不见爸爸露面,儿子只好自己想办法。他发现土坑里有一个小阶梯,便手脚并用地爬出了土坑。当他发现爸爸就在不远处蹲着时,惊喜地扑上去,举着小拳头自豪地说:“我是自己爬上来的!没有爸爸,我自己也能爬上来!”

孩子小的时候,对父母、长辈有所依赖是自然的,也是正常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立能力的增强,年轻的父母这个时候要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就不要事事代劳,帮助他们改掉依赖的习惯。

帮助孩子改掉依赖的习惯,做父母的就应该从自身做起,不能什么事情都代替孩子做。因为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孩子也有独立的人格、尊严和决定自己未来的权利,家长不能把自己一生未竟的理想和抱负强加在孩子身上。

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特性和幸福、快乐。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天性和意愿,越俎代庖地为孩子一生制定出明确的路线,让孩子按照自己定的目标去努力。而有些年轻的家长让孩子完全脱离集体这个大环境,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按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给孩子的心理造成难以消除的阴影甚至性格扭曲,孩子成了满足自己心理愿望的工具。这样的做法看起来似乎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实际上不利于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也是父母极为自私和残酷的体现。

鲁迅先生曾说:“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教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帮助他们改掉依赖的品行,锻炼他们的责任意识;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鲁迅先生的话表达了一种现代儿童观——子女,是我的孩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我,他从母体出来后,已与母体分开,成了人类中的一个独立的人。因为还是我的孩子,作为父母就有教育他的义务,而这种教育主要是教给他自立的能力,而不是任何事情都帮助他们处理,因为他不等同于我,所以要解放孩子,使他们完全成为独立的人。

孩子告别依赖心理,一个重要的表现是独立地生活。要独立生活,就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孩子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时,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人。那么,年轻的父母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摆脱依赖、走向独立,从而成为一个有责任意识的人呢?

(1)帮助孩子摆脱依赖心理。因为依赖心理不仅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还会使人缺乏责任感,造成人格缺陷。因此,必须让他们学会依靠他们自己。

(2)在社会生活中多实践、多锻炼。让孩子学会独立地生活、学习,自主地处理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