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根本没烦恼
3105500000001

第1章 推荐序

佛法里的身心安顿

法鼓文化来电,邀我替琮瑜老师的《根本没烦恼》为文作序。他们告诉我,琮瑜老师目前除在大学任教,经常帮法鼓山与小区大学教授佛学与生死学课程,著有多本心灵文学与佛学专书。

在编者的形容中,琮瑜老师是位活菩萨,虽是哲学博士,但散文作品非常地平易近人、亲切优美,总能将看似艰深难懂的佛法观念,转化为现代人容易活用的清凉智慧。因此被视为“佛教心理学”的“唯识学”,在她的巧笔下变成亲切的生活经验分享,将烦恼分门别类,个个击破。

这个说词我喜欢极了,我在二十年前写了一本《用佛疗心》(远流出版),起心动念便是相信佛是心理医生,是一门究竟的疗愈、根本的方法,如果西方的心理治疗是治标的,佛学心理学就是治本之道了。

被喻为心理大师的荣格便深切体会,心理治疗的根本在东方。东方是什么?

指的便是东方的佛禅了,琮瑜老师这一本书让我更明白,也许应该说是东方的“唯识学”。唯识学是佛教体系中最具哲学性的学派。

“唯识思想的独特之处,就是它的‘对象理论’。唯识家从自我意识出发,含摄整个世界于意识中,论为一切对象都是识的交现,建构万法唯识、唯识无境等理论,在人类论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唯识学与康德、笛卡尔、胡塞尔的哲学思路是一致的。唯识学倡导‘识所缘唯识所现’,强调一切认识对象都是意识的转变,都离不开识,这是对世界哲学的重大贡献。”

我引了一小段魏德东博士关于唯识的论述,旨在说明一点,唯识学并不易懂,但琮瑜老师把它写得易懂好行,有所了悟,这是这一本书最精彩之处,看似信手拈来的作品,皆有深意,皆有对治之道,让读者看清了一切。究竟便在这儿了。

临床医疗一事我涉猎了十六年,长年在精神病院服务,看见病患来来去去,但始终跨不出门坎,原因就在于只有病兆没有病因的医疗,事出必有因是我的医疗经验中的体悟,任何一位患者皆有其因,而我的确看见了贪嗔痴的影响力,很多烦恼来自这三大病因。

如果无法究竟,不能菩提,少了如来,烦恼便将永远常住。我的一位好友,长年被忧郁症所苦,一直找不出好处方,寻医访仙多年,症候一直未消退,后来求助于我,我一眼便窥知问题所在,它非药物能医的,而是价值观陷入困境。他们夫妻开了一家店,生意奇差,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开门就等三点半,缺钱缺得很焦虑,借钱借到手软,朋友全躲了起来。

我建议他思考店的存废,关店也许亏了钱,但保了命,一切重来,还有药医,万一连命都没了,也就什么都没有了。他思虑再三,听了建言,关掉了经常跑三点半的店。虽说债务仍在,但夫妻俩都找着了工作,偿还不难,忧郁症便自动消失了。

服药属西方的疗愈模式之一,从未断根,当是治标,价值观的重塑才是治本方策。《根本没烦恼》一书短短的散文中,提供的正是究竟的开悟之门。

这本书我看来颇有共鸣,乐于推介给你。

我特别喜欢李密庵的《半半歌》提及的境界:让将一半人问,一半属己,一半给人,人人一半,人生如饴。

一生不长,八九十年吧,用的真的不多,只是我们都要得太多,以至于太忙、太累、太烦、太多愁绪了。这些全想通了,烦便不住了。

推荐序

关于烦恼的三个假设

滚石集团董事长 段钟沂

《列子·天瑞篇》里有一则故事——杞国有一个人,担心天会塌下来,每天茶不思饭不食,心里一直挂念着自己哪一天会被天压死。身旁的朋友于心不忍安慰他说,天有气撑着是不会塌的,杞人听了觉得也有道理,不过马上又有了新的挂碍,天塌不了,但是地会垮啊!地垮了还不是死路一条。

杞人忧天是因为无知,无知就看不清楚、想不透彻,胡思乱想再加上贪生怕死,于是就起了烦恼。这叫“自寻烦恼”,是自己找来的烦恼。但是,由无知所引发的烦恼,来得急也去得快。杞人听听旁人七嘴八舌的一番说辞,当下也就释然,管它天塌不塌、地垮不垮了,烦恼当然也就一扫而空。

古代人的烦恼与现代人的烦恼虽然不同,本质上却都一样,杞人忧天是自找烦恼,现在的人不一定会忧天,但是一样会自找烦恼;古人无知,所以心里害怕,现代人刚好相反,得到的讯息太多,有用的知识不多,知道的真相太少,同样也会害怕,害怕就是烦恼。不过,现代人的烦恼大都是害怕“没有”,想要“有”。“有”是欲望,欲望似乎已成了现代人烦恼的根源。有了以后,太多、太少也是烦恼,搞不定,烦恼当然也就源源不断、生生不息了。

关于烦恼,我有三个基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不可能没烦恼;第二个假设是,有烦恼比没烦恼好;第三个假设是,原来真的没烦恼。

不可能没烦恼?是的,这是经验,烦恼本来就无所不在。譬如说,我自不量力答应写这篇序,就是自寻烦恼。但是,在慌乱中答应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它可能会变成一种烦恼,不过,答应跟不答应的结果都一样,心里总会有不安,烦恼也就自动缠身,想逃都逃不掉。

有烦恼比无烦恼好,这是事实,至少,我一直都这么认为。没有烦恼,大概只有两种状况,或是在两种人身上才会发生,一种是超人、神人或是圣人,视烦恼如无物,化解烦恼的能力超强,这种人超凡人圣,天下少见。另一种则是对烦恼的辨识、感觉力极低,烦恼来了或没来都不知道,这种人虽感觉麻木,能靠福气避难,却也少见。所以,知道自己不是超人、圣人、神人而是凡人的真实,也是一种自觉。只有这种自觉,才会让自己心甘情愿地去面对烦恼,而不会痴人做梦地想没有烦恼。所以,能感觉烦恼当然比对烦恼茫然无知来得自然顺当。没有,想有是来自欲望;有了,想要没有则是考验,也是觉悟。

原来真的没烦恼,这是经验也是事实,当烦恼来了躲都躲不掉的时候,该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处理它。祛除烦恼是一个挑战,喜欢挑战的人,烦恼来了会勇敢地面对它,看看它的真面目,然后,找出一个方法对付它。面目可憎的,就把它处理掉,因为看了不顺眼,不如不看。如此,烦恼“咻”一下就不见了!很难缠的,就跟它消耗,勇敢一点、坚决一点,看谁熬得久。当然,不一定每一次碰到烦恼就得跟它斗,有时候也可以握手言和,让条路请它先过。所以烦恼归根究底,存不存在,你自己决定,想开一点就像考试一样,铃声一响就要交卷,没有例外,也不得通融,所以时间也许才是烦恼最大的克星。认真想一想,因为“有”才会“没有”,如果本来没有那就是没有,所以“烦恼根本就没有”。

不过,也许是异想天开!我倒觉得“根本没烦恼”的另一个境界,可不可以就把烦恼根本当作是一种享受?烦恼本来是苦的,如果把吃苦当成是吃补,苦就不是苦了,烦恼也就不是烦恼了。当然,要走到这种境界肯定很难。有心人也许要练很久,才可能会有这样的觉悟。“根本没烦恼”应该是在一种自觉的状况下因自然产生的平静与自在,而把烦恼放下来;而不是像驼鸟把头埋在沙子里自以为烦恼会凭空消失,烦恼看似不见了,其实它还是存在的!对于悲伤与快乐,如果快乐源自于悲伤,或是悲伤出自于快乐,当二者都是生命中无可避免之承担时,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分辨悲伤与快乐?烦恼之有无,一如悲伤与快乐,来的时候双手迎接它,走的时候挥手说再见,来来去去之间,终究会取得一个平衡,也许这也是一种“根本没烦恼”。

谢谢琮瑜老师的《根本没烦恼》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也给了一个长年在烦恼之间进出、个性固执、观念混乱、行为粗糙的人,在写这篇序时,有了一个重新检视观察、面对自己的机会。

新版自序

微笑,与烦恼再见

六年前《根本没烦恼》出书之际,朋友曾摇摇头笑着说:“根本没烦恼,是个大妄语。”一句话道出的是惕励与省思,写这样一本书,说的当然不是如何或已经“根本没烦恼”,而是在与烦恼搏斗过程中的体验与挣扎。

也许就像“书写治疗”中所谓的,透过书写让自己更清楚问题,试着从自己的角度转换成阅读者的第三者角度来看问题,对于厘清烦恼的紊杂或跳出自我困限的框架,可以产生出另一种力量。

而之所以以唯识学对烦恼的阐释来分解这些日常生活的纪录,当然也不是因为对唯识学已经有了多么深刻的体会。记得研究唯识的学长曾说,读唯识没有几年的工夫,说不上“懂”,更别提“体解”或“入门”,但烦恼是那么具体而微细地在生活中见缝插针、来来去去,不想因此怯步或逃避生命的功课,毕竟那不是试图从佛法中期许自我锻炼者当有的行径。尤其,读唯识的初发心,是建立在那些对“烦恼”的思维与观照上。因此,这样以唯识的烦恼来对应生活中的札记,也成了再版的重要联结。

书即将再版之际,再读再思,虽仍为多年来习气的缠绕羞愧,也仍在烦恼中拉扯、牵动,但愿意透过这样的书写,一次又一次地面对生命的课题,虽然知道那么困难,但偶有清明短暂乍现,对生命而言,却绝对是艰苦而值得的。

感谢十三年前在农禅寺荷池旁的邂逅因缘,踏人佛法是生命重启的最大支持。感恩法鼓山所有人事物的滋养,使我面对生命中的种种考验总有源头活水的润泽。果贤法师、张晴、碧卿以及所有愿意陪伴这些文字,让它们以全新面貌出现的朋友,说不出的感谢,希望从心与心的流动中感知了。

如果这六年来生命中的历练还有一点点值得端出来分享,则是要感谢教学生涯中所有学生的陪伴与触发,仅以此书献给所有与烦恼对阵的朋友。初版自序烦恼如冰,遇热即融

第一次在唯识学的课堂上读到关于“烦恼”的身世与性情,就仿佛找到了一服可以DIY的心灵补贴。原来烦恼是这样那样形成的,原来烦恼有着如此这般的难缠蛛网,原来我们常常把自己用烦恼索紧紧缠绕,却还自以为那是生命中的美丽因缘。

记得有一回采访一位美国佛教学者,当然,他的中文因为在北京学的,国语说得比我还溜。我们谈起他的研究计划,他说:“天台宗关于烦恼的问题,深深吸引我投入研究。”原因咧?“因为烦恼很重,很想知道怎样可以‘烦恼即菩提’啊!”

是的,写这本书也是这样的企图吧,因为烦恼很重,不断与它们结缘的后果,便是有一种“久病成良医”的熟悉与深入。虽然还不见得治得了自己百般烦恼结,但逐渐学会烦恼上门时,把它们阻在门外,然后说:“等一等,不一定要把事情搅扰成烦恼吧。”而唯识学中学来的诸种知识,如果能转化在生活中,可能才不会枉费那时苦苦煎熬读那些难懂的原典的历程吧。生活中的一些体验与分享,总是一件件可以拆解成各种烦恼,如果能与经典里说的相对应,然后送上一些提醒,可能比较有意思吧。在这样的意念下,这本书的样子就这样长出来了。

一篇篇的感动也好、体会也好、警惕也好,到底这都是些什么样的烦恼?

这些烦恼难道真的都是贼吗?可不可能转成良人,变成生命中的善知识?烦恼可以定义吗?了解它们的特质与危险,至少就可以少被它们绑架了你的心。

其实,就像“烦恼即菩提”的期待,烦恼就像冰,遇热融化之后,就成了菩提甘露清凉水了。只看你愿意用什么心跟它们打交道吧。

怎样看这本书呢?如果你愿意陪我一起走一趟烦恼体检DIY,你就会在几篇文章之后,发现原来里面说的,就是一种烦恼的挂碍,以及我是如何看待这些烦恼的。经典里教给我们前人的智慧,我只是拿来自我练习,以及与你分享罢了。

就这样子,很简单的,因为啊,只要你认识它们,就根本没烦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