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熙丰遗事
3093300000077

第77章 张商英走进崇政殿,赵顼只觉眼前一亮

张商英是章惇向王安石举荐、王安石又向赵顼举荐的。当张商英走进崇政殿时,赵顼觉只得眼前一亮,随即心里暗暗夸赞:好一个人物!赵顼本是勤政好学的皇帝,他召见问政的官员多矣,所见之人有沉稳练达应对裕如的,也有紧张急迫言不成句的,有老成的也有张扬的,有英俊的也有粗豪的,却只有张商英一人,当得上风流儒雅四字。一袭半新不旧的公服,穿在身上竟有飘飘然之气慨。

待张商英行礼之后,赵顼笑道:“朕观卿一书生耳!当年转运使张诜征讨渝州叛夷,梁承秀和李光吉先后轸灭,独王衮负隅,卿以通川县主薄之身,一人翩然而入贼巢,说降王衮,有所恃乎?”

张商英说道:“陛下初即位,励精图治,朝政一新,天下人皆拭目,此即臣所恃也!”

赵顼又笑道:“愿闻其详。”

张商英说道:“蛮夷亦人,当知趋吉避凶。陛下行清明之政,求富民之策,亦夷人之福祉,况张诜率大军于后,故臣敢以区区之身履不测之地,对王衮谕以祸福,告以进退。王衮非降臣也,亦非降张诜也,是降陛下也!”

大臣入对,说皇上圣明,皇上烛照万里,这是套话,也是赵顼听惯了的,但都没有张商英的话听得入耳,听得心里舒坦。他问道:“卿入虎狼之巢,岂无凶险?”

张商英说道:“虽有凶险,托陛下洪福,臣自然化险为夷。”

说降王衮,是张商英仕途中的得意之笔,也因此从通川县主薄升为南川县令。渝州“叛夷”其实是渝州南部山区的一支少数民族,为了摆脱汉族官吏的羁绊和政府发生的冲突。梁承秀和李光吉在这部落中最为强横,他们约了王衮,带人冲进州衙杀了知州,又在渝州城里抡了几家店铺,事情便闹大了。转运使张诜得信后带兵来剿,梁承秀和李光吉所带的乌合之众自然挡不住张诜的大军,不几天,梁承秀和李光吉相继被杀,王衮不敢与张诜正面交锋,带着数百人鼠窜深山。进山清剿固然不易,也不能把一个部落赶尽杀绝,况且首恶已死,对余众也宜网开一面。于是张商英向张诜请命,入山说降王衮。

是日,张商英身穿白绸阑衫,戴一顶学士巾,骑着毛驴悠然进山。张商英年纪不过二十余,人又长得俊俏风流,很难把他和铁血刀兵联系起来,找个人问个路的也不易启人怀疑。

此时的王衮住在山洞里,这洞有几间屋大,叠石为凳,洞口用几块石头支着一个铁锅,没有盖锅盖,锅里尚有吃剩的食物,乌黑的饭不像饭,稀饭不像稀饭,可见亡命的日子并不好过。张商英举步进洞,嘴里说道:“危崖巉岩,密林深涧,端的清雅幽深,可惜本是赏景之处,并非居家之所。”

王衮正坐在一块石凳上低头沉思,闻声抬起头来。张商英见他四十多岁年纪,样子并不显凶悍蛮勇,青布缠头,一身短衫裤,扎缚得倒也精干。张商英问道:“你便是王衮了?”

王衮站了起来,两眼瞪着张商英说道:“不错,我正是王衮,你是何人?”

张商英说道:“本官通川县主薄张商英,在张诜麾下参赞军事。”

张商英进洞时身后跟着十几个大汉,张商英话音刚落,便纷纷拔出刀剑围了上来,王衮一声断喝:“既是汉官,给我拿下,拉出去砍了!”接着便有两把刀架在了张商英的脖子上。

张商英喝道:“且慢!”转而问王衮,“不问问我为什么来找你吗?”

王衮摆了摆手,说道:“谅你也逃不上天去!”

拿张商英的两人撤去了刀,张商英“哗”的抖开折扇,悠悠然扇了两扇,在一旁的石凳上坐下。王衮瞪大两眼打量着张商英,说道:“我看你书生一个,胆子倒大,汉官中竟有此等人!找我何事?”

张商英说道:“若问我为何找你,先回答我几个问题。”

王衮说道:“有这么罗嗦的?也罢,你问吧!”

张商英说道:“你们能对抗得了官军吗?”

王衮说道:“对抗不了,一死而已!”

张商英问道:“你有父母吗?”

王衮说道:“有!”

张商英又问:“你有妻子儿女吗?”

王衮说道:“有!”

张商英问道:“你死之后,他们怎么办?”

听说山洞里来了汉官,陆续又有十几人进洞,年纪从二十几到四、五十不等,边助威边看热闹。张商英的目光从他们脸上徐徐扫过,问王衮的话便成了问众人的话。王衮还没有回答,众人却议论开了:“此人是汉官吗?不凶嘛!”

“年纪轻轻的,细皮嫩肉,倒像个女人。”

“他进山干什么?莫不是探子?”

“别胡说,他是通川县主薄,主薄还做探子?”

“我们不怕死,可父母怎么办?妻子儿女怎么办?”

张商英从石凳上站了起来,走到众人面前说道:“本官此来,便是向你们指条明路。既然梁承秀和李光吉已死,王衮便是你们的首领,只要你们不与官军对抗,齐回山寨,该干什么营生,还干什么营生,你们意下如何?”

王衮几步走到张商英面前急问:“大人此话何意?官军不打我们了?”

张商英说道:“你们不叛,官军何必打你?”

王衮又加了一句:“大人此话当真?”

张商英轻摇折扇,笑道:“若然有假,本官何必亲冒锋镝,不避生死前来?”

王衮单腿跪地,拱手说道:“谢大人活命之恩!”

众人一齐跪地说道:“谢大人活命之恩!”

张商英对好奇的赵顼说了招降王衮的经过,他的清朗的语音在崇政殿里响着,围着柱绕着梁如流水般的淙淙不绝,它轻轻叩击耳膜时,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这其实是张商英的一件极惊险的往事,他娓娓道来不带一点烟火气。在他向赵顼述说时,多加了以下几句话:他张商英对王衮说,当今皇帝励精图治,富民强国,仰仁体慈,无分汉、夷,四海宾服,同沐恩波,尔等何至于叛?于是王衮率众伏地齐呼皇帝陛下万岁万万岁。

赵顼听了哈哈大笑。他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也有几分得意,心里对张商英充满了好感。他笑道:“蛮夷也知朕励精图治吗?”

张商英说道:“陛下即位以来,更张改造者数百事,其中最大者如青苗、免役、保甲,非大有为之君未能举,此为天下所共睹,何论蛮、汉?”

赵顼说道:“诚如所言,青苗、免役、保甲是乃良法?”

张商英说道:“依臣愚见,确是良法。”

赵顼说道:“然则何其有人称是,有人言非?”

张商英说道:“法虽善而行法不易,言非者谓其不易,不能如初意。以臣观之,得其人,缓而讲之则为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害,陛下择人而缓行,庶几能成。”

张商英的的话,赵顼听了连连点头。

得其人,缓而讲之则为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害。常秩也曾说过,其实这也是王安石的看法,他在稍后些时写的《上五事疏》中作了详述。当初新法尚未制定推出,王安石曾对赵顼说过两句话:法出则弊作,令下而奸生。这里所说的弊,不是法本身的弊端,而是执法过程中出现的弊端。所谓奸,是指对令的歪曲、篡改或阳奉阴违。纵观古今,何朝不是如此?张商英应对称旨,人又倜傥俊逸,赵顼满心喜欢。打算和王安石商量后再决定让他进中书或者进御史台。

张商英离开崇政殿后,内侍奏说,两府新屋已经完工。赵顼见时辰尚早,心想,新屋完工,迁居在即,正该先去看看。遂命内侍传旨,两府大臣去东府新屋候驾。

中书省和枢密院简称两府,中书省在东,称东府;枢密院在西,称西府。赵顼因觉两府大臣所居远近不一,如王安石所居又过于简陋,特下旨着勾当八作司、内殿崇班李士宣在皇宫以东景仁坊一带辟地建房。东、西府各四套,东府第一位一百五十六间,其余各一百五十三间,东府由宰相、参知政事居住,西府由枢密院使、副使居住。

景仁坊在皇宫东北,赵顼乘便辇出宣德门向东,沿天街过左承天祥符门直到晨晖门,再向北走不多远,便见鳞次栉比一大片新屋。东、西府八套府第并非一字排开,而是各占地势互有参差,固此占地甚广。宰相所居的第一套在最东面,赵顼到时,中书省的王安石、冯京、王珪和枢密院的文彦博、吴充已在大门外候驾。内侍扶赵顼下了便辇,众大臣以王安石和文彦博为首向赵顼躬身行礼。赵顼说道:“不用多礼,大热的天在太阳底下候驾,也真难为你们了,进屋吧。”说完,赵顼举步先走了进去,王安石和文彦博一边一个紧随其候,然后才是冯京、王珪、吴充。

宰相府第,又是钦命建造的,气派自是非凡。门前是一大片空地,边上竖着一排系马桩,倒厦门飞檐斜挑威势赫然,台阶和门槛都用青石砌成。按宋制臣民房屋用具不能使用朱漆,因此即便宰相府第,大门和倒厦上的藻井只能漆成黑色。这是王安石的新居,其实王安石今天还是第一次来此。他紧随赵顼之后,看过正厅、花厅,外书房、内书房,厨房、卧室,以及马厩、柴房和拱卫的军士的居室,承建的李士宣在一旁指点解说。尤妙的是引了金水河水,后园竟是小河曲折、流水潺潺,明轩凉亭,曲槛回廊,花卉竹石应有尽有。赵顼笑问王安石:“丞相还满意吗?”赵顼问话时目光挨次扫视了文彦博、冯京、吴充、王珪,八套府第大同小异,王安石的不过多出三间,赵顼其实问的是大家。王安石和文彦博众人连忙躬身说道:“新居规模恢宏,无所不备,臣敬谢陛下赐房之恩,”

赵顼哈哈大笑,说道:“走得累了,且去正厅小坐。”

正厅一排五间,三明两暗。中间三间是通厅,东西各一间为偏厅,起架甚高,总有两丈以上,青砖铺地,已扫得不染点尘。新房甫就,家具却是没有,内侍在居中位置朝南临时搭了一个座位,扶赵顼坐下,宰相和参知政事在东,枢密院使和副枢密院使在西,分列两旁。赵顼说道:“朕自即位以来,众大臣戮力同心,共济治道,朕赐房两府,亦是本朝美事。”

王安石初践相位,赵顼提出要建房赐给两府大臣,当时曾经力辞,此时房已建成,自然不能再辞。王安石不辞,其他人也不便辞,王安石逊谢道:“臣职近秘要,犹尸厚禄,上辜圣时,敢望殊恩?陛下未责粗陋,又加厚赐,臣铭感五内矣!”

文彦博接口说道:“臣等仰承宠光,敢不竭力以少报圣恩!”

冯京、王珪、吴充齐躬身谢道:“臣当竭力以报圣恩。”

赵顼说道:“以朕看来,此房建得也还不差,飞檐斗拱曲尽其美,诸房设施毕备,后园小景尚可入目,又能克日完工,李士宣功不可没。”说到这里,遂又问道,“李士宣,你现为何职?”

李士宣连忙趋步上前躬身说道:“臣李士宣现为勾当八作司、内殿崇班。”

赵顼说道:“朕升你为将作监勾当公事。”李士宣又连忙行礼谢恩。赵顼的目光在众人面上扫视了一遍,停留在王安石的面上。赵顼问道:“卿等打算何日迁居?”

王安石还没有想过迁居的事,见赵顼问,先环顾左右,见众大臣微笑不言,只得说道:“臣尚未虑及,请陛下降旨。”文彦博众人同声附和道:“臣等也未虑及,请陛下降旨。”

赵顼说道:“两府大臣迁居,是喜事也是大事,朕当择日赐宴庆贺,三司副使、知杂御史以上全来,众位大人以为如何?”

赐宴庆贺,自然是在王安石府第,因两府大臣同时迁居,这庆贺便有同庆的意思。以王安石为首,众大臣躬身谢道:“臣才叨赐房之荣,又沐赐宴殊恩,虽肝脑涂地,不足以报君恩于万一。臣愿陛下万岁、万万岁!”

赵顼见诸大臣且惊且喜,行礼谢恩,不觉哈哈大笑。稍顷说道:“众位大人退下,王安石与朕同行,朕还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