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熙丰遗事
3093300000066

第66章 王雱出了个刁钻洒令(1)

前面用两章写了文德殿里改革和守旧两派就免役法展开辩论,写的固然辛苦,诸君看的吃力。这一章中,不才带诸君去个所在轻松轻松。

王安石从左掖门出宫时,已是云开天青。张世英早牵过马来,两人在宣德门外上了马,张世英说道:“公子要相公快些回家。”王安石“噢”了一声,两人各在马屁股上加了一鞭,那马便一溜小跑起来。

从宣德门向东至左承天祥符门,再从左承天祥符门向南进端礼街,都是极宽的街道,行人也不多,过长庆楼再往南,行人便显得拥挤了。王安石官居宰相,若按制出行,赞引、导从、仪仗、执事以及侍卫军士多至数千人,前面净街使一过,闲杂人等自然一概回避,整条街便是王安石一个人的了。不过王安石极少用上仪仗,只让张世英一人陪侍。此时王安石和张世英尚能控辔慢行,到上土桥附近,便只能下马步行了。过了上土桥,王安石便见王雱带着五、六个人正在巷子口等候,细看等候的人中,除经常来府议事的曾布、邓绾外,还有章惇、蔡确两人。

自从文彦博在议政时提出陈留县有断指避丁一事起,革新和保守两种势力在保甲、免役两法上又进行了一番较量。与青苗法废、立之争不同的是,此时王安石已在中书主持朝政。尽管吕惠卿因父丧在润州守制,判司农寺的曾布、邓绾和在开封府试行保甲、免役两法的赵子几都甚得力。而主要反对者司马光、范镇诸人也已纷纷离朝,已经无人能与抗衡。青苗法废、立之争时,王安石被迫告病,新法悬于一线;这次金殿辩论,曾布、赵子几和邓绾占尽了风光,对手御史中丞杨绘和监察御史里行刘挚已被皇帝下诏责令分析(按现在的说法便是检查)。尽管东明县人闯府一事颇使人恼火,县令贾蕃已被赵子几究治。今天退朝出宫,王雱见曾布和邓绾面上都是欣欣然得意之色,忙使了个眼色,曾布和邓绾聚了过来,吕嘉问见了,也忙走了过来。王雱说起父亲王安石这些天为着保甲、免役两法和东明县人聚众闯府,心情烦闷,睡不安枕,趁着今天金殿驳倒了御史,心里痛快,何不约几个人,再请上父亲,小聚一番?曾布三人听了,一齐喊好。众人出了宣德门,王雱又对在宣德门外等候王安石的张世英说了,要王安石出宫后,立即回府,这才认蹬上马。众人随王雱回府,又计议了一番,公推吕嘉问具体安排,吕嘉问欣然答应。刚商议毕,章惇和蔡确联袂而至。

章惇是制置三司条例司最早的成员之一,也是王安石最初引为臂助之一,但在条例司时间不长,一直在外体量新法的施行情况。不久前才从夔州路相度差役回京,现除检正中书户房公事。蔡确进士及第后除邠州司理参军,韩绛宣抚陕西,见他丰姿秀伟,文采瑰丽,觉得颇是个人才,便举荐给王安石和韩维。当时韩维是权开封府知府,既是老兄举荐,遂保举蔡确为开封府勾当右厢公事。本来开封府不问案件大小,都是知府一人断决,复杂一点的案件,需要核查举证的,也只和推官、判官同劾。自建都厢,杖六十以下案概由都厢承办,知府反不能过问。韩维调任翰林侍读学士,由刘庠权知开封府,刘庠要蔡确行庭参礼,蔡确回说,唐代藩镇自辟椽属,故行庭参礼,今辇毂之下比肩事主,虽有前例也不可用。刘庠拿他没有办法,上表乞罢蔡确的勾当右厢公事官。不想赵顼不仅没有准奏,反把蔡确从著作佐郎衔升为三班院主薄,仍然勾当开封府右厢公事。蔡确不降反升,自然是王安石说了话。王安石本来不认识蔡确,也只是因为韩绛来信提到蔡确是可造之才,这才出语关照。蔡确是何等样人,如何不知其中缘由?他有心亲近王安石,又怕自己官小职微,巴结不上。今天退朝后,刚到宣德门外,见曾布、邓绾数人簇拥着王雱边说边笑的走了,知道是同去王安石府上,自己有心跟去,又不敢造次,正徘徊间,见章惇骑马过来,忙上前躬身施了个礼,笑道:“章大人,适才见曾布和邓绾、吕嘉问随王雱去了,章大人不去凑凑热闹?”

章惇也笑道:“是持正啊,有热闹自然要凑的,我还正有事要和介甫说。你呢?在这里打什么转?”

蔡确说道:“下官正想前去拜谒王丞相,有要事相告,只是无由得见。”

章惇马鞭一挥,说道:“什么‘无由得见’?何不和我一起前去?”

蔡确一听,喜出望外,遂随章惇来到王安石府上。

尽管蔡确恃才傲物,身为勾当右厢公事官,大不过八品,竟敢与上司、官居三品的开封府知府刘庠分庭抗礼,但在王雱、曾布、邓绾面前,反显得十分恭谨。众人见礼毕,说了一会闲话,看看已近午时,估计王安石将要回府,一齐出门相候。刚走到巷子口,便见王安石和张世英从上土桥上下来,众人忙迎了上去。

王雱扶着王安石下了马背,说道:“爹,我们商量好了,今天中饭备一小酌,请请爹爹,你可不要扫了我们的兴。”

王雱的心意王安石自然知道,又见众人殷殷然望着自己,微微一笑,欣然说道:“好吧,不扫你们的兴。”

此时天上密云已散,澄碧如洗,几朵絮云在丽日边徜徉,雨后初晴光景,撩拨得人人思动。众人簇拥着王安石,先回到府中更衣,然后再沿临河大街往东,径去旧宋门旁浴堂巷的仁和饭店。

东京汴梁的饭店酒楼,有名的有七十二正店,论气派豪华要数景灵宫东墙的长庆楼,论环境优美当数开封府西侧、殿前司对面的清风楼,仁和饭店则以酒好闻名。其实仁和饭店不仅酒好,环境竟也十分清雅,比之清风楼和长庆楼,也要近便得多。

王安石一行人一到仁和饭店,等候在此的吕嘉问连忙扶王安石下了马,众人把马拴在系马桩上,随吕嘉问走进彩楼欢门,沿主廊走有百余步,再走过天井,到了第二进。这两进房屋有回廊相连,楼上楼下具隔成小间。此时午时刚过,正是饭店食客最多的时候,楼檐下丽影姗姗,湘帘文穸中时时传出弦歌笑语之声。王安石心想:想不到我也来到此间!

第二进之后,便是后园。众人走过曲栏清溪,踏上一条新绿拂衣、落花满地的石径,又走了约数百步,到了一个所在。这是一座明轩,轩外有回廊、平台,里面却是一个敞厅,厅内挂着一匾,上书“积翠”两字。溪流淙淙,从轩旁绕过,往北数十步,横亘着一截旧宋门的城墙,但见城砖剥落,雉堞坍塌,墙上青藤回护,绿苔丛生,仿佛是要将一段历史、曾经有过的一片辉煌,悄悄的掩藏于此。轩左是一座高只得数百步的小土山,绿树掩映,石阶盘旋,顶上一亭,高出于城墙之上。轩前却是一方绿地,上植萱草紫薇。这些绿叶经雨一浇,越发的嫩鲜,真不枉了“积翠”两字。

王安石正与众人站在平台上观景嗟叹,忽听小土山上亭中传来叮咚之声,数声入耳,竟令人生起岁月沦桑之怀想。又是数声过去,琴声把众人带到了一个与现实环境迥然不同的境地,竟有了秋风萧飒之感,眼前仿佛现出秋山之穆穆,秋江之荡荡,晴空一鹤,从远天碧霄中挟风排云而来,唳声清亮。王安石的心灵不禁一阵颤动,因为琴声把他带进了一个熟悉的意境,一个平时回眸前尘努力搜寻又捉摸不着的意境,那是特定的环境和胸中情愫所凝结成的,或许仅仅存在了一个瞬间……王安石正凝想间,忽听有人和着琴声唱道: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是了,这是在金陵凤凰台的最高处伫云亭侧畔,明丽的秋阳照着他,照着六朝故都,而他正由江宁知府奉调京城,升任翰林学士之际,心中感慨正多,于是伸手揭开历史的重帷,写下了这首诵传千秋的《桂枝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