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政殿里,赵顼的脚步声显得越来越沉重,这声音,在偌大的崇政殿里,显得有点沉闷和空洞。吕公著的话如惊雷急电,突然一击之下,赵顼不觉惊愕忧惧。他的思绪完全缠绕在吕公著所描绘的所谓藩镇带甲入京的景象之中,有点不知所措。此刻,夕阳已被需云殿遮住,最后一抹阳光斜射在升平楼顶明黄色的琉璃瓦上,越显得溢光流彩,崇政殿内却渐渐的暗了起来。赵顼走出崇政殿,站在丹墀上西望,在殿阁的空隙中,可以看到被夕阳烧红了的晚霞和镶了金边、华美峥嵘而又变幻莫测的白云。他仅仅投去了一瞥,目光便转到明净如镜、幽深如海的苍穹。韩琦会带甲入京吗?韩琦会带甲入京吗?他连问了两遍,像是在问自己,又像是在问苍穹。他在慢慢梳理着自己的思绪,使激荡的心海慢慢平静。不错,当年王陶弹劾韩琦跋扈,比之霍光、梁冀的专姿。当赵顼把王陶的奏章给韩琦看时,韩琦说道:“臣非跋扈者,陛下遣一小黄门至,则可缚臣去矣!”不!韩琦决不会如赵鞅兴甲!想到这里,赵顼从最初的惊愕忧惧变为激忿,对吕公著无端诬陷大臣的激忿。他几步走进崇政殿内,手据御案,提笔写道:“御史中丞吕公著,比大臣之抗章,因便坐之与对,乃诬方镇有除恶之谋,深骇予闻,乖事理之实,可翰林学士知……”把吕公著黜往哪里,赵顼没有写下去。“不要急,明天再定夺吧!”他想。
这天晚上,赵顼在蕊珠宫安寝,睡到半夜便被一场乱梦扰醒。恍惚间他正在文德殿坐朝,文武百官按班朝见。仿佛一阵迷雾过去,文武百官忽然都不见了,连殿前的仪卫和随侍的宫女太监也不见了。他正对着空殿纳闷,殿内突然出现了两个人,冠袍带笏甚是显明,但身影飘忽,看不清面貌,正在怒目相向,一递一句的争吵。只听站在东边的一人说道:“何方奸邪,侈言变法!岂不知禹、汤、文、武之法,如日月经天,江河东注,乃万世不可变。守之已是不易,轻易言变,乃乱政乱国之由!”赵顼暗想,这话不错,是司马光的见识,但细看又不像司马光。这时,站在西边的人说道:“腐儒之见!‘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连这个道理都不懂,谈何治国!”赵顼点点头,这话有理,倒像王安石说的。站东边的人又说道:“两府执政,自应翊尧戴舜,与君王坐而论道,垂拱治天下,以行王政。何必屑屑然行举贷细事?”赵顼心想,如此当皇帝倒也痛快。站西边的人说道:“魏晋遗风,清谈误国。如此,则离亡国不远矣!”话音刚落,站东边的人说道:“尔等所为,乃管、商之术耳!言利之臣兴,则尚德之风衰,诚以为不可行也!”站西边的人一句不让:“管、商之术又如何?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你没读过论语吗?”赵顼心想,好像吕惠卿说过这话的,却听东边人作何分辩。这时,站东边的人说道:“孟子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你读过孟子吗?”论语和孟子两书,赵顼烂熟于胸,这两段话自然记得。孟子的这段话,出于“公孙丑章句上”,曾西说的是,‘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曾西是说管仲厥功不伟,并非说他是“言利之臣”。细细想来,似乎有点不对。赵顼正在思忖,只听站西边的人哈哈大笑,说道:“文宣王庙中,唯孟子和颜回坐侍配享,孟子居然非孔子!孟子能非孔子,我等何人不可非,何事不可更张!”说完又是一阵大笑。站东边的人又急又怒,说道:“别笑了,韩琦带甲入京了!”悠忽之间,殿里两人不见了。一阵风来,自己竟到了旷野里。只见乌云四合,日色无光;乱草惊风,兔走狐奔。正在惊疑不定,忽见一人白须飘飘,出现在面前,口称“老臣叩见陛下”。赵顼细看竟是韩琦。他想问韩琦是否真的带甲入京,几次张口,无奈发不出声音。只听韩琦说道:“老臣何敢跋扈!陛下只须差一小黄门,即可缚臣去矣。”说完,双泪交流。赵顼刚想伸手搀扶韩琦,忽然韩琦又不见了。耳边一阵簌簌声,仿佛是众人行走时的衣襟声。心想,不好了,韩琦真的带甲入京了!这一急,赵顼就急醒了。懵懂间,耳畔衣襟带风之声犹盛,细听却是急雨洒在屋顶的琉璃瓦上、穸外的花叶上,发出的一片簌簌声。
天亮后,赵顼漱罢,由朱才人侍候着用了早膳,便叫过张若水说道:“去中书看看王安石视事没有,召执政即去紫宸殿议事。
黎明时下了一阵雨,到天亮又是碧天红日。经这场雨一浇,更觉得朗天丽日,春明气清,新叶增翠,花红添艳。王安石站在中书省议事厅前的紫薇旁和同僚们见面寒暄,拱手作礼。此时紫薇尚未开花,三日不入中书,仿佛这紫薇的新叶又生发了好些。叶上晓雨未干,越显得清华秀润,一股清爽之气直沁心脾。条例司的僚属见王安石回中书视事,个个喜动形色。只半天一夜,王安石写的《答司马谏议书》已在条例司抄阅遍,他们是当作一篇檄文来读的。见面一声“王大人早”,声音要比平日高出几度。
陈升之、曾公亮和赵抃相继来到,王安石一一拱手作礼。陈升之和曾公亮见了王安石,彼此相视一笑,赵抃对王安石还了一揖之后,说道:“王大人这边请,下官有事请教。”王安石笑道:“赵大人客气了!赵大人有何见教?”边说边随赵抃走进议事厅。
这是赵抃署理公务的地方,案上颇显杂乱,看来赵抃很难做到桌上无隔宿公文。也难怪,王安石的主要精力放在各项新法的制定和施行,他是通过制置三司条例司详定和对各路提举官实施监督的。中书庶务,宣奉命令,行台谏章疏,各地章奏,官员除授以及各种公文往复,都由赵抃奉行,陈升之和曾公亮不过审定押字而已。
赵顼要中书省议定废止青苗法,陈升之和曾公亮本拟遵旨,赵抃说了“青苗法本王安石所制定,也由王安石来废止为宜”,就因了这一句话,青苗法一时未废。赵抃因风闻条例司要疏驳韩琦,又读了王安石写的答司马谏议书,觉得王安石无废青苗法之意。如果青苗法不废,岂非自己之过?是以今天一早,便叫过王安石,意欲问个究竟。赵抃伸手一让,说道:“王大人请坐。”自己走到穸口,吸了一口清新又略带湿润的空气,强压下心中的烦躁和忧急,直截了当的问王安石:“请问大人,条例司疏驳韩琦之事,有是没有?”
王安石并没有坐下。他走近穸口,看着穸外小园里的乱花杂翠。听赵抃如此问他,随即收回目光,注视着赵抃,点了点头,肯定的说:“有!”
赵抃接着问道:“依大人之见,青苗法废是不废?”
王安石说道:“既已行之,如何言废?”
尽管赵抃已经料到王安石已不会废青苗法,现在从王安石口中说出,仍如惊雷炸响于耳边。一怔之后,一股混合着怨、恨、忧、悔的复杂的情感从心底泛起。他恨不得重重的给自己两记耳光。如果不是多说了那一句话,就依着曾公亮,青苗法不就废掉了吗?如今青苗法因我而不废,岂不成了天下罪人?又如何面对满朝大臣和同僚?他急促的走到案边,又走回穸口,仿佛是初入牢笼的燕雀,躁急又不安。他向王安石躬身一揖,说道:“王大人,下官有言相告。”
王安石连忙还了一揖,说道:“安石愿纳嘉言。”
赵抃说道:“愚以为纲纪之臣,必应天顺时,守祖宗之法,广采人言,唯是之从。然则大人所行,逆天行事,既不守祖宗成法,又不恤乎人言。以言财利为重,顺非文过,违众罔民,以至人情惊扰,物论喧哗。数月前黄河决口,近又闻成都路地震,此乃天象示警,中外人情,莫不怪骇。抃唯请大人以社稷苍生为念,罢财利,废新法,性仁躬义,悯艰悼厄,诞扬慈惠之风,广布仁明之政,则天下幸甚!”说完,又是躬身一揖。
王安石平静的听着,直至赵抃说完。然后转身望着穸外,仿佛是在梳理着思绪,约束着情绪。少顷,才转过身来,语气平缓却是坚决的说道:“赵大人之言,安石有所不敢取。黄河决口,乃河堤不备,与新法何干?地震日蚀,出于自然,何世没有?尧三年旱,舜七年水,无损尧、舜之德。雷霆之威,能毙耕牛老农,未闻巨奸大恶之人而遭雷殛。是天之无道,天之失德?天既无道,我何惧之有?是以天变不足畏也!祖宗不知今日之事,何来治今日之法?”王安石话头一转,“仁宗在位四十年,曾数次修敕。祖宗屡变,子孙如何守?祖宗可变,子孙缘何不可变?是以祖宗之法不足守也!所谓人言,唯是之从,岂不恤乎?然人言有不足恤者,苟当于义理,何恤乎人言?是以人言不足恤也!安石孤陋浅拙,常怀尸位之愧,独不敢附流俗之浮议者,正以社稷苍生为念也!”
王安石这番话,说得赵抃目瞪口呆。他手指着王安石问道:“什么?你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人言不足恤?你……”他突然哈哈大笑,心中所有的苦涩、怨忿、气恨、躁急都在这苍凉的笑声中喷发出来。突然,赵抃一口气逆转,“咳”的一声,喷出一口鲜血,身体晃了两晃,连忙扶墙站稳。王安石忙伸手搀扶,赵抃摇手说道:“不妨事,不劳费心。”此时,陈升之、曾公亮和各房检正、书办也都闻声过来,扶赵抃在椅子上坐下,倒水的倒水,揉胸的揉胸。众人正乱,张茂则前来宣旨,召中书省陈升之、曾公亮、王安石、赵抃和条例司韩绛紫宸殿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