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率兵驰援绥州,众将送出米脂,徐禧因和沈括还很处得来,与李舜举两人不觉多送了一阵,回米脂途中,两人控辔慢行,身后跟着十几名亲兵做护卫。塞外秋景,别说与苏南地区,便是与京都汴梁也大异其趣。已是巳时时分,太阳已经很高,天宇澄彻,只在靠近太阳的地方显出迷濛的白,地面上游动的白雾渐渐散尽,没经人类侍弄过的土地,稀稀拉拉的长着些丛棘和荒草,生长在砾石之中难得可见的野菊,那点金黄给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放眼四顾,野旷人稀,广漠而又博大,于是人的胸怀也跟着宽广起来。就是这些个不毛之地,人类还只是在用血去分割它、占有它,却没有去开垦它,使它保留着自然的奇趣和原始的壮美。徐禧用马鞭指指点点,与李舜举说说笑笑,甚是有兴。走到离米脂城不远处,只见一骑飞驰而来,在徐禧马前嘎然停住。骑手跳下马来,拱手说道:“禀报钦差大人,小的已探到西夏兵正向永乐开来,离永乐已不到八十里,请钦差大人定夺。”
徐禧听了一怔,随即哈哈笑道:“西夏兵敢来永乐?看错了吧?再探!”
刚到米脂城前,曲珍差人来报,说是夏兵有攻取永乐之意,离永乐已不到七十里。徐禧笑问李舜举:“李公公,你相信西夏兵敢来攻打永乐吗?彼若即来,是吾立功取富贵之秋了!”
不到一个时辰,竟有十数骑飞报,夏兵离永乐城不到六十里。徐禧吩咐击鼓聚将,发兵救永乐。李舜举悄悄对徐禧说道:“徐大人,皇命只是要我们城永乐,御敌非我等事,何不遣人往救,我等坐镇米脂,以观动静?”
徐禧笑道:“李公公莫非怕本官御敌立功也?”
李舜举勉强笑了一声,说道:“徐大人自率众将往救,咱家留守米脂如何?”
徐禧说道:“米脂何用守?永乐一胜,夏兵必作鸟兽散矣!请李大人看本官如何御敌吧!”
李舜举暗暗皱了皱眉头,他已经无话可说。李舜举是稳重的人,他已感觉到徐禧的狂放和迂阔,自负而又刚愎。夏人必将有备而来,只怕徐禧未必能临机处置。他隐隐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是以不想去永乐。徐禧如是说,他已是不去也得去了。
傍晚时分,徐禧率众兵将进入永乐城,探子报说西夏兵在离城三十里处扎营。徐禧说道:“本官就知道西夏兵不敢贸然进攻。”
当晚,徐禧率众将准备守城工具,无非是滚木、擂石、灰并之类可以居高临下打击敌人的东西。因永乐城刚筑成,别说滚木擂石,便是能砸人的石块都不多。徐禧没有打过仗,更别说守城了,他仿佛沉浸在临战前的激奋之中,情绪高昂,众将的心里却不免有所忧虑。
第二天,徐禧率众登城西望,只见地平线上,西夏兵无边无际,扬起的烟尘遮蔽了半个天空。大将高永亨对徐禧说道:“城小人寡,又无水源,恐不可守。”
徐禧怒道:“大战在即,如何出言沮众,伤我士气?来人,推出去斩了”
李舜举见徐禧要斩高永亨,众将虽不敢求情,却是面带怨愤,连忙劝阻。说道:“两军尚未交战,先斩大将,若因此军心浮动,恐非好事。可留高将军将功赎罪。”
李舜举一开口,众将跟着纷纷求情,说高永亨为延州大将,屡立战功,虽言语有差,且令其将功赎罪。徐禧见状如固执要斩高永亨,也恐众将不服,说道:“高永亨于敌未到先怯战,本拟斩首,以振军威,姑念众将求情,先械送延州狱,待此地事完,再行问罪。”
此事刚处置完,西夏兵已渐渐逼近。高永亨的哥哥名叫高永能,对徐禧说道:“此时西夏兵尚未结阵,请准末将领兵击之,彼必一举而溃。”
徐禧说道:“你懂什么?王师不鼓不成列!”随即传令布阵,自己登上城门上的谯楼之中,手执黄旗,说道:“诸将视吾旗进止。”
谯楼又称了望楼,登高视远,便于指挥倒也无可厚非。
西夏兵从永乐城西而来,三十万人,旗甲显明,队列严整,在队列的最前面,是西夏国精粹中的精粹,防卫京城兴州的御林军铁骑五万。其后才是从泾原北调来的二十万兵。其中步兵居多,骑兵居少。加上从灵州调来的五万,这种规模,已为近年来所无。宋军在城门前陈兵一万,则是最为悍勇敢斗的鄜延军。
在永乐城的西门之外,是一大片开阔地。离城门三里许,有一条小河,是无定河的支流。河宽不足三百步,水深齐胸。西夏兵必得先渡过河再列阵交战。排在队列之前的西夏铁骑最先涉水过河。站在徐禧身旁观战的李舜举指着前方对徐禧说道:“这是西夏铁骑,又名铁鷂子,锋锐无匹,当其半济而击之,可以一举取胜。若让其登岸列阵,其锋不可当矣!”
徐禧说道:“何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取胜也得堂堂正正!”
李舜举虽并未带过兵,但也曾随郭逵南征过交阯。征交阯未能毕全功,是因为郭逵没有过富良江取交州,但几个仗打得还是漂亮的。郭逵带兵也绝非如徐禧般刚愎,刚愎得不可理谕。当此成败存亡之时,李舜举忍不住说道:“如果败呢?败也要堂堂正正?徐大人既喜读兵,‘兵者、诡道也’不会不知吧?”
徐禧看了李舜举一眼,显然对李舜举的话感到吃惊。但已没有空说话了。西夏铁骑已然结阵完毕,开始震荡冲突。徐禧忙把手中黄旗连连展动,宋军开始冲决,两军迅速接战。
鄜延兵银枪银甲,为钟谔所带,皆能以一当百,异常骁锐。今天可是钉头碰到了铁锤。西夏铁骑,头盔连面部罩住,只留眼睛。胸背铁叶甲护身,牛皮作袖以护臂,连马都載着护脸。一身黑甲,手执长刀,呐喊冲来,先声夺人。两阵相距不到五百步,马一发力,须臾便到。开始时战马还能冲入对方阵中,兵刃碰撞,叮当乱响。随后便两军成膠着状态,战马碰着战马,兵士挤着兵士,只能硬劈硬剌,硬接硬架。因为两军都是精粹,往往数个乃至十数个回合后才有人中招倒下。
这场战斗,无比惨烈。西夏兵有着三方面的优势。一是人数超出宋军数倍。如连后军算上,那是超出了数十倍。二是装备上的优势。身上衣甲虽不能说是刀枪不入,至少是可以避重伤而为轻伤,中枪未必便死,仍可继续战斗。三是属进攻方,主动邀斗,心里上占上风。西夏方是梁大王罔萌讹亲自指挥,军中已下了死命令,有退者立斩于阵前。包括那些平时揎臂掳袖好勇斗狠的武将,不问贵戚勋旧,与军士一视同仁,是以西夏兵是有进无退。永乐宋军由曲珍率领,与十余部将冲决在前。曲珍本是钟谔手下一员悍将,既骁勇,武功又高。手中一柄大刀舞动起来,呼呼风声,闪亮如电。今天与西夏铁甲接战,上来先砍杀了十几个,随之便被西夏三个领军裹住,而这三个领军武功均不弱,大刀抡起,兵刃相碰,叮当乱响,已是冲突不出。此时西夏铁骑步步压上,呐喊之声,惊天动地。不到半个时辰,宋军已觉不支,队列稍有松动,便一败不可收。
这一仗宋军大败,将校寇伟、李思古、高世才、夏俨、程博古及使臣十余人士兵八百余人战死。因两军交接拼斗,城门已不能开,曲珍杀出重围,率殘兵沿小路入城,崖峻径窄,攀援而上,只得丢弃战马。夏人得八千余匹战马,合兵围城。
徐禧站在城门谯楼之上,见两军呐喊冲杀,只把手中黄旗乱展,指望宋军得胜。又见西夏军前锋人数已远远超过宋军,其后续纷纷渡河,一眼望去,竟是无边无涯,到此时方知不妙。眼见着宋军败阵,西夏兵把永乐团团围住,只得走下谯楼,聚将商议对策。
凡筑城必先有水源,永乐城的水源有两处,一是离西城门三里许的小河,一是城北山崖上一处泉眼群。在泉眼群下,泉水跌宕,形成了一个水潭,水量既大,又清冽异常,是永乐城的主要水源。但因地形限制,不能围筑在城中,而是在水潭旁建一水砦,一来管理水潭,二来引水入城。西夏兵一围城,首先就占据了水砦,于是永乐城中没有水吃,变成了一座死城。
赵顼刚生了一场病,没有想到病体刚刚痊僡愈,能上前殿议政了,第一件事便是永乐城被围。军书来回,马递最快,也并非一两日能到。赵顼不敢有一刻耽搁,接到徐禧的求救奏折,立即诏李宪、钟谔发兵救永乐,又令沈括遣人与夏人议和,只要夏兵退,当还永乐地。沈括奉旨赶回永乐,离西夏兵五十里扎营,遣景思义入夏营议和,被夏人剃去头发囚了起来。区区万人,又不敢冲阵救援。李宪奉诏率兵带着粮饷在围城后的第八天赶到,胆大一点,营地离永乐只有十里。西夏已拨出十万相迎,李宪进不了城,因敌众我寡,须等钟谔兵到,方敢冲阵。假若钟谔兵到,与李宪、沈括相呼应,永乐城此战后果便难预料。钟谔接得出兵救永乐的御旨,但他没有发兵。因徐禧曾要斩钟谔,是以即便违旨,钟谔也不肯救援了。
西夏兵自围城后日夜攻城,城中拼死守护,竟坚持到了第十天。此时城中缺水已有多天,凿井不得泉,甚至绞马粪汁而钦,渴死者已在半数以上。
永乐城的临时行辕里,徐禧神态疲惫,往日的傲岸飞扬已没有了踪影。他对众将说道:“围城多日,援兵不得到,如之何?”
曲珍说道:“城中缺水,又经多日征战,兵、夫困敝已极,但兵气未竭,或能溃围而出,由末将等保大人杀出重围如何?”
徐禧说道:“此城据要地,奈何弃之?况为将而奔,众心摇矣,尚可守乎”
曲珍说道:“末将非敢自爱,但使大人同没于此,恐辱国耳。”
高永能说道:“请李稷李大人尽捐城中金帛,募死士力战,非不可出。”
徐禧看了李舜举一眼,见李舜举默默无言,叹了一口气,说道:“再守几天,若援兵能到,或有生还之望。否则,本官区区之身,只能与城共存亡了。”
这天夜里,忽下大雨,夏兵环城急攻,守军抵敌不住,永乐城终于被破。曲珍、王湛、李浦、吕整四将冲杀了出去,徐禧、李舜举、李稷皆为乱兵所杀。高永能不肯逃命,说:“吾结发从事西事,战未尚挫,今年已七十,受国大恩,恨无以报,此吾死所也!”与西夏兵直战至死。
西夏兵攻陷永乐以后,把永乐城中所有人丁一个不留全部杀死,城墙拆毁,然后故意绕道米脂,在米脂城前耀武扬威一番,再班师回兴州。永乐城这一仗,宋军死者计将校数百人,士卒、役夫二十余万*,西夏兵是攻方,死者也不会少,是以到米脂城前也无力再攻打了。
永乐城陷的消息是沈括和钟谔奏报的,赵顼接到奏报是哭着读完的。当夜不能成眠,第二天早饭没有动筷,乘辇至紫宸殿,面对两辅大臣,说了句“永乐城已破了”,忍不住失声痛哭。以王珪为首的辅臣们抱笏弯腰,不敢仰视,不敢出言解劝,实则也无言解劝。此时赵顼既悲遇难之人众多,初履祚时的雄心、曾经充斥于心中的希冀、这些年在边关上所用的心思也因此而化为泡影,这是一种摧毁性的打击,悲愤、失落、怨恨种种情绪在心中相扰相激,不能自已。他觉得一股热血正在胸腔中乱窜,心脏在狂跳着仿佛就要胀裂,他急忙用手按住胸口,用以镇圧收束。他只觉得喉咙口一甜,一口鲜血喷了出来。
*此数字据元脱脱著<宋书>四百八十六卷,中华书局一九九五年版第14012页所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