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书是皇帝布告臣民之书。在清代,皇帝登极、归政等重大事件,都要颁诏。
皇帝自古被称为“天子”,所以,皇帝颁诏,意即颁布“天书”,是奉天宣诏。因此颁诏仪式庄严而又隆重,以表现皇朝“敬天畏天”和“承天佑民”的意旨。
颁诏仪式由太和殿始。颁诏当天,礼部鸿胪寺官员预先在太和殿内东侧设一张放诏书的黄案,并在丹陛正中设一张黄案。銮仪卫在丹墀上设黄盖、云盘。同时,礼部在午门外设龙亭和香亭,工部在天安门城楼雉口正中设金凤,在天安门城楼东第一间设宣诏台。
颁诏仪式开始,内阁学士穿朝服,恭恭敬敬地捧着诏书,安放于太和殿东侧的黄案上,皇帝升殿,王公百官行礼之后,大学士捧诏书到太和殿檐下,授予礼部堂官。礼部堂官跪受后,置于丹陛正中的黄案上,行一跪三叩礼,然后跪着捧起诏书,由礼部司官捧云盘跪接。等礼部司官捧起放有诏书的云盘时,銮仪卫张黄盖,由中路出太和门,百官随出。
诏书到午门外,放在龙亭内,众官员行一跪三叩礼。銮仪卫、校尉抬着香亭、龙亭;香亭在前,龙亭在后。乐部和声署奏导迎乐,御仗前引,礼部堂、司官随行,前往天安门城楼。
颁诏仪式的高潮是在天安门。天安门被视为皇朝承天命和敬天意的首地。銮仪卫、校尉将香亭、龙亭置于天安门城楼正中,奉诏官行一跪三叩礼,将诏书捧到宣诏台黄案上。文武百官于金水桥南按翼排列,宣诏官登台,西向站立,鸿胪寺官宣布宣诏开始,百官皆跪。宣诏官先宣读满文,后读汉文。宣读毕将诏书置于案上,退下。百官行三跪九叩礼。奉诏官捧诏书置于“云朵”内,再由金凤口中悬系的彩绳衔下。礼部司官接受后,将诏书仍安设于龙亭内,出大清门,乐部和声署奏乐。仪仗前引,奉到礼部。礼部早已恭列香案,礼部堂官率司员行三跪九叩礼,然后恭镌诏书。颁行全国各省。
诏书下达到各省时,所经府、州、县,五里之内,文武官员穿朝服跪迎,军民伏道右候过。省会的官员们预先于公廨设诏案、香案,案东设台。诏书到郊后,备龙亭旗仗出迎。使者将诏书放于架上捧着,恭恭敬敬地安置龙亭内,骑马后随,鼓乐前导。文武大僚率所属官员身穿朝服在道右跪迎。诏书到公廨,使者下马随龙亭入,众随入。使者捧诏书置于案上,退到案东西向站立。引礼生引众官行三跪九叩礼。使者捧诏书授予宣诏官。宣诏官登台宣读。最后,使者把诏书授予督抚,誊黄恭镌,分别颁予学政、盐政、织造等;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道府转颁所属州县卫;将军、提、镇、协、参转颁所属营盘,诏书到达之日,便要向全体军民公布。
(刘毓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