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白话全译)
3077200000006

第6章 修身篇(5)

机动见杀机,念息见真机

原文:机动的,弓影疑为蛇蝎,寝石视为伏虎,此中浑是杀气;念息的,石虎可作海鸥,蛙声可当鼓吹,触处俱见真机。

译文:有心机的人,能把杯子中的弓影看成是蛇蝎等毒虫,容易把伏着的石头当成是蹲着的老虎,内心中充满了杀气;心无杂念、心平气和的人,能把凶恶的石虎当成是温顺的海鸥,把聒噪的青蛙叫声当成是乐曲,能在自己接触到的东西中看出它的真谛。

解读工于心计的人,因为自己心机很深,所以往往在看待他人他事的时候,也是百般揣摩,猜忌怀疑。疑神疑鬼,总怀疑别人对他使诈,怀疑别人有不良居心。三国时候的曹操就是一个心机深重,疑心病非常严重的人。他一生之中杀人过多,所以总是怀疑别人要谋害他。为此他告诫身边左右服侍自己的人,在自己睡着的时候千万不要靠近,因为自己喜欢在睡梦中杀人。他为了使这个说法更加可信,某天他装睡,故意杀死一个想为他盖被子的侍者。他还一番做作,假装不知道,等别人发现时,他假装伤心大哭,厚葬了这个侍者。这一来大家都知道曹丞相好梦中杀人,因此没人敢在他睡着的时候靠近了。

他的疑心病对于自己的儿子也不放过,自己的亲生儿子他也怀疑猜忌。曹操曾有一位非常聪明的儿子,名叫曹冲。有一个非常出名的故事“曹冲称象”,说的就是曹操的儿子想出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称出大象的重量。这位天才儿童曹冲寿命不长,没有成年就夭折了。曹冲死后曹操非常伤心,因为曹操一直很疼爱这个孩子。曹操的其他儿子曹丕等人劝父亲不要伤心,人死不能复生,保重身体要紧。结果曹操说:“你们的弟弟死了,是为父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大幸。”对于自己的亲生儿子,他也不忘怀疑猜忌。曹操有头疼的毛病,总是治不好,为此他非常烦躁。华佗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医生,曹操让华佗为自己看病,华佗说要彻底根治这毛病,需要用斧子把头劈开,之后再把头缝好。曹操一听非常恼怒,认为华佗是存心想害死他,于是他就把华佗杀死了。杀死华佗,曹操的头疼病也就没人治了。

心乱静中乱,心静乱中静

原文:扰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见其寂;虚其中者,凉生暑夜,朝市不知其喧。

译文:内心充满困惑迷惘的人,即使处在寒冷的深潭之中,也会感到波涛沸腾翻滚,处在深山老林中也无法感觉到寂静;心中没有杂念的人,在酷热的夏夜也能感觉到清凉,在嘈杂喧闹的街市也感觉不到嘈杂与喧嚣。

解读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心中没有杂念困扰,自然心平气和。平心静气去看待人与物,则许多令人烦躁的事情中也能发现一些美好。小周新搬了家,住在三楼。每天晚上,他都能听到楼上的人家拉琴。那琴声简直是“呕哑啁哳难为听”,每次那琴声响起,小周就像被上刑一样难受。就像人们说的,不想听就找块棉花把耳朵堵上,小周真正这样实践了。每晚那琴声响起时,他就找了棉花塞住耳朵。但是这样不行,他依然还是能听到那让人心烦不已的琴声。他又想了别的办法,例如耳朵中塞上耳机听音乐,或者是放大电视的声音,但是那琴声仿佛有穿透力,总是能很成功地搅扰小周。小周想现在的家长,真是只顾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了,也不顾及一下邻居的感受。本来他是不打算去说的,就这样忍着算了。可是他忍耐了一段时间,实在忍耐不下去。于是他决定去楼上交涉,请他们家长想想办法,不要每天准时准点扰民。当小周敲开楼上的房门时,他发现楼上原来只住了一个老人。看样子这个老人年龄很大,她头发花白,皱纹很深,不过样子很慈祥。她笑眯眯地请小周进屋,客客气气请小周喝茶。这样一来,小周不好意思说什么了,和老太太聊了一会天,他了解到老太太只有一个女儿在外地工作,老伴早已经去世。老太太因为独自一个人住,感觉很无聊,所以她学琴自娱。小周坐了一会儿就告辞了,对这样一个孤独的老人,他实在不好意思说请她不要拉琴了。他决定忍耐算了。但是自从那晚他了解到老太太的情况后,再听那琴声,他突然发觉那琴声也不是那么不可忍耐。他渐渐能从那琴声中听出老太太的琴拉得越来越好了。

欲重吾生苦,性真吾生乐

原文:羁锁于物欲,觉吾生之可哀;夷犹于性真,觉吾生之可乐。知其可哀,则尘情立破;知其可乐,则圣境自臻。

译文:被自己的物欲束缚的人,会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很可悲;悠游在自己纯真本性中的人,才能发觉生命的可爱。知道被物欲束缚很可悲,那么世俗的情怀就可以消除;知道葆有纯真本性很可爱,那么崇高神圣的境界就会来到。

解读苏东坡有首词叫《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词中所写,能引起很多人共鸣。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忙什么。如果可能,相信许多人都想抛开一切,沉浸在自然之中,自由自在过生活。这当然只是一种理想,正因为它不容易实现,所以才令人们想起来时非常向往。虽然抛开一切羁绊不可能实现,但是适当减少生活中的种种束缚是可以实现的。仔细想来,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可以不做的。如果人们能适当减少自己的欲望,那么人生的负担与羁绊也就能减少许多。减少自己的物欲,葆有自己的真正本性,人生会快乐许多。

非粗无以精,非雅不免俗

原文:金自矿出,玉从石生,非粗无以求精;道得酒中,仙遇花里,虽雅不能离俗。

译文:黄金是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玉石是从石头中产生的,可见没有粗糙就不能获求精细;从喝酒中领悟道理,在花丛中遇见仙人,即使是高雅的事物,也不能完全脱离世俗。

解读珍贵的黄金,精美的玉器,历来是人们想拥有的东西。人们欣赏它们的华美,感叹它们的珍贵,同时却容易忽视它们曾经历的磨砺。黄金并非生来就是如此光灿灿,玉石也并非生来就是如此精美。无论是黄金还是美玉,都曾经历一番锤炼,才变得如此珍贵华美。人也是如此,要想摘取成功的果实,必先经历一番磨砺。无论是哪行哪业,要想取得成功,都需要经过刻苦磨砺。

梅兰芳是我国非常有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在舞台上挥洒自如,往往一场戏唱下来,满堂喝彩,观众非常喜欢他的表演。虽然梅兰芳的表演给人带来很多快乐,使人们感觉轻松愉悦,但是他的学戏过程却是极其不轻松,吃过很多苦,受过许多磨炼。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句道白,一招一式,一个眼神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学戏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天都不能松弛。学生哪里做得不好,老师就是一顿狠打。每天早晨天刚亮就得起床,每个动作都得反复练,天天重复练。就是这样刻苦练习,才有了舞台上光彩耀人的梅兰芳。

善于操身心,收放吾自由

原文: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大造。”晁氏云:“不如收身心,凝然归寂定。”放者流为猖狂,收者入于枯寂。惟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收放自如。

译文:白居易说:“遇到事情放松身心去做,成败得失听凭自然。”晁补之说:“遇到事情要小心谨慎,这样能坚定信念不松弛。”放任身心容易使人陷入猖狂,事事约束身心容易使人陷入枯朽寂静。只有善于控制自己身心的人,才能自己掌控自己身心,做到收放自如。

解读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放松与收敛全在自己掌握之中。遇到事情束手束脚不好,遇到事情一味放纵自由也不好,这两种态度对于处理事情都是有利也有弊。把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处理事情就能做到收放自如了。做人太过放纵自己,把握不好尺度就可能变成狂妄放肆之人,惹来世人厌恶;做人如果过于约束自己,也可能变得枯燥乏味,孤僻不合群。因此无论是做人还是处理事情,都需要有把握自己身心的能力。何时放松自己身心,何时收敛自己言行,全在自己掌握之中。

大哲学家黑格尔有一篇文章《马车声》这样写道:“一天上午,父亲邀我一同到林间散步,我高兴地答应了。父亲在一个弯道处停了下来。在短暂的沉默之后,他问我:除了小鸟的歌唱之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我仔细地听,几秒钟之后我回答他:我听到了马车的声音。父亲说:对,是一辆空马车。我问他:我们又没看见,您怎么能分辨出是一辆空马车?父亲答道:从声音就能分辨出是一辆空马车。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后来我长大成人,每当我看到口若悬河,粗暴地打断别人的谈话,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贬低别人的人,我都感觉好像是父亲在我耳边说:马车越空,噪音越大。”过于放纵自己,如果没有深厚的知识积累与高尚的道德修养,很容易变成黑格尔文中所说的那种目空一切、放肆不羁的人。

理寂则事寂,心空则境空

原文:理寂则事寂,遣事执理者,似去影留形;心空则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却蚋。

译文:事理与事物共存,事理不存在那么事物也跟着消亡,想舍弃事物而保留事理的人,就像是要去掉影子而保留形体那样不可行;人心虚空那么环境也跟着虚空,想排除环境影响保留内心空虚宁静的人,就像是一面聚集腥膻的东西一面又想驱除蚊子苍蝇一样。

解读从哲学上来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许多哲学家争辩不已的基本问题都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事物与事理的关系问题。有些哲学家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有些哲学家认为意识决定物质。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两种观点都是将物质与意识放在一起来研究的。事物与事理的关系,人心与环境的关系,可以说就是在阐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认为遣事执理者,是在去影留形,也就是把事物比作影子,把事理比作形体;认为舍弃环境保留虚心是聚膻却蚋,也就是把环境比作蚋等虫子,把存虚心比作聚集腥膻之物。这种观点虽然强调了事物与事理不可分开、心与境不可分,但是实质上是在强调精神性的东西更实在,更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观点更加看重个人的修为,更强调人的精神、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

无心不必观,物一何须齐

原文:心无其心,何有于观?释氏曰:“观心”者,重增其障;物本一物,何待于齐?庄生曰:“齐物”者,自剖其同。

译文:心中没有任何杂念邪思,又有什么必要观察自己内心、反省自己的行为呢?佛教说的观察反省,实际上为自己修行又增加了一层障碍。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体的,又有什么必要重新划为一体呢?庄子所说的消除万物差别,实际上是分割了本来是一体的万物。

解读观察反省就是要时时扫除心中尘埃,使得心空无一物,一尘不染,保持本来清净。唐朝时,神秀和慧能在同一个寺中修行。某一天,五祖召开弟子大会,要选择接替他的人,使这个人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五祖大弟子神秀写了一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听到后称赞好,又说虽然好还没有彻底了。慧能说自己也有一首偈,请别人帮他写出来。慧能念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人听了这首偈,都惊叹不已。通过这首偈子表现出慧能的领悟比神秀高,慧能对佛教教义领悟更为深刻。五祖传授慧能佛法,慧能为逃避神秀的迫害就逃到了南方修行。慧能说心中本来就是空无一物,那又怎么会沾惹尘埃呢。庄子的齐物论,认为天下万物本为一体,是非、生死、寿夭没有本质区别,物我彼此之分没有必要。万物本来是一体,也就没有必要再强调使得万物整齐划一。强调要使万物整齐划一,那么就在无形中承认万物存在差别,正因为有差别所以才有齐的必要。

机息见风月,心远无尘迹

原文:机息时,便有月到风来,不必苦海人世;心远处,自无车尘马迹,何须痼疾丘山?

译文:心中阴暗奸诈的念头消失时,就会有明月清风到来,从此不再为人世间的烦恼痛苦;心胸开阔、心境远离尘嚣,自然没有车马行过的喧嚣繁杂,何必非要偏爱山丘而隐居山林之中呢?

解读心机深重的人,其实生活得很不自由。心机深的人往往疑心很重,以己度人,常会对别人的言行举止反复揣摩。自己心中多诡计,常疑神疑鬼,这样活得很累。心中常怀着若干心事,耗心费力,也不利于身体健康。更何况人虽然善于使心机,又怎么能比得过天。机关算尽未必能获得幸福,算计得了他人,算计不了天地。个人无论怎么样聪慧多智,毕竟智力有限,有时候费尽心机结果也未能如自己心愿,枉费了心机而已。

唐玄宗时期,李林甫受到皇帝的信任。李林甫其实是一个奸诈的人,他口蜜腹剑,说话时尽是甜言蜜语,使听的人都以为他是好人。其实他心中却怀着一肚子害人的诡计,他奉承得玄宗高兴,自己趁机会捞取各种好处。他家中极其奢华,各种财物堆积如山,府邸豪华奢靡。他因为自己好对别人使诈,所以常怀疑别人要来害他,每天出门提心吊胆,有若干人保护还不放心。每当夜晚休息时,他总怕别人来刺杀他,所以有时候一个晚上要换好几处住所。就是他的家人,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里睡觉休息。这样整日生活在提心吊胆,预防猜忌别人当中,即使物质生活极尽奢华,也不见得快乐。心总悬着,自己对着自己都不能坦然相处,这样的生活着实累人。

富贵德中来,自舒徐繁衍

原文: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废兴;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译文:一个人的功名富贵,如果是从道德修养中得来的,那就像在山林中生长的花,自然绵延不绝地繁衍生长;如果是从建功立业中取得的,那就像花园中以及花盆中生长的花一样,会随着移植、搬动的变化而枯萎或茂盛;如果是以手中权力抢夺而来的,那就像插在花瓶里的花一样,由于根部不在土中,不久就会枯萎。

解读虽然说荣华富贵转头空,可是荣华富贵确实有其不可比拟的吸引力。古往今来多少能干杰出的人才,为取得荣华富贵付出了极大代价。他们当中有些人并不是贪恋荣华富贵,之所以执著于荣华富贵,是因为取得富贵,光宗耀祖,也是个人能力的一种象征。这种能力又分为几等,一种是强取豪夺、仗势欺人的能耐,一种是纵横天下、建功立业的能力,还有一种是以德服人、以德服天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