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白话全译)
3077200000005

第5章 修身篇(4)

解读静与动本是一对矛盾,世界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在绝对的运动变化中又存在着相对静止。绝对的运动与相对的静止,过于强调哪一个方面都不恰当。过分爱好动,那就成了飘忽不定,短暂容易消逝,形不成稳定可靠的品质。宁静致远,过分爱好寂静,那也就像死灰与枯木一样,没有一点生机可言,这也不可取。不管动还是静,都不可太极端。做任何事情,如果走向极端,那就会促使事情向相反方向转化,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与人们最初的目标越来越远。动与静相对应,任何人都具有静与动两个方面。最爱好寂静的人,也有好动的时候。

居卑知高危,处晦知明露

原文: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露;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

译文:处在位置低的地方向高处看,才知道攀登到高的地方非常危险。待在昏暗的地方,才知道处在光亮的地方太刺眼。保持清静无为,才知道爱好活动非常劳累。不多说话才知道多说话是急躁的表现。

解读处于事物的对立面,对事物的了解才能更加深入与透彻。登高望远何等惬意,但是在低处向高处看,才知道走到高处不仅能令人感到愉悦,登高的过程是非常危险的,待在高处也是有危险的。待在昏暗的地方可以对光明的地方多一层了解,清静之中可以回想好动的辛劳,沉默之中才醒悟自己过往话太多是急躁的表现。推而广之,处在贫困之中,能省悟安逸生活中也隐藏危险;处在悲伤之中,能体会从前的幸福原来不是天长地久,原来幸福中已埋伏不幸福的因子。

吉人多和气,凶人多杀机

原文:吉人无论作用安详,即梦寐神魂,无非和气;凶人无论行事狠戾,即声音笑貌,浑是杀机。

译文:善良的人,言行举止都是和气镇定的样子,即使在睡梦中也洋溢着吉祥和气;凶恶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凶狠毒辣,甚至声音与笑脸,都洋溢着杀气。

解读中国古代官吏断案故事中,有许多观察疑犯气质举止,最后发现案情真相的故事。唐朝时,某地方官审理一个盗窃案。疑犯是一伙江洋大盗,做盗贼已经多年。他们盗窃的是当地有名大富之家。案情已经很明朗,赃物与盗贼都已经抓到,但是审理此案的官人还有一处有些不解。按照律法,盗贼的头领所犯的罪是最严重的,所受到的惩罚也是最严厉的。这伙盗贼的首领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看着这个贼头,断案官觉得有些不对劲。他观察这个贼头,觉得此贼头气质相貌都没有凶恶的感觉,倒像是一个读书人。于是断案官和颜悦色问贼头,他原来是做什么的,什么时候开始做贼头。贼头看见审案子的官态度很温和,胆子一大便把事情原原本本都说出来了。原来他本来确实是一个读书人,只因为家中贫困,缺衣少食,才被盗贼们怂恿做了贼。贼人们许诺,这次得手多分些金银给他。这读书人想着就做这一次,分到些金银,以后就再也不干这事。结果第一次偷窃,就被抓了进来。而且实际上动手偷盗的人也不是他,他不过是被推举为首领,偷盗当时他仅在外面望风而已。了解了这些情况,审案子的官便判了这读书人轻罪,没有按贼首的重罪处罚他。

与人相观治,一方便法门

原文:人之际遇,有齐有不齐,而能使己独齐乎?己之情理,有顺有不顺,而能使人皆顺乎?以此相观对治,亦是一方便法门。

译文:每个人的遭遇各有不同,有的人遇到好机会,有的人没有遇到好机会,人怎么能要求自己一定要遇到好机会呢?人的情绪有时好有时坏,人怎么能要求自己事事顺心呢?对照着别人的境遇来思考自己的问题,这也是领悟人生道理、提高自身修养的一个好方法。

解读每个人的遭遇都不同,这个世界是一个有差异的世界。正因为有差异,这个世界才显得如此多姿多彩。有的人事业成功,有的人一事无成。有的人生来聪明,有的人天生比较拙笨。有的人灵巧秀美,有的人笨拙粗糙。有人说老天是公平的,也有人说老天根本就是偏心的。无论人们怎么样认识世界,都不得不先承认这个世界确实是有差异的。这个世界不是整齐划一的,也不是完全平均与绝对平等的。无论人们如何认识,这个事实不会因为人们的认识改变。抱怨老天不公平,或者是感叹老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都不会使老天从此就变得更公平或者是更加不公平。因此关键在于人们怎么认识对待它,当生活不如意时抱怨无济于事。抱怨自己运气差,这个世界总能找出运气更差的人。抱怨命运不公平,这个世界也能找出遭受命运更加不公平待遇的人。懈怠时想想比自己勤奋的人,可以使自己更加努力。抱怨生活条件苦的时候,可以想想那些生活更加困苦的人。这样对照比较,自己的不平之心,郁闷的情绪,都能得到纾缓。

吾身小天地,天地大父母

原文:吾身一小天地也,使喜怒不愆,好恶有则,便是燮理的功夫;天地一大父母也,使民无怨咨,物无氛疹,亦是敦睦的气象。

译文: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小世界,能够使自己无论高兴与愤怒都坚持不犯错误,喜欢与憎恶都有一定的准则,这就是协和调理的功夫;天地是人类的父母,能够使人们没有牢骚抱怨,使万物不受各种灾害迫害而顺利生长,这也是天地造物的恩德,天地间一片和谐的景象。

解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天地自然之间具有相通之处。古人有天人感应论,讲人与天地自然之间交相感应。人与自然确实有相类似之处,由大自然的变化可以反省人类自身,人与自然相通。人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自然有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喜怒哀乐都不过分,控制在一定程度内,那么对人就不会造成损害。如果喜怒哀乐没有节制,则必然会使人身心受到伤害。大自然阴晴变化,风云雨雪天气交替,如果不超出一个度,那么能使自然万物顺利生长。如果雨雪阴晴变化没有规律,暴风暴雨暴雪或者干旱无风云雨雪,这样的环境都不利于万物生长。人与自然都遵守一定规则与规律,才能呈现稳定和谐的气象。

人的喜怒哀乐各种情绪,缺一不可,同样哪种情绪过于泛滥也都不可以。过喜过怒过悲,对人的身心都会造成损害。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大喜大悲,生气发火只针对值得的事情,而且不宜过度,这是有修养的人具有的品质。荀子说:水与火有气,但是它们没有生命;草木等有生命但是没有知觉,飞禽走兽虽然有知觉但是不懂得礼义廉耻;人有生命,有知觉,又懂得礼义廉耻,因此人是天下最高贵的。

去混心自清,去苦乐自存

原文:水不波则自定,鉴不翳则自明。故心无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现;乐不必寻,去其苦之者而乐自存。

译文:水面没有被风吹起波浪自然平静,镜子没有被灰尘遮盖自然明亮。所以人的心灵没有必要去刻意清洗,驱除心中杂念与邪念,心灵自然平静清明;没有必要去刻意寻找快乐,驱除心中烦躁,那么自然会感觉到幸福快乐。

解读孔子的弟子曾参,年纪虽小,勤奋好学。别人问他为什么进步很快。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也就是说他每天多次反省自身,看自己替别人谋划考虑问题是不是全心全意,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心实意。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一旦发现自己哪方面做得不好,立刻改正。养成每天自我反省的好习惯,长时间坚持下来,自然能获得很大进步。

心虚则性现,意净则心清

原文:心虚则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意净则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镜增尘。

译文:心中没有杂念,人的本性就会显现出来,不使自己内心保持平静却想发现人的本性,那就如拨动水波去捞取月亮一般,只落得一场空;意念保持澄净清明,心灵才能澄净清明,假如不能了解存在的意念而想使内心澄净清明,那就像在落满了灰尘的镜子上又增添了一层灰尘。

解读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两位僧人,他们在一起修行。在荒山废庙之中,这两个僧人多年在此修行悟道,几十年都没有下山。食物简陋,有时候还没有食物,他们也毫不介意,就饥一顿饱一顿,心无杂念,坚持修行。有一天晚上,左边的僧人在寂静的夜晚,突然听到有哭声与恶斗的声音传来。这位僧人本来想置之不理,奈何这声音非常响亮,他被搅扰得无法静心修行。就在心中烦乱不已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怪物跑到自己面前。这怪物非常庞大,面目怪异,张牙舞爪,张开血盆大口,露出白森森的牙齿来咬左边僧人。左边僧人大惊失色,站起来跌跌撞撞向山下飞奔。怪物在僧人身后一路追赶,左边僧人掉进一口枯井中,结果在枯井中发现一具尸体,由此惹上一场官司。左边僧人被抓起来询问,吃了许多苦,挨打受饿,差点被冤枉成杀人凶手。虽然最终查明僧人不是杀人凶手,但是左边僧人已经吃了非常多的苦。后来左边僧人回到修行的地方,右边僧人说那天晚上他没有看到什么怪物,只是看到左边僧人突然发狂,飞奔下山。右边僧人虽然不解,为什么左边僧人要这样做,但是也并没有放在心上。后来左边僧人在静坐之中,看到自己的前世故事,原来自己与井中被杀死的女子有前世孽缘。前生自己亏欠了这个女子,所以今生听到她的哭声,便堕入魔障,无法静心修行,由此惹来祸事。这种前生今生的说法,虽然是佛教因果轮回转世的说法,但是这个故事说明了修行悟道需要虚心无杂念、意净心清,这样才能修成正果。修行悟道需要心虚意净,修身养性同样需要如此,驱除心中私心杂念,才能培养崇高品德。

节义济和衷,功名承谦德

原文:节义之人,济以和衷,才不启忿争之路;功名之士承以谦德,方不开嫉妒之门。

译文:一个有节操的人,看问题容易偏激,增加一些温和的想法与态度调剂,这样才不会和别人无谓地愤怒争斗;取得功名、事业有所成就的人,要保持谦虚的美德,这样才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

解读一个有节操的人,因为自己有优秀的德行,经常比平常人更加不能容忍他人的不良品行。清正廉洁的君子,往往看不起小人,不屑于和小人来往。现实生活中人数众多的不是君子与小人,而是普普通通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的平常人。平常人往往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如果人们都不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那么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矛盾争执将会无休无止。品格高洁的人,对待他人多些宽容与理解,生活便会多些和谐与温暖。唐朝时,女皇帝武则天对大臣狄仁杰很是器重。狄仁杰为人心胸宽广,待人宽厚。有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想不想知道从前有哪些人说过他的坏话。狄仁杰很坦然地说:“臣不想知道。如果臣有过错,臣会改正,至于说有人向朝廷告状,讲臣的是非,臣不想知道他是谁。”宋朝时的宰相吕蒙正待人也宽容,他第一次进入政事堂时,有一个人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人也能参政事吗?”吕蒙正听到这话,装作没有听到,走了过去。和他同行的人为他不平,打算向别人询问刚才说话人的姓名。吕蒙正阻止他这么做,并且说:“一知道姓名,终身耿耿于怀,不如不知道的为妙。”

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

原文:禅宗曰:“饥来吃饭倦来眠。”诗旨曰:“眼前景致口头语。”盖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也。

译文:禅宗有一句话说:“感觉到饿了就吃饭,感觉到困了就睡觉。”作诗的要领是:“写眼前的景致,运用通俗易懂的口头语。”因为世界上高深的道理,存在于平凡的事物中。最难懂的理论,存在于最简单易懂的道理中;刻意去寻觅真理,反而离真理更远了,没有刻意寻觅真理,顺其自然反而得到真理。

解读世界上没有最高深的道理,如果刻意去寻找高深的道理,那注定是无法找到的。因为世界上最高深、最难懂的道理,其实是存在于最平凡的道理中。一切顺其自然,不必去刻意寻找。饿了吃饭,困了就睡觉,这样也是一种悟道。就是写诗这样的雅事,也不能脱离生活。诗歌的审美价值有助于人培养积极的人生观与健康的人格。孔子说阅读研究诗歌,能够增添人的生活情趣,能够使人们抒发自己的感情,能够使人们了解认识各地民土风情,可见诗歌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中国历史上那些能感动人的诗歌,往往有其深厚的生活基础。唐朝大诗人杜甫,他的诗歌深刻描绘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艰难困苦,引发阅读者的共鸣。唐朝另一位大诗人李白,他被称为“诗仙”,他的诗歌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样受到后代人的喜爱。读李白的诗歌,能排遣心中积郁,唤起人生豪情壮志。写诗的要领在于,内容要写眼前景致,取材于生活,语言要优美通俗易懂。一首好诗语言要优美,同时要清晰流畅,便于人们理解。使用晦涩难懂的语言写出来的诗,这样的诗不能算是好诗。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他认为如果一首诗写得大家都看不懂,那么这首诗写得再好也是没有用的。他每写完一首诗,就把这诗读给别人听,有时候还找不认识字的老太太来听。如果别人听得懂,他就很高兴,如果别人听不懂,他就修改这首诗,一直修改到大家能明白诗中意思为止。

念随起随灭,与太虚同体

原文:心体便是天体,一念之喜,景星庆云;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风甘露;一念之严,烈日秋霜。何者所感,只要随起随灭;廓然无碍,便与太虚同体。

译文:人类的心体变化与天体相似,人的心体有喜悦的念头,就好比天空有吉祥喜庆的星星与云彩;人的心体有生气愤怒的念头,就好比大自然有响雷暴雨;人的心体有了慈悲的念头,就好比大自然有和风甘露;人的心体有了严厉的念头,就好比大自然有烈日秋霜。人有喜怒哀乐、慈悲邪恶的变化,自然有星云雷雨的变化,这些都不可缺少。人的心体变化也要像自然变化那样,随起随灭,心体保持清净,辽阔而没有阻碍,这样人的心体就能与天地相通了。

解读孔子曾用自然变化比喻人生道理。有一次,孔子站在岸边,望着滔滔不绝的江水,对弟子们说,见到大水你们一定要观看啊。弟子们就问为什么,孔子解释说水滋养万物,却不是为了自己,这样的行为好像是它有高尚的道德似的。水向下流去,好像是大义凛然一般。水汹涌奔腾没有尽头,好像坚持根本原则一样。如果决堤,水就会奔涌流出,好像是回响应声。它奔腾赶赴百丈深渊而没有什么畏惧,这种无所畏惧好像十分勇敢。人用水注入仪器之中来衡量地平面,一定是平直的,就好比执法根据准绳一样。水装满之后,不需要用刮平的工具去刮平,就好像是天生正直一般。它虽然纤小微弱,却好像无微不至,洞察一切事情一样。世间万物经过水的冲刷,必然会新鲜干净,这样就好像水善于教化万物一样。人世间的道理,与自然事物的运行规律以及特性等有许多相似相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