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合适人才放在合适岗位上
唐太宗是成功用人的典范,他的用人事迹为后代世人所传唱。相传有一次,唐太宗要给他的功臣们封官赐爵。他让人宣读事先写好的名单,并且说;“有不合适的,请提出来吧。”唐太宗的叔父李神通打了许多仗,他一直认为自己的功劳最大,可一听名单上把自己排在后面,就很不服气:“当初,我东征西进、南征北战,可你怎么把我排在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后面了?他们有什么功劳?”唐太宗笑了,说:“叔父虽然首先举兵起义,可您忘了您后来还打了两次大败仗?房玄龄、杜如晦他们出主意、定计策,帮我取得天下,论功劳,应当排在您的前面。您虽然是我的至亲,但是我不能以私情加重对您的封赏啊!”唐太宗的叔父听了,无言以对。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年轻时候的好朋友,又是他的大舅子,有才干又有大功,唐太宗就任命他做了宰相。长孙皇后知道了,怕别人说闲话,对唐太宗说:“我做了皇后,已经够出风头的了,你就别让我哥哥当那么大的官,免得………”“不!我任用你哥哥,是因为他的确有宰相的才干,不是因为他是我的亲戚。”唐太宗坚持让长孙无忌当了宰相。唐太宗用人,就用有才干、品德好的,不管那人跟自己个人的关系怎么样。新人有才干的,就要升官;旧人没有才干的,就不能提拔。亲人有能力的,就要给予提拔;亲人没能力的,就不提拔。实际上,唐太宗也是在用人所长,只要这个人有长处,不论亲疏,不分贵贱,将他放到重要的岗位上,以更进一步地发挥他的长处。
唐太宗登基后,因为开国不久,整个朝廷的结构都在建设与调整之中,那么把手下的有才之人分别放在什么位置上才能够成为一个最合理、最有效的组织架构呢?唐太宗在人才配置上的作为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房玄龄处理国事总是孜孜不倦,知道了就没有不办的,于是太宗任用房玄龄为中书令。中书令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军令、政令,阐明帝事,管理万邦,处理百事,辅佐天子而执大政,这正适合房玄龄“孜孜不倦”的特性。魏征是一“直人”,讲话很直白,曾经讽谏唐太宗赶不上尧舜,唐太宗任用魏征为谏议大夫。谏议大夫的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这是个很奇特的官,看上去不做什么实事,没有实权,不是重要的角色,但实际上却重要无比,权力很大,因为许多事情皇帝能否采纳都取决于谏议大夫。因此,任用像魏征这样的“直人”是再合适不过了。李靖文才武略兼备,出去能带兵,入朝能为相,太宗就任用李靖为刑部尚书。刑部尚书的职责是:掌管全国刑法和有关政令,这些都正适合李靖才能的发挥。
房玄龄、魏征、李靖共同主持朝政,取长补短,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共同构建起唐朝的上层组织。除此之外,唐太宗还把房玄龄和杜如晦合理地搭配起来。唐太宗发现房、杜二人的特点有所不同,房玄龄赋有创意,有很多想法,但他对自己的想法却不善于归纳、整理,因此许多精辟见解只能停留在想法的阶段,很难由统一的官方渠道颁布出来;而杜如晦的特点是,他自己的新点子不多,但是却善于对别人提出的意见做周密的分析,精于决断,因此什么事一经他的审视,就很快能变成切实可行的办法、提议放到唐太宗面前。因此,唐太宗将他们俩搭配起来,密切合作,辅佐自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房谋杜断”。唐太宗的“房谋杜断”的人才配置是非常高明的:用人不仅表现在人才数量的多少、用人的长处,而且还在于其人才的合理搭配。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首先要有人才,因此企业需要建立人才库,需要招聘,需要把这些人才选进来,经过培训、教育、实践,人才变得更加符合企业人才的标准;有了人才之后,更需要合理地用人,以使这些人产生人才的最大效用。怎么用?那就是用人之长和将人才合理配置。一个企业的人才质量取决于规模,更取决于结构体系,你将什么样的人安排在什么岗位上,会直接影响工作的结果;成功用人是对管理者的一项更高的要求。
2.对你不喜欢的人也要提拔
一个贤明的管理者,不仅应该细心研究自己及周围人员的性格特点、工作作风以及心理状态,更应做到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这样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对于表现型的人,务必注意在工作的各个细节上都为其制定具体的书面计划,否则,他们很容易偏离工作目标。要以同情的态度倾听他们的述说,不要急于反驳和争辩,当他们安静下来时,再提出明确的、令人信服的意见和办法。对他们的成绩要及时给予公开表扬,同时也要多提醒他们冷静地思考问题。
美国IBM公司的总裁小沃森用人的特点是“用人才不用奴才”。有一天,一位中年人闯进小沃森的办公室,大声嚷嚷道:“我还有什么盼头!销售总经理的差事丢了,现在干着困人没事的闲差,有什么意思?”这个人叫伯肯斯托克,是IBM公司“未来需求部”的负责人,他是刚刚去世不久的IBM公司第二把手柯克的好友。由于柯克与小沃森是对头,所以伯肯斯托克认为,柯克一死,小沃森定会收拾他。于是决定破罐破摔,打算辞职。
沃森父子以脾气暴躁而闻名,但面对故意找茬的伯肯斯托克,小沃森并没有发火。小沃森觉得,伯肯斯托克是个难得的人才,甚至比刚去世的柯克还精明。虽说此人是已故对手的下属,性格又桀骜不驯,但为了公司的前途,小沃森决定尽力挽留地。小汉森对伯肯斯托克说:“如果你真行,那么,不仅在柯克手下,在我、我父亲手下都能成功。如果你认为我不公平,那你就走,否则,你应该留下,因为这里有许多的机遇。”后来,事实证明留下伯肯斯托克是极其正确的,因为在促使IBM做起计算机生意方面,伯肯斯托克的贡献最大。当小沃森极力劝说老汉森及IBM其他高级负责人尽快投入计算机行业时,公司总部响应者很少,而伯肯斯托克却全力支持他。正是由于他们俩的携手努力,才使IBM免于灭顶之灾,并走向更辉煌的成功之路。
后来,小沃森在他的问忆录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在柯克死后挽留伯肯斯托克,是我有史以来所采取的最出色的行动之一。”小沃森不仅挽留了伯斯托克,而且提拔了一批他并不喜欢,但却有真才实学的人。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总是毫不犹豫地提拔我不喜欢的人。那种讨人喜欢的助手,喜欢与你一道外出钓鱼的好友,则是管理中的陷阱。相反,我总是寻找精明能干,爱挑毛病、语言尖刻、几乎令人生厌的人,他们能对你推心置腹。如果你能把这些人安排在你周围工作,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那么,你能取得的成就将是无限的。”
管理是一门艺术,科学地采用适合于彼此的工作方法进行管理,处理人事关系,可以避免简单生硬和感情用事,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扬长避短、因势利导,进而赢得同事的支持与配合,造就一个协同作战的班子,并且能更迅速、更顺利地制定和贯彻各种决策,实施更有效的管理。
3.奉公举贤,唯才是举
唯才是举,奉公举贤,是推荐人才的关键之一。要做到唯才是举,负责推荐人才的人本身必须自己是贤才,有识贤的慧眼和举贤的胸襟,正所谓举者贤,则所举者贤。“士有公天下之心,然后能举天下之贤”,荐才应该是出于公心。只有出于公心,才能内不受感情的影响,外不受他人的干扰,从事业出发,以整体利益为重,公正地推荐人才。
吕蒙正(公元944-1011年),字圣功,北宋河南洛阳(今河南)人。他曾考中进士并名列第一,从此名声大噪,青云直上,宋太宗、宋真宗和宋仁宗时曾三度为相。
吕蒙正为人率直忠诚,不徇私情,在众臣中威望极重。特别是在选拔贤能、推举人才方面,不徇私情,一心为公,深孚众望。宋代选官,父贵子苗是很平常的事。卢多逊当宰相时,他的儿子被授予员外郎(指设于名额之外的郎官)。吕蒙正当宰相后,朝廷也要拔耀他的儿子为员外郎,吕蒙正坚决回绝,并就此事专门给宋太宗上了一道奏章说:“臣科甲及第,才授九品官,何况天下有很多有才之人,老死在岩穴,不能为国效力。臣的儿子刚刚出自襁褓,就授此恩荫,实在是不公道,最多像我当年那样,授予九品官。”从此,宰相的儿子只授九品官便成了“定制”。
一次,宋太宗命令吕蒙正从中书省中选一人到北方(指西夏,今宁夏一带)出使。吕蒙正觉得中书省没有恰当的人选,就从另一个地方选了一个精明强干的人,推荐给皇帝。皇帝见他没有按照自己的旨意选拔人才,就命令他重新物色。过了几天皇上又问及此事,他仍坚持推荐那个人。皇上急了,生气地说:“你为什么这样固执呢?”吕蒙正说:“并不是臣固执己见,是陛下不能知人罢了。”吕蒙正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此人的才能远远在别人之上,一定能担当起陛下赋予的重任。臣不想把那些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小人推荐给陛下,以免这些人误了国家大事。”吕蒙正在皇帝面前力荐贤士,毫不退让,弄得皇帝十分难堪。同僚们见此情景,都吓得默不作声。宋太宗退朝后,仔细思量,觉得吕蒙正的话很有道理,便对左右的人说:“蒙正有如此大的气量,我实在比不上他呀!”过了不久,皇帝终于任用吕蒙正推荐的人出使北方,那人果然不负使命,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后来,宋真宗即位,仍委任吕蒙正为宰相。太中祥符(公元1008-1016年)之后,宋真宗朝拜永熙陵(即太宗陵墓),封禅泰山,路过洛阳,两次驾幸吕蒙正府第并赏赐很多东西。为了进一步表示对吕蒙正的敬重,宋真宗对吕蒙正说:“卿的儿子哪个可以任用?”吕蒙正回答说:“愚臣之子都不可用,倒是有个侄子叫吕夷简,现任颖州推官,是个将相之才。”后来,吕夷简果然被宋真宗召见,委以宰相重任,成了宋代名臣。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春,吕蒙正上表请求回洛阳,宋真宗再次想把吕蒙正两个儿子召到朝廷当官,吕蒙正还是不答应,说:“多谢陛下关照,息兵少财,是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方略,愿陛下以天下百姓为重,不要因为我的地位显贵,就召他们到朝廷做官。”宋真宗采纳了吕蒙正的意见。
吕蒙正不仅有知己之明,且有知人之智。有一朝士想送给他一面古镜,说是能照二百里,以此求得升迁。他回绝道:“我脸不过碟子大,哪里用得着照二百里呢?”
吕蒙正有个叫富言的朋友,想把他的儿子富弼送到皇家书院去读书。吕蒙正满足了他的要求。事后,富言领着他的儿子向吕蒙正拜谢。吕蒙正见富言的儿子彬彬有礼,谈吐不凡,高兴地对富言说:“此子日后与我的官位相似,而功业远在我之上。”于是,他不嫌富弼出身贫寒,让他与自己的儿子一块读书,供给他全部费用,照顾得十分周全。后来,富弼果然在宋神宗时期当了丞相。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一直是推荐和选拔人才的典范。选才至公,不为私利所惑,不为个人情感所欺,不为外部压力所屈,实属不易。要做到至公,除了领导者本身具有以公为上的高尚品质以外,还要跟自己的憎恶喜爱作斗争,能够游离于亲情之外,抵制外部施加的压力,为公取才。领导者作为一个组织的核心,应该将全身心放在组织的事业上。在识才用人时,从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仔细辨别人才,能者用之,尤才者拒之,而不是看他的身份背景,看他背后的关系网。在当今社会,各方面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一个国家,一个单位,往往是“成也用人,败也用人”。领导者过不好“用人关”,做不到任人唯贤,就会压抑人才的积极性,造成人才流失,降低组织的效率,最终导致事业的失败。
难点解疑:
要真正做到“唯才是举”,必须能够排除来自上面的压力、下面的利诱以及各种因素的干扰,鼓起勇气,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拘一格地大胆推荐和选拔人才。这才是作为领导者应该具有的正确态度。
4.人才链何以不断:李嘉诚的用人特色
任何企业要想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更离不开科学的用人;要想使企业得到发展,关键是要遵循科学化、专业化、年轻化的用人准则;因为只有科学地用人,才能使人才尽展其才,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才能使企业得到健康的发展。只有专业化,才能使企业在产品和技术上保持领先,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也只有年轻化,才能使企业有干劲,有活力,有创造力;才能使企业后继有人,积蓄后劲。领导者决不能故步自封,抱残守缺,要敢于并且善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和新方法。要把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自身的实际相结合,大胆吸引国内外优秀的管理人才充实自己的企业,并且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遇,要敢于起用年轻的人才,并且放手使用,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热情、才智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常盛、常新,不断发展。
李嘉诚是香港的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也是世界著名企业家之一。他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深知用人之道。香港学者何文翔评论说:“李嘉诚成功的关键,是他融汇了中西文化的精华,采取西方先进的管理。”创业之初主要靠自己,发展阶段就要靠集体了,怎样用人,用什么人,这就是管理的关键。李嘉诚事业有成,与他深谙用人之道是分不开的。他发家的三步曲,每一步都能启用不同的人才,而没有一味只用元老重臣,由此才保证了企业常新,不断发展。同时,他还能大胆起用“洋”人,谓之“洋为中用”,如“长实”副主席麦理恩,英国人,剑桥大学经济系毕业,1979年加入“长实”;“和黄”董事、总经理马世民,也是英国人,1984年任职;此外,青州英泥的布禄嘉,以及李氏极其器重的生意伙伴、广生行主席杜辉廉等,都是“洋人”。有人说“李氏集团高层的得力助手,几乎清一色是洋人”。显然,这对管理的规范化和企业化,将投资拓展到国际领域,都起了重要作用。
他的左右膀还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普遍都年轻。如“长实”副董事长。经理周年茂、霍建宁任职时不过三十几岁,董事洪小莲也四十刚出头,就是马世民也刚过五十岁,像这样中外兼顾、老中青相结合的领导集体,已经成为李嘉诚“默契的内阁”,而且正是这种默契,使“长实”、“和黄”这样一个大集团,始终保持了迅速做出决定的灵活性和一致性。这对集团的管理是多么重要啊!
美国《财富》杂志介绍李嘉诚是“甚为重要的生意伙伴”、“靠与友人合作投资地产和贸易生意发迹”。李嘉诚自己曾说过:“我做生意一直抱定一个信念,就是不投机取巧和要以诚待人。”看一看李嘉诚的创业之道及其所作所为,恐怕谁也不能说他的成功是纯系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