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走近兰州
3075700000047

第47章 人物春秋(4)

他积极筹办甘肃教育学会,同时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在任甘肃省教育厅厅长期间,他推行新制度,增开新学校,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甘肃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积极筹建甘肃省银行,为甘肃的发展扩充资本。同时,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为劳苦大众排忧解难。

此外,水梓也是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其诗作《河西杂咏》,为后人研究河西的地貌和历史传承提供了宝贵资料。

(7)张维

张维(1890—1950)字维之,号鸿汀,甘肃康乐人。清末毕业于甘肃优级师范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拔贡,授学部书记官。

辛亥革命爆发后,张维回到兰州,创办具有进步思想的报刊《大河报》、《金城周报》和《政闻报》等,把启蒙思想播撒到故土。但政府以思想激进相继查封这些报纸。无奈中,他返回北京任第一届国会议院院长之职,但面对袁世凯的独裁专权,怒火中烧的张维辞官回乡教书。后历任甘肃督军公署秘书长、政务、财政和建设厅厅长、省参议会议长等要职。在官期间,张维除旧布新,大刀阔斧改革,气象一新。

张维留给后人最重要的是他的著作,他一生致力于地方志、历史和金石研究。博学多才、著作等身。如《陇右方志录》、《兰州古今注》、《元魏诸镇考》、《仇池国志》、《甘肃人物志》、《陇右著作录》、《甘肃青海土司志》、《陇右边事录》、《陇右民族录》、《陇右经学之传授》、《陇右财赋录》、《陇右轶闻录》、《陇右学艺录》、《陇右金石录》等。其中《陇右金石录》着力甚勤,考证精详,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地方专业史著作”,被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研究院列入国际交换书籍。

(8)于右任

于右任(1879—1964)是著名的书法家、诗人。他虽出生陕西三原,但其母亲却是甘肃静宁人。因此他对甘肃有一种别样的情愫,曾三次到过甘肃,两次莅临兰州,了解风土民情,参观名胜古迹,品尝地方风味小吃,并赋诗挥毫留下了众多墨宝。

1941年,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决定来陇上视察。先生10月2日至兰,游罢五泉山并观看市容后,即前往敦煌莫高窟参观。了解到莫高窟得不到重视与保护,不断遭到外人掠夺的状况后,他痛心疾首,并最终促成“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成立。期间,他还一路把酒赋诗,留下了不少壮美的诗篇,如《敦煌纪事诗》中所写的:“立马沙山一泫然,执戈能否似当年;月牙泉上今夕月,独为愁人分外圆”,“敦煌文物散全球,画塑精奇美并收;同指残龛同赞赏,莫高窟下作中秋”。

于右任还到兴隆山游览,拜谒了成吉思汗灵柩,写有《天净沙》的小令,词云:“兴隆山畔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抒发作者期盼早日收复被日寇占领的祖国锦绣山河的殷切之情。此词的最后一句,曾得到过******的赞誉。在兰州时于右任还曾给时迁榆中的兰州师范和兰州农校师生作了题为《西北的牧羊儿》的讲话。

(9)顾颉刚

顾颉刚(1893—1980)江苏吴县人,原名诵坤,字铭坚,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他曾两次到过甘肃,并与兰州结缘。

1937年9月至1938年9月,为了考察西北教育,顾颉刚初次来到甘肃。期间,他浏览了兰州的人物风土、名胜古迹等,留下深刻印象,其《西北考察日记》作了生动记载。

1937年9月29日顾颉刚抵达兰州。首先,他游览了黄河铁桥,写到自己初来乍到的观感:“足下黄流滚滚,皮筏去疾如矢,胸中为之开畅。河边多水车,藉风[水]力转动,可以灌高地;城中居民食水皆由水车从城头输进,亦奇观也。”并参观了兰州中学、师范学校、甘肃学院、省立民众教育馆。

自1937年11月8日至1938年1月3日,顾颉刚迁居兰州贤侯街(今贤后街)45号,作为办公地点。他被当时来兰州的省外留学生抗战团、省妇女慰劳会、青年抗战团、******学会等团体聘请为顾问或指导员,又创办《老百姓旬刊》作抗战宣传。

顾颉刚在1948年担任兰州大学历史系主任兼教授期间,撰写了《〈国立兰州大学图书馆概况〉序》、《国立兰州大学积石堂碑记》及《国立兰州大学昆仑堂记》,文情并茂,足堪传诵。

(10)邓宝珊

邓宝珊(1894—1968)原名瑜,字宝珊,甘肃天水人,著名爱国人士。

邓宝珊1909年应征入伍,次年在新疆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参加了新疆伊犁起义,后反动派大力逮捕革命党人,他潜回东北,后辗转到天水。

面对袁世凯的独断专权、践踏民主的恶劣行径,邓宝珊参加了讨袁运动。后来,他参加冯玉祥领导的革命军,在军中,他为人谦和,智谋过人,深得将士喜爱。他深知共产党一心为民,因此在任国民党军将领时,他仍衷心拥护共产党,反对宁汉合流。

抗日战争期间,邓宝珊积极拥护共产党“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正确主张,在晋、冀、鲁奔走呼吁各方面团结抗日。

对******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行为,他深为不满。西安事变发生后,他仍以民族利益为重,促成了事变的圆满解决,这对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关键作用。

平津战役时期,邓宝珊高瞻远瞩,以人民利益为重,斡旋于我军和北平傅作义之间,最后以傅作义全权代表的身份,同我军签订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为保卫北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宝珊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甘肃省省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仍为甘肃的发展贡献力量。

1968年11月27日,邓宝珊病逝于北京,享年74岁。

(11)张心一

张心一(1897—1992)原名张继忠,生于兰州,原籍甘肃永靖。1922年毕业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6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我国近代农业统计与土地利用以及水土保持工作的先行者之一。

1929年,张心一担任农业统计科长,他在23个省、600多个县内聘请了1700多名小学教员、农耕工作人员等完全尽义务的农情报告员,从而建立起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有系统、较科学的农业统计系统。他还利用这些资料对一些专门问题进行研究,写成了专题论文,如《中国人口的估计》,首次估计当时中国人口为四亿五千万人,得到了社会公认。

1940年,张心一任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创建了水利、林牧公司等企业,兴修了湟惠渠等水利工程。他选择在黄河北徐家山挖水平沟植树,蓄水保墒,成为甘肃省荒山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奠基人。他从美国引进了草木樨等牧草良种和白兰瓜种,广为种植。在厅长任内,为甘肃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员。

1949年后张心一出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计划局农业计划处处长、农业部水土利用局副局长。先后写成《保持水土,发展农业生产》、《西北黄土高原的土地合理利用问题》等著作,提出改善西北生态环境的诸多观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12)邓春兰

邓春兰(1898—1982),女,字友梅,甘肃循化(今青海循化)人。中国近代第一位力倡解除大学女禁、实行男女同校的发起者和实践者,是“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中的一位杰出战士。

经过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民主、平等思想渐渐深入人心。1919年3月,北大校长蔡元培在一次演讲中呼吁男女受教育机会平等,邓春兰看罢此文,备受鼓舞。她决心上书蔡元培,希望大学能够解除女禁。然而因蔡元培辞职并未得到回应。

不久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要来甘肃招考女生,邓春兰毅然报考,她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1919年7月25日,她和其他五名被录取的女生一起离开兰州,赴京求学。

邓春兰为得到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她再次呼吁男女同校。

北京各大报纸转载邓的文章,蔡元培看后深为打动,公开向外界宣称女生可报考北大。功夫不负有心人,邓春兰等八位女生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被北大录取,男女同校的愿望终于成真。

1923年,邓春兰北京大学毕业,任教于兰州女子师范,声誉卓著。1949年,任甘肃省文史馆馆员、甘肃省政协委员等职,1982年6月9日病逝。

(13)江隆基

江隆基(1905—1966)又名泮庵,字盘安,陕西省西乡县人。曾留学日本,德国,有较高学历,一直从事于教育事业,是杰出的教育家。

江隆基在中学时代即投身于革命斗争,他曾参加过抗议“九国公约”的游行示威和抵制日货等一系列爱国活动。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在校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留学日本。1931年留学德国。曾任旅欧华侨反帝同盟书记。1936年回国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参加革命活动,两次被捕,曾参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任陕北公学副教务长、华北联合大学教务长、延安大学副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副厅长。

新中国成立后,江隆基担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等职务。1959年1月,他到兰州大学任党委书记兼校长。在他的身教重于言教的带动下,全校形成了尊师爱生、勤奋好学的良好校风和学风,从而使兰大成为一所全国知名的大学。

“****”期间,江隆基受到冲击,1966年6月25日含恨自杀。1978年4月,党中央为其平反并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14)杨静仁

杨静仁(1918—2001)甘肃省兰州市人,回族。青年时代,他就追求进步,接受马克思主义。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年任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央民族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60年9月,杨静仁担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党委第一书记、军区政委,西北局书记处书记。

1978年3月,杨静仁担任国家民委主任、党组书记,1980年9月,被任命为******副总理,主管民族和政法工作。在他主持下,国家民委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语言文字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使这一时期成为我国民族地区发展最快、民族关系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

1982年,杨静仁担任中央******部长兼国家民委主任。1983年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负责主持党和国家的统战、民族、宗教工作。他提出把统一战线和改革开放相结合,大力开展海外统战工作,使我国的统战、民族、宗教工作出现了新局面。1986年后,又连续当选为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杨静仁一生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特别是为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