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走近兰州
3075700000042

第42章 科教文化(4)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政局安定,百业兴盛,一些诗看在眼里,感慨于心,他们满怀喜悦地用诗的语言歌颂党和祖国,如西北师大郑文写下了《闻刘家峡截流喜赋》等律诗。1958年,永靖县修成横跨黄河的英雄渠,当时的省长邓宝珊将军写下了《赞英雄渠》:“一颗脑袋两只手,敢说敢做又敢想。冲天干劲哪里来?红旗招展引方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同时颇显儒将的风采。

“****”期间,兰州市的文学界受到严重的冲击,从1966年到1976年,是兰州诗歌的沉寂期。但身处逆境中的诗人们仍然勇敢地发内心的进行呐喊,如杨植霖的《军管生活窃留心声》三首之二:“连年枉走歪邪道,误国愈多愈说好。国计民生发哀嚎,呼天垂泪作声讨。”表达了诗人身处逆境,但心系国家,对于当时的倒行逆施化作了愤怒的声讨。

1978年,驱散阴霾见晴光,兰州的诗歌度过了沉寂期,迎来了复苏期,呈现出了一派繁荣景象,一批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感受到传统文化所散发出来的馨香,纷纷成立了诗社等文学团体。一些报刊读物也纷纷开辟了专栏和专版,给诗歌的发展留下了一片园地。萧华、杨植霖、王秉祥、黄罗斌、葛士英等一批甘愿做兰州诗歌发展的奠基石。其中亲历长征的诗人萧华将军,在40年后故地重游写下了《登腊子口》和《哈达铺》,面对旧貌新颜,诗人发出了“往事浮万千”的慨叹,诗中还回忆并讴歌了红军历尽艰险革命必胜的信念。在登临崆峒山后,写下的《劝爱树》五言律诗,诗中充满了破坏生态环境的忧虑。诗人在自序中写道:“登崆峒闻有数百年古松遭伐,甚惜。又感甘肃一些地方山林破坏严重,气候变异,雨量有减,广大群众深为忧虑,因成此诗,寄劝爱树之意。”萧华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却关注的目光停留在一棵小树上,字里行间折射出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劝爱树》诗如下:

小憩松荫下,观云说爱树。峰翠云滴雨,清流石间出。

山川因树秀,林茂乐承露。劝惜一片云,慎以动锯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兰州的诗歌沐浴着新时期的和风细雨,在兰州这片深厚沃土的滋养下,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4.戏剧明珠璀璨夺目

(1)话剧

《在康布尔草原上》是甘肃省话剧的奠基之作,该剧既是一部民族团结的颂歌,又是一部忠实提示民族地区社会历史变革客观规律的力作。

1950年秋,全国百废俱兴,为了迎接文化建设的高潮,剧团要专业化,文工团要改为话剧团,新成立的话剧团需要拿出一台大型话剧来。1953年初,剧团为创作话剧派汪钺、武玉笑、姚运焕三人到甘南藏区深入体验生活,美丽富饶的大草原和严酷的斗争生活激发了武玉笑等人的创作灵感,《在康布尔草原上》这部有全国影响的剧作由此诞生。剧本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剿匪建政民主改革运动过程中尖锐深刻的社会矛盾。舞台美术设计者以扎实的生活根基,严谨的艺术创造,再现了辽阔丰茂的草原生机盎然、色彩斑斓的独特风光和浓烈的民族风韵,为剧情的演进营造出典型的生活环境。

1955年,这部话剧正式在兰州新建的人民剧院上演了,演出受到观众热情的欢迎,接连演了三十多场,场场满座。1956年春,该剧参加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演出期间,该剧是四十多个演出团体中唯一在怀仁堂演出的一部大戏,而且连续演出三场:一场是给苏联专家演的;一场给各国驻华大使馆演的;一场为党中央、******、人大、政协和中央军委的领导演的。******主席观看演出后说:“你们演得很好。”周总理连续看了三次,给予极大的肯定,认为《在康布尔草原上》是当时表现党的民族政策最好的一部戏,并指示以此剧招待各国驻华使节。著名戏剧大师曹禺先生观看演出后兴奋地赞美说:”这个戏太好了!连布景都充满了感情!”首都北京各大报刊纷纷发表评论文章赞许:“轰动了北京!轰动了中南海!”

该剧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武汉、南昌、杭州、南京、哈尔滨、沈阳、长春等十几个大中城市演出300多场。重庆话剧团、湖南话剧团、印度尼西亚华侨剧团都进行了排练和演出。1956年剧本在《剧本》月刊发表后,作家出版社立即印了单行本。1959年人民出版社和群众出版社作为向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的优秀作品,各自出了精装本。1979年,甘肃人民出版社作为向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的优秀作品,又出版了单行本。1981年在首都美术馆举办全国第一届舞台美术展,该剧设计图入选参展,之后又选编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中、英文的舞台美术选集《中国舞台美术》大型画册。

创作于1961年7月《八二六的前夜》是一部惊险话剧,编剧为陈工一。该剧在继承我国传奇故事和戏曲的传统,又对惊险话剧的创作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

剧本以我军侦察员深入敌人心脏夺取兰州防御图,配合兰州战役,为解放大西北打通素有“金城汤池”之称的兰州大门的革命史实为素材。故事情节扑朔迷离、激烈紧张、扣人心弦,险象环生,悬念迭起,使观众感受到我军侦察员深入虎穴、临危不惧的大智大勇,地下工作者沉着冷静的应变能力,以及敌人穷途末路之际的困兽犹斗。

《八二六的前夜》话剧运用兰州市当地的人文景观营造出戏剧情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烘托出剧情的发展。该剧的舞美也融入匠心独具的设计,根据剧本的需要,设置了一个符合时代背景和地域特色的舞台环境。

1961年底,该剧由甘肃省话剧团在兰州公演,观众反映热烈,连演一百三十多场,受到新闻界、文艺界的重视。此后,河南、江西、福州、本溪、佳木斯等省、市的十五六家话剧团先后上演了该剧。

1979年3月5日,甘肃省话剧团在兰州人民剧院首演话剧《西安事变》,这距“****”结束仅一年零五个月,《西安事变》的演出,不啻是一声春雷,震动八方。

《西安事变》是以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的事实为依据创作的,通过“兵谏”的情节发展,刻画了杨虎城将军的深谋远虑和张学良集国恨家仇于一身,义无反顾的果敢精神,表现了他们爱国主义的豪情。而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则突出表现了共产党人不计私怨,以国家民族为重的凛然正气与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

该剧由程士荣、郑重、姚运焕、胡耀华、黄景渊编剧。

《西安事变》话剧在我国话剧舞台上,第一次实写******、******、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剧中,张学良、杨虎城、******、宋美龄、何应钦等也一一活跃于舞台之上,这在新中国话剧史上是“破天荒”的大事,它完全打破了以往创作中的禁区,使当时整个文艺界和广大观众眼前豁然开朗,精神为之一振,大大拓宽了我国话剧舞台的表现与审美领域。

《西安事变》话剧场面宏大、气势磅礴。在艺术地处理史与戏的关系及刻画人物形象上,都有成功的突破。《西安事变》话剧舞美的创造设计,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1978年4月至8月,《西安事变》话剧演出组赴京演出,1979年底又应文化部之邀赴京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荣获剧本创作一等奖、舞美设计一等奖和演出二等奖。《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国内多家报刊予以高度评价。同年,又获得甘肃省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剧本创作一等奖。

鉴于《西安事变》话剧舞美的成功设计,设计图及演出剧照于1981年入选全国第一届舞台美术展。

(2)舞剧

《丝路花雨》舞剧是甘肃艺术家们为我国舞蹈事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它不仅复活了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壁画中的敦煌乐舞艺术,显示了我们民族艺术和文化传统的巨大魅力,而且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美学价值。

《丝路花雨》由常书鸿、段文杰任顾问,赵之洵参与编剧并执笔。1978年6月,****甘肃省委派出演职人员赴敦煌,构写出大型组舞《敦煌曲》初稿。7月,组织创作人员投入作曲、编舞。8月底产生舞剧《丝路花雨》的基本结构框架。1979年2月,《丝路花雨》舞剧试排成功。1979年5月23日,舞剧《丝路花雨》首演于兰州黄河剧场,其中剧中英娘由贺燕云、傅春英等饰。

剧本以盛唐时期的敦煌作为历史背景和地点,敦煌画工神笔张在大漠救起了被困的波斯商人伊努斯,但他的女儿英娘却被强人窦虎虏走,沦为百戏艺人。伊努斯仗义疏财,为英娘赎身,父女得以团聚。神笔张遂以女儿的舞姿为模特,创作了敦煌壁画的辉煌之作“反弹琵琶伎乐天”。市令巧立名目,欲霸占英娘,神笔张托伊努斯带英娘避祸波斯。英娘与波斯人民朝夕相处,互授技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伊努斯奉命率商队使唐,英娘随之归国,市令指使窦虎拦劫商队,神笔张点燃烽火报警,被箭射中,血洒丝路。在敦煌27国交易会上,英娘乘献艺之机揭露了市令的罪行,河西节度使怒斩市令与窦虎,剪除了隐患,丝绸之路更加畅通。《丝路花雨》的故事正是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代塑匠赵僧子《典儿契》与敦煌流传的古代民间歌谣“身是自来奴,妻亦官人婢”的民间艺匠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不仅使人们从历史真实的高度体察到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阶级对立和复杂社会矛盾,而且展示了民间艺术家非凡的智慧才能和他们创造辉煌的敦煌艺术的不朽历史功绩。波斯商队的介入,又使作品获得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艺术地再现了各国人民文化经济生活大交汇、大融合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