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七里河西果园乡是兰州优质百合的生产区,已有100多年的栽种历史。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气候温凉。借助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和多年积累的栽培技术,出产的百合色白、个大、味美、营养丰富,在国内外久有盛名,因此此地也是远近闻名的“百合之乡”。1998年,由国家计委投资900万元在西果园建成兰州百合城,目前,七里河区百合种植面积已达4万亩,百合深加工产业也正在兴起。
兰州百合瓣大肉厚,甘甜爽口,品质优良,每100克鲜百合中富含蛋白质2.91克,脂肪0.16克,可溶性总糖11.47克,还原糖1.14克,蔗糖8.5克,淀粉13.07克,果胶1.37克,粗纤维0.48克,还有人体所需的八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
兰州百合以名菜佳肴、入药健身而驰名中外。由百合烹饪的“百合雪莲”、“冬梨百合”、“百合蟠桃”、“百合雪鸡”、“冰糖百合”、“百合牡丹”、“百合凤凰”等美味佳肴,色味俱佳。用百合入药,能理脾健胃,宁心安神,润肺止咳,清热利尿,具有解无毒、止血之功效。
目前,兰州百合主要分布在七里河、西固和榆中的二阴地区,百合已在国家质检总局实行原产地域保护(甘肃省百合原产地保护范围10万亩,其中兰州8万亩,临洮、临夏2万亩),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绿色食品”使用标志和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兰州百合”证明商标。
兰州百合花鲜丽夺目,花瓣奇美,香气浓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深受兰州人民的喜爱,已成探亲访友的最佳礼品。
(10)“黑美人”
“黑美人”是永登地区土豆的一个变种,因其颜色黑紫而得名。“黑美人”产地在永登县武胜驿镇金咀地区,是闻名遐迩的航天育种产品。
“黑美人”土豆呈黑紫色,原因是富含花青素,其含量高达每百克4.28毫克,而花青素是抗癌、美容、抗衰老、防止高血压的重要成分。土豆中钾、钙等其他营养成分的含量均高于普通土豆。正由于该产品科技含量国内领先,中国烹饪协会将“黑美人”推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指定菜品。
(11)水中人参——永登虹鳟鱼
虹鳟鱼属冷水鱼类,鳟鲑科,又称“仙女鳟”、“圣鱼”,被誉为“水中人参,鱼中至鳟”。原产于北冰洋阿拉斯加,或高寒冷泉水中生存,水温须在5℃~10℃,生长期4~8年。
由于虹鳟鱼生长周期长,对环境和水质要求极高,要在高寒地区的泉水中养殖,且成活率低,饲养难度大。但它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肉多刺少,味道鲜美,具有抗癌等功效,被誉为“水中人参”。
经日本水产专家化验证明:此鱼体内含有大量的DHA、EPA,是人体大脑营养的必需物质,对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同时,体内营养极其丰富,是滋补营养的珍品。驯化培育后的虹鳟鱼得到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花“樱花”齐名,并称为“樱鳟”。后来国际其他国家仿效日本,新西兰将此鱼称为“圣鱼”并立法保护。成为国家首脑之间互相馈赠的高档礼品。
1959年,当时******总理在访问朝鲜时,金日成把它作为“国礼”赠给周总理。周总理将虹鳟鱼带回中国,送于毛主席,主席见到此鱼大加赞赏。金日成主席得知后,便亲自组织给中国赠送了亲鱼(种鱼)24尾,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我国黑龙江省首次试养成功。
20世纪80年代初期,甘肃省委主要领导非常重视关心虹鳟鱼的引进工作,组织人员经过多方培育得以成功,最终发现高寒冷水的药王泉水,水温长年保持在8摄氏度左右,流量为1.3秒/立方米,泉水冰洁清凉,非常适合虹鳟鱼的养殖,于是由兰州军区派专用飞机,将虹鳟鱼引进并试养成功。
在省上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兰州市永登县建立了一批规模较大的虹鳟鱼场。后经过集约化整合,大力推行科学养殖,不断培育和引进新品种,药王泉水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利用,使虹鳟鱼养殖活跃起来,目前,甘肃虹鳟鱼的养殖占全国70%,永登占甘肃的60%。永登成为虹鳟鱼养殖的主要基地之一。
(12)瓜子之王——兰州黑瓜子
兰州黑瓜子被誉为“兰州大板”,是兰州著名的特产,以其片大、皮薄、板平、口松、肉厚、乌黑发亮、味香隽永、品质优异等特点而著称,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之一,质量居全国之冠。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日本等国家,饮誉海内外,是兰州市传统的出口商品之一。
兰州黑瓜子主要产于兰州郊区及皋兰、永登、靖远、会宁等县。其质量优良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这里取子的籽瓜经长期培育,去劣存优,是精选出的优良品种。籽瓜皮呈浅绿色且有花纹,瓜子饱满肉厚、片形特大。二是种植籽瓜的土壤为砂田,即在农田上覆盖一层厚达半尺的砂砾,具有明显的抗旱作用,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黑瓜子可加工成五香、奶油、咸淡、甜味、多味等各种类型的瓜子,又是制作糕点的理想辅料,兼备补脑提神作用,亦可炸油食用,是人们普遍喜食的美味食品。黑瓜子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D等营养物质,据说常吃能延年益寿。
在兰州至今保留着这样的风俗,每逢喜事,宴请亲朋,必有一盘以黑瓜子为主,糖果点缀其间的干鲜果盘,先菜而上,招待来宾。兰州瓜子名品“正林瓜子”也享有盛誉,是款待亲朋、馈赠嘉宾的必备之物。
(13)水烟王牌——兰州水烟
兰州水烟又称九叶芙香草,属黄花烟种。相传三国时隐士孟节献烟草给诸葛亮,用以治疗瘴气患者。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时,烟草辗转传入甘肃,并广泛种植于兰州、榆中、皋兰、靖远、永登、永靖、临洮等地,而以兰州五泉红泥沟水灌溉种植的水烟声誉最高。兰州地处黄河沿岸,背山临水,多淡栗色粉砂质土壤,肥土层深厚,含有丰富的石灰质和钾元素,十分有利于烟草的生长。所产水烟以丝、色、味三绝闻名全国,有“兰州水烟天下无”之誉。
兰州生产水烟盛于明清、民国,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其制作过程是:把宽大肥厚的翠绿烟叶,去掉茎根阴干,加入槐花、紫花、碱、白矾、石膏等混合蒸煮;并搓以清油、食盐、姜黄;加入当归、香草、薄荷、川芍、苍术、冰片、跨香等香料,搅拌均匀,压制成一公尺见方的烟墩;再人工推成细丝,刨丝后在模具内压成小方块,即可包装出售。根据制作工艺的繁简不同,兰州水烟又可分为青、黄、绵烟三种类型。
过去兰州水烟依其质量差别可分为“甘”、“肃”、“合”、“作”四个等级;而新创的“兰”字牌水烟以色香味形俱佳而被誉为烟中“王牌”。
兰州水烟可根据烟叶的品质,采用不同的配方,制成绿、黄、麻3种。其中绿水烟质量最佳。它的主料是青烟,配料有胡麻油、碌石末子、槐花、紫花、白矾、冰片、香料、薄荷、当归、川芎、苍术、麝香等。内含多种滋补药料,具有消瘴耐寒、提神顺气、预防虫蛇咬伤等功效。
2.特色工业
兰州近代工业始于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领袖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后,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将“西安机器局”迁入兰州,改称“兰州机器局”,主要生产武器弹药。清光绪四年(1878年)又开办当时全国规模最大、建设最早的毛纺厂——兰州织呢局,以生产粗毛呢为主。兰州制造局和甘肃织呢局的创办,标志着兰州装备制造业和中国现代毛纺织业的诞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彭英甲出任兰州道台,先后开办了兰州绸缎厂、玻璃厂、水烟厂等一批工厂。从此,兰州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大量内地和沿海工业西迁兰州,不仅活跃了后方经济,还支援了抗战,产生大批名牌。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兰州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及相对薄弱的工业基础等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我国的工业化建设选择了兰州。兰州是“一五”期间国家确定的重点建设的12个工业中心城市之一,有8项国家重点工程在兰州布点建设,其中包括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兰炼、兰化以及兰石、兰州热电厂、永登水泥厂等大型重工业项目。同时,在重工业方面新建和扩建了兰州通用机器厂、新兰仪表厂、万里机电厂、兰州钢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轻工业方面新建和扩建了兰州毛纺厂、西北毛纺厂、兰州食品厂、东岗食品厂、兰州兽医生物药品厂等企业。另外,还从沿海迁来了美高皮鞋厂、兰州胶鞋厂、兰州搪瓷厂、佛慈制药厂、长通电线厂、长新电表厂、长虹电焊条厂、长津电机厂、红花服装店等企业。在经济调整时期(1963年~1965年),兰州陆续新建和扩建了兰州机车工厂、国营504厂等企业,这一时期的工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由于“一五”和“二五”时期国家对兰州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兰州的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初步奠定了以石油、化工、机械等为主的工业基础,基本形成了兰州工业化的雏形。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第一座浓缩铀厂、第一座炼油厂、第一家合成橡胶厂、第一家现代化的“万锭”毛精纺厂诞生在兰州;中国的第一台钻井机、第一台抽油机、第一束化学纤维、第一批合成橡胶、第一匹精纺毛料、第一部雷达、第一滴浓缩铀、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枚导弹等都从兰州走出或者与兰州有关。
“****”中,兰州又新建和扩建了兰州铝厂、连城铝厂、兰新无线电厂、长风机器厂、兰州碳素厂、西北铁合金厂、兰州一毛厂、兰州三毛厂、7437工厂、兰州矿灯厂、红卫机械厂、兰州真空设备厂、兰州机床厂、兰州轴承厂等2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国家对西部地区重点进行“三线”企业的调整改造、扩建、提高,甚至关闭、转产、迁移。
在中、西部重点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同时,国家从宏观面上注重轻工业的发展。兰州于1985年被******确定为全国12个中心工业城市之一。兰州作为工业基地,这一时期的毛纺、制药、塑料、制革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轻工业发展较快,其中粗精毛纺织品、棉布、骨胶、地毯、中成药等产品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市场。“六五”和“七五”期间兰州的电力工业发展也较为迅速。整体上,兰州的轻、重工业比重有所调整,显示出较为协调的发展态势。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兰州现已成为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大中城市50强。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建筑建材、机械电子、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行业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西北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培育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和全国有名的工业产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兰州姑姑绒与中国毛纺织工业的摇篮
兰州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纺轮,证明当时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先民就能纺线织衣。秦汉间,居民用牛、羊、驼等动物毛纺线织衣,其实就是继承祖先“捻毛为线,织褐为衣”的传统。毛褐织造之初,多用牛、羊、驴、驼毛捻为“褐线”,织成“毛褐”。
唐代中叶,西域的毛纺织技术传入,毛褐织造改手工平针编织为机织。同一时期,西域的优良羊种——羶羊引进,经驯养成为洮黄流域养殖的主要羊种——山羊。用山羊绒织成的毛褐,细而柔软。自此,毛褐有粗、细之分,粗者称“褐”,细者为“绒”,因兰州而名“兰绒”。兰绒是明朝间主要的贡品,有着“宽长细密,雅俗共赏”的特征。明神宗间,兰州绒褐“设局传造”。据《神宗万历实录》载,“自传造以来百姓苦于催逼,弃农而捻线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姑姑绒在织造时加入金线,藏红花的染色,使产品“织金闪色”,绚丽多彩,完成姑姑绒的更新换代。兰州的毛褐、绒褐,多用于缝制长衣、长裙,故又称“擅大装”。
光绪六年九月十六日(1880年10月20日),由左宗棠主持,总投资301312两湘平银的甘肃织呢总局在畅家巷投产。甘肃织呢总局的投产,不仅标志着兰州毛纺织品的更新换代,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现代毛纺织工业及全能机械纺织工厂的诞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的物资包括纺织品难以进入西北市场。甘肃地产的毛褐、土布成为抗战后方军民的主要衣料来源。据民国时期出版的《甘肃之工业》统计,民国32年,兰州注册的79家纺织工厂中,产品主要是毛织品,有毛褐、毛毡、毛毯、毛线、呢绒等,民用的毛褐、军用的呢绒、毛毯是主要产品。甘肃织呢总局改制的军政部第一制呢厂、雍兴公司兰州毛纺厂、共济毛纺厂等军政企业除了生产军服呢、毛褐,还生产军用毛毯、毛袜、绑腿、背包带等。这些企业,为中国的纺织企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接管雍兴公司毛纺织厂等三家企业,改制后发展为兰州第一毛纺织厂和第二毛纺织厂,生产粗纺制服呢绒、毛毯等。毛褐织造退出中国纺织业。
(2)“共和国长子”与兰州石化工业
1952年1月,中央燃料工业部建议并经国家计划委员会于同年3月16日批准,确定在兰州市西固区建立兰州炼油厂。
这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56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一。1958年9月建成。主要产品有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沥青等16个品种。
兰州炼油厂的建成,不仅标志着中国兴建的生产规模较大、技术水平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燃料——润滑油型炼油厂的诞生,还结束了中国不能大量加工原油,不能生产高级石油产品的历史。因此,兰州炼油厂被业内称为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长子,有“共和国长子”声誉。
20世纪60年代,兰州炼油厂依靠国内的技术合作,增加设备,采用新技术,生产出国家迫切需要的航空汽油、航空润滑油、航空煤油和石油裂化催化剂、润滑油添加剂。多效添加剂T-104研制成功,投入工业生产,填补了国内润滑油添加剂的空白。干法尿素脱蜡新工艺,用以发展多种军用特种低凝固点润滑油;第一套石油裂化催化剂生产装置和第二套移动床催化裂化装置的改造成功,使二次加工能力从原设计的58.5万吨/年,提高到88.5万吨/年。20世纪70年代初,兰州炼油厂实现原油电脱盐工艺与常减压蒸馏工艺的联合运转。选用150立方米卧式电脱盐器两台,取代了原设计24台立式电脱盐器装置;改建双斜顶常压炉为188.10焦/时圆筒炉一座;选用浮阀、网孔等新型塔板,取代槽形泡罩式塔板;以冷空气代替水冷;优化原油换热流程;增设蒸汽发生系统;实现电子计算机双机闭环控制生产运行,采用在线质量仪表分析控制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