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走近兰州
3075700000032

第32章 民俗风情(4)

黄河石的石面上都自然得不带任何加工的形状,展示出一幅幅令人惊异的画面,有常见的飞禽走兽,有古今人物,有中外风光,还有罕见的历史画面,仿佛是艺术家的手迹,经过千万年的磨砺,成为石文化的艺术瑰宝。它的价值,正是在于除了它是自然形成,还有独特的画面和珍绝的典故,单就本身的艺术价值来说,可以说是千金难买的。有的石友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精心选捡十二生肖、西游记人物等系列传统画面,毫无疑问是无价之宝。

兰州黄河石,尤其是画面石,内容丰富,意境深邃。每一块黄河石都孕育着一个不同的意境和美的情趣,正如赏石界所说的一石一景、一石一物、一石一故事、一石一世界。兰州黄河石由于它是在黄河河道里经过千万年的石撞、沙磨、水冲刷的自然磨砺,成为尽显端庄顺和的卵石。它的外形虽不具千姿百态,却完全可以说也是多姿多彩:圆形、椭圆形、圆柱形、三角形、方形……兰州黄河石的象形石,更是形奇。一块石头,远看近看都像一物,如狗、猫、免等动物,更多者,如鞋类,坛罐类就占了相当比例。这类象形石,不施斧凿,圆浑敦厚,自然天成,线型流畅,端庄顺和,形状多样。兰州黄河石除了以上画面石和象形石以外,还有许多奇形怪状、姿态万变的奇石,这些会让你体会到何为千姿百态,何为千变万化。

黄河石的观赏价值,也正在这种变化中。其实这些变化是石表色彩花纹的组合变化。许多石纹之所以形成了不同的天然画面,诸如山水、风光、飞禽走兽、古今人物等,都是通过石纹色彩的组合变化而变化的。这些变化,虽然取决于形成奇石的原石质的矿物成分和结构以及原石内的特殊纹理构造,但是如果没有后期的磨炼,演化改造,也不可能成为今日人们观赏的奇石。这些变化完全是自然造化,完全是黄河母亲恩赐而为。它使兰州黄河石的画面或以意境胜,或以象形胜,令赏石者为之赞叹不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兰州黄河石包容了世间万物万象,除了具有灵动雄浑、沉稳朴拙、色彩斑斓、坚硬细腻的特点外,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深邃、广博的文化历史内涵,这才是黄河石真正的观赏价值所在。

黄河石富有的韵味,完全可以称之象外有象、景外有趣、石外有味。黄河石对人视觉上的冲击,让人有一种油然而生的美感。由美感引起审美思维活动,激起你美的冲动和联想,给予我们丰富的想象和启迪,从而去领略和细品它的内涵和思想意蕴。也正是人们常说的,观赏兰州黄河石能够激起人的无限遐想,能给人带来无尽的韵致,能使人进入到一个自然的艺术境界。

现在,兰州黄河石的收藏已经相当普遍了,除了甘肃省黄河奇石馆、五泉奇石盆景园、古城黄河奇石馆、兰州奇石馆,家庭藏石的“屋”“斋”“轩”“堂”“居”等就有近百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奇石的收藏正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在上游的洮河源、湟水源和昆仑山都有石友们的足迹。与此同时,收藏黄河石的石种和数量也在扩大,质量也在提高。

色彩斑斓的洮河源头石,黑色的黄河源头造型石,翠绿的天水庞公石,坚硬的戈壁石等,都是石友喜爱收藏的奇石。如今,黄河奇石不仅扬名于外,而且已经成了人们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

(5)镂金作胜话剪纸

剪纸作为一项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在美化、装饰室内环境的同时,也表达了北方农民良好的愿望,千百年来,深得农村妇女的喜爱,而得以传承。

剪纸艺术以窗花较多。主要有“囍”字、“福”字、“寿”字、动物、风景等剪纸。剪纸艺术是一个“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艺术,作者一般为乡村妇女,她们往往以现实生活中见闻事物作题材,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技艺精湛、作品鲜活、形式多样。

兰州地区民间剪纸艺术分布范围很广,在七里河、安宁、西固、永登、榆中、皋兰等地农村较为普遍。代表人物有七里河魏岭乡小山口的妇女龙瑞迎。其母是当地有名的剪纸能手,她从小受家庭影响开始学剪纸,从花、鸟、虫、草的剪纸层层提高,现在发展到山水、人物、巨型图卷。

龙瑞迎的剪纸,构图新颖,刻画细微,内容丰富,表现灵活,在传承了传统剪纸的基础上又有突破,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使民间剪纸艺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她的剪纸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区的展览,其作品《秋实累累》在2003年甘肃民间剪纸艺术展中获三等奖,11副作品被甘肃群众艺术馆收藏,《仕女》入选甘肃省民俗艺术展览,2004年,其作品列获兰州市首届农民艺术展览一等奖。

(6)古辞新韵地方曲

兰州地区农民在千百年来的生活劳作过程中,用自己的智慧与灵感创作了不少鲜活动人、脍炙人口的民间说唱小调,表达了他们朴实、真挚的感情和愿望,传递出对生活的酸甜苦辣的感悟。

【兰州鼓子】

兰州鼓子,又名兰州曲子、兰州鼓子词,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清雅高尚的文艺曲种,也是我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鼓子是一种带有器乐伴奏的说唱形式,内容通常为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古典小说、传统戏文,间以穿插风趣评述或评论,把复杂的人物故事加以艺术渲染,紧扣听众心弦。鼓子在兰州地区曾经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文化娱乐方式,能弹会唱者甚多。如遇喜庆节日、请客宴会,不论在农村的家庭院落,还是集镇的茶肆酒楼,老兰州人聚集在一起弹唱,每当唱到高潮之时,他们便一人演唱而众人帮腔,气氛十分热闹。

兰州鼓子诞生于清代,由满族官员驻军将八角鼓演唱艺术引入兰州,再经兰州好家糅合眉户、兰州小曲子,形成一种独特的曲艺品种。它的曲子和辙押韵,但用兰州方言演唱。

兰州鼓子是以唱为主的曲艺形式,其中有一人、二人、三人演唱之分。其表演形式多样,主要是唱和说,有的段子光唱不说,有的段子又光说不唱,而有的段子则有唱有说、似唱似说。鼓子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扬琴、月琴、琵琶、二胡、板胡、梆子、小铃、箫、笛等为辅;早年还有八角鼓、四叶瓦、瓷碟等击节伴奏,后则用小月鼓击节起头。唱腔清雅婉转,音域幽广,表白清晰,起伏平和,能将喜、怒、哀、乐等复杂思想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兰州鼓子曲牌丰富、唱腔优美、风格高雅、韵味悠长,乡土气息浓厚,目前搜集到的曲牌约有一百种。从声腔上来讲,可分为平调、鼓子、越调三种,平调多为单支的小令和大曲,鼓子腔是由鼓子头加若干曲牌再加鼓子尾连缀而成,越调腔是由越调加若干曲牌再加越尾联套而成。各种曲牌都有其特点,可以表达不同人物的不同情绪,如“边关调”悲壮、“北宫调”凄凉,“紧诉”热烈紧张、“慢诉”舒缓轻快,“石榴花”和“倒推桨”抒情婉转、“金钱调”和“剪靛花”喜悦平和以及“罗江怨”、“叠断桥”忧郁悲伤。再如提炼全曲精华的“鼓子头”,叙述情节的“诗牌子”,倾诉衷肠的“悲调”,还有抒发豪情的“依尔哟”,真是千啼百啭,各尽其工。

传统曲目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赞颂祝贺之词,二是咏物写景之言,三是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其中第三类占主要地位。近年来搜集到的鼓子曲目已超过千种,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咏赞景物、喜庆祝颂之类,主要分闺情曲、英雄曲两类。前者如《别后心伤》、《拷红》、《莺莺饯行》、《独占花魁》等,曲词重辞藻的雕饰;后者如《武松打虎》、《林冲夜奔》、《延庆打擂》等,曲词通俗流畅,具有民间说唱文学风格。此外还有些反映出世思想的,如《红尘参透》、《渔樵问答》等。新中国成立后,改革了曲调,也编演过一些新曲目。陇剧的代表剧目是《枫洛池》、《旌表记》、《谢瑶环》、《假婿乘龙》、《红灯照》、《杜鹃山》、《草原初春》等。

长期以来,兰州鼓子作为民间主要的娱乐内容,主要分布在皋兰县、七里河区、安宁区个别乡村,通常由业余爱好者演唱,自娱自乐,而职业艺人很少。20世纪80—90年代,兰州鼓子曾引起国内外研究学者的浓厚兴趣与高度关注,被视为“中国的瑰宝”。

目前,兰州鼓子的演唱处于自流状态。鼓子艺人减少,且演员年龄偏大,鼓子传承呈现衰亡之势,亟待抢救与保护。

【青城小调《西厢调》】

《西厢调》又称青城小调,是清光绪年间,由本地曲艺爱好者张晓霞先生创编。该小调共创作唱腔24个曲调,剧本27折,当时用该调演了八折《西厢记》,因此,定名为《西厢调》。该调音乐唱腔优美动听、曲折婉转,情真韵雅,剧情简单,出场人物少,容易排演。百年来一直流传在青城地区,老幼皆乐听。

《西厢调》小曲的著名剧目有《渔舟》、《富贵图》、《卖货》、《写扇》等,曲调有越调、风筝调、三朵花、洛江岸等。

【苦水下二调】

下二调是流行于永登县苦水镇的一种地方小调,形成于明代。其由来是这样:秦腔一般用七声调式的G雕笛子演奏,下二调用低于G调两个音的E调演奏。下二调的主要曲调为“哭盲”和“太平调”。唱腔有散、二六、摇、慢等八个板路。乐队一般由四人组成,伴奏乐器为二胡、笛子、梆子等。演唱时,演员化妆极其简单,唱段落板时都有较强的“帮腔”,听起来文雅悦耳,甚为苦水人所爱好。每逢过节或喜庆、丧葬之仪,均可演唱。

【兰州太平歌】

兰州太平歌,也叫“太平调”,是兰州地区春节时以地方方言演唱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是从明朝初年的太平鼓派生而出的一种民俗活动。现存对兰州太平歌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清道光年间兰州回族诗人马世焘《兰山竹枝词》中,其诗曰:

“金钱再买乐如何,路转星桥灯火多。看是人间春不夜,满城都唱太平歌。”

兰州太平歌目前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清咸丰年间兴起并流传下来的传统表演形式,表演时,一人击鼓,周围的人自由唱太平歌,歌词内容多以“三国”、“水浒”中英雄人物事迹为蓝本,以四句为一阕,数阕连缀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一种是在太平鼓表演完一场后的间隙中,一人唱一曲小令,一人击太平鼓为节拍,内容多表达民众的生活。太平歌的主要思想导向为庆贺丰收,祈祷太平盛世,表达民众安居乐业的愿望,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太平歌的主要作品有:《十二个月》、《桃园结义》、《蝶恋花》、《双飞燕》等,伴奏乐器很简单,仅以鼓、锣、钹等打击乐为依托,便于携带和即兴演出,也容易烘托热闹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