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走近兰州
3075700000019

第19章 人文景观(2)

“搏浪”——在滨河路东段的“白塔远眺”游园内,有一座青铜雕塑,名“搏浪”。雕塑主题为男女人物划羊皮筏子搏击黄河风浪的情景。雕塑下部为混凝土黄河卵石贴面的黄河大浪,浪涛之上为混凝土水刷石制作的九腔羊皮筏子,筏子之上为青铜人物雕像,筏子前部男主人赤膊奋力,勇划船浆,有脚踏浪涛、奋勇向前之勇气,筏子后部女主人,身体前倾,目视前方,为男主人鼓劲。雕塑动感十足,用材朴素,具有很强的地方文化特色,整座雕塑表现了黄河儿女不畏艰险,勇敢顽强的精神气质。

“平沙落雁”——平沙落雁位于滨河路东段大雁滩的滩尖子,由王志刚创作,落成于1987年10月,景点占地2000平方米。

历史上的雁滩,沙滩清浅,河汊交错,大雁翩飞,群鸟翔集,故名雁滩。明清时只有少数人家在滩上居住。清初,兰州黄河段东部雁滩地区有十八个四面环水的沙洲,兰州人称之为“东十八家滩”,到光绪年间尚有14个,尽管一些滩已被开垦种田,但大雁和多种禽鸟仍在这里栖息。

平沙落雁以三只抽象的展翅欲飞的不锈钢大雁为主景,在不规则的浅水塘里间置几块黄河石,象征滩涂水渚。水池外西北两侧有两块毗连的沙滩,随意放置着大小不一的几个圆形石头,最大的直径1.8米,颇似禽鸟的卵。景点总体采用抽象的手法,显得新颖别致。这一雕塑取材于兰州新十景之一的“芳洲思雁”景观和雁滩的传说,寄寓着兰州人民恢复生态平衡,使大雁重返雁滩的愿望。

6.国之瑰宝——文溯阁《四库全书》

沿兰州市滨河路之北,从白塔山蜿蜒的罗九公路盘旋而行,沿途葱绿的树木错落其间,沿绵延的山路大约需二十分钟的车程,便到达了兰州城区的第二高峰——九州台。四库全书藏书楼——文溯阁便建于九州台的山腰间。

《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大丛书,是由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编写的中国最大的一部丛书。该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称四库,它不仅是我国历史上卷帙最多的一部文化丛书,也是18世纪中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鸿篇巨制。

我国自古就有盛世修书的传统。乾隆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影年间,疆域广袤,政通人和,文化上汉学兴起,考订、辑佚书籍蔚然成风。两百多年前,乾隆皇帝集古籍、建书阁,保存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典籍,而存藏四库全书的藏书阁则取意为“文渊阁”、“文源阁”、“文溯阁”、“文津阁”、“文汇阁”、“文澜阁”等字,它的建设和历史,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文化底蕴,乾隆皇帝将存藏于沈阳的《四库全书》命名“文溯阁”正合周诗“溯涧求本”之意。

乾隆帝于三十七年(1772年)下令征求遗书。次年成立四库全书馆,任于敏中等为总裁,纪昀、陆锡熊为总纂官,参加编纂工作的有著名学者戴震、邵晋涵、王念椿、翁方纲、朱筠、卢文弨、丁杰等360人。全国征集3800多学士,花费15年时间,缮写七部。四库全书共收录典籍3477余种,6144函,36315册,79897卷。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十二月修成第一部,四十九年修成第二、三、四部,分貯宫中的文渊阁、奉天(今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避暑山庄的文津阁,这是“内廷四阁”,又称“北四阁”。乾隆五十二年又抄三份,书品较小,纸亦略差,分存于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杭州文澜阁,即江浙三阁,又称南三阁。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随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此时俄国又以超过八国联军八倍的兵力出兵东北,沈阳被俄军占领,文溯阁门被打开,阁院成为俄军的马厩和炮兵营房,阁门大开,《四库全书》在无人保管的状态下达二年之久,个别卷册流散。1914年,政府下令将文溯阁本调往北京,存放北京故宫保和殿。1925年,东北筹办图书馆,在张学良等人的努力下,将文溯阁《四库全书》运回沈阳。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文溯阁《四库全书》与沈阳一起落入日本侵略者手中,日伪曾想将文溯阁《四库全书》运往日本,后因顾及民众情绪被搁置。

1946年国民党政府派人接收了伪满奉天图书馆,改称沈阳图书馆,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同时被接管,经清点整理,重新上架。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为安全起见,文溯阁《四库全书》被运往黑龙江省讷河县城一小学校,次年当地洪害,为防备水灾,又被运往黑龙江省北安县存放。朝鲜战争结束,文溯阁本《四库全书》运回沈阳。1966年10月,中苏关系紧张,为了备战需要,文化部指示将《四库全书》移交甘肃省图书馆保存,《四库全书》运至兰州后,甘肃省将其保存于距兰州75公里的连城鲁土司衙门寺内,1971年榆中县甘草店甘肃省图书馆备战书库落成,文溯阁《四库全书》及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等随即运往,存藏40余年。

如今它来到甘肃,令许多专家学者感慨,“甘肃为华夏文化发祥之地,今此巨著溯黄河而上,莫非溯中华民族之源乎?”新建的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位于兰州九州台,这里依山傍水,绿阴环抱,富丽典雅,地势高,无水患,三面环山,林木覆盖,较为隐蔽,风景优美,交通便利。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山下流过。文溯阁《四库全书》楼在外观与主体结构上与原有几阁保持着一致的仿清建筑,但在面积与体置上相应放大,以与外部环境相协调,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留有空间,该楼阁设计方案共计四层,其中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地上部分采用清代建筑风格外二内三(二明一暗)结构,一层与地下层之间加一基座。设计6个开间,其规模不小于文渊阁。甘肃文溯阁藏书楼以主楼为中心,周围有假山、水池、花园、厢房、回廊、碑亭、林木等,均沿袭了天一阁和四库七阁的布局建制。至今,文溯阁《四库全书》在甘肃保存已长达40年之久,文溯阁《四库全书》已融入甘肃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甘肃省以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负责的精神,倾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修建专库,配置设备,对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各个方面给予了支持和帮助。这部“文化宝典”经历了“****”十年****的考验,丝毫未损的保护至今,更倾注了诸多“四库”人的辛勤劳动和心血,他们长年生活在山沟深处与《四库全书》相依相伴,确保了文溯阁《四库全书》的绝对安全,并潜心研究出一套防火、防盗、防尘、防霉变的科学方法,积累了丰富的保藏经验,在近40年的保存过程中原来书籍上的黄斑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变淡、变浅的趋势,这说明甘肃气候凉爽干燥、地理条件优越,具备了保存国宝的条件,而且新建的文溯阁《四库全书》馆按照国家特级文物馆藏标准和要求采用了现代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内部配套设施和器材完善、先进,有益于《四库全书》的保存。

甘肃“文溯阁《四库全书》馆”除主要收藏保管文溯阁《四库全书》及随阁之铜活字《古今图书集成》,还藏有当代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全书禁毁丛刊》、《四库全书影印本》,同时还收藏有甘肃省图书馆所藏各种善本、孤本、古籍。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增添新的内容,如成立《四库全书》研究会、召开《四库全书》研讨会,给《四库全书》研究者及学人赋予广阔的研究领域和发展空间。《四库全书》丰富而又广泛的内容蕴含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可供四库研究者从多方位、多领域进行研究,或探讨其版本、考订其讹误、考证其征书与纂修过程,或考证编纂者对《四库全书》的贡献及校勘学、考据学,禁毁书目等广泛的研究内容,四库学的研究渐与敦煌学的研究相媲美,以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同时它还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建立文化大省的学术性标志。

7.翰墨流芳——兰州碑林

从城区远远望去,在兰州白塔山西侧的苹果梁上,绿树掩映中,矗立一组黄瓦红柱阁楼式且带游廊的建筑,这就是2000年建成的“兰州碑林”。兰州碑林,作为西北地区继西安碑林之后的第二座书法艺术博物馆,保存和刻制了许多书法艺术精品。

我国的书法艺术作品,除了少部分由纸本流传下来外,绝大多数是由碑刻保存下来的,并且刻石也是我国独有的艺术种类。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碑刻是传承我国历史文化的主要工具之一。

兰州碑林是由原甘肃省人大副主任流萤发起并策划建设的,建设方案由彭继均设计,整体布局采用中国古典山水园林的造园手法,建筑以明清建筑风格为基调,充分利用周边高低错落的地形和自然风光,布局建筑单体,形成外部围合、内部开敞、即可登高望远、又可静心读碑,安静又不失生气的内外环境。其建筑主要有主体建筑草圣阁、东西碑廊、碑轩和书艺院三部分组成。碑廊围合的庭院,是精致的园林。

草圣阁是以我国汉代著名书法家,“一笔书”创造者,甘肃敦煌郡人草圣张芝命名的。草圣阁屹立在碑林整体建筑的南端,阁五层,是碑林的主体建筑。一层为大厅,与碑廊相接;二层为出檐展厅;三层四周设露台可以观景;四层为四组单层四角亭组合而成的展厅;五层为双层四角攒尖顶小展厅。在阁左右碑廊上有装饰用的四角亭各一,给高阁以陪衬,消除了阁的孤单。草圣阁南立面第五层挂启功书“草圣阁”巨匾,第二曾挂赵朴初书“兰州碑林”匾。碑廊之上四角亭,分别挂赵朴初书“塔影河声”匾和朱乃正书“翰墨流芳”匾。草圣阁总高30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外观端庄秀美,以红黄色调为主,在蓝天白云和满山绿树之中给人十分亲切的感受。与草圣阁相连的是东、西碑廊,东廊为复廊,西廊为单廊,总长480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东西碑廊北端,设计了东西两座碑轩,作了很好的结尾。碑轩之外,循踏步而上,便是碑林北大门,大门为混凝土贴石牌坊,上刻赵朴初题“兰州碑林”四个红色大字。大门之内为影壁,正面刻刘炳森题“万里金汤”四个金色大字,背面刻明代胡缵宗书法“海不扬波”。出北大门,为小广场,小广场之北,与大门正对为一小山丘,名环翠山,山上建重檐六角亭一座,成为草圣阁的对景。在碑廊围合的庭院中,设计了大片的草坪,草坪中点缀了雪松、国槐、榆叶梅、黄杨等各类树木花卉,草坪中开辟蜿蜒的游览步道,与东西碑廊互相贯通。在庭院西北角,矗立一座用万年青花岗岩雕刻的巨型雕塑草圣张芝,该雕塑高3.6米,底座高1.2米,总高4.8米,为著名雕塑家何鄂创作。

兰州碑林主要是从书法的角度,展示黄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西部文化的辉煌历史的当代成就。碑刻内容集中展示甘肃境内著名碑刻、甘肃历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甘肃出土的秦汉简牍和敦煌写经,展示现当代全国、全省著名书法家的咏陇书作,兼顾书法教育,普及书法知识。

碑林中,草圣阁一层是中国书体源流陈列展,分真、草、隶、篆、行五个部分,主要从书法演变和各种书体的代表作,介绍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艺术,普及书法知识。这一部分尽量展出甘肃本土的东西,如秦安大地湾出土的陶器刻画符号、礼县秦公墓出土的篆书、庆阳市发现的秦诏版,以及怀素《自叙帖》丙辰本。二层是碑林精品展,主要展出淳化阁帖、敦煌写经、秦汉简牍。这是兰州碑林最有特色的碑刻,特别是敦煌写经和秦汉简牍是第一次被刻成石碑供人们观赏,在碑刻史上应该说是一个创举。三层是碑林拓片和资料,供游客购买、休息。四层陈列郭沫若、于右任、林则徐、左宗棠、张大千、赵朴初、启功、舒同等书法名家的咏陇书法碑刻。五层陈列******书法作品七件,其中,自作诗两首:《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古诗五首:王昌龄《从军行》、李商隐《安定城楼》、王翰《凉州词》、林则徐《出嘉峪关赋》两首和给邓宝珊的两封信。同时,还陈列孙中山书法作品两件。

西碑廊陈列历代甘肃著名书法家的传世之作,有东汉张芝,三国梁鹄,西晋索靖,唐李世民、李白,明胡缵宗、邹应龙,清王了望、吴镇、邢澍、张澍、牛树海……东碑廊陈列现当代全国著名书法家咏陇诗作,有周而复、沈鹏、钱君陶、冯其庸、大康、欧阳中石、张汀、孙轶青……东西碑轩,陈列着翻刻和收集到的甘肃著名碑刻,其中有西夏碑(汉、西夏两种文字)大崇教寺碑(汉、藏两种文字)西宁王碑(汉、蒙两种文字)镇海寺碑(汉、巴思巴文两种文字)重修兰州城记碑、黄庭坚诗碑、赵孟頫诗碑、文徵明诗碑、黄自元书诗碑、吴大澂书三关口碑、嘉峪关漫记碑、弘化公主墓碑、岣嵝碑等。

碑林主体建筑群东面,是青瓦卷棚的两层四合院建筑,为陇右书艺院,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主要作为接待来访、书画交流、书法讲座、资料保存和办公使用。书艺院还设有小陈列室,主要展出、陈列兰州碑林珍藏的著名碑刻拓片、古代碑帖、古籍资料、碑林建设图片及与书法有关的文物等,为书法研究者服务。

碑林主建筑草圣阁南面也是一开阔广场,广场周边设石护栏。广场正中,为下山踏步,沿踏步下山,可直达黄河北滨河路。

兰州碑林环境处理十分练达,碑林主体建筑群之内,是一个封闭安静的处所,有利于游客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读碑,不受外界打扰。而一旦登上草圣阁或走到阁前广场,黄河如带从西而来,城市景观尽收眼底,遥望皋兰山顶三台阁,青山如黛,阁浮山岚之上,意境深远,许多人为之倾倒。正因为如此,原外交部部长李肇星登草圣阁看到兰州市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观时,不由赞叹:“不是曼哈顿,胜似曼哈顿。”

8.历史飨宴——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坐落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南侧,是一座省级地志性博物馆。它的前身是1939年由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组建的甘肃科学教育馆。

甘肃省博物馆占地100多亩,主楼呈“山”字形,中间主楼5层,两翼各为3层,以回廊相连,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

主楼中设有展览厅13座,讲演厅1座,休息室12间;博物馆下设历史部、自然部、社会主义建设部、群众工作部、技术部、办公室、保安部等。共有工作人员140名,其中业务人员占2/3,在职的高级研究人员15名,中级研究人员27名,初级研究人员40名,实力雄厚。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丰富,是全国有名的省级博物馆之一。

馆内有历史文物、民族文物和自然标本资料十多万件,以彩绘陶器、汉唐丝路珍品和佛教艺术瑰宝为其三大突出特点,尤以著名的“铜奔马”、珍贵的古化石“黄河剑齿象”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