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走近兰州
3075700000015

第15章 名胜古迹(4)

连城镇位于现永登县境内,大通河畔。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距市区约150公里车程。

连城,西汉时属金城郡浩亹县。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熙河路经略使刘法领兵与秦凤路经略使刘仲武攻占西夏古骨龙城(今连城),大败西夏军,次年增筑,赐名震武城。

末几改为震武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顺帝北逃后,流落河西的元贵族后裔脱欢降明,封土司于连城,世称鲁土司。1932年“改土归流”。

连城既是先民集居地,又是唐蕃古道上的门户。连城镇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条件优越,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现存古文化遗址就有十余处,曾出土过大量的精美陶器。

其中有马家窑文化三个类型的彩陶,也有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的彩陶。在永登县博物馆藏有一件马家窑大彩瓮,其腹围达148厘米,高达62厘米,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彩陶,堪称彩陶王,就是出土于连城镇的山岑坪。目前,境内尚存3500平方米面积的马家窑、马厂类型文化层,还有丰乐山城遗址、金家门台遗址、二官保坪遗址、杜家坪遗址、山岑下坪遗址、国台子遗址杨家墩遗址、空壕遗址、嘛呢疙瘩遗址西瓜园遗址,和红山堡、马军堡、河桥堡、连城、水磨沟口古城、鳌塔古城、七里堡、牛站堡、杜家湾城、洛洛城、冰沟城、邛巴城、黑古城、蹬蹬城、羊胸子城、石门堡、三角城、通远堡、通安城残迹。

在清末以前,老鸦峡和享堂峡闭塞,从兰州入青海须经永登,再到连城,翻连城之西山才可以到达乐都和西宁。故而连城地处唐蕃古道的重要位置。元定宗孛儿只斤贵元年(1246年),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萨班·贡噶坚赞和其侄八思巴应蒙古阔端王之邀赴凉州会盟,途经连城,见石屏山上瑞气缭绕,众多佛菩萨现身,遂在山上建寺,命名为“却嘎林”,为萨迦派的静修院。明时从今永登至西宁修有驿道,沿途设驿站,沿驿道建有烽燧,称为西宁大边。近人张大千、范长江、******等入青海,走的都是这条道。

连城镇现存古建文物是连城古城和鲁土司衙门。连城古城位于连城镇连城村西北1公里处、北依石屏山,西南临大通河,东临水磨河口,分山城和川城,总面积18万平方米,原系宋代所筑一堡,明代扩建,改堡为城。城内建有鲁土司衙门、显教寺、雷坛、寺、玄真观、宣化寺、塔儿寺、东耳廓隆寺、西耳廓隆寺。城墙北部尚存,其余三面拆毁。

2007年由住房和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3)苑川翠玉——金崖镇

金崖位于榆中县西部,距兰州城区仅15公里,国道309线、东金公路、陇海、兰渝铁路横穿全镇,扼北山门户,是兰州东城区钢铁化工园区的核心建设区和未来发展区。

金崖属历史古镇。有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遗址。夏商周时,为羌、戌驻牧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属榆中县。汉代为牧师苑一部。十六国时西秦属苑川。清代属兰州府金县。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金崖设驿站。

《水经注》载:“苑川水地,为龙马之沃土。”苑川即今苑川河,金崖位于苑川河下游,自古为兰州之门户,从兰州出发,过东岗镇、小水子,取道金崖,可至车道岭,顺陕甘驿道可抵西安。因此在金崖设有驿站。宣统三年(1911年),新疆巡抚袁大化赴任途中,宿金崖驿站。他看到“沿途渠水潺潺,地便灌溉,每半里许设立磨一座,板屋五间,置轮,三日夜出面千余斤”。可见水大流急,沃野千顷,稻谷飘香,白鹭飞翔,高树入云。

金崖镇古建文物较多,大部分已被历史的灰尘淹湮,现存的有:敬家坪马家窑文化遗址和汉墓群、明窦家营古城堡残迹、明尚古城残迹、明金崖烽燧、明卧龙川烽燧,以及清咸丰三年(1864年)进士周士俊家祠、清末总兵建威将军金永清家祠、清光绪二年(1876年)建的三圣庙,清同治间建金崖驿站。还有同期所建的白马庙、雷祖庙、关帝庙等,其中三圣庙是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之一。除此,便是保持原貌的50座清代良宅四合院。

明末清初至1990年代,绵延数百年间,金崖盛产水烟,誉满江南。水烟的兴盛,促进了金崖社会经济各行各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形成了以祠堂宗庙、古驿商会、七月官神、苑川水烟为代表,具有浓郁苑川特色的宗族文化、商旅文化、民俗文化、水烟文化、建筑文化和饮食文化,也使金崖人民养成了耕商并重的传统思想。

金崖群众崇尚文化。明崇祯七年(1634年),就创办了义学。清光绪七年(1881年)兴办了丰广书院,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科举及书院,改为金崖高等小学堂,后来几经更名,解放后,改为金崖小学。1931年,金崖还创办了女校,1951年同金崖小学合开。金崖人还喜欢藏书,爱好看戏,逢年过节请外地剧团演出。1980年挂牌成立了苑川文学社,创办文学创作讲习班。从文学社培养的很多文学青年在省市级报刊发表作品。

文化的熏陶,使金崖涌现出了一批有志之士。金崖又是甘肃省第一个农村地下党组织的诞生地,为陇原早期的革命策源地之一,养育了郑重远、陈成义、陆长林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先辈。20世纪30年代初,金崖人窦香菊、窦志安、郑重远等人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金崖就成立了甘肃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48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到农村,****甘肃工委便把全省党的工作重心放在金崖,成立了****金崖工作委员会,相继,在金崖7个自然村成立了党支部。1949年8月,金崖工委又成立协军团,组织兰州四乡学生书写标语,安排党员绘制国民党部队兰州城防图,又在齐家坪、陆家崖等村成立了六个支前站,筹集粮草,支援兰州战役。

(4)古道第一镇——红城镇

红城位于永登庄浪河川南端,是河西走廊门户,丝绸之路穿境而过,有“古道第一镇”之称,距兰州市区仅68公里。

汉代为金城郡枝阳县地。十六国时,北凉沮渠蒙逊(401—432年)在丽水(今庄浪河)西岸筑城,为防戍之所,地势险要,扼守要冲。因用红土筑城,故称为红城子。西夏时称卓啰城,驻右厢卓啰和南监军司,设都统军、副统军和监军司各一员,其下属有指挥使、教练使、左、右侍禁官数十员。为西夏隔黄河与北宋兰州相峙的桥头堡,北宋虽多次发动攻击,但均以失败告终。明代,为了防御残元势力过黄河入侵兰州,明政府将红城迁至河东,红城的军事防务尤为重要。明代起这里与周边少数民族在丝绸之路上进行商贸活动,交流日趋繁盛,尤其是茶马交易。当时庄浪(今永登)设茶马厅,红城设茶马司,专理茶马交易事务,实现了“用茶易马,固番人心”的愿望。

红城历史悠久。在距今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现存马厂类型遗址有把家坪、月牙山、庙儿坪、薛家坪、凤凰山、永登二中6处;古城堡有十六国时北凉丽水古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所建红城子堡、明宣德元年(1426年)所建野狐城,以及青寺堡(年代不详);古长城有明长城遗迹6处,共约380米,烽燧14座;古建筑有:从元代开始历年所建的凤凰山文昌宫、无量殿、观音菩萨殿、三官殿、华佗殿,明代感恩寺(俗名大佛寺)、清明山三神庙、文昌宫,清凉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所建山陕会馆;古民居有保存完好的四合院王氏古居、葛代古居、袁氏古居、杨氏古居和张氏古居;古树有瑞芝古槐,树高24米,树干直径2.7米,相传已有800多年历史;野泉学校古槐,树高12米,树干直径1米,树龄300余年。永登二中还有清康熙年间所植松林。

红城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列为甘肃四大名镇之一。明清时期红城商贸十分兴盛。山西、陕西商人纷至沓来,建立了会馆、店铺,从事丝绸、布匹、瓷器、杂货商贸活动。红城古镇一派繁荣景象,至今留有山陕会馆、文昌殿以及气势森严、汉藏结合的塑像精美的感恩寺。

清代时,红城成为永登南部集加工、运输、商农并重的经济中心。山陕等地外埠商人云集红城,红城商人到新疆、西宁、北京、天津、张家口、武汉、广州设立商号。民族英雄林则徐两次来红城,题写了“善民福地”、“民俱尔瞻”匾额。

山陕会馆,曾经的商贾居所,今天成为群众休闲娱乐、读书说古的文化站,古老的会馆与古镇上的文昌殿、国保感恩寺等众多名胜古迹记载着曾经的繁荣兴旺,诉说着古镇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见证着古镇的沧桑巨变和日新月异的变化。红城镇是甘肃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明清时期甘肃多元经济的亮点。2010年正在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5)金城西大门——河口村

河口位于庄浪河入黄河处,宋代称喀罗川口,清代以来称张家河。汉魏以来,河口为通往河西、湟中的交通孔道。河口村原名庄河堡,始建于元代,清同治二年重新修建,俗有“金城西大门”之称。

河口村先秦时为羌戎之地。西汉属金城郡枝阳县地。西晋属广武郡,唐代在河口一带架设浮桥一座,称广武梁。唐安史之乱后,为吐蕃之地。至宋仁宗时西夏占据河口,称喀罗城。

清代为皋兰县西乡所辖。民国年间属皋兰县第三区、四区和新城乡所辖。1949年属皋兰县湟惠区所辖,1955年属河口区,1956年属西固区至今。

河口村曾是战略要地,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战役。汉神爵元年(前61年),汉将赵充国率骑万众渡金城河(黄河兰州段),过河口,挺进湟水,击叛羌。晋穆帝永和二年(347年)秋,后赵将孙伏都、麻秋率骑3万渡黄河与前凉将军谢艾战于河口,兵败,退居河南。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后凉王吕光遣其子吕纂率步骑3万从河口一带渡金城河,西秦乞伏乾率兵2万救援不及,吕纂占领金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西宁镇总兵王进宝率部从河口渡黄河,进军兰州,讨伐吴三桂叛军******。

河口村曾是丝绸之路的要塞和枢纽之地,也是唐蕃道、甘新道的要冲。唐西门外西沙沟入河口建有码头,是兰州市以西吞吐量最大的码头之一。每年3月至10月,将皮毛、清油、油渣、烟草、粮食、青盐、土碱、皮麻、水果、肉类等西北货物运到兰州、榆中、靖远、宁青、山西等地。河口村现有农民中,有40%的人就从事过水运。

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河口村现遗留下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民居、祠堂以及古码头之类的文化遗存。河口村主要古建筑为庄河堡(仅存残迹),现存明清民居四合院37处,祠堂1处,古家具、农具200多件套,古纱灯40架160多盏。

河口村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古建遗存,是黄河文化的象征之一。根据规划,为充分发掘河口村的自然生态特色、社会历史文化特色,塑造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村庄,将河口村要打造成一个集旅游、接待、商贸为一体的生态型山水古村。按照设想,利用莲花山、黄河等自然山水景观,营造山水氛围。

2010年正在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3.古渡桥梁

黄河穿兰州城而过,阻隔南北;南北两山的阿干河、李麻沙沟等小河及排洪沟均汇入黄河,切断东西,给交通带来极大困难,故兰州多桥。

在古代,官府和民众沿河多津渡,用船筏通往来。唐代在今河口架设广武梁,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大理寺卿刘元鼎过此桥出使吐蕃。而且兰州的洪道桥梁也在桥梁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如唐代建于雷坛河上的握桥,架构巧妙,被称为是“伸臂木梁桥的一个代表”。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北宋收复兰州,修复金城关,并于关下设浮桥。明初建镇远浮桥,保存500余年,为明初至20世纪以前黄河上游控扼要冲、道通西域的唯一桥梁,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说:“历史上在黄河修建过不少著名的浮桥,到清代只剩下镇远浮桥一座,虽然规模远不如蒲津桥,但是还称为天下第一桥。”清末,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改镇远浮桥为铁桥,为黄河第一座永久性的公路桥。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座座现代化的大桥横亘于黄河之上,在沟通两岸往来的同时,有的还成为地标建筑或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1)黄河古渡

【石城津】

石城津是从西固八盘峡到钟家河一线众多古渡的一个渡口,对于石城津的记载,在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中有:“石城津在州西境。”阚駰曰:“石城津在金城西北,晋太元初,苻秦伐凉,军于西河,梁熙等济自青石津,苟苌等济自石城津,会攻凉缠缩城,是也。缠缩城,见庄浪卫。一云石城津,即河州之积石渡。”郦道元《水经注》引释氏《西域记》曰:“‘河出昆仑,昆仑即阿耨达山也。’河水又东径石城南,谓之石城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异常繁忙。因为如有战事发生,数万大军云集此地渡黄河。在阚駰的《十三州》志中记载:东晋太元元年(376年)八月,前秦灭前凉,兵分两路,北渡黄河,都是从这一带过黄河的。当时,前秦军队兵分两路,一路由苟苌率领从石城津渡河;一路由梁熙、姚苌、王统、李辩率领从青石津渡河。石城津作为军事上的重要渡口外,还是当时僧侣商贾来往于西域与中原所必经之地。为了确保此渡口的安全,西汉时期就在西固城一带设立了金城县,渡口旁有军士驻守,保证了丝路的畅通。

【金城津】

位于白塔山南麓的黄河北岸,今中山桥北端。汉魏时期,今兰州黄河段称为金城河,凡河流平缓处,皆为津渡。当时金城县在今西固城附近,金城津约略在钟家河一带,河北有金城关,为拱卫津渡的关隘。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金城关“本汉置”。隋唐时期在皋兰山下设兰州,金城津则设在其北黄河上,今黄河铁桥处。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金城关为金城关,扼守津渡,以畅通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是沟通中原和西域的要道。山与河之间,仅容一辆车通过。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成为当时沟通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