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生必读的历史经验大全集(超值金版)
3064500000057

第57章 不越雷池与冒大不韪(2)

范通说:“你凯旋的时候,就应当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吴之事,如果有人问起来,你就说:‘是皇上的圣明,诸位将帅的努力,我有什么功劳可夸的!’这样,诬陷你的人就没话说了,皇帝自然也会高兴。像现在这样每天宣扬自己的功劳想避开小人都难啊。”王浚按照他的话去做了,果然谗言没了,皇帝对他也更加信任了。

分清自己利益的轻重,是自己的终归是自己的,没必要给自己所有的功劳都立个牌子。战场上杀敌保命最重要,胜利后保命依然重要,把功劳让给需要的人,得到功劳的人必然会对你有所回报。将名誉送给上司,在上司面前,自己既有让名之功,又得让名之赏赐,更能避开邀功自傲之嫌疑,何乐而不为。

捍卫规则策略:杀一儆百

齐国人孙武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被誉为“兵学的鼻祖”。他因内乱逃到吴国,把自己所著的兵法敬献给吴王阖闾。阖间说:“您写的兵法十三篇,我都细细读过了,您能当场演习一下阵法吗?”孙武回答说:“可以。”吴王又问:“可以用妇女进行试练吗?”孙武又答道:“可以。”于是吴王派出宫中美女一百八十人,让孙武演练阵法。

孙武把宫女分成两队,让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担任队长,每位宫女手拿一把戟。孙武问她们:“你们知道自己的心、左右手和背的部位吗?”她们都回答说:“知道。”孙武说:“演习阵法时,我击鼓发令,让你们向前,你们就看着心所对的方向;让你们向左,就看着左手所对的方向;让你们向右,就看着右手所对的方向;让你们向后,就转向后背的方向。”她们都齐声说:“是。”

孙武将规定宣布完后,便陈设斧钺,又反复强调军法。一切准备妥当后,孙武击鼓发令向右,宫女们却嬉笑不止,不遵奉命令。孙武说:“规定不明确,口令不熟悉,这是主将的责任。”于是他重新申明号令,并击鼓发令向左,宫女们仍然嬉笑不止。孙武说:“规定不明确,口令不熟悉,这是主将的责任;现在既然已经明确,你们仍然不服从命令,那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罢,命令斩杀两名队长。

当时吴王正站在观操台上,见孙武要斩杀他的两个爱妃,大吃一惊,急忙派人历史经验

把能力用在暗处,把既得名誉送给上司,是安全的保身之策。自表其功,容易抢上司的风头,会让上司没面子,从而使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

向孙武传令:“我已经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爱妃,我连吃饭也没有味道,请您不要杀掉她们。”孙武回答说:“臣既然已经受命为将帅,就应该尽职尽责做好分内的事。将帅在处理军中的事务时,君主的命令如果不利于治军,可以不接受。”说完,仍命令斩杀两名队长示众,并重新任命两名宫女担任队长。孙武再次击鼓发令,宫女们按照鼓声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下起立整齐划一,一举一动完全符合孙武的要求,没有一个人敢发出嬉笑声。

在孙武练兵的故事中,军纪是孙武制定的,很明显,孙武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为了严明军纪,显示自己的治军才华,他当然要严格捍卫军纪,严惩违反军纪之人。事实上,杀一儆百的策略,也的确起到了非凡的震慑力,让孙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历史经验

规则制定出来之后,它不会自动地去执行,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实施规则,就要制定与规则相应的奖惩制度。针对有些人擅自违背规则的行为,采取杀一儆百的策略以震慑人心,可以起到捍卫规则的目的。

挑战规则,有时要付出血的代价商鞅,名叫公孙鞅,是卫国人。青年时代他就喜欢管仲、李悝的刑名之法,认为只有靠严格的法令和严明的纪律才能使一个国家井然有序、充满朝气。但是,他的这种价值取向和卫国的当权者格格不入。郁郁不得志之际,商鞅听说秦国国君秦孝公励精图治,想要向东扩张、恢复秦穆公的霸业,而且秦孝公正下令在全秦国境内求贤,便跃跃欲试,想到秦国去大展宏图。

商鞅到秦国之后,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引荐,与秦孝公谈论治国之道。

他陈说了成霸业之道与强国之术,秦孝公非常动心,决定任用他治理秦国。

但是秦孝公也不无疑虑,因为通过和商鞅的交谈,他知道要在当时的环境下成就霸业,必须要先移风易俗、变革法纪。而秦国虽然是一个西部大国,民风却极为淳朴,国内的许多制度、习俗都是沿袭建国之时的部落遗风。所以秦国虽然因此拥有勇武之气,却同时因为这种旧俗而使贵族与领兵大将权力过大,君主在国家大政方面的意愿往往不能顺利实现。商鞅的霸业之道如果要推行,势必与这些贵族与大将们的利益相冲突,所以秦孝公很担心变法革新能否成功,就让商鞅与其他大臣在上朝的时候各抒己见,借此探听大臣们对变法的反应。

上朝时,商鞅和秦国的保守派大臣展开了一场大论战,商鞅在这场论战中一枝独秀,凭着他敏捷的思维和缜密的言语,一一驳斥了保守派大臣的论点。

商鞅说:“要变革旧有的法令制度,肯定会有人怀疑我的动机和变法的效果,这不足为奇。凡是有高出常人的行为的人,必然会被世人非议;有强烈的主见和高明的远见的人,怎么会马上得到他人的信任呢?谈论至德的人往往与世俗难以相容共处;成就大功业者不会和众人商议计谋。所以,能够使国家强大的圣人,是不会拘泥于固有的成法的;能够为国民造福的圣人,是不会因循旧礼的。”

商鞅这一番长篇大论,让秦孝公非常激动,他马上表示:“说得好!太好了!”

这时,一位保守派大臣杜挚说:“常言说得好,‘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请大王好好想想这句话,师法古代作为执政的标准是没有过错的,遵循旧礼也并不是什么坏事啊。”

杜挚的话虽然没什么力度,但是也增加了孝公的担忧,因为他就是怕变革旧法,却不能达到使秦国成为天下第一强国的目标,那样不是空忙一场吗?

正在此时,商鞅不慌不忙地进奏道:“治理天下不必用一个方法,管理国家也不必师法古人,这一点天下皆知。而夏朝的末代君王夏桀和商朝的末代君主商纣王,都是因为不知道在新的时代应该更改礼仪制度而导致亡国的。与古人的礼法相反,并不是错误的,而遵循旧有礼法的行为也不值得赞扬。”

孝公见商鞅已经在言辞上压倒了群臣,而且他所说的都在理,便高兴地说:

“你说得太好了!”马上封商鞅为左庶长,然后又指派他制定变法的方案。

这次朝堂上的争论,虽然以商鞅压服群臣而告终,但是如果没有秦孝公的支持,他即使再能言善辩,也无法控制局势。所以,商鞅和保守派因这次争论而将矛盾完全暴露出来了,保守派虽然屈服于秦孝公,但他们对商鞅的仇恨却因此而隐藏下来。

商鞅随之推行了一系列的变革政策与法规,其中以战功作为评定等级的标准,严重动摇了宗亲皇室的利益,这意味着他们不再拥有与生俱来的高贵身份,如果不努力作战、奋勇杀敌,还有失去这个尊贵出身的危险。所以,许多大贵族和保守派暗中反对,变法措施颁布一年多之后,秦国境内有一千余人说新的法令实行起来太不方便,大家不熟悉,不知道如何执法。更有甚者,秦孝公的太子也在保守派的挑唆下犯了法。

太子犯法事件,成为保守派向商鞅示威的借口,他们想知道商鞅要如何处理太子的案子。商鞅明白其中的利害,向秦孝公进言说:“我制定的新法不能顺利实行,关键在于上面的人不遵从。现在太子也犯法了,如果不加惩处,以后大王富国强兵的愿望就更难实现了。可是太子是您的亲生儿子,也是秦国未来的君主,我们最好用权宜之计。”

秦孝公见商鞅如此说,便听从了他的建议。只是对太子太傅公子虔用刑,又将太子少师公孙贾刺面,让他们替太子受刑。

满朝大臣知道这件事情后,都觉得以太子的身份都受到如此的惩罚,便人人自危,再也不敢多生事端。